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支出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通過把績效理念、績效要求貫穿到預算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實現(xiàn)優(yōu)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zhì)量的目標。要加強制度建設,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把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部署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這對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預算反映政府活動并規(guī)范政府行為。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支出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通過把績效理念、績效要求貫穿到預算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強調(diào)“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實現(xiàn)優(yōu)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zhì)量的目標。可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不是一項單純的技術性改革,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
預算績效管理在我國歷經(jīng)十幾年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在中央財政層面,逐步將重點項目績效目標、績效評價結果隨同預決算報送全國人大,并向社會公開。今年6月份有15個重點民生政策和重大專項績效評價報告、182個項目績效自評結果隨同2017年中央決算報送全國人大審議,主要包括濕地保護與管理、水文測報等,使公眾了解財政資金使用效果如何,能夠更好監(jiān)督政府工作。
不過,預算績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績效理念尚未牢固樹立,一些地方和部門存在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思維慣性;績效管理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尚未覆蓋所有財政資金,一些領域財政資金低效無效、閑置沉淀、損失浪費的問題較為突出;績效管理的約束力有限,“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追責問責機制不健全等。
這次中央文件圍繞“全面”和“績效”兩個關鍵點,對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作出部署,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創(chuàng)新預算管理方式,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強調(diào)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實現(xiàn)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著力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變預算資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當然,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預算績效管理在我國還是一項比較新的探索,績效的理念和文化還不夠深入,配套制度尚不完善,相關管理能力還有待提升。國外在實施績效預算的實踐中,也經(jīng)歷過不少挑戰(zhàn)。因此,在全面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的過程中,既要看到困難,更要加強制度建設,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把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值得強調(diào)的是,硬化預算績效管理約束對實施這項改革至關重要。《意見》提出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是明確績效管理責任約束,地方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是預算績效管理的責任主體,對重大項目的責任人實行績效終身責任追究制;二是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賦予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權,調(diào)動其履職盡責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只有切實落實這兩方面的約束,才能使績效管理真正約束政府行為,實現(xiàn)“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推動財政資金聚力增效,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zhì)量。(振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