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是我們常聽說的一句俗語,短短五個字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吃”的重要性,但就目前學生群體的飲食狀態(tài)來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做到“吃”。不良飲食行為成了困擾大多數人的難題,普遍存在的不良飲食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少部分人的不良飲食行為通常是自我不同尋常的飲食習慣導致,晚飯堅持“少吃”,到了深夜吃熱量過度的食物填飽肚子;
2.課程壓力或實踐任務繁重導致多數人選擇熬夜,而相伴寂寞長夜的,除了做到一半的任務,還有炸雞、燒烤;
3.難以抑制自己“吃”的欲望,面對著自己逐漸圓滾的小肚子難過,轉眼又通過美食安慰自己;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現象,不良飲食習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的來說,在不合適的時間享受熱量不適當的食物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
大多數情況下,不良的飲食行為習慣會造成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我所見到的校園里,這已然是一種全球性的問題。而針對這種明顯是生理學的問題,心理學又能有什么樣的解決建議呢?對于正念的研究給了我們答案。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概念:什么是正念?
正念起源于佛教,原始意義上的正念和佛教的冥想訓練有很大關系,正念的具體過程可以描述為:對當下體驗的簡單、純粹的覺知,記住并保持對熟悉事物的注意力,系統(tǒng)地回憶一系列思想的過程等?,F代意義上的正念,宗教色彩逐漸淡化,納入了另外一些新的元素,現在的正念指的是一種以不批判的態(tài)度全然接納當下體驗的覺察力,或者與自我調節(jié)、元認知和接納相關的心理過程。
以上是較為專業(yè)的解釋,用較容易理解的狀態(tài)來理解正念就是:
培養(yǎng)對自己身體和心理狀態(tài)的覺知,保證我們完全地活在當下,接納當下的體驗,通過這樣的狀態(tài)就可以培養(yǎng)自己更集中注意力,避免自己在不良情緒中深陷,更進一步地,在正念狀態(tài)中,我們能重新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更能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正念不同于我們普遍意義上的“發(fā)呆”,想象未來或是回憶當初都不是正念,正念強調的是當下身體的感覺,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現在自己走路或者站立,不帶任何正誤的評價,就是正念。
當正念與飲食相關時,被稱為正念飲食,現有研究發(fā)現正念訓練可以減少不良飲食行為,而這種正念訓練的效果主要是通過改變個人狀態(tài)實現的。
具體說來,正念訓練能夠改變的不良飲食行為有以下幾種:
首先是挑食行為,這里所說的挑食行為并不是指因為挑食而造成營養(yǎng)不良、身材消瘦的情況。相反,這里所說的挑食是指專愛某些熱量過高的食物而拒絕健康食物導致肥胖的情況,通過正念訓練,可以增強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體驗,可以促進挑食者菜單的多樣化,也能夠加強人在進食方面的自我控制。簡單來說,多做正念可以讓專愛蛋糕奶茶的人逐漸接受綠色健康的食物,點菜的時候也能控制住自己“來一份蛋糕加奶茶”的沖動,轉而選擇“一份蔬菜沙拉”。
正念訓練也能改變暴食行為,較高的特質正念水平可以阻斷消極思想和情緒與暴食的聯(lián)系、有助于實現暴食行為的控制和選擇,正念訓練也可以增加人們的飽腹感。下次遇到壓力太大“想要晚餐加一只雞”的情況,可以先花上點時間做一次正念,或許你的想法會變成“晚餐加一只雞腿”,效果更好的情況是“我已經吃飽了,吃不下雞腿”。
對于厭食行為,正念訓練也能有效改善,正念中的語言描述可以降低人們的厭食傾向,基于正念的接納與承諾療法可以讓患者對瘦身有更健康的認知,正念訓練可以減少神經性厭食癥患者的反芻思維和經驗回避。如果專業(yè)術語有些生澀,無妨,以下是一些較為通俗的解釋:
厭食的出現一般是因為人的饑餓感知受損而表現出的食欲的缺乏甚至是厭煩,但也有其他主觀方面的原因導致厭食的情況:過度評估自己的體型體重,對于增重和肥胖表現出強烈的恐懼,最終發(fā)展成神經性厭食癥。對于過度評估體重的厭食者,通過增加他對體重相關認知的感受,將他對瘦的渴望重新導向更健康的方向就能有效減輕神經性厭食。
正念對于挑食、暴食、厭食等不良飲食行為的改變方法只是基于目前的研究,未來的研究將更加深入和廣泛,相信會有更高效、更具體的辦法幫助我們利用心理方法解決生理困擾。
擁抱健康生活,遠離不良飲食習慣,從每天一次正念開始。
參考文獻:龔艷萍,譚宇軒,謝菊蘭,李見,陳卓.(2019)正念對飲食行為的影響及作用機理.應用心理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