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是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忘記的日子,這一天日軍突襲沈陽,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
這一次的進攻,日軍蓄謀已久,而此時的國民黨政府卻奉行“不抵抗政策”,沒有給予反擊,30萬東北軍不戰(zhàn)而退,那么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又是誰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1931年9月18日的夜晚,一雙“黑手”趁著夜色伸向了沈陽,這一晚日本侵略者架起了先進的大炮,對著中國東北軍的北大營來了一場炮轟。
大炮發(fā)射的火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日軍的陰謀,至此日本侵略者開始了他們的罪行。
日軍這場有預謀的進攻,與它的國情以及世界背景分不開。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世界爆發(fā)了經(jīng)濟危機,日本就是其中深受其害的一員,日本此時已經(jīng)內(nèi)外交困,政治危機嚴重,于是為了改變現(xiàn)狀,日本的法西斯勢力決定打破華盛頓體系,擺脫束縛,可是要如何打破僵局呢?
日本不由得看向了中國,日本法西斯覺得若能拿回在華利益,也許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于是在他們內(nèi)心陰謀的推動下,調(diào)整了對華政策,開始等待機會。
正好,英、美也同樣陷入了世界危機的泥潭,而在我國國內(nèi),老蔣也在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清剿”行動,這讓日軍看到了機會,畢竟面子上要說得過去,不然就這樣直接開戰(zhàn)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日軍開始發(fā)揮他們演戲的天賦,選定好了時間、地點,來了一場自導自演的戲碼。
都說天黑好做事,于是就在9月18日這一天晚上10點,日軍關東軍河本末守中尉做主角,帶著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數(shù)個配角,按照劇本開始了表演。
他們來到了柳條湖,也就是沈陽的北大營800米附近,炸毀了南滿鐵路的一小段路軌,然后擺上了三具穿著中國士兵衣服的尸體,一個假現(xiàn)場就這樣布置完畢了,然后他們假裝是跑過來查看情況的,緊接著反過來開始了誣陷。
中國東北軍才聽到爆炸聲沒多久,還沒反應過來,日軍的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就向東北軍的北大營開始了炮轟,就是這樣一場漏洞百出,幾乎沒有觀眾的表演,讓日軍有了借口,開始了侵華計劃的第一步。
之后日軍繼續(xù)派兵,在19日的凌晨4點,日軍獨立守備隊第5大隊也帶著兵來了。
日軍有計劃的猛烈攻勢讓東北軍完全招架不住,只得退到沈陽東山嘴子,至此日軍表演與進攻都十分順利,占領了東北營。
這一次戰(zhàn)斗,日軍傷亡僅24人,東北軍傷亡300人左右。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軍開始了侵華第一步,國民黨政府其實事先是有察覺的,就在1931年的7月,也就是“九·一八”事件發(fā)生的前兩個月,國民黨方面就收集到了各路情報,都表示著日軍將要在沈陽動手。
當時在沈陽市公安局當局長的便是黃顯聲,他看到這些情報后,急忙親自趕赴北平,向張學良做了詳細的報告。
張學良表示已經(jīng)請示過了南京國民政府,聽到這黃顯聲松了口氣,然而張學良接下來的話卻讓他皺緊了眉頭。
原來,老蔣指示有《九國公約》與國聯(lián)在,日軍不能占領我國的領土,讓大家不要驚慌,如果日軍進攻也不要抵抗,防止事態(tài)擴大,不好解決,黃顯聲聽了這樣一番話,心里五味雜陳。
國民黨政府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對此事并沒有重視,但張學良還是指示了黃顯聲,讓他可以加緊訓練地方武裝力量,黃顯聲大致了解了政府的態(tài)度,回到沈陽開始了備戰(zhàn)。
他首先是擴充了公安隊的編制,然后建立了地方的公安聯(lián)防隊,以方便之后調(diào)動。
在9月初,又一個情報送來了,黃顯聲得知日本的關東軍當局,已經(jīng)開始給在遼沈附近的日本人發(fā)槍了,這已經(jīng)是火燒眉毛了。
黃顯聲立即請示張學良,希望他能同意以全省警務處的名義下達緊急通知,讓全省各縣都來沈陽來領槍。
張學良同意了這項請示,于是短短10天之內(nèi),就發(fā)出了20余萬的槍支,每一支都配備了50發(fā)的子彈,而從這時起,黃顯聲基本沒有離開過自己的辦公室。
終于,沈陽各縣都有了一定的槍械武器,防備著日軍的進攻,這時候老蔣的“不抵抗政策”并沒有影響到地方武裝力量。
1931年9月18日下午,公安的熊飛督察長向黃顯聲匯報,日本關東軍的軍事行動有可能要開始了,黃顯聲聽到這里,立即下令讓下屬嚴加防范,黃顯聲當晚更是到替務處親自坐鎮(zhèn)以待,并嚴令各警局以及公安隊待命。
中國軍隊的第7旅王以哲旅長,趕緊趕到公安局找到了黃先顯聲,黃顯聲隨即表示:公安局會與各分局一起盡力支持,不到不能抵抗的最后一刻,絕不放棄駐地。
然而老蔣與張學良仍舊表示堅持“不抵抗”,并下令東北軍撤退,張學良甚至下令讓他們把槍放到倉庫,不準抵抗。
但黃顯生這一次沒有聽命,在王以哲旅長帶著第7旅撤退時,他更是決定堅決不放棄抗日,他還表示如果市區(qū)打不了,便拉到市區(qū)外面打,可見黃顯聲與日對抗的決心。
而黃顯聲局長將帶領公安隊打出抗日第一槍,成為沈陽唯一一支不執(zhí)行“不抵抗”政策的武裝隊伍。
1931年9月19日清晨,裝備精良的日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黃顯聲便下令準備反抗。
黃顯聲先趕到三經(jīng)路的警察署,下令讓南市場商埠三分局的警察大隊以及公安分隊一起抵抗日軍,2000多名警察拿著手槍與步槍,就開始了與日軍的拼殺,但僅有這些裝備的警察如何與有著長槍大炮的日軍抵抗?
耳邊是震耳欲聾的炮聲,一名名警察不懼生死,打出了一槍又一槍,即使面對著死亡,他們也繼續(xù)前進,從未后退。
在匯工街,第六分局的30多名警官與日軍奮勇拼殺,他們戰(zhàn)斗了近3個小時,子彈打光了都不怕,拿起刀便向日軍砍去,直至全部壯烈犧牲,也無一人投降。
而從南市派出所出來的20多名警察,更是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下,毅然拒絕了誘降,全部戰(zhàn)死。
黃顯聲見敵我雙方實力懸殊巨大,于是改變了策略,下令讓所有警察向東關公安局和公安總部隊集中,準將力量集中起來,繼續(xù)抵抗。
即使有傷亡,即使面對強大的敵人,所有警察包括黃顯聲都沒有想過就此放棄,而是迎難而上,給予日軍痛擊。
黃顯聲見日軍的裝甲車越來越多,便讓所有人退回了警察局,關上鐵門、布置掩體,決定與日軍持久抗衡。
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了21日,公安警察們在黃顯聲的帶領下,整整堅持了三天三夜,最終日軍的坦克還是撞開了沈陽城門以及東關公安局和公安總部的大門,而守門的公安隊早已力不能支了。
黃顯聲看著眼前的戰(zhàn)局,咬緊了牙關,現(xiàn)在整個沈陽真正能夠打仗的兵,因為“不抵抗”政策拒絕協(xié)助,警察隊伍已是孤立無援。
黃顯聲只好下令以各局為單位,不準解散,盡量攜帶武器與彈藥,退出沈陽到錦城集合,而黃顯聲與吳飛喬裝成百姓留在了城里偵察。
最后日軍還是進了沈陽城,“九·一八”事變進入尾聲,進城的日軍開始殘殺百姓,街道上全是慘叫聲。
由于黃顯聲帶領警局反擊,日軍還抄了他的家,黃顯聲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卻毫無辦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于是黃顯聲以及吳飛也趕往了錦城。
在錦城,他與剩余的警察部隊匯合,組織了一支新的隊伍,這是一支以警察為主干建立起來的義勇軍,但是國民黨政府可不同意,他們怕抗日激起日軍的憤怒,于是并沒有給予這支隊伍番號,不承認他們的存在。
黃顯聲一氣之下,自己便給這支隊伍取了名字,這就是后來的“遼寧抗日義勇軍”,而黃顯聲也成為了東北義勇軍的締造者之一。
這支義勇軍在黃顯聲的帶領下,繼續(xù)在錦州與日軍抵抗,開始了他們的抗日生涯。
在“九·一八”事變中,或許國民黨政府不抵抗,但并不代表當?shù)匚溲b力量也不抵抗,更不代表中國人不抵抗,黃顯聲與其部下的2000多名警察便是最好的證明。
是黃顯聲,更是那些沈陽警察們一起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這也向侵略者表明了中國人保衛(wèi)祖國、抵御外敵的決心與意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