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的一個夏日,對東都洛陽城而言,是平淡無奇的一天,然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此相遇了。
彼時,李白四十四歲,名揚天下,被賜金放還,處在人生的低谷,而杜甫小李白十一歲,只是無名之輩,盡管科舉失敗,但理想依然豐滿。二人一見如故,把酒臨風(fēng),其樂融融。雖然李白年長,但他并沒有憑借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和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年秋天,二人在梁宋再次如約見面,訪道求仙,并與懷才不遇、浪跡天涯的邊塞詩人高適相逢,三人互相唱和,縱論天下大勢,暢游甚歡。
假定那是第一次的邂逅,第一次的贈詩,那么,當(dāng)時子美眼中的李十二,不過一個神采趣味與常人不同,有“仙風(fēng)道骨”的人,一個可與“相期拾瑤草”的侶伴,詩人的李白沒有在他腦中鐫上什么印象。
聞一多《杜甫》節(jié)選
次年秋天,李杜二人第三次會面,地點在山東,知交之情愈為深厚。那一年,理想破滅的李白早已離開長安,輾轉(zhuǎn)山東,如同蓬草一樣漂浮不定。二人相攜漫游,無所歸宿,說好的一起求仙問道,但卻一事無成,真是愧對道家先人,于是整天痛飲狂歌,放浪不羈。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贈李白》
李白送別杜甫也有“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句子,可見,杜甫與李白已是情志相投。根據(jù)杜甫后來的詩句,我們也不難判斷,李白與杜甫交情之深,已經(jīng)到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程度。
此后,二人別于魯郡石門山,杜甫西去長安,準(zhǔn)備重啟仕途之路。離別之后,李白因為思念杜甫,竟到了“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的境地,齊魯大地的美酒與歌舞都不能讓李白動情,李白太過想念杜甫,竟然茶飯不思,干啥都沒精神。
再后來,李白南下江東,繼續(xù)他的漫游之旅。從此二人天高水遠,再無相見。
一個紅得發(fā)紫,名滿天下,一個籍籍無名,滿心崇拜;一個是太陽,熱情奔放,一個是月亮,深沉內(nèi)斂。此后十幾年,杜甫始終對李白念念不忘,他給李白寫了很多詩,贊美之詞溢于言表,但得到李白直接回應(yīng)的不多。
也許李白對杜甫的詩只有一個尚可的評價,也許是李白的詩散佚較多未能留存,也許是李白自始至終都沒有興趣讀懂杜甫,而杜甫卻慢慢讀懂了這位前輩,這位偶像,因為他寫給李白的詩,透著仰慕之情,可謂句句經(jīng)典,令人回味。
“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對李白才華之推崇,簡直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并且在李白人生落魄時,杜甫依然毫不猶豫的信任和支持李白,我們現(xiàn)在有一個詞叫腦殘粉,六步實在想不出古人用的哪個詞語來形容?
然而,當(dāng)時33歲的杜子美并沒有用親身經(jīng)歷讀懂李白,只是因為時間不對,本來可以成為知己的兩位詩壇巨擘,在齊魯一別之后,竟然再無交集。
李白熱情曠達,交友甚廣,杜甫只是他眾多朋友中的一個,二人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定然不同。在李白的一眾粉絲中,占據(jù)榜一位置的始終都不是像杜甫這樣的文藝青年,而是那些出手闊綽的王公貴胄、富家千金。
杜甫和李白同游梁宋時,李白在梁園的粉墻上曾題詩一首,后來被一位姑娘看到,那姑娘對園里僧人說:這墻我買了,你要多少銀兩?
僧人十分驚詫:你買這堵墻何用?
那姑娘道:粉壁不值分文,但上面這首詩價值連城,我給你一千兩銀子!
“千金買壁”的美談不脛而走,迅速在坊間流傳,李白聽到這個故事后,竟也目瞪口呆,并且破例和這位仰慕者見了一面,那姑娘是當(dāng)?shù)赜忻牟排?,知音律,善操琴,在美貌和金錢的雙重進攻下,李白竟徹底淪陷,毫無招架之力,后來這位豪橫的榜一小姐姐成了李白的第四任妻子,她就是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
在李白的眾多仰慕者中,杜甫始終是默默無聞,卻極力點贊評論的那一個,《贈李白》《春日憶李白》《飲中八仙歌》這幾首詩都充滿了崇敬和溢美之辭,杜甫對李白的評價也只停留在狂放不羈、豪邁俊逸的表象,并未深入李白的內(nèi)心世界,直到杜甫理想破滅,憤而辭官,經(jīng)歷過同樣的心路歷程之后,杜甫才忽然明白了當(dāng)年的李白。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華州司功參軍的官職做得委實憋屈,與他當(dāng)初致君堯舜的理想漸行漸遠。山河破碎,壯志難酬,杜甫憤而辭官,南下蜀地,四處漂泊。
此時的杜甫忽然明白,當(dāng)年李白每一句看似豪放的詩文,背后都是百感交集的辛酸無奈,都是壯志未酬的酒后真言。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杜甫《不見》節(jié)選
我已經(jīng)好久沒有見到李白,當(dāng)年他假裝狂放,真是令人悲哀,十六年后的杜甫終于讀懂了那個曾經(jīng)在自己面前放浪不羈的李白,原來他是故作癲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原來他只是飄零無依、借酒澆愁而已。
而十六年前,杜甫寫的卻是“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從飄然到飄零,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中間隔著的卻是一條歷史長河,隔的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蹉跎人生。
假如當(dāng)年在東都洛陽,李白遇見的不是一心入仕的杜甫,而是乾元年間理想破滅憤而辭官的杜甫,那么,所有的一切是否會發(fā)生改變?
答案不言而喻。
境遇不同,人生就會不同。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跟“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杜甫已經(jīng)判若兩人。
安史之亂爆發(fā)前,杜甫心中的李白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史之亂后,杜甫顛沛流離,嘗盡人間冷暖,李白在他的筆下已經(jīng)不是“喝一斗酒,作詩百篇”的謫仙人,而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已經(jīng)不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而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十六年后的杜子美,聽聞李白流放夜郎,十分憂慮,常常在夢中思念李白,寫下了《夢李白》二首,杜甫夢中見到的雖然是李白,但它寫出來的何嘗不是自己?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杜甫《夢李白》節(jié)選
在夢中,在一個因為戰(zhàn)爭而錯亂的時空里,杜甫與那個再無交集的李太白心意相通,靈魂合體,這首《夢李白》可謂心有靈犀,感情真摯,字字錐心。
當(dāng)年的杜甫看當(dāng)年的李白,只看到了豪邁俊逸的表象,而今天的杜甫再看當(dāng)年的李白,其實是“悲感至極而以豪語出之”(《唐宋詩舉要》)。
時間不對,終究是彼此錯付了。
歷經(jīng)憂患后的杜甫,他的精神氣質(zhì)與李白達成了統(tǒng)一,在不同的時間二人訴說著相同的情感,他們本可以是知己,卻隔著伸手就可以觸摸到的錯亂時空,遙遙相望。
一千二百年后,當(dāng)六步讀到這首《夢李白》時,只有深深的惋惜之情,我不相信當(dāng)年的李白讀到這樣的句子,竟沒有任何回復(fù)?竟沒有引起他的絲毫注意?
也許是沒有讀到,也許是身陷囹圄,也許是重病在身,但無論如何,從那以后,沒有人能夠再寫下《夢李白》這個題目,不僅僅是因為沒有資格,更是因為沒有人可以復(fù)制那段歷史,那份友誼,那段過往!
更是因為沒有人可以見證那痛飲狂歌的豪邁,那飛流直下的壯觀,那手摘星辰的奇詭,那繡口一吐的盛世繁華!
曹植七步成詩,我六步成文。
文章皆為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