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卷之四
善行無轍跡章第二十七
前章明重靜為君,以戒身輕天下,此章明行言無滯,欲令常善救人。守重靜,理在無為。善行言,貴乎忘遣。首標五善之行,次明善救之慈,故善下暢兼忘之訓(xùn),雖知下結(jié)妙要之旨爾。
善行無轍跡,
疏:此明法性清凈也。行謂修行也。法性清凈,是曰重玄。雖藉勤行,必須無著,次來次滅,雖行無行,相與道合,故云善行。能如此,則空有一齊,境心俱凈,欲求轍跡,不亦難乎?故云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疏:此明善行之人不滯言教也。瑕,病也。謫,責也。言謂教也。夫善行無邊,則能了言教,不為執(zhí)滯,於言忘言,是善言也。能如此,遺象存意,理照言忘,於彼言教,一無病責,故云善言無瑕謫。
善計者,不用籌算。
疏:此明言教無滯,則不異門也。夫執(zhí)言滯行,辯是與非,適令巧歷亦不能計。若能了諸法皆方便門,究竟清凈,不生他見,則無勞籌策算數(shù),自能深入一乘。善計若斯,何勞籌算?故云善計者不用籌算。
善閉者,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疏:此明不計異門,則欲心自閉也。橫曰關(guān),豎曰楗。夫善行善閉,不耽不滯,則心照清凈,境塵不起,故云善閉雖無關(guān)楗,其可開乎?故云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
善結(jié)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疏:此明善閉之人,心與道合也。結(jié),系也。繩,索也。約,束也。解,散也。夫坐忘遺照,深契道源於諸法中,盡能不滯系心於此,故云善結(jié)。夫用繩約者,繩散則約解,以道結(jié)者,心靜則道冥,適使萬緣盡興,終能一無所染,雖無繩索約束,豈可解而散乎?故云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疏:是以者,引下以明上也。言圣人心雖凝寂,教則流通,故常用善能以救人,必令釋然而達解,大慈平等,無所偏隔,幾是於人,盡皆善誘,故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疏:物者通有識無識也。救人善教,故不棄人,救物善心,亦無棄物,令動植咸遂,無有夭傷者,故云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疏:襲,密用也。明,了悟之。善行救人,在於忘遣,若滯教矜有,轍跡必存,故雖常救人,終使慧心無滯,如此密用,則悟了。故云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疏:師,法也。夫善人者,離諸愛染,則心清凈,於法無滯,則教圓通。取喻於水,物來斯鑒,所鑒者則形而有象,能鑒者見象而無心。善人正慧若斯,故可為不善人之師法也。
不善人,善人之資。
疏:資,取也。夫火有炎,寒者附之。聞道勤行,必資宗匠,既說先生之善,須伏弟子之勞,則不善之人,善人可取以役使爾。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為要妙。
疏:夫初地進修,兩存學(xué)相,未能忘教,故貴愛師資。若能了其行門,則學(xué)無所學(xué),師資之名既去,貴愛之字不存。然此章大宗,教之忘遣,語以漸頓,不無階級,論其造極,是法都空,故前舉為師為資,示進修之路,后云不貴不愛,導(dǎo)悟證之門。則明所以貴師為存學(xué)相,學(xué)相既空,自無所貴。所以愛資為存教相,於教兼忘,故不愛資,相忘江湖,自無濡沬。乍聞斯道,凡俗不悟,執(zhí)學(xué)滯教,則必以為大迷,故老君格量云,雖知凡俗以為大迷,於道而論,是謂要妙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前章明行言不執(zhí),常善所以救人,此章明雌辱為行,常德於焉復(fù)樸。首標知雄等三段,明修行則漸造於極。次云樸散下兩句,示造極則必有成。終云大制一句,論圣功之御用,以結(jié)成其深旨。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疏:知,辨識也。雄,剛躁也。雌,柔靜也。夫物貴全和,法求中道,雄則過亢,雌則卑弱,俱未適中於善行,必當緣篤以為經(jīng),故知其雄躁,則當守其雌靜。守其雌靜,亦當知其雄躁。知雄守雌,則可知雄。守雄則敗,敗則妨行,故特戒守雌柔。能守雌柔,是謂謙德,物所歸往,如水歸溪矣?!稜栄拧吩唬核⒋ㄔ幌?。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fù)歸於嬰兒。
疏:知雄守雌,是為善行,物所歸往,為天下溪。能如此者,則真常之德曾不離散。常德不散,即是全和。全和之人少私寡欲,泊然未兆,乃如嬰兒,故云復(fù)歸於嬰兒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疏:白,晤明也。黑,暗昧也。式,法也。夫能守雌靜,則德行昭明,德雖昭明,不以矜物,當如暗昧,自守淳和,能如此,則可為天下之法式矣。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fù)歸於無極。
疏:忒,差忒也。極,窮極也。知白守黑,是謂德全。德全之人,可為天下法式,則真常之道隨應(yīng)而用,應(yīng)無差忒,用亦不窮,故云復(fù)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疏:榮,尊榮也。辱,卑辱也。夫為天下法式,則其德尊榮,德雖尊榮,常守卑辱,以和為量,無不含容,如彼空谷,物來斯應(yīng),故云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於樸。
疏:樸,道也。虛受應(yīng)物,如彼谷神,真常之德,是乃圓足,足則復(fù)歸於樸爾。夫道為德體,德為道用,語其用則云常德乃足,論其體則云復(fù)歸於樸。歸樸則妙本清凈,常德則應(yīng)用無窮,非天下之至通,其孰能與於此者?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疏:器,形器也。自知雄已下論修性反德,則復(fù)歸於道。此云樸散為
器者,明德全合道,即能應(yīng)用。應(yīng)用跡粗,涉於形器,故云樸散則為器也。既涉形器,其材用必有精粗,故凡人用之,適能獨全淳樸,圣人弘濟,則為群材之官長爾。
故大制不割。
疏:此明圣人用道也。夫圣人德全,大制群有,法乾坤之施灑雨露之恩,各暢其和,不知其力,令動植之物咸遂生成,曾不割傷以為己用,故云大制不割。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前章明雌辱為行,常德必歸於樸,此章明矜執(zhí)則失神器,故不可為。首標將欲下六句,明寶位之有所在,以戒奸亂之臣。執(zhí)者失之一句,示歷數(shù)之不于常,將警昏淫之主。故物下辯物倚伏之數(shù),是以圣人下戒人君甚泰之尤。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疏:天下者,大寶之位也。夫皇天命帝大制群生,必待歷數(shù)在躬,然后君臨萬宇。而奸亂之賊,兇暴之夫,將欲以力取天下而為之主。既誅夷之不暇,何天祿之可望?故老君戒云:吾見其如此之人,必不得所為之事。已,語助也。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
疏:天下大寶之位,所以不可力為也者,為是天地神明之器,將以永終圣德之君,而令流布愷悌之化,豈使兇暴之夫力為而得毒螫天下乎?是知必不可為,為亦必敗。此戒奸亂之賊臣也。
執(zhí)者失之。
疏:人君者,或撥亂反正,或繼體守文,皆將昭德塞違,恤隱求瘓,若執(zhí)有斯位凌虐神主,坐令國亂無象,遂使天道柵淫,神怒人怨,是生災(zāi)濡,亂離斯作,誰奉為君?當失斯位矣。此戒帝王也。
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疏:此明凡物不常,事亦倚伏也。呴,暖氣也。吹,寒氣也。強,壯也。羸,弱也。載,事也。隳,壞也。且夫為之則敗,執(zhí)之則失,亦如凡物或行之於前,或隨之於后,或呴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或有扶持使強,或抑損之令弱,或有引而載事,或推之而隳壞,且同糾纏,不可準繩,唯當以欲從人,方可樂推而不厭爾。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疏:是以理天下之圣人,睹行隨之不常,知矜執(zhí)之必失,故約己檢身,割貪制欲,去造作之甚者,去服玩之奢者,去情欲之泰者。論名數(shù),且為三目。征其實,乃同其一條。甚奢泰者,皆過分爾。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前章明矜執(zhí)則失,是以去甚去奢去泰。此章明兵強好還,不可果其矜伐。首云以道,戒臣不以兵為輔佐。師之所處下明好兵則必致不祥,故善者下示不得已而方用,物壯下結(jié)恃強而必敗。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疏:以,用也。佐,輔也。還,報也。言為人臣者,當用道化無為輔佐人主,政君堯舜,是曰股肱。舞干羽於兩階,修文德於四海,令執(zhí)大象而天下往,太階平而寰宇清,若震耀戈甲之威,窮黷侵伐之事,亢兵以加彼,彼必應(yīng)之,其事既好還報,則勝負之事誰能預(yù)克?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疏:師,軍旅也,又《易》曰:師,眾也。夫興師動眾,則人勞於役,行則赍居送,則妨功害農(nóng),農(nóng)事不修,故生荊棘。大軍之后,積費既多,和氣致祥,兵氣感害,水旱相繼,稼穡不生,故必有兇荒之年,以報窮兵之怨爾。
故善者果而己,不敢以取強。
疏:《春秋》曰:殺敵曰果,今明殺敵者令不相侵,止其為暴,是知殺敵為果,即止敵也。老君曰:凡事不得已,而欲用兵,用兵之善,但求止殺,令不為寇,必不以眾暴寡,凌人取強。取強則事好還報,是以戒令不敢,故云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疏:夫用兵之善,果於止敵。止敵自矜,未名善勝,故雖止敵,慎勿矜夸。矜夸則傷於取功,故雖果於止敵,戒云勿伐其功。伐取其功,是則自為驕泰。驕泰則樂殺,故敗不旋踵,此為炯戒,可不慎乎!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疏:夫果於止敵者,非好勝而凌人也,但前敵來侵,事不得已,敢去果而不得已。已,止也。用兵應(yīng)敵,是非求勝,能如此者,勝不恃強,故云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疏:凡物壯極則老,兵強極則敗,故兵之恃強,猶物之用壯,物用壯適足以速其衰老。兵恃強則不可全其善勝,茲二事者,是謂不合於道。賢臣明主,知其不合於道,當須早止不為,故云不道早已。已,止也。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前章明強兵好還,不可果其矜伐。此章明佳兵物或惡之,不得已而用之。首則陳戒不祥,明有道者不處。次云勝而不美,示樂殺之為非。吉事下舉喻以明,結(jié)以喪禮處之,所以表非樂戰(zhàn)。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疏:佳,好也。兵者,韜略之屬也。祥,善也。器,材器也。君子進德修業(yè),叉慎厥初,藏器於身,俟時而動,當游心道德之囿,閱思墳語之林,使光昭令名,開濟成務(wù)。而乃有以兵謀韜略為好者也,夫謀略之設(shè),以正為奇,謀兵鈴之書,先聲后實,皆在乎攻戰(zhàn)殺伐,故為不善之村器爾。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疏:畜德於身,是為能事。既為不祥之器,是以凡物尚或惡之,況有道君子,焉肯處身於此?故云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疏:左,陽也。右,陰也。陽好生,陰好殺。好生,故平居所貴。好殺,故用兵所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疏:上文云佳兵者不祥之器,所以明用兵則尚右而好殺,有道者故不處之。此云兵者不祥之器,對結(jié)上文,明非君子之器,君子以道德為材器,故無不利爾。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疏:夫文德者,理化之器。兵謀者,蓋其輔助也。故文則經(jīng)緯天地,武則克定禍亂。雖天生五材,廢一不可,而武功之用,定節(jié)制宜,是知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順,皆在乎事,不得已而后應(yīng)之,謂四夷來侵,王師薄伐,所當示之以恩惠,綏之以道德。既同蚊蚋之螫,故無憑怒之心,推此而言,以恬淡為上也。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疏:夫不能以德懷來,而用兵求戰(zhàn)勝,故雖克勝,猶慚德薄,不以為美。夫勝又多殺,故以勝為美者,是好樂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疏:夫天地好生,物皆含養(yǎng)。仁人者當順天德,以全濟為務(wù),焉可茍逞詐力以快?貪殘之人,人必不附,欲求得志,不亦難乎?故好樂殺人,即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疏:左陽而生則吉,故吉事尚左。右陰而殺則兇,故兇事尚右。《禮記□檀弓》曰:夫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尚右。夫子曰:二三子之嗜學(xué)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復(fù)尚左。
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疏:上將主軍,則專殺,故處右。偏將為副,不專殺,故處左。今左尊而右卑,上將軍卻居右者,言用兵之道同於喪禮尚右。今上將軍居右,是以喪禮處置之爾。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疏:夫戰(zhàn)而求勝,必殺人眾多。勝而不美,故悲哀傷泣。夫人惟邦本,本固邦寧,今交戰(zhàn)殺之,故仁心惻隱,為之哀泣,不亦宜乎?
戰(zhàn)勝,則以喪禮處之。
疏:夫戰(zhàn)而獲勝,勝則受爵。武功居右,是非吉位,故云喪禮處之。但以戰(zhàn)為不祥之器爾,亦何叉服缞扶杖,然后稱之為喪禮乎?諸注此義者,皆云古有斯禮,尋閱墳典,既無所據(jù),今所未安,故不錄也。又引秦伯向師而哭者,此乃哀敗,非戰(zhàn)勝也。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前章明佳兵不祥,故有道不處。此章明侯王守道,則萬物自賓。首標無名,將以明道,次舉守道,而能降瑞。始制下廣其制用,譬道下將示結(jié)成。
道常無名。
疏:應(yīng)用不窮,唯感所適,道之常也。常在應(yīng)用,其應(yīng)非一,故於常無名,故云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疏:樸,妙本也。語其通生,則謂之道。論其精一,則謂之樸。故云小爾。而應(yīng)用匠成,通生一切,則至大也。故無敢以道為臣者爾。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疏:言侯王若能抱守妙本精一,無為無事,則入埏仰化,四海歸仁,沐德飲和,將自賓伏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疏:侯王守道,以致和平,則無凌沵災(zāi)害,地平天成,二氣交泰,以相和合,降灑甘露,善瑞侯王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疏:莫,無也。天降甘露,惠施無心,人無命令,自均若一,亦如王侯稱物平施,無偏無黨,既惠化而大同,自東自西,亦何思而不服。又解云:言侯王守道以致善瑞,則人自和平,無煩命令,自然均一爾。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疏:制,御也。有名者,天下有名之物也。既,盡也。言侯王抱守精一,則天降善瑞,惠化無心,均平若一。如此始能制御有名之物,物歸有道,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疏:殆,危殆也。侯王守道而化,萬物當自賓服,則夫有名之物,亦將知依止於侯王。能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矣。故云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疏:此結(jié)侯王守道,則天必應(yīng)之,故云譬有道之君在理天下,陶以仁德,則自致太平。和氣感天,天瑞必應(yīng),猶川谷之水,而與江海通流爾。
知人章第三十三
前章明侯王守道,則萬物自賓。此章明所以賓服有道之君,皆由自知自勝。自知則明了,自勝則全強,結(jié)以死而不亡,戒令不違天理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疏:知,識察也。夫心與境合,是以生知。生知之心識察前事,是名知法。言人役心生智,知前人之美惡者,則俗謂之智爾。若反照內(nèi)察,無聽以心,了心觀心,不生知法,能如此者,是謂明了。故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疏:勝人者,謂以權(quán)勢制勝於人,如此之人適可謂之有力爾。自勝者,自能制勝其心,使心柔弱,柔弱之道,物不能加,故可全其強爾。故下經(jīng)云:守柔曰強。又曰:柔勝強,故曰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疏:知足在心,心若知足,則無貪求,雖簞食瓢飲,傲然自足,可謂富矣。強勉力行,曾不懈怠,自知自勝,終久不渝,可謂有志節(jié)矣。
不失其所者久,
疏:知足強力等行,人所常行,若不失其所恒,即是久能行道者矣。又解:動不失所者,則可以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
疏: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shù)。壽者,一期之盡。言委順得常,不失天理,頹然任化,而去者得一期之盡,可謂壽矣。若不鞭其后,則生理不全,單豹有嬰兒之色,張毅有豐高之貴,不終天理,焉得謂之壽乎?故莊子曰:天下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前章明賓服有道之君,由能自勝。此章明能成光大之業(yè),皆為法道忘功。首標大道泛兮,示左右略無封吵。次云功成不有,明小大難與為名。是以圣人下,舉圣人不貴其身,以成光大之業(yè)。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疏:泛兮者,無系之貌也。言道之為物,非陰非陽,非柔非剛,泛然無系,能應(yīng)眾象,可左可右,無所偏名。故《莊子》曰:夫道未始有封。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疏:言天地萬物皆恃賴大道通生之功,以全其生理,而大道化生,妙本無心,雖則物恃以生,而道不辭以為勞倦。又解云物不辭謝於道爾功者,生成之功也。言大道生物之功備成,而不以其物為己之有。又解云:道之生物,德備功成,其功雖成,曾不名有,言忘功也。
愛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疏:此聲解義也。云可名於小者,言不可名小爾。夫道生萬物,愛養(yǎng)熟成而不為主宰,於彼萬物,常無欲心,豈是道之狹小邪?故云可名於小者,言不可名小爾。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疏:萬物歸之者,歸道生成之功也。言萬物歸道,道不為主,有此萬物棄而不收,豈是道不廣大?故云可名於大爾,言不可名大道爾。既云可左可右,所以非小非大。非小非大,固難與為名。注云:有萬不同者,《莊子》 文也。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疏:言理天下之圣人,布德施惠,淳風(fēng)偃化,物遂生成,法道忘功,不自為尊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yè)爾。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疏卷之四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