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是北宋時期的一位高僧,他在歸隱杭州龍井寺后立下清規(guī),山門送客最遠不過“虎溪”,蘇東坡慕名前去探訪,沒想到兩人一見如故,馬上就成了好朋友。以至于送蘇東坡下山時,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他們身邊的隨從都叫起來說:遠公過虎溪矣。人們?yōu)榱思o念這段佳話便將這里的橋,稱之為過溪橋,并在橋上建亭稱過溪亭。這段佳話被蘇東坡記錄在他的《次辯才韻詩帖》中。
《次辯才韻詩帖》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整幅作品長:47.9厘米,寬:29厘米,行書、紙本,原帖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辯才曾經(jīng)給蘇東坡寫過一首《龍井新亭初成詩呈府帥蘇翰林》,《次辯才韻詩帖》就是蘇軾為了和辯才的詩而作的。作品由序和詩兩部分組成,序就記錄那段佳話,詩則是整幅作品的主體。北宋書法崇尚“字如其人”這幅作品落筆沉著、從容,已沒有十年前書寫《黃州寒食詩帖》時的激宕,墨色濃重卻透著清雅之氣,雖豐腴渾厚卻不失秀逸之質。有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宣紙搶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