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在即,被稱為中國科技最高獎項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備受矚目。
該獎自1999年設立、2000年首次頒發(fā)至今,走過近20年歷史。
設立之初,獎金數(shù)額為500萬元,其中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jīng)費。
2018年度起,“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提升至800萬元,而且個人可自由支配。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至今,獎金額度和結構的首次調(diào)整。
31位獲獎者畢業(yè)于哪些高校?
除了2004年度、2015年度出現(xiàn)空缺以外,迄今為止共有31位頂尖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獲獎者大多是我國相關領域的奠基人,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如“兩彈一星”于敏、孫家棟、程開甲,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張存浩……
其中,2016年度獲獎者屠呦呦是唯一的一名女性獲獎者。6位兩院院士分別是劉永坦、鄭哲敏、吳良鏞、師昌緒、閔恩澤、王選,另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
我們知道,對科研人而言,本科教育通常是打基礎、強根基的階段,能為未來科研提供底蘊和積淀,是至關重要的人生階段。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31位最高科技獎得主的本科都畢業(yè)于哪些高校?
統(tǒng)計結果顯示,他們本科大多畢業(yè)于國內(nèi)名校。
其中,北京大學最多,共有8位獲獎者(屠呦呦、于敏、謝家麟、王忠誠、葉篤正、劉東生、黃坤、王選);
其次是清華大學,有6位獲獎者(劉永坦、鄭哲敏、吳征鎰、葉篤正、劉東生、金怡濂);
上海交通大學3人獲獎(王振義、徐光憲、吳文?。?,南京大學3人(張存浩、閔恩澤、吳良鏞,注: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分出去,與金陵大學化工系合并為南京工學院化工系,1958年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也就是南京工業(yè)大學前身;國立中央大學建筑系分出去,成為南京工學院建筑系,南京工學院即現(xiàn)在的東南大學。因此也可以認為,張存浩、閔恩澤屬于南京工業(yè)大學,吳良鏞屬于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2人(程開甲、谷超豪),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人(劉永坦、孫家棟),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2人(錢七虎、王澤山),西安交通大學2人(徐光憲、吳文?。?/span>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人(趙忠賢),華中科技大學1人(侯云德),北京理工大學1人(王小謨),西北工業(yè)大學1人(師昌緒);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1人(李振聲),同濟大學1人(吳孟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人(王永志),西南大學1人(袁隆平)。
C9高校哪家強?
C9高校是中國首個頂尖大學間的高校聯(lián)盟,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共9所高校。
這些高校里走出的最高科技獎得主數(shù)量,更從側面反映出其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硬實力。
那么,C9高校哪家強?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所畢業(yè)的C9高校排名
走出8位最高科技獎得主的北京大學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贏家。
謝家麟和黃昆同為燕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yè)生,該校1952年被撤銷后,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學。
而葉篤正和劉東生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畢業(yè)生,該校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1938年遷往云南昆明組建而成,1946年停辦。這幾位獲獎者均算作北京大學校友。
清華大學走出的6位獲獎者,包括1956~1958年在該校就讀的劉永坦,也包括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葉篤正和劉東生。
并列第三位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其前身是國立交通大學)和南京大學(其前身是中央大學),均有3位獲得者。其中,曾就讀于震旦大學醫(yī)學院的的王振義算作上海交通大學校友。
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獲獎者人數(shù)并列第五,分別有2人獲獎。
(相關資料來源于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官網(wǎng))
編輯 | 甘曉
排版 | 李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