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遠,曾流傳這么一句順口溜:有靠山(地名),不如有能仁(人)(地名)。這句順口溜巧妙地嵌入了定遠的兩個鄉(xiāng)鎮(zhèn)地名。
地名,是城鄉(xiāng)發(fā)展的脈絡,是歷史的活化石,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也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是城鄉(xiāng)變遷的刻痕印記。
一個地方的地名,有著一個地方的特色。
定遠的鄉(xiāng)鎮(zhèn)地名,不僅蘊含著地理特征、所處位置,也蘊含著這個鄉(xiāng)鎮(zhèn)的歷史故事和地方文化。
二龍鄉(xiāng):是滁州市唯一的民族鄉(xiāng),也是安徽省成立最早、回族人口聚居最多的一個民族鄉(xiāng)。1940年2月,新四軍二師政委譚震林在此地察看戰(zhàn)爭地形,看到此處地形像“二龍戲珠”,深有感觸地說:“這里以后就叫‘二龍’吧?!?/span>
爐橋:據(jù)史料記載,漢末曹操兵進東吳,見水逆流主貴,于是在此建烘爐百余,鑄造兵器,同時修建一座五孔橋,故曰:“百爐橋”,后簡稱爐橋。
永康:以駐地永康命名,系歷史古鎮(zhèn)。相傳大禹治水時經過此地,留下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將此地取名為禹王鎮(zhèn)。1949年設永康鄉(xiāng)。
朱灣鎮(zhèn):是定遠縣八大古鎮(zhèn)之一,以駐地朱灣命名。朱灣原名朱家灣,系自然古集鎮(zhèn),因昔有朱姓始居,沛河至此折向成灣繞流西南而得名。
藕塘:地名源于鎮(zhèn)內一景“月下石荷”。小鎮(zhèn)東北有一口方塘,塘內滿植蓮藕,中間豎立一座石雕荷花,大如圓桌,亭亭玉立,形象逼真,月夜看去別有風韻。傳說:石荷中藏有珠寶,使石荷能隨水漲落而沉浮,神韻奇秘,引人暇思。藕塘的歷史可追溯到漢,距今有1800多年。公元618年—626年(唐武德年間),藕塘便有市井,商賈云集。
池河鎮(zhèn):因池河而得名,古稱“幽州”。池河鎮(zhèn)歷史悠久,據(jù)清《縣志》記載,遠到漢代,池河就已設鎮(zhèn),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朱元璋稱帝后,為傳遞信件和軍事需要,正式開辟了南京—北京的官方大道,池河鎮(zhèn)即為官方大道上的重要驛站,自此,池河鎮(zhèn)成了繁榮的名鎮(zhèn),歷經數(shù)百年而不衰。
界牌集鎮(zhèn):位于定遠縣城東南32公里處,系定遠縣東南部邊緣,地處四縣(區(qū))交界,東與南譙區(qū)毗鄰,南與肥東縣相連,東南部與全椒縣相近,俗有“雞鳴犬吠聞四縣“之稱。
因處于四縣(區(qū))交界處,曾立牌為界,故取名界牌。
三和集:以駐地三和集命名。三和集原名“倪曲營”“李邱郢”,相傳吳、李、王三姓相爭,后經和解成睦鄰,故名“三和集”。1949年設三和鄉(xiāng)。
桑澗鎮(zhèn):以駐地東桑澗命名。東桑澗鎮(zhèn)古稱洛陽集,因位于河畔,桑姓聚居,取名桑家澗。因地處縣城之東,故又稱東桑澗。境內川心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為鳳(陽)定(遠)嘉(山)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
西卅店鎮(zhèn):以駐地西卅店得名,西卅店系自然集鎮(zhèn),因西距定遠縣城三十里故名。
大橋鎮(zhèn):因駐地大橋集而得名。大橋集系古集鎮(zhèn),緣街北池河上,古代架有大石板橋,故稱為“大橋”。1949年設大橋鄉(xiāng)。
拂曉鄉(xiāng):解放后成立的“拂曉”農莊是安徽省僅有的兩個農莊之一。
七里塘:傳說七里塘名源自一塘,此塘繞岸一周恰好7華里路程,故稱。
范崗鄉(xiāng):以駐地范崗集命名,因集市位于崗地,范姓始建,因此得名范崗。
倉鎮(zhèn):以駐地倉鎮(zhèn)命名。倉鎮(zhèn)系自然集鎮(zhèn),原名“老人倉”。據(jù)傳說,原為明初重臣藍玉糧倉(也有傳說是五代宰相馮道或明朝開國將領唐勝宗的糧倉),差有老人看護,故名“老人倉”。解放前系定遠縣“八大鎮(zhèn)”之一。1949年6月設老人倉區(qū),建國后設倉鎮(zhèn)鄉(xiāng),1966年改名“紅鎮(zhèn)”,1971年恢復原名。
能仁鄉(xiāng):該鄉(xiāng)境內有古能仁寺,始建于北宋咸淳年間,名朱寨寺,明洪武八年重修,相傳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即此。
上述各具特色的地名,從歷史人物、方位、建筑、宗教等方面來詮釋,既是一種紀念,又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和傳承,細細品味,情趣無窮。
可以這樣說:地名文化,內涵博大,根在歷史,魂在文化。(何俊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