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照耀民國學界的一盞明燈,塑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北大,也為大學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調(diào):“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痹谒墓纼x式上,人們用的最多的兩個詞是“楷?!薄巴耆恕?。
真正的北大 源于蔡元培
1916年12月26日,大總統(tǒng)黎元洪親自頒布委任狀,任命蔡元培為北大校長。在他之前,北大已走馬燈似地換了四任校長。
當時的北大烏煙瘴氣,歪風橫行,被戲稱為“官僚養(yǎng)成所”“臭蟲窠”!朋友勸他說:“北大已經(jīng)爛到流膿,若不能整頓,反而污了自己的名聲?!泵鎸糜褎褡?,蔡元培道謝后說了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7年1月4日的北京,寒風蕭瑟。
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北大校工們排隊在門口恭敬等候新校長。
蔡元培從車上下來,眾人紛紛行禮,他脫下禮帽,鄭重地向校工們回鞠一躬。校工和學生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北京大學是官辦大學,校長是內(nèi)閣大臣待遇,從不把校工們放在眼里。新來的校長“竟然鞠躬致敬,這太不同以往了”。
他們不曾想到的是,這一躬不但徹底改變了北大,也就此拉開了中國現(xiàn)代大學之帷幕。
蔡元培在北大的第五天,發(fā)表了著名的就職演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span>
也正是因為蔡元培這句擲地有聲的話,中國的大學終于擁有了自己獨立的精神:大學就是大學,不應把它當成是權(quán)利的依附,更不應該把它當作你升官發(fā)財?shù)碾A梯。
這一天,蔡元培為大學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調(diào):“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贝似葜v一出,全中國都為之震驚了。
當時還是學生的羅家倫后來回憶說:“那深邃、無畏而又強烈震撼人們心靈深處的聲音,驅(qū)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烏云,它不僅賦予了北京大學一個新的靈魂,而且激勵了全國的青年?!?/span>
蔡元培對于北大期許:“囊括大典,網(wǎng)羅眾家”。
為達成這八個字,他又提出另外八個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陳獨秀是蔡元培公開向社會聘請的第一位北大教師,而且給的職位還是極為重要的“文科學長”。
當時,陳獨秀不僅于訓詁音韻、文學考據(jù)等方面有專長,還是《新青年》的主編及先進思想的積極傳播者,但太過年輕確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資歷。蔡先生效法“三顧茅廬”聘請陳獨秀,還將《新青年》編輯部搬到了北京。同時,為了應付“輕能力,重資歷”的教育部門,蔡元培竟“膽大包天”為他假造資歷。
胡適能順利執(zhí)教北大,并在中國學界掀起白話文改革,蔡元培的“掩護”著實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蔡元培還大膽任用了沒能考上北大的梁漱溟,在教育部彷徨多年的魯迅,新文化運動的大將錢玄同、周作人和李大釗等。思想守舊的辜鴻銘、狂放不羈的黃侃等國學專家,亦被留聘。
據(jù)1918年年初統(tǒng)計,教員217人中90位教授,平均年齡才30歲。這樣富有活力的教師隊伍,一掃當初北大陳腐之氣。
同時,蔡元培對學校聽課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課堂公開”,“不管有沒有學籍,都可以來聽課。
而后,蔡元培更是做出了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決定:讓北大招收女生。從此開啟了中國大學教育男女同校之帷幕。
就是在這樣百花齊放的學術(shù)思想下,北大學子的見識和思想有了飛一般的提升。
“在房間某個角落,學生因古典桐城學派的優(yōu)美散文而不住點頭;而在另一個角落,學生則正討論娜拉離家后會怎樣生活……”
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術(shù)追求,在北大歷史上、甚至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后的。
1916-192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期間,革新北大,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搖籃。
無怪乎有人感嘆:“北大雖誕生于維新,但真正的北大,是在蔡元培先生到來之后才有的?!?/span>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蔡元培先生認為,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yǎng)?!巴耆烁瘛苯逃遣淘嗳瞬排囵B(yǎng)的終極目標和理想追求。
出任北大校長后,蔡元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他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健全的人格教育分為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這四育共同構(gòu)成教育的整體。
擁有“完全人格”的孩子應該具備四種能力:社交能力、直面挫折的能力、包容的能力、敢想敢做的能力。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蔡元培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這個教育總長當?shù)煤針O了,既沒錢也沒辦公室,教育部一共就三個人:總長、次長和秘書。
但辦公室可以寒酸,人才卻不能少,魯迅、許壽裳、王云五等一群牛人,便是這個時候被蔡元培發(fā)現(xiàn),并請進教育部的。也正是這群牛人,為中國后來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任職期間,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他主張學與術(shù)分校,文與理通科。治學者不可局守一門,應當溝通各科界限。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把北京大學工科并入北洋大學,取消文理各科界限,并且改“學年 制”為“選科制”,使學生能“專精之余,旁及種種有關(guān)系之學理”。蔡元培還提出“教育獨立”的主張。
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diào)審美教育對于人格培養(yǎng)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
“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種普通職業(yè),以應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讀文學,聽音樂,參觀美術(shù)館,以謀知識與感情的調(diào)和。這樣,才算是認識人生的價值了。
蔡元培把美育作為一個重要內(nèi)容來引起社會的重視。他認為,當每一個公民都擁有發(fā)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
人的一生,不外乎意志的活動。而意志是盲目的:其所恃以為較近之觀照者,是知識;所以供遠照、旁照之用者,是感情。
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yǎng)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yǎng)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學校作為美育教學的主陣地,需要通過各種活動方式,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審美潛能,潤物細無聲,培養(yǎng)生命的層次和境界。
遺言:“科學救國,美育救國。”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與世長辭。
照耀民國的學界的那盞明燈,永遠地熄滅了……
死后無一間屋、一寸土,還欠下了千余元醫(yī)藥費。入殮時的衣衾棺木還是商務印書館的王云五代籌的。不愧屋漏,不避刀俎,清貧得叫人落淚!
直到臨終前,他看到的,仍舊是民族被殺戮,國土遭淪喪,無財物傍身,只留下兩句遺言:“科學救國,美育救國?!?/span>
1940年3月24日,以陪都重慶為首,大后方幾乎所有尚未淪陷的省份,都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國內(nèi)幾乎所有大報,無論何黨何派,都發(fā)表了悼念他的挽聯(lián)、悼詞與評論,人們用的最多的兩個詞分別是:“楷?!焙汀巴耆恕薄?/span>
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26歲成為翰林院編修,39歲起多次出國游學,直至50多歲還在進修。養(yǎng)家的同時兼顧學習,無一日不讀書,真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
他出生于封建社會,卻是現(xiàn)代教育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塑造了真正意義上的北大。
我們應當記住,蔡元培先生曾以一人之力,領(lǐng)導一所大學,讓一個時代,乃至一個民族的教育,發(fā)生巨變!
注: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來源于網(wǎng)絡,侵權(quán)告之刪除
-END-
編輯:姜鈞兮
參考:
張勤:《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與和諧發(fā)展 》
光明日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
人民時評:《美育是一種剛需》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