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學家巴爾扎克曾說:“如果不忘記許多,人生無法再繼續(xù)。”
人生,就是一場邊走邊忘的修行,唯有忘記,才能向前。
但忘記,并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難得的福氣。
我們常為執(zhí)念所縛,為情緒所擾,為物質(zhì)所困,內(nèi)心多了愁緒,少了歡喜。
唯有“忘”,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也是世間最好的養(yǎng)生。01
忘憂,以養(yǎng)身
《靈樞·本神》中有言:“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意思是說,人若是憂愁過度,就會氣機閉塞不通,影響身體健康。
你無法改變過去,銘記那些會讓自己痛苦的人或事,只會徒增煩惱。
你也無法預知未來,總為沒發(fā)生的事情擔憂,只會在負面情緒里越陷越深。
總之,如果你每天都思前顧后,憂心忡忡,可能壞事還沒來,身體就垮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杞人憂天”的故事。
在杞國,有個人整天喜歡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有天他突然想到:“如果天塌了,自己可怎么辦呢?”
自此,他每天都為這個問題犯愁憂心,茶飯不思,精神恍惚。
朋友知道后,就勸誡他說:“你何必自尋煩惱呢?天塌下來,還有個子高的頂著呢?!?/p>
可不管朋友如何安慰,他都常常為此擔憂,長此以往,擾亂了心智,也傷害了身體。
常言道:“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松?!?/p>
所謂的煩惱憂愁,不過你自己的胡思亂想,自我設限的囚籠枷鎖。
往后,別為過往的經(jīng)歷煩惱,也別為尚未到來的事情憂愁。
你唯有忘記煩憂,活在當下,過好眼前的每分每秒,人生才能清爽自在,身體才能無病無災。
02
忘年,以養(yǎng)心
古語有云:“人不思老,則老將不至。”
青春不是靠年齡來賦予意義,而是一種心境: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而且我們對年齡的恐懼,往往你不在于身體的衰老,而是恐懼年齡增長后,卻一無所得。
人生路漫漫,唯有忘記年齡,將日子過得充實有意義,內(nèi)心才能豐盈而豁達。
給大家分享三個“老年人”的故事。
繪畫大師齊白石90歲時,還堅持每天要揮筆作畫,給自己的要求是一天至少五幅。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歲時,仍然堅持在田間地頭做科研,閑暇時,還會時常游泳健身、拉拉小提琴,取悅自己。
北大終身教授季羨林90歲時,還堅持日常教學工作,即使是在病床上,也勤奮不輟,不忘讀書、治學和創(chuàng)作。
他們在90歲高齡尚能活得如此充實,還能在各自的領域發(fā)光發(fā)亮,更何況你我呢?
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寫道:“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p>
時光流轉不可變,別去感嘆人生太短,歲月太長。
恰恰是因為生命有限,才更應忘記年齡,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人只有忘記年齡,才能在變老的路上,變好。
人只有忘記年齡,才能在自己的節(jié)奏里,過好這一生。
03
忘情,以養(yǎng)性
常言道:“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p>
情之一字,最是傷人,剪不斷、理還亂是人生常態(tài)。
忘情,并非是無情,而是豁達淡然,不為情所困,不被情所傷。
人們常常憧憬相濡以沫的狀態(tài),卻不知道忘情的放手與看開,才是善身養(yǎng)性的至高境界。
莊子的妻子死后,親人皆悲傷難抑,而莊子卻鼓盆而歌。
惠子前去吊唁時見狀,怒斥莊子無情:
“你的妻子和你相伴多年,為你生兒育女,你不傷心痛哭也就罷了,為何還要唱歌,不覺得很過分嗎?”
莊子卻馬上反駁說:“不是你說的這樣,我也很痛苦,但生死都是天命,妻子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態(tài)陪伴自己?!?/p>
生離死別,是人的宿命,看懂了這一點,人才能豁達安然。
《增廣賢文》中說:“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p>
人和人之間,相遇是幸運,擁有是福氣,如果你再去強求天長地久,就是貪念了。
在有幸同行的日子里,不辜負深情,不虧待真心,一路且行且珍惜。
而那些得不到的人,該放就放;已經(jīng)走散的情,該忘就忘。
唯有如此,你才能活到極致,笑對人生悲歡離合,淡看世間潮起潮落。
▼
《壽世保元》中說:“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內(nèi),不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外。”
忘憂,心無掛礙,身體才能安然無恙;
忘年,自強不息,內(nèi)心才會豐盈豁達;
忘情,輕裝前行,人生才可海闊天空。
愿你我都能揮慧劍、斬愁思,努力做一個善忘的人!
此后余生,身體無恙,內(nèi)心無憂,將日子過得行云流水。
文章來源:京博國學原創(chuàng)(ID:jingboguoxu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