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行書詩軸】
《行書詩》軸,清,吳昌碩書,紙本,縱130.2cm,橫40.8cm。
釋文:
風香鄰有無,花影佛跏趺。歷劫龍吁盋,餐霞鳳別梧。石真彊?。ㄔ娮贮c去)柱,詩奈不奇觚。山儻燕支奪,狂歌待老夫。普寧寺牡丹。丁卯涼秋錄于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
本幅書錄五言詩一首,末作者自識:“普寧寺牡丹丁卯涼秋錄于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毕骡j“倉碩”印。無藏印?!岸∶睘?927年。普寧寺位于今杭州市余杭區(qū)仁和鎮(zhèn)東塘普寧村,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4年),吳越王錢氏所建。普寧寺屢毀屢興,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是最后一次重建。寺內原有“玉樓春”牡丹十八墩,相傳為于謙手植,至清時花滿庭院。今存六大本,花朵特大,白中帶紫。據記載,普寧寺牡丹為塘棲二十四景之一,被譽為花中之魁。
此軸書法古拙遒勁,于法度之外別開生面。用筆時而厚重沉著,時而瀟灑飄逸,起筆與橫筆多沉實,撇筆多細長,有如其畫梅之法。結字多欹側,但以筆劃之粗細保持字形的穩(wěn)定,無傾倒之勢,充分體現了吳氏書法“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結體以上下左右取姿勢”的書法特征,并可從中看到許多繪畫的用筆特點,面貌獨具一格。
【王鐸楷書王維詩卷】
《王維詩》卷,清,王鐸書,綾本,楷書,縱21cm,橫165.5cm,27行,行字不等。
此卷楷書錄唐代詩人王維《濟州過趙叟家宴》、《春過賀員外藥園》二詩,后有行書自題一段,釋文:
書綾卷鮮書楷法者,即華亭玄宰亦未之觀也。癸未十二月過履吾老親翁琴言齋,筆墨研皆精良,挑燈書二卷,俱楷。時同上黨郭漱六山陰未五溪。明月秣騾入紫團峰及西崖諸勝。時酒甚釅,蘇門泉聲沸響,在吾幾席。識於後,將來一披覽,於書道有進,定嫌此欲唾於卷上。奈何,奈何。王鐸。
末款“王鐸”,左鈐“王鐸之章”、“大宗伯印”。此卷書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作者時年51歲。本幅鈐有“秘晉齋印”、“溥侗之印”及引首處所鈐“秘晉齋”等藏印三方,說明此卷曾藏榮郡王綿億處,后歸溥侗所有。后紙有清代郜煥元跋一段,又清陳寶琛觀款一。鈐“遠春堂”、“煥元私印”等印三方。未見著錄。
王鐸楷書并不多見,他在跋中亦云:“書綾卷鮮書楷法者?!贝司頃ㄐ劢。》伭?,結字不求工整,大小欹側,皆出于法度之外,但通篇觀之,則氣韻生動,古拙莊重。詩后行草書自題一段,更是流暢自然,盡現王鐸書風之本色。
【王鐸行草書自書詩卷】
《行草書自書詩》卷,清,王鐸書,紙本,縱26.9cm,橫166cm。
《行草自書詩》卷釋文
此卷書自作詩六首,首署“君宣年家兄翁判南康贈以六首”,末款“己卯正月弟王鐸具草”。左鈐“王鐸之印”、“煙潭漁叟”印?!凹好睘槊鞒绲澥辏?639年),王鐸時年47歲。本幅無藏印,亦未見著錄。
近人馬宗霍嘗云:“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縱而能斂,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非力有余者,未易語此。”王鐸的行草書不以勢重,信筆揮灑,極具自然之態(tài)。此卷書法筆勢連綿,字間雖連帶不多,但筆斷意連,行氣貫通,運筆流暢。此卷為王鐸中年時所書,恰是其書風形成時期,故頗具蒼郁雄暢之風,“兼有雙井天中之勝”,屬王氏中年時期之典型作品。
【汪士慎隸書觀繩伎軸】
《隸書觀繩伎七古詩》軸,清,汪士慎書,紙本,縱118.2cm,橫34.8cm。
此軸錄中唐劉言史所作七言詩《觀繩伎》,書于雍正三年(1725年)中秋前二日,自識:“近人汪士慎書于擁萬山堂?!毕骡j“漸翁”、“近人”、“夢泉生”印三方。題下鈐“士慎”。本幅無藏印。
此軸為汪士慎40歲時所書。書法清勁,用筆挺秀纖細,結字方整,波、挑之勢具漢隸風格,但從總體來看,仍受明代及清代早期隸書的時尚影響,傳統(tǒng)多于變化。
【萬經隸書七絕詩軸】
《隸書七絕詩》軸,清,萬經書,紙本,縱132cm,橫52.5cm。
此軸錄七言詩一首,末識:“癸巳長至為致谷年道兄,萬經。”下鈐“萬經之印”、“授一別號九沙”印二方。首鈐“辨志堂”印。無藏印。
此軸書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萬經時年54歲。此時正是鄭谷口草隸書風興盛之時,萬氏受其影響,隸書亦呈現出與鄭簠極為相近的書法特征。此書結字扁方,用筆粗細輕重富于變化,橫劃多用細筆,豎劃略粗,已無蠶頭雁尾之勢,較鄭簠隸書更具蒼秀華美之氣。
【鐵保行書錄語軸】
《行書錄語》軸,清,鐵保,紙本,縱113.7cm,橫39.8cm。
釋文:
黃大癡九十而貌如童顏,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蓋畫中煙霞供養(yǎng)也。鐵保。
此軸錄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語一段,計3行,行字不等。末署款:“鐵保”。下鈐“鐵保私印”、“梅庵”印二方。無藏印,未見著錄。
此軸書法用筆粗重,結字緊密,精氣內斂而勁力自寓其中。結字用筆雖仍具王書特色,而行距寬疏,有明代晚期書家倪元璐、黃道周書風遺韻。此軸風格與《臨帖冊》明顯不同,更具自己獨特的書法特征。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