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像一個意外
宋執(zhí)群
他和他的大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差點被時光化為虛無。
好在,只是一場虛驚。
故紙堆里驚現(xiàn)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彼陌俣嗄昵暗哪硞€深夜,當這兩句從未見過的唐詩跳進詩學家胡應(yīng)麟的眼眸時,這個明萬歷舉人“唰”一下從躺椅上躍起,踢開滿地的歷代詩歌選本,一個箭步奔向書案的油燈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吟誦起來。春、江、花、月、夜——天地間五個最美意象,從故紙堆里爆出光芒,刷新了他的眼眸。
這個年過半百的舉人當時正賦閑在家,沒事找事地編寫一部歷代詩選《詩藪》,意圖搜羅有史以來的詩歌珍品。“這么光芒四射的一首詩,怎么就明珠暗投了呢?”胡應(yīng)麟激動地來回踱步。
要不是胡應(yīng)麟在宋人郭茂倩早被世人遺忘的《樂府詩集》看到了它,它就真的明珠暗投了。幸虧,從胡應(yīng)麟編纂的《詩藪》開始,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發(fā)現(xiàn),并漸漸被推上唐詩的巔峰。
此時,離這首不朽唐詩的誕生,差不多已經(jīng)過去了10個世紀的時光。
胡應(yīng)麟把那本刊載此詩的《樂府詩集》供奉到書案上,叫上書童推開后花園的朱門,似乎真的發(fā)現(xiàn)此夜的月光確與往日不同。那是千年之前張若虛叩問過的一輪明月。
由于這首唐詩差點失傳,因而他的作者也差點被埋沒。甚至又幾百年過去了,考據(jù)學家也只能大致地告訴你:詩人名叫張若虛,大約生活于初唐開元年間。官場失意的詩人回到了家鄉(xiāng)揚州。一個春夜,他獨步長江之畔。正逢百花盛開,明月高照,一江春水滾滾東去。渾蒙如初的大自然壯景觸動了詩人的萬千思緒……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美如少年的意象,花團錦簇地涌出天際,在詩人的筆下恣肆噴發(fā)出了全新的意境。
詩中那熱烈飽滿的氣象,頓時讓天地通透,也使初唐的詩壇大放異彩。后來,《春江花月夜》被贊譽為“孤篇壓全唐”。一些評論者認為,在唐詩的海洋里大放異彩的《春江花月夜》像是一個意外,是唐詩大秀場上的一個意外,一個孤立的高峰。我想這“意外”與“孤立”,大概是指這首長詩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與表達方式在中國詩歌史上幾乎空前絕后,很難找到與其相像的作品。
詩人的悵與惘
既然我們無法了解張若虛更多的人生故事,那我們就更多地去解讀他留下的經(jīng)典詩篇就好了。
這首詩雖然字字珠璣,但精華都蘊含在這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詩使得奔騰的唐詩大河有了另一個方向,使得一首詩超越了詩,而抵達了另一個高度——哲學的高度?!按航彼B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起始四句就把全詩春、江、花、月、夜五個主要意象中的四個一并推出,營造了一幅大江東去、明月孤懸、春潮澎湃、夜野無垠的遼闊深邃畫面,確定了全詩雄渾壯美的基調(diào)。但詩人的關(guān)注點卻不在景色。他描寫春、江、花、月、夜的壯美,是為了引出人在這樣壯美的自然面前,不禁產(chǎn)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這是個宏大而古老的疑問,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之一,即便到了今天,也沒有誰能真正回答這個疑問。
也許正是無法解答,甚至永遠都無法解答的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才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至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本陀行┟糟蜔o奈了,因而也是傷感的。這迷惘、無奈和傷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引發(fā)的,正是前面那一無解的哲學問題給人來帶來的困擾。
《春江花月夜》為唐詩開創(chuàng)了一個另類的題材和情感風貌,內(nèi)容是表現(xiàn)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探討的又是短暫與永恒的哲學命題,因而在它那華麗的青春外殼里,注定會隱藏著終極的感傷。這感傷不是關(guān)于朝氣蓬勃的初唐時代的,而是關(guān)于人類、人生那超越時空、亙古未變的命運的。
生活在初唐的張若虛,似乎對他同時代的詩人都在關(guān)注什么、寫些什么渾然不覺,他單槍匹馬地與唐朝詩人的大部隊背道而馳,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無影無形的時間,投向了遙不可及的星空。他以前人從未有過的角度探討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恒的宇宙為參照,來反觀人類的命運。
他從自然的永恒、無限,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促、無常,發(fā)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樣的慨嘆,既帶著無可奈何的傷感和迷惘的況味,又哀而不傷地表達了青春的夢幻和人生的絢爛。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的愁苦是一種虛幻的愁苦。
只好對他進行傳奇
真實的張若虛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在初唐那個大時代里,他都度過了怎么樣的一生?
因為生平在史書上缺席,人們只好對他進行“傳奇”:
唐中宗神龍二年,新科進士張若虛和他同學張旭一同在元宵節(jié)賞燈游玩,在明月橋畔邂逅女子辛夷。這位如花的辛夷,年方二八,是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平時藏于深閨,每年只能在元宵節(jié)前后三天出門賞燈。這對才子佳人一見鐘情,約定第二天賞燈時分鵲橋再會。不料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當天夜里,張若虛竟然招來惡鬼,意外殞命。
由于愛愿未了,張若虛在陰間折騰10年,拒絕投胎,怕再世為人后忘了舊愛。他的一片癡心,打動了在冥界修道的少女曹娥。在曹娥的勸說下,鬼府天子秦廣王準許張若虛魂游人間,再看一眼辛夷。
此時,辛夷已做人婦8年,但她年年元宵節(jié)都到橋頭悼念張若虛。此情此景,讓張若虛悲喜交加,唏噓不已。但人鬼兩隔,難以讓辛夷感應(yīng)。曹娥見此,再次相助,親去蓬萊,求得仙草,讓張若虛還生。
唐肅宗至德二年,幾十年后的元宵節(jié),仍然青春英俊的張若虛終于相逢了雙鬢飛白的老婦辛夷,倆人撫今追昔,在百感交集中共同吟唱出了《春江花月夜》……
時空穿越,人鬼相戀!這故事雖然牽強,但倒與《春江花月夜》的詩境般配。
《春江花月夜》本來就是一首探討時空,又超越了時空的詩,寫出了人類在思考“我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時的共同感受。而在初唐,一個萬物蓬勃上升的時代,才會有人有雄心去追索這一命題。這就是張若虛能夠適時出現(xiàn)的原因。他正是挾帶著初唐奮勇向上的精神力量,代表人世間眾多迷茫的心靈,張開迷離的詩眼,對著天宇凝望,迷惘而好奇,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感懷。
清人王闿運《湘綺樓論唐詩》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甭勔欢嘞壬苍凇秾m體詩的自贖》中點贊道:全詩猶如一次神秘而又親切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寫完《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在歷史上模糊了人生的蹤跡,卻點亮了唐詩的璀璨星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