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界十大半島
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Arabian Peninsula)阿拉伯語作Jazirat Al-Arab?!鞍⒗币辉~是“沙漠”之意。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和非洲之間,它從中東向東南方伸入印度洋。向西它與非洲的邊界是蘇伊士運河、紅海和曼德海峽。半島南靠阿拉伯海,東臨波斯灣、阿曼灣,北面以阿拉伯河口-亞喀巴灣頂端為界,與亞洲大陸主體部分相連,位于印度洋板塊。半島南北長約2240公里,東西寬約1200-1900公里,總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半島。最大的為沙特阿拉伯,按國土的大小依次為也門、阿曼、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科威特、卡塔爾和巴林。人口約3.4億(2010年)。沙特阿拉伯的領(lǐng)土占了半島的四分之三。伊拉克領(lǐng)土的一部分位于阿拉伯半島上。半島常年受副高及信風帶控制,非常干燥,幾乎整個半島都是熱帶沙漠氣候區(qū)并有面積較大的無流區(qū),該區(qū)有七個無流國。農(nóng)耕時只能用地下水。炎熱干燥的氣候形成了大片沙漠,沙漠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半島南部的魯卜哈里沙漠達65萬平方公里。

  半島上農(nóng)產(chǎn)品很少,人民主要以牧業(yè)為生,多數(shù)放養(yǎng)駱駝。當?shù)爻霎a(chǎn)的阿拉伯馬和阿拉伯駱駝在世界上很有名。阿拉伯半島及附近的海灣中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島上許多國家都以此為經(jīng)濟支柱。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生產(chǎn)石油最多的國家,石油工業(yè)的產(chǎn)值占國民經(jīng)濟總產(chǎn)值的80%以上,被稱為“石油王國”。

  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的復(fù)興地。伊斯蘭教的復(fù)興者穆罕默德在這里出生和生活。半島上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圣地。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曾橫跨歐、亞、非大陸。今天半島上所有國家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每年,世界各地有不少伊斯蘭教徒前往沙特阿拉伯西部的麥加和麥地那朝覲。阿拉伯半島主要宗教城市有: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塔伊夫。半島上還有其他宗教: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偶像崇拜)、猶太教、基督教、拜火教和摩尼教。半島居民只要以阿拉伯人為主,主要民族為阿拉伯民族,主要語言為阿拉伯語。文字為阿拉伯文。

  印度半島


  印度半島,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故又名德干半島。較大河流有訥爾默達河、戈達瓦里河等。印度半島也稱印度次大陸(又稱南亞次大陸或印巴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體位于北緯8-37度,東經(jīng)61-97度。由于受喜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于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稱為次大陸。 總面積約為43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3億??偯娣e約為43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3億。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于印度板塊,也有一些位于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代夫位處海洋地殼。

  印度半島東臨孟加拉灣,西頻阿拉伯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無明確界線,大體指阿拉瓦利山脈和焦達訥格布爾高原一線以南,略呈三角形。南北長1,700公里,東西最寬1,600公里,面積43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西北部為半干燥草原氣候,南部常年有雨,西南側(cè)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為涼季,平均氣溫10℃以上;3~6月為熱季,高原中部可達35℃左右,7~9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廣義的印度半島還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內(nèi)。

  印度半島的自然條件良好,耕地面積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0%以上,是最大的天然資源。大部分地區(qū)的居民可以吃到一年兩熟的糧食,東部沿海三角洲地區(qū)可以達到一年三熟?,F(xiàn)代化工業(yè)國家所需要的原料與礦藏資源在半島上也豐富地蘊藏著。其中煤的蘊藏量是世界第八位,鐵的蘊含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各類電器用品所需的云母產(chǎn)量居世界第一位。植物資源的豐富更不用說,這里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高山植物約有3萬多個品種。森林的覆蓋率更是可觀,74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占全國領(lǐng)土總面積的22%。在全世界人都擔心綠色越來越少的今天,印度人卻可以短時間地放寬心。

  印度半島東北部有大的煤、鐵產(chǎn)地,重工業(yè)中心;另有錳、金、云母等礦藏。農(nóng)產(chǎn)品有粟、水稻、棉花、甘蔗等,南部經(jīng)濟作物和種植園比重增加。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島上,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東西兩側(cè)為高度不大的東高止山和兩高止山,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jīng)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高原地質(zhì)年代古老,是寒武紀古陸塊,在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被抬升為一些斷塊臺地、谷地和丘陵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地勢比較平坦,利于農(nóng)耕,在高原地區(qū),因古代有大規(guī)模的玄武巖噴發(fā),經(jīng)過風化形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產(chǎn)區(qū)。在中南部地區(qū),降水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產(chǎn)地,高原的東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礦產(chǎn)區(qū),礦產(chǎn)資源有鐵礦、錳礦、煤、云母等礦。鐵礦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國家。印度半島的主體為波狀起伏的廣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東低,發(fā)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東流入孟加拉灣,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東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積的厚層玄武巖層,風化層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印度半島的內(nèi)陸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屬前寒武紀的古老臺地。海拔600米左右,地勢西高東低,北寬南窄,呈倒三角形從亞洲大陸南伸入印度洋。高原東緣是東高止山脈,西緣是西高止山脈,兩山之間的高原面久經(jīng)侵蝕,支離破碎,多殘丘、地壘和地溝。西北部約占高原面1/3的廣大地區(qū)為熔巖所覆蓋。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儲量居世界首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半島素有“動物王國”之稱。這里的動物數(shù)量大,分布廣,品種多,有7萬多種。獅子和老虎是印度的國獸,古時候,它們是權(quán)和威武的象征,一些帝王就以獅、虎命名。象、牛、猴是印度的圣獸,受到人們的崇敬。在印度,母牛是最神圣的動物,絕對不允許殺食。神猴哈奴曼則是智慧的象征。大象雖然笨重,但印度人卻把它視為可愛的動物,古時候,大象還是一個兵種,稱為“象兵”參與作戰(zhàn)呢!此外,蛇也是印度人崇拜的動物之一,許多藝人專門以要蛇賣藝為生。孔雀是印度的國鳥,受到人們的保護,嚴禁捕殺,也許是因為著名的孔雀王朝之故吧。之所以成為動物的王國,得力于印度政府為保護動物資源而采取的諸多措施。這些措施已經(jīng)頗見成效,瀕于滅絕的老虎數(shù)量從不足2000只已增加到今天的3000多只了。

  印度文明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表明,印度民族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偉大民族。印度半島的印度民族創(chuàng)造了印度文明。印度被譽為十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半島是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半島居民主要宗教信仰是佛教和印度教,另外還有伊斯蘭教。印度半島的主要城市:班加羅爾、新德里、科倫坡、馬累、達卡、伊斯蘭堡、加德滿都等。印度半島上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錫金族、泰盧固族、旁遮普族、尼瓦爾族、不丹族、尼泊爾族、馬爾代夫族、僧伽羅族、泰米爾族等。主要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個大民族語言,如印地語、烏爾都語、僧伽羅語、泰米爾語、 迪維希語、尼泊爾語、宗卡語等。

  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于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新加坡海峽和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半島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國際航運的要道,交通與戰(zhàn)略意義重要。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及馬來西亞西部,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三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shù)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老撾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nóng)業(yè)區(qū)和人口集中區(qū)。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zhuǎn)的貿(mào)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jīng)過現(xiàn)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jīng)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穿過云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從海路過南海經(jīng)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shù)商人都選用后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于后兩條路線都要經(jīng)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fā)展起來,并深受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jīng)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fā)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xiàn)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qū),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半島絕大部分位于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一年分旱雨兩季,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次年2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干燥少雨。氣候特征: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 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guān)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qū)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區(qū)遠多于此數(shù)。 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qū)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shù)內(nèi)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

  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他礦藏主要有煤、寶石、巖鹽、石油和天然氣。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干季及雨季較分明,半島上的各國均為農(nóng)業(yè)國家,產(chǎn)柚木,橡膠、水稻、甘蔗、油棕、椰油、胡椒等,其中橡膠和油棕產(chǎn)量居世界首位。呵叻盆地面積廣大,經(jīng)濟日益開發(fā)。大河有伊洛瓦底、薩爾溫、湄南、湄公與紅河等,河谷地區(qū)為工農(nóng)業(yè)基地,河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為半島最大的國際河流,水利資源豐富,經(jīng)濟及交通意義最重要。湖泊以洞里薩湖最大,富農(nóng)漁之利,有抑制湄公河下游洪泛,減緩三角洲泛濫的作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調(diào)節(jié)水庫。

  半島民族眾多,開發(fā)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莊、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lián)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

  泰梅爾半島


  泰梅爾半島是亞洲最北半島。位于俄羅斯北西伯利亞。西及西北瀕喀拉海及葉尼塞灣,東和東北臨拉普捷夫海及哈坦加灣,北隔維利基茨基海峽與北地群島相望。半島長約1000千米,寬約500千米,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北部沿海為狹長平原;中部為貝蘭加山地,最高點海拔1146米;南部地勢低平。氣候寒冷,年降水量150~230毫米,大部屬苔原帶,海岸線曲折,多峽灣。

  迪克森迪克森是俄羅斯北冰洋喀拉海南岸港口,位于泰梅爾半島西北端、葉尼塞灣口東岸,水深可泊海輪,是北海航線上的重要港口及燃料補給基地,人口約3,000,三十年代中隨北海航線開發(fā)而興起,由迪克森島(面積25平方公里)及對岸港區(qū)組成,有機場、水文氣象站、北極無線電氣象中心、地球物理天文臺和魚類加工廠。

  維利基茨基海峽,北冰洋南部連接喀拉海同拉普捷夫海的海峽,位于俄羅斯泰梅爾半島北端同北地群島中的布爾什維克島之間。長約104公里,最狹處55公里,深32—210米,全年覆蓋浮冰,夏季多濃霧,是北海航線上最艱險區(qū)段,為紀念1914年發(fā)現(xiàn)此海峽的俄國水文地理考察隊長維利基茨基而得名。

  貝蘭加山脈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北部的泰梅爾半島。東東北—西西南走向。長1,100公里,寬200多公里。由皮亞西納河和泰梅拉河分成西、中、東三段,一 般海拔600米左右,西段較低,最高點在東段,海拔1,146米。大部由輝長巖、輝綠巖組成。東部有冰川(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部為石質(zhì)苔原和北極山地荒漠。動物有旅鼠、北極狐、馴鹿等。2

  泰梅爾湖,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泰梅爾半島上的淡水湖。在貝蘭加山南坡。原是一構(gòu)造凹地,后經(jīng)冰川刻蝕而成。長約250公里,寬數(shù)公里至80公里,面積4,560乎方公里。湖面海拔6米。平均深2.8米,最深26米。南岸平緩,東北岸陡峭。靠雪水和雨水補給。

  切柳斯金角是亞歐大陸最北點。在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北部泰梅爾半島的北端,臨北冰洋。北緯77°43′、東經(jīng)104°18′。附近建有水文氣象站。1742年,俄國大北方探險隊的成員切柳斯金首先到此。俄羅斯泰梅爾半島北端、亞洲最北部.人口稀少,位于北極圈內(nèi)。

  泰梅爾半島屬于俄聯(lián)邦泰梅爾自治區(qū)的管轄區(qū)域。泰梅爾自治區(qū)位于北極圈附近,瀕臨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泰梅爾自治區(qū)南部與埃文基自治區(qū)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qū)相鄰,西南部和西部與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qū)相鄰,東部和東南部與薩哈共和國相鄰。自治區(qū)的領(lǐng)土由泰梅爾半島、西西伯利亞高原的北部和北地群島構(gòu)成。主要河流有葉尼塞河流域、皮亞西納河、下泰梅爾河和上泰梅爾河。眾多湖泊有泰梅爾湖(在西伯利亞僅小于貝加爾湖)、拉馬湖、波亞西諾湖、漢泰湖。泰梅爾自治區(qū)的領(lǐng)土面積為86.21萬平方公里,約占俄聯(lián)邦領(lǐng)土面積的5.05%。泰梅爾自治區(qū)于1930年12月10日成立,當時屬于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qū)成員,行政區(qū)單位數(shù)量有3個區(qū)、1個區(qū)附屬城市、1個城鎮(zhèn)、22個農(nóng)莊。泰梅爾自治區(qū)的中心是杜金卡市,建市時間為1951年,杜金卡市距莫斯科6403公里。

  小亞細亞半島


  小亞細亞半島(Asia Minor Peninsula),又稱安納托利亞半島(Anatolian Peninsula),亞洲西部的半島。位于土耳其境內(nèi)。北臨黑海,西臨愛琴海,南瀕地中海,東接亞美尼亞高原。主要由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組成。半島東西長10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面積52.5萬平方千米。南緣是托羅斯山脈,北緣是克羅盧山和東卡德尼茲山(兩山合稱龐廷山脈),東側(cè)是亞美尼亞高原;形成三面環(huán)山、一面敞開,地勢自東向西逐漸降低的地形特征。半島內(nèi)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海拔800~1200米,由平坦臺地和斷陷盆地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廣布。高原西部是較為低矮的山地,山脈走向多與海岸線垂直。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半島主體為安納托利亞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以西,山脈向西延伸,與愛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與陷落谷地相間分布的里亞斯式海岸。半島沿海地帶為地中海式氣候,內(nèi)陸為亞熱帶夏干氣候。半島大部分屬土耳其領(lǐng)土。

  公元前1200年,著名的特洛伊戰(zhàn)爭在土耳其的愛琴海沿岸發(fā)生,從此,注定了它的與眾不同。其后,強大的波斯大流士大帝、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先后統(tǒng)治這塊神奇的大地。歷經(jīng)無數(shù)帝國的打造、歷經(jīng)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劇烈撞擊,形成了小亞細亞半島不可復(fù)制的雄渾??邕^恢弘磅礴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穿過厚重的歷史積淀,蕩漾在亞歐之間。

  小亞細亞半島在歷史上一直是戰(zhàn)爭多發(fā)之地。在古代,波斯遠征軍多次踏過這片土地攻打希臘,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就發(fā)生在愛琴海周圍,而基督徒與穆斯林戰(zhàn)士之間的慘烈戰(zhàn)爭則象颶風一樣在小亞細亞半島上掃到來、掃過去。在近代,俄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雙方的艦隊就象拉鋸一樣在這一海域你來我往。在現(xiàn)代,這里發(fā)生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著名的達達尼爾戰(zhàn)役,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海、陸軍在此受到重挫。至本世紀末,在海灣戰(zhàn)爭期間,土耳其是多國部隊打擊伊拉克的重要方向;在北約空襲科索沃的作戰(zhàn)中,土耳其的空軍機場是北約部隊的重要前進基地。在人類歷史上,象小亞細亞半島這樣戰(zhàn)事頻發(fā)、戰(zhàn)火連綿不斷的地域?qū)嵲诓欢嘁姟?br>
  在客觀上,凡是交通要道、特別是戰(zhàn)略樞紐,必是兵家必爭之處;凡是重要政治勢力的結(jié)合部,必是戰(zhàn)爭的多發(fā)處。而這兩個條件小亞細亞半島都具備,所以難免戰(zhàn)火的反復(fù)洗禮。在自然地理上,由于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土耳其附近海域歷來是聯(lián)系三大洲的紐帶,土耳其本身是三大洲之間的交通樞紐。土耳其西面的希臘,歷史上曾有過極其光輝的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一直十分興盛,是西方文明的發(fā)祥地。土耳其東面是蘊育伊斯蘭文化的沃土,是穆斯林力量最為集中之地。土耳其南面的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區(qū)則是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發(fā)源地。土耳其既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處,也必然是東西方文化的沖撞點。在小亞細亞半島上主要的居民是土耳其人,西面居住著拉丁人,北面卻生活著斯拉夫人,東面則養(yǎng)育了波斯人,南面又是阿拉伯人。

  安納托利亞高原位于小亞西亞半島,土耳其境內(nèi)。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隔內(nèi)托羅斯山與亞美尼亞高原相鄰,西至土耳其西部地區(qū)。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高原三面環(huán)山,一面敞開,地勢自東向西逐漸降低,海拔800~1200米。多湖泊、泥沼,廣布荒漠草原。屬亞熱帶半干旱草原氣候,冬季1月均溫0℃以下,夏季7月均溫約25℃,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冬雨較多。較大河流有克澤爾河、耶席爾河、薩卡里亞河、杰漢河、塞漢河、大門德雷斯河等。農(nóng)業(yè)以粗放種植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產(chǎn)安哥拉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是高原重要城市。

  2011年小亞細亞半島人口約7000萬。土耳其人占80%以上,庫爾德人約占15%。土耳其語為國語,80%以上人口是土耳其族,此外還有庫爾德、亞美尼亞、阿拉伯和希臘等族。居民中9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半島上農(nóng)業(yè)較發(fā)達,糧、棉、蔬菜、水果、肉類等基本自給,農(nóng)產(chǎn)品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甜菜、棉花、煙草和馬鈴薯等。糧食和水果等能自給自足,并有出口。安卡拉羊毛聞名于世。礦產(chǎn)資源豐富,主要有硼、鉻、銅、鐵、鋁礬土及煤等。三氧化二硼和鉻礦儲量分別約為7000萬噸和1億噸。半島上主要名勝古跡和旅游風景點有: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弗所古城、卡帕多奇亞等。小亞細亞半島的空運較發(fā)達,國際國內(nèi)航線很多,基本上能滿足需求。火車因競爭不過飛速發(fā)展的高速公路運輸,而顯得落后破舊。土耳其的旅游交通大巴都非常新,主要是奔馳、三菱等。大街上跑的小車都很高級,奔馳、寶馬隨處可見。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優(yōu)越,土耳其是個用兵的好地方。小亞細亞半島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400--600公里,地幅適度,便于戰(zhàn)略控制;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富,有利于戰(zhàn)略支持;海陸交通條件兼?zhèn)洌阌趹?zhàn)略機動。從土耳其出發(fā),向東可攻擊西亞,控制世界島中心地區(qū)和中東與里海的油田;向南可占領(lǐng)北非與蘇伊士運河區(qū),控制世界海運戰(zhàn)略航線;向西可直逼歐洲心臟,進占世界經(jīng)濟與科技最為發(fā)達的區(qū)域;向北可威脅烏克蘭和俄羅斯,直搗歐洲糧倉。小亞細亞半島是海洋軍事地理上的要地,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對黑海的控制作用。為此早在1936年,有關(guān)國家在瑞士的蒙特勒簽署了關(guān)于黑海海峽使用協(xié)定,規(guī)定各國商船可以自由通過海峽;黑海沿岸國的軍艦如果不和土耳其發(fā)生戰(zhàn)爭,平時和戰(zhàn)時均可以自由通行,但必須預(yù)先通知土耳其,并遵守大噸位軍艦通過及數(shù)量的規(guī)定,另對潛艇也作出有相應(yīng)的通過程序;而非黑海沿岸國的軍艦通過海峽前往黑海,其排水量、艦種、在黑海的滯留時間等都有一定的限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丹麥語:Skandinaviske halvø,瑞典語: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語: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古稱為scandia,意為“斯堪的納維亞人居住的之地”?!八箍暗募{維亞”(Scandinavian)一詞源自條頓語“skadino”,意為“黑暗”,再加上表示領(lǐng)土的后綴-via,全名意為“黑暗的地方”。因半島地處高緯、冬季黑夜很長而得名。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西北角,是歐洲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島。整個半島大概處于北緯 56°~71°東經(jīng)5°~25°之間,長約1,850公里(1,150哩)。它北起巴倫支海(Barents Sea),東瀕波羅的海,南臨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灣,西傍挪威海和北海。南北長1850千米,東西寬400~7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其間沒有明顯的自然界線。主要為塊狀山構(gòu)成,為古波羅的地盾的一部分。半島有挪威、瑞典兩國以及芬蘭北端的一小部分。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至芬蘭,人口約1200余萬。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基阿連山脈,Scandinavian Mountains)橫恒于兩個國家之間,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半島的氣候?qū)贉貛夂?,其北端嚴寒?br>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和北部為挪威領(lǐng)土。南臨北海,西、北濱挪威海和巴倫支海。領(lǐng)土狹長,南北長1770千米,東西寬6.3~434千米。國土2/3為山地。沿海多島嶼。挪威地形的特點,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峽灣。松恩峽灣最著名,伸入內(nèi)陸180千米,寬5千米,入口處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現(xiàn)代冰川700多條,面積有5180平方千米。挪威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雖地處高緯度,但大部分地區(qū)仍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挪威工業(yè)發(fā)展很快,人口增長率低,國民生產(chǎn)總值躍居歐洲前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為瑞典領(lǐng)土。西臨挪威,東北接芬蘭,東濱波的尼亞灣,東南瀕波羅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峽同丹麥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半島南北長1574千米,東西寬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貼近西北邊境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系一系列塊狀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凱布訥山,海拔2123米。山脈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第一階是諾爾蘭高原,第二階是緩傾的丘陵,第三階是海濱平原,不少地區(qū)十分低洼,廣布湖沼。礦藏以鐵礦為主。大部分地區(qū)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波羅的海的影響,氣候較溫和。冬季南北溫差較大。降水量西多東少。河流短小流急,雖水量充沛但通航價值不大。全國水力資源豐富。它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比“千湖之國”的芬蘭還多四成。最大的湖有維納恩湖。許多湖泊之間都有河流溝通,但因水位不等,常形成急流瀑布。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一小部分屬于芬蘭的領(lǐng)土。最高點哈爾蒂山位于芬蘭與挪威的邊界上。海拔1328米。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gòu)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jīng)丘陵臺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nèi)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山脈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第一階是諾爾蘭高原,第二階是緩傾的丘陵,第三階是海濱平原,不少地區(qū)十分低洼,廣布湖沼。半島地質(zhì)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范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jù)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它起源于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qū),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后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于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并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于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shù)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半島地質(zhì)古老,中西部縱貫著長1700公里、寬200~600公里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構(gòu)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海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jīng)丘陵臺地過渡到波羅的海沿岸平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西坡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坡溫帶大陸性氣候 ,一般屬寒溫帶氣候。全年盛行西風和北風,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氣溫顯著高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qū),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僅-15℃左右;降水比較豐沛,西部沿海地處山脈的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但背風的東部只有450~750毫米。

  半島森林茂密,平均覆蓋率達50%,其中云杉、松樹等針葉樹占 5/6,僅南部長有白樺、櫟、山毛櫸等闊葉樹,構(gòu)成混交林,森林工業(yè)在挪、瑞兩國均為重要經(jīng)濟部門。半島上河網(wǎng)稠密,河流均短小流急,水量豐沛,水力資源蘊藏量達5000萬千瓦,其中2/3已開發(fā)利用。半島金屬礦藏豐富,礦藏有鐵、銅、鈦、黃鐵礦等。尤以鐵礦馳名。瑞典、挪威均為鐵礦砂出口國,瑞典的基律納是主要產(chǎn)地,是世界上地下開采的最大鐵礦,儲量達20億噸。挪威沿海又是世界最大的漁場之一,捕魚量向居世界前列。在加工工業(yè)方面,瑞典、挪威均以造船業(yè)見長,所造船舶大部分供出口,兩國也都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商船隊,在世界海運業(yè)中,多年來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林業(yè)、水力發(fā)電、鐵礦開采、漁業(yè)、造船業(yè)和航運業(yè),均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部門。

  半島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半島南部;最大的幾個城市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以及挪威的奧斯陸。大部分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納維亞人能夠理解彼此的標準語言。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屬芬蘭-烏戈爾語系,與斯堪的納維亞的語言(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不同,比較接近匈牙利語。

  20世紀40年代中期,功能主義包括了許多實際上和風格上的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這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取得較大成就,并獲得了國際聲譽。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就將德國嚴謹?shù)墓δ苤髁x與本土手工藝傳統(tǒng)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在1939年的紐約國際博覽會上,又確立了以“瑞典現(xiàn)代風格”作為一種國際性概念的地位。經(jīng)過20世紀40年代一段艱苦的時期之后,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在20世紀50年代產(chǎn)生了一次新的飛躍。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tài)及自然的色彩和質(zhì)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在1954年米蘭三年一度的國際設(shè)計展覽中,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參展的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都獲得了很大成功。這些國家的設(shè)計組織在戰(zhàn)后實行了一種合作政策,它們的第一項主要成就是名為“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的展覽。在美國藝術(shù)基金會的贊助下,這個展覽從1954—1957年在北美22個城市的主要博物館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的形象在國際間廣為流行。在斯堪的納維亞現(xiàn)代功能設(shè)計運動中,各國設(shè)計組織在全國或地方層次上舉行了大量展覽,這些活動成為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主要特點。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年展輪流在各國舉辦,影響十分廣泛。它們與出版物和期刊一道為設(shè)計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設(shè)計組織不僅舉辦展覽,它們也是設(shè)計這一領(lǐng)域的重要倡導者,鼓勵廠家投資于有創(chuàng)見的產(chǎn)品開發(fā),說服當局在其設(shè)計政策中支持優(yōu)秀設(shè)計。它們還啟發(fā)公眾意識到好的設(shè)計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東西,這對于20世紀50—60年代早期的設(shè)計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shè)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20世紀40年代為了體現(xiàn)民族特色而產(chǎn)生的懷舊感,常常表現(xiàn)出鄉(xiāng)野的質(zhì)樸,推動了這種柔化的趨勢。早期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原色也為20世紀40年代漸次調(diào)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zhì)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設(shè)計師們的喜愛。同時它也開辟了人機工程學的先河。

  伊比利亞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位于歐洲西南角,東部,東南部臨地中海,西邊是大西洋,北臨比斯開灣。比利牛斯山脈在半島東北部,比利牛斯山脈為天然界線,與歐洲大陸連接。南部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對望。又稱比利牛斯半島。歐洲第二大半島,南歐三大半島之一(與意大利等國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干半島并稱為南歐三大半島)。面積約58.4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多萬。半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三國和英屬直布羅陀。半島上大部分為西班牙領(lǐng)土,西南角一小部分為葡萄牙領(lǐng)土,東北部比利牛斯山北為法國。

  半島地質(zhì)基礎(chǔ)為海西褶皺地塊。斷塊山地東西橫穿高原,將南北分為兩大盆地。高原東高西低,南部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半島的最高點。由于山脈阻擋,海洋影響較難深入內(nèi)陸。但夏季陽光輻射值大,是歐洲陽光充沛的地區(qū)之一。半島約有1800條河流,最長的河流為塔霍河。有色金屬礦藏較豐富,能源礦藏較貧乏。半島上的西班牙為世界旅游業(yè)發(fā)達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沿岸中部盛產(chǎn)葡萄。半島海岸平直,多高原、山地;西和西南部有低地。中部的梅塞塔高原平均海拔600米,占半島面積的60%。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為半島最高峰。有杜羅河、特茹河、瓜迪亞納河和埃布羅河等。半島約有1800條河流,最長的河流為塔霍河。有杜羅河、特茹河、瓜迪亞納河和埃布羅河等。有色金屬礦藏較豐富,能源礦藏較貧乏。葡萄牙沿岸中部盛產(chǎn)葡萄。半島中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周圍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濕,夏季干熱。半島上鐵、鎢、錫、黃鐵、汞和鈾等礦藏豐富。工業(yè)有采礦、冶金、造船、紡織等部門。農(nóng)產(chǎn)以小麥、玉米、油橄欖、葡萄等為主,多集中在有灌溉系統(tǒng)的沿海平原和河谷低地。中央高原多旱作谷物和以養(yǎng)羊為主的畜牧業(yè)。

  半島歷史悠久,歷經(jīng)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歷經(jīng)分合,現(xiàn)在分別成為兩個獨立的共和制資本主義國家。半島上的語言分別為安道爾:加泰羅尼亞語;直布羅陀:英語;葡萄牙:葡萄牙語、米蘭德斯語 (官方承認) ;西班牙:巴斯克語、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 (在瓦倫西亞地區(qū)又被稱為瓦倫西亞語) 、加里西亞語、阿斯圖里亞斯語 (官方承認)、阿蘭尼斯語 (官方承認)。

  伊比利亞半島在歐洲西南部,有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西班牙是地中海地區(qū)海岸旅游的焦點,是世界的主要旅游伊比利亞半島目的地之一。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今,到西班牙的旅游者迅速增加,從1950年的300萬人以下,增長到1992年的3964萬人。旅游地高度集中于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和地中海島嶼,后者如巴利阿里群島。伊比利亞半島的大西洋海岸,旅游相對不太發(fā)達,葡萄牙近年來,每年接待約800萬以上外國旅游者。半島的大西洋海岸旅游地,集中于葡萄牙南部的阿爾加維。半島上的內(nèi)陸高原,盡管有許多歷史和文化旅游資源,但氣候炎熱、干燥,只能吸引少量旅游者。西、葡兩國在遠離本土的大西洋中都有島嶼,這些島嶼位置均偏南,因而冬季溫暖,可以吸引冬季度假的旅游者。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屬葡萄牙,而加那利群島屬西班牙。雖然西班牙和葡萄牙旅游業(yè)的規(guī)模大小相差懸殊,但兩國有明顯的相似性。它們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范圍不大的地區(qū),兩國的大部分地區(qū)旅游資源幾乎沒有得到開發(fā)。兩國都擁有敞開的大西洋海岸和豐富的內(nèi)陸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業(yè)潛力尚未完全發(fā)揮。兩國的國內(nèi)旅游市場還在向成熟程度發(fā)展,并且進展迅速。兩國的出境旅游人數(shù)正在開始增加。

  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盆地有大量史前文化遺跡。自從1879年西班牙桑坦德爾的阿爾塔米拉山洞的舊石器時代壁畫被發(fā)現(xiàn)以來,在阿拉貢、加泰盧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安達盧西亞及卡斯蒂利亞-拉曼卻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史前石器時代的巖畫壁畫,幾乎分布在半個伊比利亞半島,1998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遺產(chǎn)。 這些壁(巖)畫一部分畫在露天的巖石上,更多的是在洞窟的巖壁上。壁畫內(nèi)容豐富,形式富于變化,色彩多樣,生動的再現(xiàn)了史前人類(從采集、獵食到種植、馴養(yǎng))的生活景象及其藝術(shù)想象力??脊艑W家經(jīng)過大量研究,按照藝術(shù)風格和時間的不同把這些壁畫分成了三類:舊石器時代壁畫、地中海沿岸壁畫和簡圖式壁畫。舊石器時代壁畫指那些隱蔽于山洞深處,暗不見光的壁畫,它們大約是公元前四萬年到公元前一萬年前的作品。這些壁畫用色不一,主要有黑色、紅色和赭色;畫面沒有人的形象,主題都是些自然界的動物,如牛、野牛、野豬、野馬、鹿、熊等,有個體也有群體;這些形象不僅有明顯的輪廓,整個畫面都填充有顏色。另外,還有一些抽象的符號和人手的形象,不過至今仍不知它們代表什么。阿爾塔米拉巖洞就是舊石器時代壁畫的著名代表,此外還見于埃爾卡斯蒂羅及法國的馮特德高枚等地。至于地中海沿岸壁畫,其考證年代約為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均在并不很深的洞穴內(nèi),光線較容易照到。畫面多為單個或群體的動物,如鹿科動物、反芻動物等等,它們的側(cè)面、角和蹄朝前。人的形象常出現(xiàn)在畫中,還有很多狩獵、舞蹈、爭斗、馴養(yǎng)、采蜜和種植等的景象。在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可以看到這些壁畫,代表性的有考谷爾、巴爾托塔的巖洞。簡圖式壁畫約為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即青銅時代晚期的遺跡。壁畫的一部分似乎為地中海沿岸壁畫的自然發(fā)展和簡化,另一部分則是獨自發(fā)展的一支。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畫面形式常簡單,有一些難以辨認。畫面有四足動物和人類活動(甚至有拿弓箭的人)的場景,但典型的還是那些抽象的符號:點狀的、枝狀的、趾狀的形象,不一而足。這些壁畫簡單卻充滿活力,有專家認為這是人類早期藝術(shù)抽象化的重要一步。

  巴爾干半島


  巴爾干半島(Balkan)是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于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人口5500多萬。包括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lián)系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干)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jīng)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 最高峰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礦產(chǎn)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 ,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nèi)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 。較大湖泊有斯庫臺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guī)r區(qū)有紅色石灰土。

  巴爾干半島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較早發(fā)祥地之一,南部是古希臘文化的發(fā)祥地。公元前2世紀以后,曾先后被羅馬、拜占庭(東羅馬帝國)、阿瓦爾(柔然)、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所統(tǒng)治。公元4到7世紀,匈奴人,阿瓦爾人,倫巴第人,保加利亞人,羅馬人以及斯拉夫各民族對半島的統(tǒng)治權(quán)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長達500余年,其間半島人民曾進行了一系列反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的斗爭。從19世紀起,沙俄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地利企圖向南擴張通向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qū),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主要戰(zhàn)爭有:1828~1829年和1877~1878年兩次俄土戰(zhàn)爭,1912~1913年和1913年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戰(zhàn)爭使半島各國的對立及列強間的矛盾加劇,于1914年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在薩拉熱窩被刺為導火線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半島各國都被卷入戰(zhàn)爭。一戰(zhàn)后,半島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極大變化,由于帝國主義再次爭奪激烈,該地區(qū)一直矛盾重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半島曾被德、意法西斯占領(lǐng),各國都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二戰(zhàn)后期在半島召開的雅爾塔會議的對戰(zhàn)后國際關(guān)系格局產(chǎn)生重要影響,即雅爾塔體系。戰(zhàn)后半島諸國建有多處軍事基地。海軍基地有: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科托爾灣;阿爾巴尼亞的都拉斯、發(fā)羅拉;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布爾加斯;羅馬尼亞的康斯坦察;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塞薩洛尼基??哲娀赜校喊柊湍醽喌牡乩牵涣_馬尼亞的康斯坦察;保加利亞的索非亞、托爾布欣;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尼什、斯科普里等。1999年,因科索沃問題引發(fā)了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lián)盟的野蠻轟炸,2007年,科索沃自治省宣布獨立,美英等國予以承認。使得半島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

  巴爾干半島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德里亞海和愛琴海,東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島總面積50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四國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lǐng)土。在土耳其語中,“巴爾干”即多山之意。半島上山脈主要屬于阿爾卑斯山的支脈,僅北部和東部有平原、低地。西岸南岸屬地中海氣候,內(nèi)陸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征。海岸線曲折,多島嶼。礦產(chǎn)有銅、汞、鉻、鉛、鋅 、石油以及鐵、煤等。

  巴爾干半島大部為山地(約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七)。主要山脈有: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阿爾卑斯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縱貫半島,主峰耶澤爾察(在阿爾巴尼亞北部)海拔2693米;東北部的巴爾干山脈,橫亙保加利亞全境,主峰博特夫,海拔2376米;南部的羅多彼山脈,沿愛琴海岸呈東西走向,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是半島的最高峰。多山間盆地,巴爾干山以南有馬里查河盆地、登薩河盆地。東北部為多瑙河下游平原。半島地表切割強烈,形成一些谷地,交通干線多沿谷地通過。從中歐來的鐵路沿摩拉瓦河和瓦爾達爾河谷直通塞薩洛尼基,沿馬里查河通伊斯坦布爾。除多瑙河和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大多短小,水流湍急。海岸線異常曲折,長達9300公里,多良港。半島南部和沿海為地中海型氣候,北部是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西部約1000~1500毫米,東部1000毫米以下,南部500毫米以下。平均氣溫:1月南部11℃,北部-2℃(山區(qū)低于-5℃);7月南部26℃,北部22℃。有遼闊的森林和牧場。

  巴爾干半島上的主要民族包括:羅馬尼亞人(約1940萬)希臘人(約1030萬)土耳其人(約1000萬)塞爾維亞人(約900萬)保加利亞人(約670萬)阿爾巴尼亞人(約580萬)克羅地亞人(約470萬)波斯尼亞人(約400萬)斯洛文尼亞人(約180萬)馬其頓人(約210萬)黑山人(約50萬) 其他 (羅姆人、猶太人等)。半島上的主要城市有貝爾格萊德、索非亞、雅典、伊斯坦布爾、地拉那等。

  拉布拉多半島


  拉布拉多半島是北美洲最大半島。位于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圣勞倫斯灣之間。東南以貝爾島海峽與紐芬蘭島相隔。東部屬紐芬蘭省,西部和西南部屬魁北克省。面積140萬平方千米。人口3.4萬,除白人外,還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世界第四大半島,為美洲大陸最東端。東部屬紐芬蘭省,西部和西南部屬魁北克省。面積140萬平方千米。人口4萬,地廣人稀。位于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圣勞倫斯灣之間。東南以貝爾島海峽與紐芬蘭島相隔,北以哈得孫海峽與巴芬島為界,東北隔戴維斯海峽與格陵蘭島為界。西有渥太華群島,貝爾徹群島。西北有曼賽爾島,諾丁漢島。西南有詹姆斯灣,北有昂加瓦灣。東南有安蒂科斯蒂島,南部有米斯塔西尼湖。古斯貝空軍基地在梅爾維爾湖南岸哈密爾頓因萊特,是加、美空軍聯(lián)防組成部分之一。拉布拉多半島地處前寒武紀加拿大地盾東部,為古代北美大陸三大冰川中心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位于哈得孫灣以西的基瓦丁中心和位于哥倫比亞高原中部的科迪勒拉中心),長達1.6萬千米的海岸線曲折交錯,多峽灣。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北部托加特山海拔1500米以上,有冰槽谷等冰磧地貌。

  拉布拉多半島湖泊眾多,有“湖泊高原”之稱。河流富水力,多源出中部,常與湖泊、瀑布串連,各自入海。東南部河流為雨水補給,其余地區(qū)河流則為冰川融水補給。拉布拉多半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之極地長寒氣候,東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經(jīng)過,降水季節(jié)變化較均勻。拉布拉多半島除夏季短暫溫涼外,地表均為冰雪覆蓋。北部沿海為苔原-冰沼土,中南部為針葉林-灰化土。大部分為針葉林地帶,東岸和北岸沿海有苔原分布,不宜農(nóng)耕。河谷以膠樅、黑云杉為主的森林茂密,有拉布拉多狼﹑拉布拉多獵犬﹑麋、馴鹿、黑熊、北極熊、海豹等野生動物。礦藏豐富,有富鐵礦可露天開采,此外還有銅、石墨、云母、鎳等。居民稀少,多從事漁業(yè)、狩獵和毛皮加工業(yè)。

  半島上的主要城鎮(zhèn):庫朱瓦克(希莫堡)、伊努朱瓦克、內(nèi)恩、卡尼亞皮斯科、謝弗維奇、奇薩西比、哈皮瓦利——古斯貝、波斯特維爾、卡特賴特。主要港口:哈靈頓港,七島港,新魁北克港,卡捷港,圣皮埃爾港。

  索馬里半島


  索馬里半島非洲最東部,向東北突出海中的非洲之角。是非洲東部大半島。呈三角形向東北突出,東瀕印度洋,北臨亞丁灣,頂端為瓜達富伊角。位于亞、非兩大洲交界處,地中海和印度洋間海上航道要沖,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主要位于索馬里境內(nèi)。亞丁灣沿岸低地為古班沖積平原,由西向東漸窄,寬可達100千米以上,最窄處僅數(shù)米;海濱分布風積沙丘,印度洋沿岸亦為平原,有些地方有沼澤。半島北部由與亞丁灣平行的平頂山塊和山嶺組成,北坡陡峭,南坡平緩,海拔1000~1800米,最高點蘇魯?shù)路搴0?408米。為埃塞俄比亞東南高原邊緣山地的東延部分。半島南部為蓋拉索馬里高原的一部分,海拔500~1500米,為輕度切割的波狀高原,多間歇性小河。

  索馬里半島主要位于索馬里境內(nèi)。面積約75萬平方公里,包括索馬里全部和埃塞俄比亞一部。大部為砂巖和石灰?guī)r組成的高原,呈階梯狀,從西北向東南自海拔1500-2000米降至200-500米,最高峰為索馬里北部的蘇拉德山,海拔2,408米;東南部印度洋沿岸有寬廣沖積平原。氣候炎熱干旱,年降水量在沿海低地不足250毫米,內(nèi)陸高原為250-500毫米。除朱巴河和謝貝利河外,其余河流皆屬間歇河。沿海低地屬半荒漠,內(nèi)陸高原屬熱帶草原和荒漠化熱帶草原。居民多從事游牧和半游牧。

  半島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不高的山地,中部為一片遼闊的波狀起伏的高原,海拔一般在400~500米,南部為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狹窄的沿海平原,向印度洋緩傾。赤道在其南部穿過,所以終年高溫,但降水很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大部屬熱帶荒漠氣候,成為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沙漠氣候區(qū)。這主要是由于索馬里半島南部海岸的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這里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風向皆與海岸平行,不易登陸抬升致雨;另外,夏季在半島南部沿岸有海底冷水上翻,冬季海流自東北向西南流動,水溫較低,氣流穩(wěn)定,雖多霧而不易降水。

  索馬里半島對面就是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向北不遠就是歐洲。地處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沖,扼守著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從波斯灣開出的油輪,經(jīng)馬六甲海峽開來的輪船,都要經(jīng)過這個門戶才能進入紅海、地中海,因此有“紅海的門閂”之稱。 索馬里半島位于非洲最東部,向東北突出海中的非洲之角。是非洲東部大半島。呈三角形向東北突出,東瀕印度洋,北臨亞丁灣,頂端為瓜達富伊角。位于亞、非兩大洲交界處,地中海和印度洋間海上航道要沖,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半島上的國家--索馬里民主共和國也叫“非洲之角”。500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曾率領(lǐng)一支龐大的船隊到達過這里。

  索馬里半島屬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干旱,年平均氣溫可達28~30℃,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北部山地多于500毫米,多暴雨,植被覆蓋差,土壤侵蝕嚴重。較高處有小片森林。多為索馬里游牧或半游牧民。經(jīng)濟以畜牧和農(nóng)業(yè)為主。冬季:受東北信風和季風洋流影響,刮東北風,由海洋刮向陸地,增溫增濕。氣候類型大陸性不明顯,不是明顯的熱帶沙漠氣候。夏季:常吹離岸風,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zhuǎn)為西南季風。表層海水離岸而去,底層海水上泛,溫度低。多上升流,表現(xiàn)為寒流性質(zhì),降溫減濕降水少,所以表現(xiàn)為寒流性質(zhì)(索馬里寒流)。在夏季氣候大陸性明顯,表現(xiàn)為熱帶沙漠氣候(夏季)。這里氣候炎熱干燥,水源缺乏,可以耕作的土地不多。當?shù)丶s有75%的人以放牧為生。索馬里飼養(yǎng)的駱駝?wù)既澜珩橊効倲?shù)的三分之一。駱駝不僅是當?shù)氐闹匾煌üぞ?,而且是肉、奶、油的主要來源。索馬里人常常把擁有駱駝的數(shù)量作為衡量財富多少的標準。索馬里還有“香料王國”的稱號。它所出產(chǎn)的名貴香料乳香和沒藥,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一半,在世界上一直享有很大的聲譽。

  索馬里半島各國在文化上是連在一起的。當?shù)厝耸褂美鐏砀鳎㈤L期把單峰駝作為一種家畜。在索馬里半島有一些重要的不同語言的民族部落,他們是:在吉布提:阿法爾人(達納基爾人)和索馬里人(伊薩人)。厄立特里亞:比林人、阿法爾人、赫達勒布人(貝尼-埃米爾人或貝沙人)、庫納馬人(巴扎人)、納拉人(尼亞勒提人)、薩荷人(伊洛布人)、拉沙伊達人、提格勒人和提格里尼亞人。賈貝爾提人是提格里尼亞人中皈依伊斯蘭教的一支(即穆斯林),他們自認為是獨立的民族,但并未被承認。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人、阿法爾人、阿高人、古拉吉人、哈默人、哈拉爾人、伊洛布人(皈依天主教的薩荷人)、奧洛莫人、薩荷人(未皈依天主教)、西達馬人、索馬里人、提格里尼亞人,還有很多其他的小部落(另見南方民族、部落和公民區(qū)的各民族)。索馬里(包括索馬里蘭):索馬里人。蘇丹:貝沙人、努巴人、富爾人、富拉尼人、巴加拉人,他們周圍是其他阿拉伯部落。半島上主要城市有摩加迪沙:索馬里首都,非洲之角(狹義)第一大城市。哈爾格薩:索馬里蘭首都。吉布地:吉布提首都,與國名相同。阿斯馬拉:厄立特里亞首都,嚴格來說它不在狹義的非洲之角范圍內(nèi)。

  半島主要語言有阿拉伯語:索馬里半島最重要的語言,除埃塞俄比亞之外的各國都將它作為官方語言或工作語言。意大利語:索馬里半島僅次于阿拉伯語的第二大語言,索馬里、索馬里蘭的官方語言之一,厄立特里亞的工作語言之一。 英語:索馬里半島第三大語言,索馬里、索馬里蘭的官方語言之一,厄立特里亞的工作語言之一。法語:吉布提的官方語言之一。索馬里語:索馬里、索馬里蘭的官方語言之一。阿姆哈拉語: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此外還有各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清地圖:看世界主要半島分布
漫話非洲板塊(2)
世界十大半島2
與氣候類型不相對應(yīng)的特殊自然帶
盤點世界9座超大型半島
世界上的那些半島趣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