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icon(shēn)對父親曾皙(xī)非常孝順。曾皙生前很喜歡吃一種叫“羊棗”的小柿子。曾皙去世以后,本來也愛吃羊棗的曾參就不忍心再吃羊棗了,因為一吃羊棗就想起父親來。曾參這做法很符合儒家提倡的孝道,所以在當時和后來都受到人們的稱贊。
到了戰(zhàn)國時代,有一次孟子icon與弟子們討論問題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就對曾參這做法提出了問題。
公孫丑問:“先生,您說膾(切碎的肉)炙(燒烤的肉)和羊棗,哪一個好吃呢?
孟子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那還用說嗎?當然是膾炙好吃啰,哪個會不愛吃呢?”
“按您這么講,曾參和他的父親也肯定愛吃膾炙啰!”公孫丑又說道。
孟子望著他,點了點頭。
接著,公孫丑又望了望孟子,問道:“曾子的父親既愛吃膾炙和羊棗,那么他父親去世之后,曾子就應當兩樣都不再吃啦!怎么只不吃羊棗,而吃膾炙呢?”
孟子聽了以后,想了一想,就回答說:“膾炙是人人都愛吃的,而羊棗卻只是曾皙的嗜好,這不完全相同啊!正像我們對父母等長輩的避諱一樣,姓是大家都有的,所以并不避諱,而名字卻是父母或長輩們獨有的,是個人用的,所以應當避諱。曾子之所以吃膾炙而不吃羊棗,與這是一樣的啊!”
公孫丑聽后,連連點頭,他終于明白了。
后來“膾炙人口”就成了一個成語。膾,kuài是切細的肉;炙,zhì是燒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人愛吃的美味。這成語的原意是像膾炙一樣讓人覺得可口。但現(xiàn)在一般不形容美味,而是形容詩文,往往用它來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的詩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