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厚均(1766-1846),湖南安仁人,湖湘文化重要代表人物。20歲成秀才;28歲中舉人;34歲中進(jìn)士,賜進(jìn)士出身。中年仕宦艱難,任戶部主事等職。嘉慶十九年(1814)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外放在即,因乞假南歸而止。晚年執(zhí)掌岳麓書院,聲名鼎沸。任山長27年,弟子如云,稱盛一時。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李元度等晚清名臣皆出其門下。
1814年,歐陽厚均“乞假南旋”,回家盡孝,等于自毀仕途,無疑是其人生重大轉(zhuǎn)折。其因固然很多——
體諒寡母孤苦,念家心切是主因。
歐陽厚均的童年很悲苦。
乾隆丁酉年(1777),其父病故,其時,母親周氏34歲,長兄18歲,自己12歲,五弟9歲。孤兒寡母,門庭難撐,但周氏“治家有法度,人不能欺”。父親臨終遺言“教子讀書,廣行善事”。母親遵言而行,內(nèi)外兼修,“延名師,課諸子”,教子成才,五個兒子順利成家立業(yè);對外積而能散,慷慨施舍,比如捐田創(chuàng)建歐陽義塾,捐租周濟(jì)邑族貧困,捐金倡建考棚和宜溪書院等,廣有賢名。
不幸的是,家庭變故“連歲迭遭”,接踵而至。
先是“手足之變”。歐陽厚均五弟歐陽厚墀于1797年先歿,年29歲。1803年,長兄去世,年44歲。1804年,三兄繼亡,年41歲。五兄弟已去其三,只剩二兄和自己,且一個任職桂東,一個遠(yuǎn)在京城,都不在老母身邊。尤其歐陽厚均自1789年離家求學(xué)岳麓書院,中舉人,成進(jìn)士,做京官,20多年未謀生母一面,因此自責(zé)難受,幾次三番要回家贍養(yǎng)慈親。二兄均“以母命止之”,讓他留京發(fā)展。為照顧生母和伯母,二兄以伯母患眼疾致盲,行動不便,需要照顧為由,從桂東教諭任上開缺回家,才了卻歐陽厚均后顧之憂。后是“愛子早夭”。長子嗣欽“生而穎秀,記誦倍人”,可身體素來孱弱,年僅22歲竟客死京城。再是“子侄多夭”,生多活少。多位親人因患失血、咯血等癥不治而亡。加上庸醫(yī)誤治,家族人丁壽命普遍不長。
至1814年,母周氏已71歲高齡。
面對晚年喪子,親人凋零,老母孤苦凄涼的境況,歐陽厚均難以釋懷,深恐“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枉為人子。一有同鄉(xiāng)或同僚離開京城回歸故里,總會心緒翩躚,唏噓慨嘆:“嗟我天涯一游子,七十老母今倚閭?!薄敖袢震T君須盡醉,醉后有夢循陔趨。明日君南我仍北,我心輾轉(zhuǎn)隨君車?!笨芍^歸心似箭。
深感官場污濁,是歐陽厚均急流勇退的重要原因。
歐陽厚均之父湘亭公素想科第及仕,卻因英年早逝,最終落空。其母對兒子讀書授課格外重視,管得相當(dāng)嚴(yán),“非奉命不得出塾門”。好在孩子們爭氣,“諸孤悉成名通籍,孫曾多游泮璧”。1799年,歐陽厚均更是一鳴驚人,高中進(jìn)士。可他之后的仕途并不順,在戶部做了多年低層小吏,由戶部主事到陪員外(員外郎副職),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開始,方時來運轉(zhuǎn),半年時間里(到1814年三月),連升三級。七月七日被任命為郎中,授陜西司郎。七月十五日記名以御史用。第二年三月十一日,轉(zhuǎn)官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終于看到仕途希望。
可就在這時,歐陽厚均卻請急南旋,急流勇退。這與他對官場的認(rèn)識是分不開的。
嘉慶己酉年(1789),歐陽厚均家族遭遇了一場差點帶來滅頂之災(zāi)的官司。這年冬天,新邑令(知縣)到任,長兄因未在規(guī)定時間獻(xiàn)金拜賀,被認(rèn)為是藐視邑令大人,新邑令就構(gòu)陷罪名把長兄抓進(jìn)衙獄。其實長兄是因子嗣不盛,在外納妾生子,寓居長沙,人在外,路又遠(yuǎn),沒來得及獻(xiàn)上殷勤。二兄去奏明情況,也被抓。三兄跑到衡州府陳情申訴,剛回來,同樣被差役帶走。好在三兄臨陣不怯,據(jù)理力爭。邑令無法定罪,把他帶到一旁,讓其目睹他人受審“鋃鐺羅列,血肉淋漓”的慘烈場面,連唬帶嚇。但三兄始終沒有屈服。最終因衡州郡侯過問,“乃釋兄”,全家總算逃過一劫。歐陽厚均因此深恨官場腐朽。
歐陽厚均的文集中,多處流露厭棄官場,向往恬淡自由的田園生活的愿景。如《庚午除夕》云“官如雞肋偏難棄,跡比鴻泥到處留”,視官位如雞肋。《酒債》云“縱使杖頭錢已盡,何妨日日典春袍”。喝酒沒錢了,就典當(dāng)這身官袍,這官不當(dāng)也罷。
終于在1814年,“轉(zhuǎn)官御史,外用有期”之時,年已四十的歐陽厚均“以母老告歸”。冬天,省親獲批。回到老家,剛好是小除夕,即十二月二十四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