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按大陸的標(biāo)準(zhǔn),北島的家顯然算不上寬敞。狹長的客廳,擺著書架、餐桌、沙發(fā)、茶幾和電視機,像一首意象過于密集的詩。詩人身材高大,再加上兩位記者,房間就顯得有些局促。拉開窗簾,詩境才開闊起來,墨色的海水帶著香港的萬家燈火一齊涌入,讓人猝不及防。北島招呼我們坐下,然后去廚房打開一瓶紅酒。
妻子甘琦加班還沒回家,5歲的兒子卻已睡熟。北島輕輕帶上門,回到我們身邊。
他顯然對品酒頗有研究:斟,看顏色,晃杯子,聞,這才抿上一口。他家里存著不少好酒,那是多年漂泊養(yǎng)成的習(xí)慣。按他的說法,漂泊海外,酒是他最忠實的朋友。它安慰你,向你許愿,從不背叛你,最多讓你頭疼兩天——開個玩笑而已。他向我們講述在歐洲4年,換7個國家,搬遷15次的故事。在北歐的那些年,天一黑心就空了,只有詩和酒,陪他度過漫漫長夜。
20年前,北島開始了漂泊之旅。他先在歐洲呆了4年,然后定居美國。那時,他面臨很多壓力:父親病重,孩子要上大學(xué),美國經(jīng)濟(jì)不好,教職也并不穩(wěn)定。他做過許多工作,在紐約與一個舞蹈團(tuán)合作,在加州為法庭的中文口譯出考題,甚至給BMW汽車寫過頌詞。北島說,現(xiàn)在想起來這些都算不了什么,反倒成了人生的財富。
北島 | |||
2008年,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學(xué)的聘請,定居香港。20年了,此刻他離故土最近。然而香港之于北島,未必不是“他鄉(xiāng)的天空”。去年夏天我去香港采訪,在書展的講座上看到北島。他夾在兩位滔滔不絕的香港學(xué)者中間沉默不語,像誤入粵語大氣層的飛鳥。我坐在下面,看他的面容,想到他一本詩集的名字:歸來的陌生人。
北島曾說,如果中國是一幅畫,香港就是這幅畫的留白,他自己則是留白處無意灑落的一滴墨。只是絕大多數(shù)香港人不知道,這滴墨曾經(jīng)點染出一個時代的輪廓。
|
也許,現(xiàn)在他依然不太適應(yīng)香港的環(huán)境。他沒有車,因為摸不清錯綜復(fù)雜的路況。在出租車上,他和工作人員說“香港詩歌之夜”的籌備情況,因交流困難,只好用英語。
北島一次次飲盡杯中酒。他的聲音渾厚而平靜,有一種娓娓道來的節(jié)奏。1970年代他第一次見到多多,兩人就是以歌手身份互相認(rèn)識的。那時他才不過20出頭,轟轟烈烈的文學(xué)運動還在后頭。
在文章中,北島曾回憶那個年代。那個可以為了一本書跑遍全城,可以為了一個想法爭得面紅耳赤的年代。曾經(jīng),《今天》編輯部人來人往,熱愛文學(xué)的年輕人在這里“吵得臉紅脖子粗”,卻結(jié)成了終生的友誼。
對于1970年代,北島不僅僅有懷念。他正在主編《七十年代》的第二輯,打算把作者群擴大到更廣的階層,甚至包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它肯定是一種爭論,有人這樣敘述,有人那樣敘述,”北島說,“正是因為各種聲音加入,整個聲音才更渾厚有力。”
前不久他獲得第二屆“中坤國際詩歌獎”。一份遲到的榮譽,而且還無法親自領(lǐng)取。在獲獎感言中,北島寫到自己的“缺席”——“正因為缺席,才會領(lǐng)悟我們所擁有的空間;正因為缺席,才會探知這鍍金時代的痛點;正因為缺席,才會讓命名萬物的詞發(fā)出叫喊。”
北島 | |||
這么多年來,他早已習(xí)慣了缺席,但對這個時代,他的批評一直不曾缺席。就像薩義德在《知識分子》里說的,“時時維持著警覺狀態(tài),永遠(yuǎn)不讓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約定俗成的觀念帶著走”。
進(jìn)入1990年代,物質(zhì)主義逐漸擠占過去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的地帶。商業(yè)化與體制化合圍,新媒體所帶來的新洗腦方式,讓北島感到,民族文化在不斷衰退,知識分子不再是時代的牛虻,反而成為了迎合者。
“如果說我還有什么夢想,我希望未來中國能出現(xiàn)一場新的文化復(fù)興運動,”北島真誠地說,“在這場運動中,知識分子應(yīng)起到主力軍的作用。”
北島的藏書并不算多。因為搬家頻繁,很多丟在了路上。只有那些朋友的贈書,他像恪守承諾一樣,不辭辛勞地從天涯帶到海角。我從書架上抽出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帕斯的《另一種聲音》,扉頁上有這位已故墨西哥詩人的親筆簽名:送給我的朋友北島。
還有艾倫•金斯堡、蓋瑞•施耐德、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書架上的名字幾乎能構(gòu)成世界文壇的“夢之隊”。北島說,他們都是處在國家之間、主流之外的邊緣人,正因為此,他們擁有了特權(quán),成為了不同文化的批評者。
他一口喝完杯中酒,雙眼濕漉漉的,看上去有些疲勞。只有這樣的時刻,他才像一個60歲的人,臉上寫滿歲月的滄桑。
走出北島家,街上已空無一人。路燈像閃爍的漁火,在夜色中晃。我和攝影記者都有些犯暈,酒精像老鼠,把周圍的一切啃得模模糊糊。不知怎地,我突然想起北島在《斷章》中寫到的情景。
那是1978年深冬的午夜,他和朋友們決定把第一期《今天》貼遍全北京。從小酒館出來,他跟朋友們一個個分手,胯下的單車已走不成直線。他看見繁星樹影,路燈光暈,翹起的屋檐像船在黑夜中航行。年輕的詩人想起郭路生的詩句,眼中充滿淚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