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梢钥吹诫娨晞≈泄糯哟┲喝萑A麗的服裝,戴著制作精美的頭飾,這亮麗的一幕使我們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術(shù)的發(fā)達。但是細細想來,電視劇中呈現(xiàn)出來的只是崇尚簡潔的現(xiàn)代人參考史料對古代頭飾的仿照品。這就不難想像真正的古代頭飾有多么的巧奪天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古代婦女所佩戴的頭飾。
古代文獻中記載女子發(fā)式多到浩如煙海,同樣,發(fā)飾也是美發(fā)的重要部分,梳好的發(fā)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這寶鈿花釵里包括了發(fā)簪、華盛、步搖、發(fā)釵、發(fā)鈿。皇宮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fā)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1. 笄,簪,釵,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fā)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编嵭ⅲ骸绑牵裰?。”古代婦女經(jīng)常使用笄來固定發(fā)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fā)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秲x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编嵭ⅲ骸绑?,女之禮,猶冠男也?!薄抖Y記·內(nèi)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注:“謂應(yīng)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1.白玉笄
2.金笄
3.商代-青銅笄
4.漢代-白玉
簪是由笄發(fā)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fā)髻或冠的長針??捎媒饘?,骨頭,玉石等制成。后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段骶╇s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簪?!逗鬂h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钡挠涊d。
陰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為安發(fā),二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皇帝在節(jié)日里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古代時規(guī)定罪犯不許帶簪,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征著尊嚴。男子用簪的歷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國之人何談尊嚴。現(xiàn)在只有從白云觀道士的裝扮上感受到曾經(jīng)的華夏衣冠了。
5.清代-簪
6.翡翠簪
7.清代-慈禧翡翠簪
8.唐代-玉鏤雕丹鳳紋簪
9.金華簪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fā),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fā)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扁O與簪是有區(qū)別的,發(fā)簪作成一股,而發(fā)釵一般作成兩股。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xí)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10.銀釵
11.瑪瑙釵
12.蝴蝶釵
13.金釵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夺屆め屖罪棥罚骸叭A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fā)前為飾也?!薄稘h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14.瑪瑙勝華
15.花芯勝華
16.雙鳳金勝華
2. 步搖
步搖,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于發(fā)上。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后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卑拙右自凇堕L恨歌》中用:“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眮硇稳輻钯F妃。
17.銅制步搖
18.南唐-金鑲玉步搖
19.碟翼步搖
20.石榴石鍍金步搖
21.鎦金點翠步搖
古代婦女將頭發(fā)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制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shù)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于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并朝正面彎轉(zhuǎn),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zhuǎn),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fā)簪,發(fā)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fā)現(xiàn),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
(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制作都極精致
3. 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fā)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fā)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fēng)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zhì)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陜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xí)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guān)),但卻是后世插梳習(xí)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么復(fù)雜,裝飾多么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從戰(zhàn)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fēng),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yǎng)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fēng)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zhì)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狀趨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22.宋朝-銀篦
23.左梳右篦,對比起來梳寬松篦密實一些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辩姀V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fā)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fā)髻起裝飾的作用.
24.金花鈿
25.華美的燒藍花鈿
“皇后謁廟服假結(jié),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云?!薄肮?,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后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nèi)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zhì),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fā)展的經(jīng)濟狀況,經(jīng)濟越發(fā)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制作的也越為精巧,復(fù)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后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jié)。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div>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fù)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并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jīng)??梢钥吹脚佑煤唵危蠓降聂⑩O來綰頭發(fā)。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xù)發(fā)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1.假髻
隋唐五代婦女盛行高髻,不僅以假發(fā)補充,而且還像漢代巾幗那樣做成脫戴很方便的假髻,稱為“義髻”《唐書?五行志》:“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
楊貴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拖河里,黃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張雄夫婦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義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屬簪的銹跡,此墓出土女俑頭上髻式與此相同,上繪精致花紋。
該地唐墓出土一件紙?zhí)ネ科崦杌ǖ念^飾,與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種頭飾,惟沒有繁縟的花紋,出土?xí)r稱為紙冠,也可能為義髻之一種。
此外回鶻髻也是假髻,巾子則是襯墊頭發(fā)所用。
2.發(fā)釵
隋代發(fā)釵作雙股形,有的一股長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長沙隋墓曾出土銀質(zhì)鑲玉的發(fā)釵,釵首作花朵形,名為釵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發(fā)髻的發(fā)釵釵首花飾簡單,另有專供裝飾用的發(fā)釵,釵首花飾近于鬢花。
晚唐適應(yīng)高髻的實用出現(xiàn)長達30厘米至40厘米的長釵,僅江蘇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陜西西安、浙江長興等地也有發(fā)現(xiàn)。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長37厘米,釵頭有鏤空的雙鳳及卷草紋。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
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
五代時用細金絲盤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間的金首飾中,有一件雙蝶花鈿簪,用金絲盤成兩只相向飛舞的蝴蝶,兩翅滿鑲黃色琥珀。
4.步搖簪
唐代貴婦簪步搖,陜西西安韋泂墓壁畫,陜西乾縣李重潤墓石刻都有插步搖簪的人物形象?!稐铄鈧鳌氛f唐玄宗叫人從麗水取最上等的鎮(zhèn)庫紫磨金,琢成步搖親自給楊貴妃插于鬢上。
“云鬢花顏金步搖”,是唐詩人對楊貴妃的描寫。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1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
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制作都極精致。
5.梳篦和寶釵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fēng),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制作。
插戴方法,在唐代繪畫如張萱《搗練圖》、周昉《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yǎng)人壁畫中均能看到。
《搗練圖》所畫插梳方法,有單插于前額、單插于髻后、分插左右頂側(cè)等形式。
《紈扇仕女圖》仕女插梳方法有單插于額頂、在額頂上下對插兩梳及對插三梳等形式。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盛唐供養(yǎng)人樂廷瑰夫人花梳插于右前額,旁插鳳步搖簪,頭頂步搖風(fēng)冠。
至晚唐、五代,頭上插的梳篦越來越多,有多到十來把的。
榆林窟五代女供養(yǎng)人壁畫曹議金眷屬頭上都插有6把梳篦,金銀花釵,金鈿花及珠玉項鏈。
元稹《恨妝成》:“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宮詞》:“歸來別施一頭梳。”正說明這種插梳風(fēng)尚。
漢代梳多為馬蹄形,唐代把造型拉長成月牙形,五代以后,梳背變成壓扁的梯形,宋仁宗時,髻高有至三尺,白角梳長一尺二寸的。
隋唐五代作為頭飾的梳篦常用金、銀、銅制作,上飾精細的花紋,湖南長沙南門紙園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
江蘇揚州三元路唐墓出土金鏨花櫛,高12.5厘米,背部半圓形,中央刻鏤卷草花葉和一對飛天,其中一個吹笙,一個持拍板,四周繞以聯(lián)珠紋,鏤空魚鱗紋及纏枝梅花與蝴蝶相間,極為華麗。
-------------------------------------------------
中國古代女子頭飾
1笄 固定發(fā)髻的用具
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shè)“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用來固定發(fā)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fā)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2 簪
簪是笄的發(fā)展,在頭部盛加紋飾,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鳳凰、孔雀的形狀。 其中一種將頭部做成可以搔頭的簪子稱為擿 。
3 釵
釵形狀如叉,是有兩跟針腳的簪
4 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因走動時搖曳而得名。
5 櫛
櫛下面有齒、上面有背,齒有疏密,疏者稱梳,用以梳理頭發(fā),密者稱篦,用以篦除發(fā)垢。櫛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作為裝飾。
6 華勝
華勝是制成花草之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的裝飾。
《戰(zhàn)國策》里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兩千年過去仍是如此。
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頭發(fā)的修飾。傳說漢武帝第一次見到衛(wèi)子夫,就是被她的秀發(fā)吸引住了,“上見其美發(fā),悅之,遂納于宮中?!?
陳后主的寵妃張麗華也是以美發(fā)出名的。
漢明帝的馬皇后初入宮時,以一頭絕好的秀發(fā)使后宮粉黛一一失色,她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女兒,從當皇后到太后都不驕縱,真正做到了母儀天下,她得享天年,但后世的聲名倒不如橫死的飛燕姐妹響亮,大約還是應(yīng)了那句話吧!
“自古美人同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古代文獻中記載女子發(fā)式多到浩如煙海,同樣,發(fā)飾也是美發(fā)的重要部分,梳好的發(fā)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這寶鈿花釵里包括了發(fā)簪、華盛、步搖、發(fā)釵、發(fā)鈿?;蕦m貴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fā)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但凡女子都是愛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愛的發(fā)飾既可以是南齊潘妃價值連城的寶釵,也可以是喜兒妹妹的二尺紅頭繩。
華夏衣冠初始
陰商時期的古人就開始用簪了,簪的用途有二:一為安發(fā),二為固冠。簪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皇帝在節(jié)日里賜給大臣的禮物通常是簪。古代時規(guī)定罪犯不許帶簪,就是貴為后妃如有過失,也要退簪。
因為簪還象征著尊嚴。男子用簪的歷史400年前在血泊中戛然而止,亡國之人何談尊嚴?,F(xiàn)在只有從白云觀道士的裝扮上感受到曾經(jīng)的華夏衣冠了。
結(jié)發(fā)為夫妻
古人謂青年男女成年為結(jié)發(fā)和及笄,結(jié)發(fā)夫妻是指原配。
漢時蘇武出使匈奴,臨行時作詩與妻子道別:
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移。
生當復(fù)來歸,死當長相思。
這一去就是十九年,再相見已是白頭。相傳漢代葬儀有個風(fēng)俗,妻子不幸早殃的話,丈夫會把婚禮時用的梳子一掰兩半,留下一半,另一半放到妻子的棺木中入土下葬,表示今生今世不忘結(jié)發(fā)之妻。雖是儀式,透著情長。
截發(fā)留客
古人最早使用假發(fā)的記載見于《周禮》中。傳說魯哀公在城墻上見到一個美發(fā)如云的女子,就派人剪了女子的秀發(fā)給王后呂姜做了假發(fā),稱為‘副’。假發(fā)在漢代時主要是王公貴族使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女主人辛追入葬時就戴著假發(fā),到六朝時假發(fā)已經(jīng)在民間盛行了。
《晉書. 陶侃母湛氏傳》里記載:陶侃年輕時家境貧寒,一次范逵到他家投宿,沒有錢來待客,陶母湛氏悄悄剪掉自己的長發(fā)賣給鄰人,得錢買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得知原委后贊嘆說:“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侃日后終成大器,想必也是常常感念慈母落發(fā)的心酸而得以勵志。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以秀發(fā)相贈是古代女子別樣的旖旎深情。
《樂史.楊太真外傳》中記載,楊貴妃第二次被唐明皇逐出宮后,對傳話的太監(jiān)說“妾罪合萬死,衣服之外,皆圣恩所賜。唯發(fā)膚是父母所生。今當即死,無以謝上。”說完鉸下一縷頭發(fā)讓太監(jiān)轉(zhuǎn)交唐明皇。唐明皇見后心慟不已,結(jié)局自然是和好如初。
可惜馬嵬坡下,帝王的愛在江山面前最終還是蒼白了,“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敝灰姺疾菔⒚?,落瑛繽紛,凄美離去的時候青絲尚且如詩。
還記得電視劇《唐明皇》的最后一個鏡頭:雷雨交加中,她的三郎坐在破龍椅上,拿出她多年前相贈的頭發(fā)貼在胸口上嚎啕泣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終相見了。
剔發(fā)出家以答君心
在《輟耕錄》中有這樣的故事:
元初重臣平章闊闊歹和他的側(cè)室高麗氏感情很深,后來,平章死了,正室的兒子朵兒赤要把她收房,高麗氏立誓不從,朵兒赤給丞相伯顏送禮后,得到了命高麗氏嫁給他的圣旨,高麗氏仍然不從,當天夜里翻墻逃走,到一座庵里剔發(fā)當了尼姑,伯顏得知后大怒,派人把她抓回來,嚴刑拷打,都事劉正卿求情道:“誰沒有妻子,誰又見得能和妻子相守到死,現(xiàn)在有這樣守節(jié)的人,真是幸事,怎能治罪呢?”
受盡凌辱的高麗氏終得以為亡夫守節(jié),寧愿拋卻寶馬輕裘的生活,選擇剔發(fā)出家伴枯燈長卷,還是因為一個情字吧!
小軒窗、正梳妝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王弗在梳妝時,常常會柔聲地問夫君蘇子畫眉深淺入時無吧。想必蘇子也曾有給王弗畫眉梳發(fā)的繾雋情深,只可惜恩愛夫妻終未共生死白頭。
《詩集施注》里說:蘇東坡的好友王鞏被貶到嶺南,王鞏的妾葉柔奴跟隨前往,三年后王鞏被昭回,舊友重逢,蘇東坡問葉柔“廣南風(fēng)土應(yīng)是不好?”葉柔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xiāng)?!碧K子聽后感慨不已。
《古今情海》里記述的盡是王弗、葉柔這般柔情似水又心如磐石的宋朝女子。
群仙液
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據(jù)說四十歲仍如少女般花容月貌,這個惡毒的婦人自然是駐顏有術(shù),每天讓一群宮女手持梳具環(huán)侍左右,輪流用口中津液把梳子沾濕為她梳發(fā),這種方法叫群仙液,據(jù)說是從嶺南傳入宮中的。
總感覺有明一代的宮闈是歷朝歷代里最黑暗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宮女郭愛在被下令為明宣宗殉殉葬前寫給父母的那首《絕命辭》:
修短有數(shù)兮,不足較也。
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
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
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讀來心中慘然。
李笠翁在《聲容》里對女子的頭發(fā)、發(fā)形、發(fā)式有很精到的描寫,在后人看來他那種風(fēng)【蟹】流自喜的士大夫文字很讓人膩歪。大約是自己不得不拖根辮子,只好寄情于女子的頭發(fā)了。
不過,清是近世,有美麗的發(fā)飾得以傳世,看到它們,感受到什么是荀子說的“萬物之美可以養(yǎng)樂?!?br>
吾家寒門經(jīng)幾代布衣釵裙傳下來的銀簪,它應(yīng)是見證了百多年來的戰(zhàn)亂流年中,一個平凡人家里幾位女子或幸福、或辛酸的往事,縱然寒酸,視為珍寶、千金不易。
紅酥手,黃藤酒,
滿城春色宮墻柳。
所謂翠鈿金雀玉搔頭該差不多是這個款式吧,想到陸游的釵頭鳳,離愁別緒,柔腸百轉(zhuǎn),感念中別有一番情惻。
累絲嵌寶花簪,想來穿羅著錦的宮廷女子戴著該是搖曳生姿吧。
銀鍍金點翠,嵌珊瑚珠蝴蝶,累絲觸須,嵌翠石、紅寶石、璧璽,絹米珠云朵邊,中間點翠為飾。
清代發(fā)飾欣賞:
點翠花卉簪
翠鳥簪
琺瑯蝴蝶紋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