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保安譚景偉:我在北大講《論語》 百年興儒,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我在北大的演講稿
2007-05-21 10:49:33
 
百年興儒,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各位老師、同學們、朋友們:                        
     首先,感謝北大和北大學生會給我提供的這個寶貴機會以及無私的幫助。感謝在座的各位朋友、老師對我的關注。我是一個來自東北農村,沒有文憑、沒有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三無人員”,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非常寶貴的,所以,我一定要珍惜它,對得起社會所有關心我的朋友們,對得起在座的各位。今天,我首先要向大家講的是我最近兩年來,一直在反復考慮的一個文化構想,百年興儒的戰(zhàn)略構想。這個目標很大,也許在很多人眼里是不現實的,但我不這樣看,我希望每個人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                        
上個世紀初,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中國民主主義知識分子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歷史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清楚,所以,我也不再多說。新文化運動中國社會處在最黑暗思想最愚昧的歷史時期誕生的。它的勝利,說明了一個社會要想持續(xù)地向前發(fā)展就必須要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做指引,沒有強大的 先進的文化理念,一個社會是無法前進的。人類社會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早在五千多年前堯舜禹時期,中國便初步形成了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文化理念?!墩撜Z》中記載,堯在禪讓的時候對他的接班人舜說“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窮困,天祿永終。”上天把治理國家的使命交給你,那么,你一定要誠實地執(zhí)行中道原則,實現百姓的富裕,如果百姓窮困,那么,你的使命也就終結了。舜在禪讓的時候,也這樣對禹說。商湯也曾說過“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說,我一個人有過錯,請上天懲罰我自己,不要懲罰我的百姓;百姓有過錯,責任不在他們,而是自己沒有管理教化好。實際上這就是執(zhí)政為民的精神體現。                        
周朝時,中國文化更加繁盛。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公平自由的登上歷史舞臺,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為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正是有強大的先進的文化,中華民族的上古先民門才開創(chuàng)了璀璨的人類文明,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治世理念的統(tǒng)一,這也使中華民族實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鼎盛。                        
反觀西歐國家的封建歷史,雖然短暫的,卻很失敗,稱為黑暗的中世紀。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制度上,而是文化上。中世紀的歐洲,教會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神權思想控制著整個社會,不允許百姓質疑和反抗。神權的鉗制和愚弄,讓人民的思想被愚昧,智慧被蒙蔽,這樣的民族,自然要失去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                        
一個社會要改變落后局面,首先不是從經濟上,也不是制度上,而是從文化理念上。所以,要打破歐洲中世紀的黑暗,需要文藝復興運動,要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貌,建設一個嶄新中國,需要新文化運動。文化是為推動社會的前進服務的,這是文化的根本目的。對一個國家而言,無論何種社會制度,只有確立統(tǒng)一、先進、強大的治世理念,才能保證國家的統(tǒng)一、先進和強大。做不到這一點,這個國家是不會強大起來的。歷史的成功經驗證明:社會主流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和儒學思想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輝煌的瑰寶。                        
民族要復興,首先民族文化一定要復興,要歷史地實現現代化回歸,這是毋庸置疑的大前提。這個文化理念依舊是以儒學為基礎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理念,也只有這個理念才是唯一正確的。                        
為什么要這樣說,只要我們正確解讀《論語》,我們就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儒學思想是唯物主義方法論,它是科學進步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以人為本的社會發(fā)展觀。這樣的特性決定了它在當前社會,也同樣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儒學思想把人的素質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第一因,通過不斷學習來追求進步;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以仁愛利他為做人的出發(fā)點。以中庸為方法,追求和諧為目標,實現事物的整體進步。任何一種思想理念都必須要適應歷史發(fā)展需要,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給社會以現實的智慧的指引,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這種思想理念就要被時代所拋棄,也自然要失去價值。儒學思想也是如此。唯物主義在當代如果不融入人文思想以便更適應時代,傳統(tǒng)民族文化回歸也一定要用唯物主義進行科學定義才更具有現實意義,所以,用辨證唯物主義對《論語》進行解讀,是儒學思想回歸的必然之路,也是豐富當代治世理念的最佳方法。                        
為政以德、執(zhí)政為民和保持為政者的先進性,是孔子在《論語》中反復強調的,也是儒學倡導的核心政治理念,這在今天不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意義更加重大。中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如果沒有強大的民族文化思想為依托,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是很難的。中華民族長久以來能戰(zhàn)勝千難萬險,自強不息,就在于我們有強大的民族思想,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這個精神力量來源于儒學思想,其積極進取的巨大社會責任感和敢于赴湯蹈火的自我獻身精神是中華民族克敵制勝的法寶,而這又恰恰是我們今天的社會所缺少的。當我們經歷曾經的思想動蕩,迷茫與狂熱,重新審視祖先留下的思想時,我們發(fā)現了更多寶貴財富。歷經兩千年后,我們的民族依舊需要韜光養(yǎng)晦,需要和諧中道,需要更多德才兼具,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正人君子。復興儒學思想,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自我覺醒的表現,是樹立正確民族主義觀的需要,更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今日之世界,聯(lián)系更加密切,競爭更加激烈,不同民族之間更需要博愛寬容,需要和諧相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思想不僅適合于中國,更適合整個世界。儒學思想不僅沒有過時,更應走上時代的最前沿。                        
近百年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儒學思想離我們越來越遠。儒學思想是中華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是喂養(yǎng)我們的母乳,沒有了儒學,我們就不再是中國人,中華民族也不再是中華民族。一個沒有思想的民族是悲哀的恥辱的民族。我們決不要守著寶貴的思想財富而毫不知覺,還要向別人去乞討。那些動輒西化的思想是完全錯誤和也是必須禁止的。近二十年來,經濟大潮的沖擊,令中國社會思想急速分化,疲憊不堪,拜金主義、盲目崇外、空虛浮躁等不良思想風氣已經成為危害社會主流思想的毒瘤。中華民族文化一定要復興,要強勢回歸,這個歷史進程是不能再推遲下去了,向后推一天,民族復興就要向后推遲一天。                        
新文化運動后,儒學中斷,至今已近百年。百年興儒文化運動,這是我兩年來一直考慮的問題。百年興儒的第一個含義就是要在新文化運動百年之際,在中國重新確立儒學治世理念,完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復興。第二個含義是要為中國樹立百年以上的統(tǒng)一的治世理念,給我們的后代指引一條正確穩(wěn)定的發(fā)展道路。實現以文化的統(tǒng)一促進民族統(tǒng)一,以民族統(tǒng)一促進國家的統(tǒng)一,從而實現民族的最終復興。我相信百年興儒文化運動將成為與新文化運動具有同等歷史功績的偉大的文化事件,必定會給中華民族注入更大的動力,加速歷史前進步伐。                        
這個文化工程是很艱難的,不是一個人,一天兩天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至少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確立的。為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我衷心地希望國家能早一天把這個文化工程提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讓全社會的力量一起行動,實現這個偉大目標。西方民主理念可以影響世界,儒學文化理念同樣可以影響世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進步?,F在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回歸的黃金期和關鍵期,越早進入,難度越小,對國家越有利。                        
我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地位卑微的人,做著與自己身份完全不相符的甚至會被世俗嘲笑的事情,但我相信我是正確的。社會可以存在分工上的差別,對社會的貢獻可以有大小差別,而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是不應有差別的,任何人都是國家的主人,都要對國家負責。“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讓我一直無法停歇下來。走向社會十年來,雖歷經坎坷磨難,卻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時刻觀察和思索人生和社會等諸多問題,并下決心要為民族文化的復興奮斗終生,為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終生。                        
我愿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自身的實踐行動,來喚醒我們所有大眾對民族與社會的責任感,喚醒我們脆弱的信念與理想,喚醒我們戰(zhàn)勝一切苦難的無畏精神。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發(fā)源地,北大為推動中國現代歷史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今天在這里演講,我希望能北大以及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能站在歷史的高度,積極投身到這個偉大工程中來,發(fā)揮知識分子引領時代進步的偉大作用,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最后,忠心希望中國當有有志青年要承載歷史使命,不要錯過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機遇,團結起來,迎接挑戰(zhàn),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希望今天,2007年5月17日,能社會銘記,被歷史銘記。                        
謝謝大家!                         
                         
                         
譚景偉                        

                                  2007年5月7日   

 

二、我用實踐經歷與唯物主義對論語主要概念解讀

 

我是一個命運多舛,屢受挫折的人。3歲的時候,險些夭折,13歲的時候,險些被馬踢死,經歷了幼時的病痛,中考高考的失利,在廣州沒飯吃的絕望,經歷了扛包、做推銷員、擺地攤、到十年保安最底層的社會生活。這樣的經歷讓自己對人生和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這樣的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論語》是一本語錄,是孔子教導弟子以及與時人交談的記錄,這樣的特點,也決定了這本書不是特殊的,神秘的,而是每個人都應該也一定能讀懂的?!墩撜Z》的智慧是指導我們每一個人的,孔子的弟子就是我們今天大眾的縮影,他們身上的缺點毛病,在我們身上也同樣存在??鬃咏虒麄兊姆椒?,也是教導我們自己的方法。對于這種方法的正確與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事實來驗證的,用自己的實踐來讀懂它。每個人都是《論語》最好的試金石,都能從《論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智慧,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所以,當2005年,我決心解讀《論語》的時候,我想我要帶這個頭,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去驗證她,現身說法,給大家最實際的啟發(fā)。現在,我就要從個人的親身經歷以及《論語》對自己的改變上來和大家做個交流:

我是一個性格非常正直,很有責任心的人,可脾氣卻不好,容易動怒發(fā)火,而且心態(tài)也不好,常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這樣的心態(tài)常常讓自己變成喪失理智的莽夫。我記得小的時候,一次因與人打架,自己吃了虧,便拿斧頭剁對方的腿,被姐姐拉了一把,結果把旁邊一根小拳頭粗的樹枝砍斷。母親對我的脾氣始終不放心,走向社會后,也常給我寫信或是打電話叮囑,可是身處逆境的我還是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沖動動粗。

1996年在廣州,一次在胡同里被一推三輪車刮了一下,其實并沒有什么,因為當時心情不好,工作找不到,結果自己勃然大怒,便和對方打了起來,結果被對方四五個同伴圍住,最后勉強脫身。開始從事保安工作的一年里,也是因為心態(tài)不好,常常遷怒于人,五個人的保安班里,與班長吵過假,與其他三個人打過架。每次事后,我感到非常慚愧??墒且粵_動,自己還是忘掉一切。我不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但壞脾氣和不好的心態(tài),常常讓自己失去理智。直到研究《論語》后,看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后,內心才可是覺醒,決心開始真正批判自己。

儒學的修身是包括兩個層面的,一個是知識方面的,一個是內在精神方面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甚至后者更重要?!墩撜Z》中,孔子的弟子樊遲向老師請教如何消除心中的怨恨,辨清困惑,孔子說,你如果只批判自己身上的錯誤,寬容別人,心里有怎會有怨恨呢?你如果忍不住一時的氣憤,忘掉了自己的生命,忘掉了父母親人,這不就是很糊涂嗎?孔子的話雖然是兩千多年說的,可是我卻實實在在感覺到,他就是對我說的,對我們今天的人說的。在當前社會里,生存壓力大,競爭激烈,人的心態(tài)很容易在現實的重壓下失衡,不知有多少人因一時沖動而毀掉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是生命呢?這樣的代價才慘痛了。荀子在他的書中說的更清楚“茍因一時之忿,而喪終身之軀,狗彘之不若也”,我幡然悔悟,決定痛改前非,否則,便是豬狗不如。良好的心態(tài)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和走向成功的前提。

一個人如果始終以不友好甚至是敵視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的話,那么,他也一定覺得別人也是用這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自己,這樣的心態(tài),注定了自己內心的脆弱和痛苦。當我從《論語》中找到這把心靈的鑰匙后,我忽然讓自己變的開明和釋然,原來自己的心態(tài)就是自己壓在心上的石頭,完全是自尋煩惱。生活是光明的,我更應該用光明的磊落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自己這三十年,真有恍如隔世之感。自己心情不好,覺得委屈的時候,常把這些無名怒火發(fā)到別人身上,可自己為什么不去想:你這樣的行為,又會讓對方心情不好,讓人覺得委屈,他們又該把怒火發(fā)到誰身上呢?難道人就要把另一個人當做自己的出氣工具嗎?讓怒火怨氣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嗎?我希望讓每個人都記住孔子的這些教導。為了我們和諧的社會,更為自己有一個美麗幸福的人生。

 

 

三十年來,苦難是我人生的主旋律。也正是因為自己有這樣的切身感受,我才深刻體會到了孔子的偉大。廣州5個月的生活經歷,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苦難,也讓我變得堅強。最初,沒有找到工作,我?guī)У腻X只有三百多,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找到工作,每天只能靠吃方便面度日,整整一個月,我沒有嘗到菜的滋味。后來,常常吃完面,胃便反酸,便想嘔吐。后來便落下了胃病,現在也時好時壞,有一次,實在吃不下了,想改善一下,想買一個黃瓜放到面里。到菜市場后,發(fā)現一種綠瓜很誘人,我想大概放到面里也一定不錯。于是,便買了一根,但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后來才知道是苦瓜,等我把方便面煮好的時候,咬一口才發(fā)現它是苦的。每天,我在廣州街頭不停地走,冒著35、6度的高溫,找工作,因為沒有大學文憑,又不懂粵語,結果每次都是失望而歸。屋漏偏逢連陰雨,這個時候,我又得了熱感冒,整天頭暈腦脹,沒有一點力氣。沒有工作,沒有錢,又沒有飯菜可吃,身體很快瘦到了不足一百一十斤。我真的有一種絕望的感覺,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苦難,老天為什么要這樣對我。一天夜里,我難受的實在不想熬下去了,站在六樓的陽臺上,一度想跳下去,內心激烈地掙扎著。我腦海里不停回憶著小時候,母親給我講的一個個歷史故事,看著母親寫的鼓勵我的信,我終于忍不住哭出聲來,淚水一滴一滴落到了信上,為了母親,為了一個兒時的夢想,我終于決定戰(zhàn)勝它。

幾年后,當我看見《論語》中孔子“在陳絕糧”這一段時,頓時熱淚盈眶。孔子當年比我還落魄,迷路的時候,向百姓問路都沒人理,不僅絕過糧,還不止一次被拘,遭人陷害。孔子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是“弦歌不絕”(這是史記中的話),是樂觀和鎮(zhèn)靜。我慚愧于自己的渺小。我這時才發(fā)現,自己是多么軟弱無能!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我可能還要沉醉在自己的英雄夢里。由此我也知道了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對《論語》解讀的重要性。

孔子不是沒有富貴的機會,只要他稍微迎合一下世俗,他就可以衣食無憂,一生富貴??墒撬麤]有這樣做,因為他的內心不允許這樣做的,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和對民族的使命感不允許他這樣做,所以他要奔波,他要遭受這些磨難,也甘心遭受這些磨難。孔子這種責任心是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不要低頭只為自己的利益奔波,多為我們的社會分一些心思。社會就是我們個體的集合,社會利益就是我們個體利益的集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不知道批判孔子的人是怎樣想的,恰恰相反,孔子的精神更具有現實的榜樣作用。孔子為自己心中的理想,可以甘愿承載更多苦難,我為什么不能呢?很多記者問我,你為什么能在保安這個與你想做的事情完全不搭邊的工作崗位堅持十年,這就是原因。為了心中理想,我可以把個人的一切放到最低點,可以接受平庸與苦難,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這就是現實的啟發(fā),讓我在《論語》中獲得的更大的感悟和力量。也堅定了自己不做儒學的理論家,而做實踐家的決心。

所以,我在解讀《論語》的時候,時刻把自己還原到孔子的時代,始終以學生的身份用心去感悟,去傾聽。然后用自己的實踐去做深刻反思。

孔子在第二章中曾對子路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現在所有人都把這句話解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強調的是做人要誠實。這句話這樣解并沒有錯,但這只是做人的一個基礎,首先要遵循的。而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要如此。我先給大家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小的時候,父母總教我們做人要誠實,不要撒謊。這是好的,但對于像我這樣天生魯鈍的人來說就是不合適的。我的父親是木匠,農閑時做一些家具賣,貼補家用,記得有一年春天的時候,父親賣出一套立柜,掙了三百塊錢。我的一個表叔,好賭,知道后便來借錢??匆娢乙粋€人在大門口,便悄悄把我叫了出去,然后問我“你爸爸是不是剛賣一套家具”,我點頭說“是”,“是不是給錢了。”我又說“是”。“給了多少?”“三百。”表叔很高興,大搖大擺地進去了。然后,張口朝我爸借二百塊錢。我爸說,沒錢,這時候哪來錢。當然是不想借給他。他說,你不剛賣完家具嗎?我爸說,賣是賣了,賒的,沒給現錢。我表叔說,你凈瞎說!你們家孩子都跟我說了,給的現錢,三百。爸爸啞口無言。最后,很無奈地借給了他二百塊錢。結果,我被父親打了一頓,我覺得很冤枉。媽媽后來教導我說,該說知道的時候說知道,該不知道的時候就要說不知道。 

只要研究《論語》的人都知道,子路是一個非常直率的人,說話從來都是不假思索,有時甚至有些犯渾。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孔子自然希望他能夠理性,一些聰明一些。誠實,只是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一定要給予這樣的發(fā)揮。這樣解更圓全一些。

今天我們對待這句話,也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在誠實,這個發(fā)心要純粹,決無惡意,在這個基礎上,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正確運用知與不知的辨證關系。人心是險惡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誠實的好人。對于對自己坦誠相待的人,我們一定要誠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欺騙朋友,對于那些包藏禍心口蜜腹劍的人來說,我們必須要小心戒備,講求策略,相機而動,該裝糊涂的時候,一定要裝糊涂,不要被對方掌握。

知與不知的辨證關系有四種: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之;3、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4、知之為不知,不知為知之。這四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每個人隨時都能遇到的,用到的。正確處理這四種情況,才是我們真實智慧的體現。這是我從實踐中得到的一個引申。在我的布衣解中有很多,但是時間的關系不能一一做解。

 

我通過研究《論語》,對孔子想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進行了總結(當然,這是自己的一個淺見),即:一方法一目的一境界、兩基本、三原則。“一方法一目的一境界”,是以中庸為唯一方法,以追求和諧為唯一目的,以實現“仁”為唯一境界;“兩基本”以解決做人與為政問題為基本;三原則,是以“學習是人類社會永恒的真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兩種命運”為原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記一下,看《論語》的時候,用心感受一下。我想多少會有些幫助,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從誕生至今解讀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從歷史上看,解讀的方法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解說,從字詞上的考證和引經據典為主,出發(fā)點是為住世所用;另一種是禪解,是以禪悟的方式感受《論語》,出發(fā)點多為出世所用。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解。

我用的是個人實踐基礎上的唯物辨證法解,是第三條道路。雖然,孔子并沒有學過唯物辨證法,但是他的言行做法,是完全符合唯物辨證法的?!墩撜Z》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孔子倡導三思而后行。但是面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時候,孔子卻說“再,斯可矣。意思說,“不用三思,兩思就可以了。原因在于季文子本身就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人,你還讓他三思,恐怕什么事都做不了了。最典型的是第十一篇中子路問的一個問題“聞斯行諸?”聽到一個正確的道理,一定要實行嗎?面對同一個問題,孔子對子路和公西華的回答,確實截然相反的,原因就在于他們性格特點上的截然不同??鬃拥囊蛉硕?,擴大來說,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鬃訉苤俚脑u價是非常高的,說,沒有他,我們可能還要處在野人狀態(tài)。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宰相,歷史功績非常大。但是孔子并沒有因為他的歷史功績而遮掩他的不足之處,而是客觀地給予批判,說他器量小,不知節(jié)儉等等,這就是一分為二的原則。除此之外,唯物主義關于內因與外因、規(guī)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等關系問題,《論語》中也給予了現實的解答。

《論語》并不是每一句話都需要重新解讀的,實際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繼承的,是不存在爭議的。但對任何一個解讀者來說,對于《論語》中的主要概念是必須要給予正面的負責的解答的,決不可以回避。下面我就對這些概念,做一個一般性解說:

 

關于“君子與小人”

現在,大多數人都把君子和小人定義成有道德的人和沒有道德的人,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有道德的人是君子,沒有道德的人是小人,這句話沒有錯。但當成定義就是不準確的。通過研究《論語》,我們會發(fā)現,孔子并沒有給君子與小人定義,只是用這兩個名詞做一個指向,借以區(qū)分他所倡導的與不倡導的兩種理念,二者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倡導仁德,做到的就是君子,沒做到的就是小人;倡導誠信,做到的是君子,沒做到的就是小人;倡導見義勇為,見利思義,做到的是君子,沒有做到的就是小人,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單純地用道德給二者定義,就無法圓融,就會讓君子和小人的概念變得狹窄,就是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這是從心態(tài)上講的,和道德沒有關系。有道德的人心胸一定都是坦蕩蕩的。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這是從一個人的能力上講的,用唯物眼光看就是對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處理方法講的,這也是和道德沒有關系的。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相對性,我們就要明白,君子與小人不是對人的具體稱謂,每個人都既是君子又是小人,表現出來的優(yōu)點就是君子,表現出來的缺點就是小人。我很講誠信,這方面是君子,心態(tài)不好,這方面就是小人。這一點在《論語》中是很明確的。

 

關于“女人與小人”

孔子在《論語》中說“唯女人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老先生只提到一次女人,就讓他背上了“重男輕女”的千古罪名。我努力讓自己知道孔子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他既然這樣講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否則他不會講。那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當前一致否定的態(tài)度究竟是不是正確的?這是我一直反復思考的問題。如果孔子真是錯的,那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如果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明白孔子的意思,那孔子真是千古奇冤了。

《論語》是針對事物的普遍性規(guī)律的,同時兼顧特殊性。因為對“君子與小人”的概念,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所以,這句話就變的相對容易一些。既然“小人”是孔子思想中不提倡的,那么,孔子此處講的“女人”也一定是針對女人普遍存在的某一缺點講的,而“小人”則是男人當中的存在此缺點的特殊群體。但是我并沒有找到答案,不知道這個缺點究竟是什么。為此,我?guī)滋於冀咏谑郀顟B(tài),到公園露天舞場人多的地方,聽市井眾生們講男人女人這些話題,向朋友請教,男人與女人最大的優(yōu)點和缺點是什么?如何與女人相處?有一次,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對我說:“女人是最好哄的,時不時給她點‘驚喜’,她就很容易滿足。比方說:情人節(jié),買一支玫瑰,她就高興,不買就不高興。就這么簡單。有時明明知道你在哄她也很高興。女人不是理性的,有時講道理是沒有用的。”

他的話提醒了我,相對而言,男人不多是理性的嗎?女人不多是感性的嗎?理性的人懂得理性思辨,少犯錯誤,而感性的人缺乏理性思辨,容易犯錯。理性的人可以用道理來打交道,而感性的人有時無法用道理來打交道的。我想孔子的話應該是針對女人的這個弱點說的,這是女人的普遍弱點!這個弱點也決定了女人是更容易被欺騙被陷害的弱勢群體,是應該得到社會更多關注的。——孔子是從女人缺點的普遍性出發(fā)的。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是感性的。所以,孔子又特意舉出了“小人”,也就是男人當中的比較感性的,不理智的人來對應。由此可見孔子是客觀的,全面的。

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我們一定要敢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孔子講的沒有錯。對于我們今天的所有女性來說,認識到這層含義后,就應該想辦法克服自己的這個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冕,讓自己變的更理性,少些傷害。理性是靈魂,感性是血肉,理性與感性中和得恰到好處的,才是最理想的生命。這也是符合孔子一貫主張的中庸原則的。

 

 

關于“中庸與和諧”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這句話說的就是中庸與和諧關系。對于“中庸”這個名詞每個人都知道,但這個“知道”并不一定是真知道。中庸是儒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儒學思想中的基礎方法。所以,對于這個概念,我們是必須要清楚的,決不能含糊。

中,是動詞,不偏的正確的方法,庸,是名詞,平常。中庸,可以直白地理解成“以中之法用于庸而使之不庸”含義。中庸就是一種方法?!吨杏埂分v“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由此可見,中庸是事物實現和諧狀態(tài)的唯一途徑,也是唯一的目的。脫離了中庸,就是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自然無法實現和諧的目標。

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諧呢?現在有人把“和諧”用拆字法來解,解成:有禾入口,人皆能言。這樣來解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樣的和諧境界也實在是太低了,有禾入口,只是溫飽境界,不意味著生活富裕,人皆能言,只是有說話權利,不意味著實現權利。)和者,融也。和,本意同“和面”的“和”是相同的,這里引申為:融。“和”講的是兩個或多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單一事物是不存在融與不融的問題的。我們現在常講“不和諧音”,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么一定是沒有不和諧音的。諧者,洽也。諧,是和需要達到的最佳狀態(tài)。就像和泥和面一樣,不是倒入水攪拌幾下就完事了,要想達到最佳狀態(tài),需要充分攪拌。這個道理是每個人都懂的。再如樂團奏樂,首先各種樂器、各個聲部一定要合拍,然后通過不斷磨合訓練,最后達到最佳水平。和諧就是矛盾關系上的融洽。

如果用唯物主義來定義,中庸是在尊重客觀的基礎上,正確處理主次矛盾或矛盾主次方面之間關系的方法。而和諧,則是中庸需要達到的狀態(tài),是實現主次矛盾或矛盾主次方面之間的共處共榮。

叔本華有一個寓言,叫《冬天的豪豬》:“在一個冬天的夜里,天降大雪,林中的豪豬冰凍不堪。后來擠到一間破屋取暖。起初,大家覺得寒冷,所以圍做一團??墒?,因為豪豬身上都是刺,太近了,又互相扎。分開之后,又覺得冷,又要圍攏。如此分后再合,合后再分,往返數次才找到一種適當的距離,既不相刺,又可稍微分暖,就此相安無事,一夜過去。叔本華的意思是說,這就是人類社會。”這其實就是中庸致和諧的具體例證。

現在很多人對中庸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認為中庸就是走中間路線,做老好人,一個人說往東,一個人說往西,中庸,既不往東,也不往西,往南走,大家都沒有意見,皆大歡喜。這樣的中庸,與真正的中庸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今天需要中庸精神和和諧理念,所以,不能誤解它。

 

關于“仁”

“仁”是《論語》中談論最多的一個字。儒學又稱仁學。所以,這個概念也是必須回答的。

正常社會條件下,人有三個層次:一種是違背法律的人,這種人是不合格的;第二種是不違背法律,卻經常違背社會道德的人,這種人是最大眾化的;第三種是不違背社會道德的人,這種人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也是儒學思想對大眾的基本要求。

人與人的思想覺悟不是同的,素質上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仁也是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的。(從《論語》第十二章顏淵冉雍司馬牛問仁最能體現出來)對于不同層次的人,仁的要求也應是不同的,就像不能強求小學文化的人讀博士一樣。對于我們普通大眾而言,仁的境界就是不違背道德,與人為善,予人以善,這是最低級的,達到這個要求就是合格的,不能有太高要求,讓他們每個人都達到雷鋒這樣的境界是很難的;而對于社會領導者來說,他們是社會特殊群體,是擔負著領導社會和實現百姓利益的責任的,因此境界也要高于大眾,仁的境界就是天下為公,人我共利,一定要把自己的社會職責放在第一位,把實現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覺悟更高的人來說,仁的境界,則是更高的,是無私無我,世界大同,就像孔子一樣。

仁對于大眾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所有的境界都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違法的人可以通過自我改造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普通大眾可以通過自我完善成為更具道德風尚的人,甚至了不起的人,就像小學文化可以通過學習,達到大專、大本,甚至更高水平一樣。同樣,高境界的人如果不學習,不保持也同樣要退步。這是符合孔子一貫倡導的學習精神的,也是符合社會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

《論語》中談論仁的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境界問題,一個是方法問題。仁是責任心和博愛心的體現,是人生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在儒學思想中,仁是對任何人都適用的,也是要求任何一個人都要做到的,做不到高層次,也要做到低層次。這個境界是無止境的,也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來實踐的。儒學思想的這個理念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的思想體系探討
中庸之道蘊含著深刻智慧【哲文】
【 孔子傳世名言 】
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頭條】論孔子之核心思想 —中和 | 宋立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