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4 14:47:11)
轉(zhuǎn)載▼標(biāo)簽:
歷史文化旅游旅游·文化分類:
山水名勝東晉陶淵明的《
搜神后紀(jì)》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丁令威,本遼東人,學(xué)道于靈墟山。后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xì)w。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這便是道教著名的“羽化成仙”的傳說故事。那么陶淵明所寫的故事發(fā)生地“靈墟山”到底在哪里呢?
眾人皆知,道家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之說,其中的“十四福地”便是“靈墟”。許多人不知“靈墟”地在何處,于是有人以為是浙江天臺,不少道教書籍、網(wǎng)站上赫然寫著:七十二福地“···十四、靈墟,在臺州唐興縣(今浙江天臺)北。曾是唐道士司馬禎隱處?!钡茸謽?。其實真正的“十四福地·靈墟”在江東姑孰,即今日安徽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靈墟山。L6 @$
“福地”一詞出現(xiàn)很早,東晉《道跡經(jīng)》就有“福地志”等內(nèi)容;“七十二福地”一詞也見于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jīng)》中:“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等,后為唐代司馬禎《天宮地府圖經(jīng)》、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記》等所據(jù)。很顯然,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靈墟”等七十二福地已經(jīng)存在,“靈墟福地”并非浙江天臺的“唐道士司馬禎隱處?!?div style="height:15px;">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搜尋有關(guān)史料不難發(fā)現(xiàn),“靈墟福地”就是江東姑孰靈墟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懷才不遇,求仙問道,膜拜丁令威。他在當(dāng)涂也曾寫下了“姑孰十詠”中的《靈墟山》詩一首:“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煉九丹成,方隨五云去。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蹦纤巍遁浀丶o(jì)勝》云:“靈墟山在當(dāng)涂縣城東三十五里,世傳丁令威得道飛升之所。山椒有壇,址猶存?!泵鳌都尉敢唤y(tǒng)志》載:“靈墟山在當(dāng)涂縣東北三十華里,舊稱丁令威修真化鶴于此。”《太平府志》載:“靈墟山,在府城東,世傳丁令威學(xué)道飛升于此,山椒壇址猶存。山有洞,后有井,大旱不竭?!鼻蹇滴酢督贤ㄖ尽芬灿涊d道:“丁令威,遼東人,為涇縣令,游姑孰,樂靈墟山泉石幽秀,煉丹于此,丹成,翔虛去?!鼻宕?dāng)涂薛鎮(zhèn)人唐啟大在《靈墟山記》中這樣寫道:吾鎮(zhèn)靈墟山“非有逶迤起伏、綿亙百里之勢,又非穹隆萬仞、摩天之峻嶺峭壁;更無奇異產(chǎn)材,可供當(dāng)代求直培樓等耳。而名播寰宇者,何哉?世傳漢末丁令威,遼人,為涇令,有道術(shù),常跨竹龍來修煉于此;其后,白日沖舉,化鶴歸遼,而山遂以靈墟名。信乎!名以仙,不在高也。”
綜上所述,姑孰靈墟山是道教“羽化成仙”傳說的發(fā)源地,道教遺跡眾多,歷史遠(yuǎn)早于唐代。
當(dāng)涂史稱姑孰,涇縣為皖南名縣。丁令威,姓丁名威,漢末遼東人,曾任涇縣縣令,人稱丁令威。靈墟山,位于當(dāng)涂縣城——姑孰城東三十華里處,往北三十多華里是晉代名道葛洪修真處——葛陽山(有葛陽洞),往東過丹陽城是晉代葛洪、南北朝陶弘景、唐代元丹丘、吳均、周惟長等名道隱居、修真之地——橫山(有仙人洞,李白有《贈丹陽周處士惟長》、《下途歸石門舊居》等詩)。靈墟山東二十多華里的丹陽城,春秋以前就已存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在此設(shè)丹楊(陽)縣。古代這里有個“五湖四?!敝坏拇蠛唇械睿枺┖?,盛長紅楊樹,周邊地區(qū)出產(chǎn)銅、鐵等金屬,冶煉歷史悠久,歷史上著名的“丹陽赤金”、“丹陽銅”就產(chǎn)于此。靈墟山位于古丹陽縣境內(nèi),北枕群山、南面丹陽湖,余脈伸向湖心。山間仙洞閑云,出沒舒徐、裊娜不絕;靈岫朝煙,變態(tài)無常、搖宕晨旭;峰巒淡冶,崖穴秀潔,積聚造物清淑之氣。
最早寫有道家《福地記》的《道跡經(jīng)》乃《真誥》之別本,而《真誥》系上清派名道陶弘景所著。道教上清派傳人葛洪、陶弘景均為丹陽附近人,并都在靈墟山附近煉丹修行。尤其陶弘景,其出生地——秣陵(今屬江寧開發(fā)區(qū))就在橫山腳下;其祖籍丹陽蔣塘村(今屬當(dāng)涂縣丹陽鎮(zhèn)),離靈墟山不足20華里。靈墟山周邊的橫山、白纻山、葛陽山都留下過他的足跡。身邊的道教仙蹤,陶弘景不可能不予關(guān)注;因此,把姑孰靈墟山列入“福地”,寫入《真誥》或《道跡經(jīng)》,自在情理之中。
其實,當(dāng)涂靈墟山作為第十四福地,直至清代也有記載。如今的“臺灣版道教洞天福地”就依存了這樣的記載:“十四福地靈墟山,在安徽太平府當(dāng)塗縣東三十里。白雲(yún)先生棲隱處?!焙茱@然,“/ 安徽太平府當(dāng)塗縣”是清代對當(dāng)涂的稱法?!鞍纂?yún)先生”則是指明末清初隱士張怡,方苞曾為其寫有《白云先生傳》。e2
千百年來,姑孰靈墟山和丁令威化鶴成仙的傳說史不乏書,唐李白、宋李新、明謝九鼎、清張怡、鐘斗、張柔嘉等,歷代文人雅士慕名探訪、隱居者絡(luò)繹不絕。歷代道教信徒及文人墨客,在山周邊留下了眾多古跡。昔時,靈墟山香火鼎盛、縈山繚繞,山上有修真觀、太乙殿、望湖亭等建筑,有“洗鶴池”、“煉墩”等古跡。后人還總結(jié)出靈岫朝煙、仙洞閑云、煉溪新漲、鳳竹曉月等“靈墟四景”。
如今,仙洞仍在,山椒壇址猶存,“洗鶴池”、“煉墩”依稀可辨。山的西南方,仙洞口所對臺地,有“洞陽”古地名沿襲至今;山的東南方,沿?zé)挼ず佣?,留有丁仙橋、煉丹村、八卦圩等道教遺跡,并仍有道教傳人,傳道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