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孔子行年考(七)
(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81年)
梁濤
周敬王37年  魯哀公12年  戊午(公元前483年)
〇冉有為季氏聚斂,孔子號召弟子“鳴鼓而攻之”冉有不聽孔子勸告,助季康子按田畝征稅,孔子稱“非我徒也”,號召弟子鳴鼓而攻之。
【文獻(xiàn)】《春秋經(jīng)·哀公十二年》:“十二年春,用田賦。”《左傳·哀公十二年》:“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賦。”《論語·先進(jìn)》:“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孟子·離婁上》:“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鬃釉唬?#8216;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觀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
〇孔子正樂,時(shí)年六十九歲孔子回到魯國后,目睹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道,于是轉(zhuǎn)而從事《詩》、《書》、禮樂的整理工作。由于樂與詩的配合出現(xiàn)混亂,孔子對樂進(jìn)行了一番整理工作,使詩與樂得到它原有的配合、統(tǒng)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雅頌各得其所。”
【文獻(xiàn)】《論語·子罕》:“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八佾》:“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玻壢缫?,繹如也,以成。”《史記·孔子世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時(shí),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故《書傳》、《禮記》自孔氏??鬃诱Z魯大師:‘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nèi)纾壢?,繹如也,以成。’‘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guān)睢》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下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記·儒林傳》:“夫周室衰而《關(guān)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qiáng)國,故孔子閔王道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史記·樂書》:“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名顯鄰州,爭以相高。自仲尼不能與齊優(yōu)遂容于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刺世,猶莫之化。”
【考辨】《子罕》說:“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故列于本年。
〇孔子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xiàn)在正樂的同時(shí),孔子對《詩》、《書》等古代文獻(xiàn)進(jìn)行整理。周予同說:“孔子根據(jù)自己的哲學(xué)、政治和歷史的見解,對大量古代文獻(xiàn)進(jìn)行篩選,整理編次成《易》、《書》、《詩》、《禮》、《樂》、《春秋》,作為自己設(shè)教講學(xué)的六種教本。這些教本,保存了很多有價(jià)值的歷史資料,也使它們成為系統(tǒng)表達(dá)儒家學(xué)說的著作,并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儒家學(xué)派地位的變化,而被封建統(tǒng)治者尊為‘經(jīng)典’,這就是所謂‘六經(jīng)’。”(《從孔子到孟荀——戰(zhàn)國時(shí)的儒家派別和儒經(jīng)傳授》,見《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集》第371頁,齊魯書社1987年版)
【文獻(xiàn)】《史記·孔子世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鬃又畷r(shí),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 以一文一質(zhì)。 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 《關(guān)睢》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 《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下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注:《呂氏春秋·孟春紀(jì)第四·尊師》云 “顏濁聚,梁父之大盜也, 學(xué)于孔子……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頗受業(yè)者甚眾。”《史記·儒林傳》:“夫周室衰而《關(guān)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qiáng)國,故孔子閔王道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諸學(xué)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shí)而其經(jīng)不具,乃至秦焚火,書散亡益多。”《禮記·雜記》:“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漢書·藝文志》:“《古禮經(jīng)》五十六卷,《經(jīng)》(七十)[十七]篇。注:后氏、戴氏。……《禮古經(jīng)》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學(xué)七十)[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蓋孔子晚而喜《易》?!兑住分疄樾g(shù),幽明遠(yuǎn)矣,非通人達(dá)士孰能注意焉!”《漢書·藝文志》:“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更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篡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鬃蛹?nèi)≈茉姡喜梢?,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dú)在竹帛故也。”《漢書·儒林傳》:“(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馬王堆帛書《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yuǎn)者,卜筮之蘩(繁)。”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詭其福。《尚書》多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贛曰:‘賜]聞于夫[子曰]:“□必于□□□。如是,則君子己重過矣。”賜聞諸夫子曰:“孫(遜)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則是用倚(奇)于人也,而可乎?’子曰:‘校(謬)哉,賜!吾告女(汝),《易》之道昔□□□而不□以百王之□□□易也。夫易剛者使知瞿(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妄),漸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五道,文王作,諱而辟(避)咎,然后《易》始興也。予樂其知之□□□之自□□。予何□王事紂乎?’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dāng),唯周粱(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贊而不達(dá)其于數(shù),則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dá)于德,則為之史。史巫之筮,鄉(xiāng)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家語·六本》:“孔子讀《易》至于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自益,自益者必有以決之,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xué)者不可以已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qū)W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昔堯居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不成。滿也,是非損益之征與?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shí)消息,是以圣人不敢當(dāng)盛。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而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diào)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又見《淮南子·人間訓(xùn)》、《說苑·敬慎》?!痘茨献印肺妮^簡略,沒有提及子夏?!墩f苑·反質(zhì)》:“孔子卦得《賁》,喟然仰而嘆息,意不平。子張進(jìn),舉手而問曰:‘師聞《賁》者吉卦而嘆之乎?’孔子曰:‘賁,非正色也,是以嘆之。吾思也,質(zhì)素,白當(dāng)正白,黑當(dāng)正黑。夫質(zhì)又何也?吾亦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何也?質(zhì)有余者,不受飾也。’”
【考辨】孔子與六藝的關(guān)系,是學(xué)術(shù)史和經(jīng)學(xué)史中的一個大問題,今文學(xué)家認(rèn)為六經(jīng)都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創(chuàng)作,而古文學(xué)家則認(rèn)為孔子只是對古代文獻(xiàn)典籍作了一番加工整理工作。二者各執(zhí)一端,筆墨官司打了近一千年。有必要做專門討論:
關(guān)于《詩經(jīng)》,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這就是后來所謂的孔子刪詩之說。但是孔子是否真有刪詩的事,把三千多篇古詩,大量的刪削,只留下三百零五篇,后代一直有人懷疑。唐孔疑達(dá)說:“如《史記》之言,則孔子之前,詩篇多矣。按書傳所引之詩,現(xiàn)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毛詩正義·詩譜序》)宋代的朱熹也持同樣的看法,有人問朱熹關(guān)于孔子刪詩的事,他說:“那曾見得圣人執(zhí)筆刪那個,存這個?也只得就相傳上說去。”(《朱子語類》卷八十)清朝的崔述說:“以《論》、《孟》、《左傳》、《戴記》諸書考之,所引之詩,逸者不及十一,則是穎達(dá)之言左券甚明。……由是觀之,孔子無刪詩之事。”(《洙泗考信錄》卷三)魏源也說:“夫子有正樂之功,無刪詩之事。”(《詩古微》卷一,《夫子正樂論》中)應(yīng)該說,這種懷疑不是沒有根據(jù)的??鬃幼约壕驼f:“《詩》三百。”(《為政》)又說:“誦《詩》三百。”(《子路》)墨子也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墨子·公孟》)儒墨讀的詩都是三百,可見三百是《詩》原有的篇數(shù),并非孔子刪減的?!蹲髠鳌废骞拍贻d吳公子季札聘于魯,“觀于周樂”,為他演奏的就是國風(fēng)、小雅、大雅、頌,與今天《詩經(jīng)》的編次相同,十五國風(fēng)排列先后的次序也基本和現(xiàn)在《詩經(jīng)》差不多。當(dāng)時(shí)孔子還是七、八歲的小孩,可見《詩經(jīng)》的編次在孔子以前大體上就是這樣,孔子并未刪減,也沒有做多大的改變?!对姟肥侵艹`主貴族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重要課程,古代各國之間的來往,政治上、外交上都要應(yīng)用它。春秋時(shí)代的朝聘,常常“賦《詩》以見志”,這方面的材料,《左傳》里還保存不少??鬃雍茏⒁狻对姟方?。他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季氏》)“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dá);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所謂‘授之于政”和言辭專對都是指政治、外交活動而言,可見《詩》確是孔子教學(xué)的主要課程之一??鬃訉Α对姟肪烤棺髁耸裁垂ぷ髂兀克抉R遷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這句話許多人都誤解了,認(rèn)為三千多篇都是不同的詩,孔子刪除了將近十分之九,只選取了三千零五篇,所以才產(chǎn)生后來的刪詩之說。而孔穎達(dá)、朱熹、崔述、魏源等則認(rèn)為孔子不會把古代的詩絕大部分都刪去,并且今天所見的逸詩寥寥可數(shù),也證明孔子不會刪去十分之九的詩,因此他們都懷疑或否定有刪詩之事。從文獻(xiàn)學(xué)的角度來看,孔子對《詩》的確做過搜集整理的工作。“三千余篇”是說搜集了《詩》的各種不同抄本的總數(shù)量;“去其重”是說經(jīng)過整理把重復(fù)的除去,只剩下三百零五篇。王充說:“《詩經(jīng)》舊時(shí)亦數(shù)千篇,孔子刪去重復(fù),正而存三百篇。”(《論衡·正說》)所謂‘刪去重復(fù)”就是《史記》上說的“去其重”;所謂“正而存三百篇”就是經(jīng)過??庇喺谋咀邮侨倨?。這證明孔子對《詩》是做過搜集、整理、校勘工作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jīng)》,即是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
關(guān)于《尚書》,司馬遷說:孔子“序《書》傳,上紀(jì)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漢書·藝文志》也說:“《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篡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史記》說“編次”,《漢書》說“篡”,都說明孔子對《尚書》做過編輯整理的工作。孔子以前,已有《夏書》、《商書》、《周書》等散篇流行于世,并經(jīng)常為人們所引用。如《左傳·文公七年》晉郤缺對趙宣子說:“《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左傳、·隱公六年》陳公子佗進(jìn)諫陳侯說:“《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xiāng)邇,其猶可撲滅!’”《左傳·宣公六年》中行桓子對晉侯說:“《周書》曰:‘殪戎殷。’此類之謂也。”孔子對這些流傳的文獻(xiàn)進(jìn)行廣泛的搜集,并加以排序、編輯整理,形成了最早的《尚書》版本。據(jù)說孔子編篡的《尚書》本來有一百篇,秦始皇焚書時(shí)濟(jì)南伏生把《尚書》藏在壁中,到了漢初亡失了幾十篇,只有二十八篇,以后又加上民間所得《泰誓》一篇,共二十九篇。這就是今文《尚書》。魯共王壞孔子宅,從孔壁中得到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十六篇,是為古文《尚書》四十六篇。由此可見,孔子所編篡的《尚書》分量是很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說孔子“序《書》傳”,可能是指對《尚書》一書進(jìn)行排序,至于《書序》是否為孔子所作,學(xué)界則有不同看法。
關(guān)于《儀禮》,司馬遷說孔子“修起《禮》、《樂》”,又說“書傳、禮記自孔氏”。今《三禮》中有《禮記》,內(nèi)容較為復(fù)雜,其中有些為七十二子弟子的作品,不可能是孔子所作。故學(xué)者認(rèn)為上一句當(dāng)斷作“《書》傳、《禮》記自孔氏”,指孔子對禮作了記錄和整理?!抖Y記·雜記》:“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說明《儀禮》中的《士喪禮》當(dāng)即孺悲來學(xué)時(shí)所編。但《儀禮》成書應(yīng)經(jīng)歷較長一段時(shí)間,不可能出于孔子一人之手,有學(xué)者推測,《儀禮》撰寫的上限是“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時(shí),即魯哀公末年魯?shù)抗跄?,下限是魯共公十年前后?#8220;它是在公元前五世紀(jì)中期到四世紀(jì)中期這一百多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學(xué)陸續(xù)撰作的。”(沈文倬《略論禮典的實(shí)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文史》第15、16輯)
關(guān)于《易傳》,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唐張守節(jié)《正義》:“序,《易序卦》也。”說明后人多將“序”理解為《序卦傳》,《漢書·藝文志》也說:“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孔子作《易傳》成為漢唐時(shí)期的定論。但自宋代歐陽修以來,人們不斷對此提出懷疑,清代的崔述斷言,“《易傳》不出孔子而出于七十子以后之儒者無疑。”康有為甚至認(rèn)為《史記》中“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八個字是漢代經(jīng)古文學(xué)家加進(jìn)去的,不是《史記》的原文。當(dāng)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易傳》成書于戰(zhàn)國中晚期,作者并非一時(shí)一人。馬王堆帛書《易傳》出土后,其中《要》篇提出孔子“晚而好《易》”,于是有學(xué)者有重新審視孔子與《易傳》的關(guān)系。如李學(xué)勤肯定孔子寫過《易傳》,雖然不一定與今本一致。郭沂認(rèn)為《史記》所說的“序”有“排序”和“作序”的意思,《彖》、《象》及《說卦》、《序卦》、《雜卦》的一部分在孔子以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孔子曾為其作序。今本《易傳》實(shí)包括早期《易傳》、孔子的《易序》以及以“子曰”形式出現(xiàn)的孔子《易》說等不同部分。參見“周考王15年  乙卯(公元前426年) 《易傳》約形成于此時(shí)”條。
〇孔子傳《易》于商瞿孔子五十歲以后,《易》學(xué)觀發(fā)生變化,不再從占筮而是從“德義”來理解《易》,孔子的這一思想被弟子所繼承,其中較突出的有商瞿。漢人記敘的《易》學(xué)傳授系統(tǒng),可能附會了后人的觀念,但基本反映了事實(shí)。
【文獻(xiàn)】《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鬃觽鳌兑住酚邛?,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之志焉。”《漢書·儒林傳》:“自魯商瞿子木授《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
【考辨】孔子傳經(jīng)之事,前人或有懷疑。錢穆說:“孔子以前,無所謂六經(jīng)也??鬃又T,既無六經(jīng)之學(xué),諸弟子亦無分經(jīng)相傳之事。自漢博士專經(jīng)授受,而推以言先秦,于是曾、思、孟、荀退于百家,而孔子之學(xué)乃在六藝,而別有其傳統(tǒng),而孔門之于儒學(xué),遂劃為兩途。”(《孔門傳經(jīng)辯》,《系年》第83頁)漢代以前,確實(shí)沒有博士傳經(jīng)的制度,但不等于沒有學(xué)術(shù)的傳受,相反,在通訊、印刷技術(shù)不發(fā)達(dá)的時(shí)代,學(xué)術(shù)的傳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xué)術(shù)傳授系統(tǒng),錢氏的說法是因名廢實(shí),不足為取。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有《周易》經(jīng)傳,年代下限是文帝初,有學(xué)者指出:“這一《易》學(xué)流派是孔門《易》學(xué)在楚地的支派,似可以定論。”(李學(xué)勤《周易經(jīng)傳溯源》第99頁)孔子一生并無到過楚國,但其學(xué)說能傳播到這里,很大程度上要即是依靠了孔門內(nèi)部的學(xué)術(shù)傳授。《史記》、《漢書》記錄孔門《易》的傳承略有不同,《史記》說“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而《漢書》則說商瞿“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據(jù)學(xué)者考證,《漢書》誤以“子庸、子弓二名互易”,(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二十)當(dāng)以《史記》為準(zhǔn)。
孔子傳《易》的時(shí)間不可詳考,大概應(yīng)在其晚年,暫列于此。
〇孔鯉卒孔鯉,字伯魚,孔子之子。
【文獻(xiàn)】《史記·孔子世家》:“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
【考辨】孔鯉(伯魚)生于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活了五十歲,正好卒于本年。
〇冬十二月,孔子答季孫問螽冬十二月,蝗蟲成災(zāi)。季孫氏問孔子為何冬季還有蝗災(zāi)??鬃诱J(rèn)為,大火星下沉以后昆蟲都蟄伏完畢,現(xiàn)在大火星還在西方,應(yīng)該是司歷官記錯了??鬃雍脤W(xué),不僅“博古”,對天文歷法也同樣十分通曉。
【文獻(xiàn)】《左傳·哀公十二年》:“冬十二月,螽。季孫問諸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火伏而后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歷過也。”。
〇子思約生于此時(shí)。子思,名伋,魯國人??鬃又畬O。
【文獻(xiàn)】《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禮記·檀弓上》:“曾子曰:‘小功不為位也者(注:小功,五服之一,其服輕于大功而重于緦麻。位,指哭位,哭位是根據(jù)與死者的親疏遠(yuǎn)近關(guān)系排列的),是委巷之禮也。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禮記·檀弓上》:“子思之母死于衛(wèi),柳若謂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觀禮,子蓋慎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聞之:有其禮,無其財(cái),君子弗行也。有其禮,有其財(cái),無其時(shí),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禮記·檀弓下》:“子思之母喪于衛(wèi),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子之廟?’子思曰:‘吾過矣!過矣!’遂哭于他室。”
【考辨】子思生卒,《世家》未有明確說明,只說“年六十二”,而這“年六十二”也是大有疑問。子思的父親孔鯉生于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共活了五十歲,若以二十歲成婚計(jì)算,從成婚到卒尚有三十年,子思生于這三十年的那一年,無法確定。又根據(jù)《孟子》、《漢書·藝文志》,子思曾為魯穆公師。魯穆公元年,《六國年表》列于周威列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魯周公世家》則列于十七年,但據(jù)錢穆考證,《年表》、《世家》有誤,實(shí)際應(yīng)為周威列王十一年(公元前415年)(《魯穆公元乃周威列王十一年非十九年亦非十七年辨》,《系年》第155頁)魯穆公元年距孔鯉之卒六十八年。子思若“年六十二”,即使今年出生,也不及穆公之世。故有人說“年六十二”是困于宋作《中庸》時(shí)的年齡,又說六十二當(dāng)為八十二之誤。作《中庸》時(shí)六十二不可信,因《世家》下面還說“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子上生求,字子家,年四十五。子家生箕,字子京,年四十六”。這里的四十七、四十五、四十六都是指實(shí)際年齡,為什么偏偏對子思例外呢?明顯說不通。所以合理的解釋是六十二是八十二之誤。但子思即使活了八十二歲,他也是在孔鯉晚年甚至卒年才出生的。因?yàn)榧热粸轸斈鹿珟?,就不可能在魯穆公一即位時(shí)就去世,而應(yīng)該有一個過程,由此推算,子思出生時(shí)孔鯉已屆暮年。
古人結(jié)婚較早,孔子十九歲成婚,二十歲即生孔鯉,而孔鯉為何這么晚才生子思呢?錢穆說:“《檀弓》‘子思之哭嫂也為位,婦人倡踴。’是子思有嫂也。子思既有嫂則知其有兄矣。伯魚早卒,而子思有兄,則子思之生,不能甚前。”又,《檀弓》有“子思之母死于衛(wèi)”,門人曰“庶氏之母死。”錢穆說:“謂庶氏之母者,謂子思非嫡出,故子思之母乃庶氏之母耳。”(《子思生卒考》,《系年》第173~175頁)錢氏之意似說子思之母非孔鯉正妻,故出生較晚。按,子思生年已不可確考,大致在孔鯉暮年。古人晚年得子,也為常見。錢穆所舉理由皆顯勉強(qiáng),不如付之闕如。因前人多列子思生年于本年,故從之。
周敬王38年  魯哀公13年  己未(公元前482年)
〇孔子七十歲,總結(jié)一生,自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今年七十歲,對自己一生進(jìn)行總結(jié),認(rèn)為“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湯一介說:“孔子那段話可以說是孔子對他一生的生活道路的描述,或者說是他一生修養(yǎng)的過程,成‘圣人’的路徑,也就是孔子對‘真、善、美’的追求和了解。從‘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說是他成圣人的準(zhǔn)備階段,從‘知天命’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說是他成圣人的深化過程。……‘五十而知天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層次,‘六十而耳順’是達(dá)到‘情景合一’的層次,‘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實(shí)踐‘知行合一’的境界。”(《再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中的真善美問題》,載《儒道釋與內(nèi)在超越問題》第79~85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
【文獻(xiàn)】《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〇顏回卒。顏回(公元前514~前482年),春秋時(shí)魯國人,字子淵,亦稱顏淵??鬃拥茏印C锌组T德行科之首。天資聰慧,“聞一知十”。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篤信“克己復(fù)禮”??鬃臃Q贊其德行和學(xué)問,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先孔子卒,孔子哭之慟。后被尊為復(fù)圣。
【文獻(xiàn)】《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論語·先進(jìn)》:“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史記·孔子世家》:“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另見《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文辭有異。
【考辨】《公羊傳》列顏回卒在哀公十四年,但據(jù)《世家》,顏回卒在“西狩見麟”之前,故列于本年。
周敬王39年  魯哀公14年  楚惠王8年  庚申(公元前481年)
〇春,西狩獲鱗,相傳孔子此時(shí)作《春秋》春,叔孫氏的駕車人鉏商獵獲一只麒麟,以為不吉利,賞賜給管山林的人。孔子觀之,曰麒麟也。據(jù)今文經(jīng)的說法,孔子這時(shí)著《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記十二公的歷史,用隱約的筆法對歷史事件、人物進(jìn)行褒貶,致使“亂臣賊子懼”。
【文獻(xiàn)】《左傳·哀公十四年》:“(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
《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公羊傳·隱公元年》題疏引閔因《公羊敘》:“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jīng)立。”《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詩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史記·孔子世家》:“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注:藪名,今鉅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 喟然嘆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行中清,廢中權(quán)。’‘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jù)魯,親周,故殷,運(yùn)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士之會實(shí)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當(dāng)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鬃釉谖宦犜A,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dú)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 論史記舊聞, 興于魯而次《春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8220;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后勞逸異者,所遇之時(shí)異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zhì)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譏,災(zāi)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書邦家之過,兼災(zāi)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yīng)。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訓(xùn)之官,務(wù)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今世廢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cái)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歲之獄以萬千數(shù)。以此見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變古則譏之。天令之謂命,命非圣人不行;質(zhì)樸之謂性,性非教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jié)。是故王者上謹(jǐn)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wù)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誼,會聚相遇,則有耆老長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以貴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養(yǎng)之,服牛乘馬,圈豹檻虎,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知自貴于物,然后知仁誼;知仁誼,然后重禮節(jié);重禮節(jié),然后安處善;安處善,然后樂循理;樂循理,然后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〇齊國陳桓弒君,孔子請討陳桓齊陳桓殺簡公,孔子見魯哀公,請求出兵討伐。哀公讓報(bào)告三桓,結(jié)果三桓也不肯出兵??鬃颖硎?,自己是盡一個大夫的職責(zé)。
【文獻(xiàn)】《左傳·哀公十四年》:“甲午,齊陳恒弒其君壬于舒州??浊鹑正R,而請伐齊,哀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恒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孫。’孔子辭。退而告人曰:‘吾以從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論語·憲問》:“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桓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注:指魯三桓叔孫、季孫和孟孫)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8216;以吾從大夫子后,不敢不告也!’”《史記·魯周公世家》:“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于俆州??鬃诱埛ブЧ宦?。”
相關(guān)文章:孔子行年考(六)(梁濤)
孔子行年考(五)(梁濤)
孔子行年考(四)(梁濤)
孔子行年考(三)(梁濤)
孔子行年考(二)(梁濤)
孔子行年考(一)(梁濤)
孔子行年表(梁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六經(jīng)的形成
焚書對六經(jīng)傳承的影響
10字以下名人名言短句
孔子與《周易》關(guān)系考辯
【自語堂編藏】李守力: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
李爾重論孔之三:孔子沒有刪詩書訂禮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diǎn)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