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是每個人都熟悉的數(shù)學法則,其運用卻并不僅于數(shù)學領(lǐng)域。
如果抽象來看,人生也是在加加減減、乘乘除除。
例如,每天掌握一個概念,日拱一卒,持續(xù)提高認知深度,這是在做加法。
例如,運用緊急重要矩陣,盡量減少去做緊急不重要事項,這是在做減法。
乘法是加倍的加法,例如掌握1000個概念,從量變到質(zhì)變,實現(xiàn)認知躍遷,效果就不是1000個概念簡單加總,可能起到相當于10000個概念效果。
除法是加倍的減法,例如每天從抽40根煙減少到抽10根煙,這是做減法,如果是完全戒煙并持續(xù)10年以上,最小化吸煙危害,能起到做除法效果。
諸如此類,我們每天都在做加減乘除。想要獲得理想結(jié)果,從數(shù)學視角來看,一個有效路徑就是做好加減乘除。
乘除是倍增的加減,理解好加法和減法,也就更容易掌握乘法和除法。日劇《垃圾婆婆》中,年近40的伊藤是個生活不如意的人。她是一名雜志社記者,常常被上司刁難、同事排擠。有一次,她去采訪一位垃圾婆婆。住在一堆垃圾中的婆婆說,這些不是垃圾,是物品,物品會承擔起人生。被丟棄的手表,是她前男友送給她的。前男友夢想成為作家,但郁郁不得志。她拋棄了手表和前男友,和銀行職員結(jié)婚。被丟棄的塑料文具盒,是讀小學時,朋友被欺負,她害怕自己也被牽連,扔掉的。被丟棄的嬰兒玩具,是她懷孕時丈夫買的。因為伊藤不想要孩子,于是“意外”流產(chǎn)后扔掉。被丟棄的筆記本,是她當自由撰稿人,揭露丑惡現(xiàn)象,卻被高薪誘惑后放棄出版時,扔掉的。也就是說,那些被丟棄的物品,其實是伊藤丟棄的愛情、友情、母性和良知。最后,伊藤撿回獲獎時的那只紅色鋼筆,成為暢銷作家。丟棄什么物品,撿回什么物品,這就是伊藤的人生減法和加法。一輩子如何做加減乘除,這些選擇就決定伊藤的人生。薩姆是美國硅谷一位頗有才干咨詢顧問。他在崗位上認真負責,忠于職守,對很多要求甚至不假思索一口答應(yīng)。結(jié)果,他終日奔波于各種會議之間,企圖讓每個人都滿意。然而,工作質(zhì)量下降令他感到壓力陡增,他仿佛成為處理瑣事專家。工作不僅不會給他帶來滿足感,而且還會讓他費力取悅的那些人也感到不滿。后來,他向一位好朋友請教,得到一個建議:只做咨詢顧問工作,其余一律不做。簡單來說,這位朋友建議他,只做自己認為重要事情,忽略其他一切別人要求的事。過去,他總是自愿承擔,那些最后一刻才出現(xiàn)的工作?,F(xiàn)在,他想方設(shè)法不再主動攬活。過去,他是所有收件人中,最早回復郵件的那個,現(xiàn)在他不再爭強好勝。如果興趣不大,就不再參加電話會議;如果不需要信息,就不會再去旁聽每周新情況通報會。如是堅持幾個月后,薩姆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白天工作時間更加充裕,而且晚上下班回家之后,還有更多時間去享受家庭生活。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些拒絕繁瑣工作做法,并沒有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主管沒有為難他,同事們也沒有怨恨他。恰恰相反,留給他的都是那些,對他而言意義重大、對公司來說也極具價值的項目。他的工作,得到比以前更多尊重和重視。在這個案例中,薩姆做的就是減法,盡可能減少去做自己認為不重要的事情,把時間精力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事物與事物之間重要性并不等同。二八法則提醒我們,20%時間產(chǎn)出80%成果。這里的80%和20%是虛數(shù),意思是,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數(shù),而不重要因子占多數(shù),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少數(shù)因子,就能控制全局。關(guān)鍵的重要事情,會決定大部分成果。謀定而后動,懶人高效率,實際上就是要花必時間去思考“什么是那20%最重要的事”,然后做減法,集中精力完成它。抓住這20%的“少”取得80%多成果,比忙于另外80%的“多”卻只得到20%成果,要好很多。如果算下投入產(chǎn)出比,前者是后者16倍,差距不可謂不懸殊。人生是一場加減乘除,加法會影響減法,減法反過來也會影響加法。例如,對80%不重要事情做足減法,才能對20%重要事情做足加法。乘法和除法亦如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