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書太子少師告》(朱關(guān)田)
《太子少師告》首見《忠義堂帖》,而且有墨跡流傳。是告稱:“太后崇徽,
外家聯(lián)屬,顧先勛舊,方睦親姻?!?br>太后即德宗生母睿真皇后沈氏,《舊唐書》有傳,曾論述道:“吳興人,世為
冠族。父易直,秘書監(jiān)。開元末,以良家子選入東宮,賜太子男廣平王。天寶元年,
生德宗皇帝。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諸王妃主從幸不及者,多陷于賊,后被拘于東
都掖庭。及代宗破賊,收東都,見之,留于宮中,方經(jīng)略北征,未暇迎歸長安。俄
而史思明再陷河洛,及朝義敗,復(fù)收東都,失后所在,莫測存亡。代宗遣使求訪,
十余年寂無所聞?!庇终f:德宗即位后,于“建中元年十一月,遙尊圣母沈氏為皇
太后,陳禮于含元殿庭,如正室之議?!?《舊唐書》卷五十二《后妃下》)沈氏遙
尊為皇太后,新、舊《唐書》德宗紀(jì)都記在是年八月丁巳。丁巳即二十六日,比是
告所署的八月二十五日要后一天。又顏真卿遷太子少師,《舊唐書·德宗本記》記
在八月戊午日,顏真卿自撰《顏氏家廟碑》記在八月己未日,戊午即二十七日,己
未即二十八日,都在遙尊太后之后。因此是告所署的“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顯然訛誤。此其一。其二,唐制注官,“階高擬卑曰行,階卑擬高曰守”(《舊唐
書》卷四十三《職官二》)。也就是說,散官品階高于職事官的稱“行”,低于職
事官的稱“守”。是告所附三省審復(fù)官員的結(jié)銜,于邵條:“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
舍人權(quán)知禮部侍郎”?!般y青光祿大夫”,散官,從三品;“中書舍人”,職事官,
正五品。階高擬卑,當(dāng)署以“行”字,作“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舍人權(quán)知禮部侍郎”
,而其闕如。又“正議大夫吏部侍郎上柱國吳縣開國公賜紫金魚袋”條,“正議大
夫”與“吏部侍郎”之間也當(dāng)有一“行”字。其三,唐制百官注擬必經(jīng)三銓,“三
銓注擬訖,皆當(dāng)銓團(tuán)甲,過左右仆射。若中銓、東銓,則過尚書訖,乃上門下省。
給事中讀,黃門侍郎省,侍中審,然后進(jìn)甲以聞,聽旨授而施行焉”(《舊唐書》
卷四十三《職官二》)。如《朱巨川告》所記:“朝儀大夫守給事中臣崔容讀,銀
青光祿大夫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臣楊炎省,侍中闕?!倍歉嫔偈讨幸豢?,
給事中條不署名姓,且誤“讀”為“審”,楊炎條下奪一“臣”字。給事中以審為
讀,是潛越職事,不合章程。楊炎署款,不稱臣者,更是大不敬。魯公曾任吏部之
職,熟悉三銓之事,且身為禮儀使,有“深達(dá)禮體”之稱,對此無禮之事,豈能熟
視無睹。又:是帖“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建中元年八月廿六日,告光祿大夫太子
少師”二十六字,為《贈殷氏蘭陵郡太君制》中語,見《忠義堂帖》。按例,《太
師少師告》中也不當(dāng)有此語。其四,顏氏世代重視字法,顏元孫曾撰《干祿字書》,
分正、通、俗三體,其中說:“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賬、文案、卷契、藥方,
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謂通者,相承久遠(yuǎn),可以施表奏、
箋啟、尺牘、判狀,固免詆訶。若須作文言及選曹詮試,兼擇正體用之尤佳。所謂
正者,并有憑據(jù),可以施著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dāng)?!鳖佌媲湟苍诖髿v九
年(七七四年)書丹立石,以示后人。是告屬于雅言,高文大冊,理當(dāng)擇正體而書之,
但告中“規(guī)”、“年”、“當(dāng)”、“啟”、“光”、“徽”、“況”、“屬”、“
?!薄ⅰ笆濉薄ⅰ梆ⅰ?、“本”、“體”、“亦”諸字一反常規(guī),棄正體不用,而
擇“通”、“俗”之體書之。此外,還有“懿”、“罄”等字寫作別體字。因此,
留元剛《忠義堂帖》題跋,以為顏輩所書,或當(dāng)有據(j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