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炎黃子孫對于“主動跟陌生人講話”一事,感到無比的頭痛。問其原因,總不外乎怕被對方拒絕,沒面子,也擔心人家認為自己窮極無聊、惹人討厭,為避免自討沒趣,因此干脆不做。你也是這樣子的“怕生”嗎?
其實,“沒面子,被視為無聊人士”這些想法,全是我們自己的“預定假設”,而事實上,害怕、焦慮的情緒,大多都來自于這些預定的假設,也就是那些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我們就先做出了預測:“如果我沒有成功,別人會怎么想我?”
所以真正令人畏而遲疑的,不是行為的本身,而是這些預定的想法。但若仔細研究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假設不見得合理。
不信的話,讓我們一起來想想。當角色互換,有誠懇的陌生人主動搭訕,而你不搭理他的話,會有些什么原因呢?你會發(fā)現(xiàn),原因很多,可能是:
“我那天考試考得太爛了,心情不好,誰也不想理,所以別說是他,連最要好的朋友找我,我也懶得理!”
或是“那天我喉嚨疼,不想說話,所以即使是很有趣的人,我也提不起興趣來……”
諸如此類導致你不回應的原因很多,但多半是以自己的感覺為主,不一定是因為討厭對方,才不搭理人的,不是嗎?
糾正不合理的邏輯
由此可見,我們想法中的許多“預定假設”是有著許多破綻的。而正因為我們許多負面的情緒,例如:害怕、焦慮或緊張,都是由于這些思想中不合理的邏輯所產(chǎn)生的,因此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們主張,要消除這些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糾正想法中的不合理邏輯。對于怕生的人而言,如果建立合理客觀的想法,如:“我應該勇于和陌生人建立交情。如果他回應我,我們能成為朋友的話,那就太棒了!如果不能成為朋友,那只能說是天不時、地不利,我們雙方當時不幸配合不佳而已,而不是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的關系。我覺得自己這么努力的去建立人際關系,說明了我是一個友善而心胸開闊的好人?!?/span>
如此調(diào)整了想法后,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原先以為很嚴重的問題,其實沒什么大不了的,當然也就不會庸人自擾了。
同樣的,有人很怕和心儀的異性說話,因為老擔心人家以為他另有企圖,會難堪的受到拒絕。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想:“大家都是成人,說說話代表我有誠意想了解對方,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能先把對方看成“人”,然后再分為“男人”或“女人”,那么也許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更何況,就算有企圖,又有什么不對呢?難道你沒有聽過“旺盛的企圖心是成功的關鍵”嗎?
再比方說,上臺演講時,講到一半稿子忘了,這時很容易陷入自責:“人家一定笑死了,我這么遜還敢上臺,一定會看不起我。唉!我的一世英名全完了!”因此郁卒很久。
如果你能換個角度:“沒什么啦!我只是忘了一小段,其他部分還是很精彩的,觀眾不是反應熱烈嗎?”也許這才是真正反映事實的想法。
如此這般地,如果能不時地改正想法中不合理的邏輯,那么在擺脫心中的魔鬼后,日子就會輕松自在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