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現(xiàn)存各時期的佛傳故事畫計37幅,其中北涼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個洞窟之中。早期的佛傳故事畫多為片段畫面,如四相、八相或者僅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兩個代表性場面。北周時期才出現(xiàn)完整的、連環(huán)畫式的佛傳故事畫。如290窟6條并列的佛傳故事畫,長達25米,主要內容有:乘象入胎、樹下誕生、仙人占相、太子讀書、太子比武、擲地定親、太子迎親、出城游觀、夜半逾城、樹下苦修等,共80多個畫面,前后銜接,是我國現(xiàn)存早期最完整的傳記性連環(huán)畫。五代宋初曹氏畫院時期,佛傳故事畫以屏風形式出現(xiàn),描繪了130多個場面,并在原有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燈佛授記、初轉法輪、靈鷲山說法、均分舍利等。這些新內容,使佛傳故事的內容更為豐富,亦更加中國化了。
乘 象 入 胎
古代印度波羅奈國,疆域遼闊,兵強馬壯。國王凈飯王,年老無子。一日,國王的夫人摩耶在睡夢中夢見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圍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樂,由空中飛下,之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夫人從夢中驚醒,告之凈飯王,國王不知此夢是否吉祥,便請相師占夢,相師說:“此夢預示圣神已來府降胎。太子以后,在家當為轉輪圣王;出家學道當?shù)米鞣?,度脫十方。”表示能仁(或護明)菩薩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乘象入胎是佛傳故事中最流行的題材之一,在壁畫中多有表現(xiàn)。畫面一般為一菩薩乘白象而行。有的窟中又加畫一漢式建筑,內有摩耶夫人右臥于床榻上。
乘象入胎
樹 下 誕 生
時間匆匆而過,轉眼摩耶夫人已懷胎十月,太子身成。古印度有習俗,孩子必須在娘家生產(chǎn),摩耶夫人的父親善覺長者欲迎摩耶夫人回家分娩。時逢四月初八,摩耶夫人回提婆陀河城父母家時,途中經(jīng)藍毗尼園,去園中游玩,見園中百花開放,夫人心曠神怡。至波羅叉樹下,樹枝自然低垂,摩耶夫人舉右手執(zhí)樹枝,忽然,太子從夫人右腋降生而出?,F(xiàn)存有北周第294窟、290窟,五代第61窟三例。早期佛經(jīng)內容簡單,晚期佛經(jīng)內容復雜。早期故事用出游和誕生兩個畫面來表現(xiàn),夫人周圍有幾個使女,一使女跪地接太子。晚期畫面場面宏大,人物眾多。
步 步 生 蓮
太子從摩耶夫人右腋生出后,地上便馬上長出大蓮花,將太子托住。此時太子自立于地,不用扶持,便會行走,每走一步,地上便長出一朵蓮花,走了七步,足下步步生蓮。這時太子又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中唐第112窟、五代第61窟三例。畫面為穿犢鼻褲的太子立于中央,腳下和身后俱有蓮花,周圍有菩薩裝的天人圍繞。
290窟 步步生蓮
九 龍 灌 頂
太子出生后,天地大動,諸多天龍、鬼神、藥叉皆來侍衛(wèi)太子。龍王九兄弟也從天而降,圍繞在太子周圍。他們從上而下,口噴香泉水,為太子沐浴,使太子身心清凈之后,摩耶夫人抱太子在衛(wèi)士和諸侍從的引導下乘交龍車回城?,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畫面為穿犢鼻褲的太子立于中央,左右及頭上圍繞九條龍,自上而下噴水。
290窟 九龍灌頂
太 子 回 城
凈飯王得知太子誕生,非常高興,隨即與百官群臣、相師、居士、長者等出城迎接摩耶夫人及太子。凈飯王見太子時有“釋梵四王、諸天龍神彌漫空中,敬心肅然”,以為神圣駕到,趕緊下馬禮拜太子。太子起名悉達,在回城的路上,遇一神廟,一相師建議: “宜將太子禮拜神像”,即抱太子入廟,不料諸神像皆倒下,不敢接受這位未來圣者的禮拜?,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此故事均用國王及諸大臣出城迎接和太子母子在諸眷屬、侍從的護衛(wèi)下回城兩個畫面來表現(xiàn)。
阿私陀仙占相
太子誕生之夜,山中的阿私陀仙忽然感到天地震動,見夜如白晝,光明輝赫于常,山中的青蓮花中自然生出一獅子王
易 三 時 殿
凈飯王得知太子是圣人,欣喜之極,為太子造三時殿,以適應不同季節(jié)居住。一為暖殿,隆冬時居住;二為涼殿,夏暑時居??;第三殿春秋時居住。又于殿前種各種甘果樹,殿后造七寶池,池中有各種天花異葩,爭奇斗妍,還有數(shù)百種水鳥在水上嬉戲漂游。并選五百婇女,每日歌舞于庭,供養(yǎng)娛樂太子?,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畫面均繪出三大殿,太子坐中殿內,兩側殿內或殿前諸婇女吹奏笙笛管樂和舞蹈供太子娛樂。
290窟 易三時殿
八 歲 就 學
太子年滿八歲,不喜娛樂,凈飯王憂愁不安,即與諸臣商議說:“阿私陀仙預言,太子必成佛道,有什么辦法使太子不去學道?”一大臣說;“可令太子讀書,以栓住他的心?!庇谑菄跽垇韲虝鴰煟钇渚蛯W。于是太子與侍從共詣師門,請師教書。但是太子是“生而知之”的圣者,往往問得國教書師無言以對。國教書師自愧不及,只好辭退。現(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第290窟畫面一為王宮內王與臣屬商議太子就學之事;二為太子與侍從騎馬拜訪老師,老師在門前恭迎太子。
角 技 議 婚
太子十七歲時,凈飯王想為太子選擇一位完美的妻子,即在宮門前堆集種種寶物,令城內諸女來見太子,并施于種種寶物。最后鄰邦小國善覺王之女裘夷來見太子。太子與裘夷一見鐘情,即施其指環(huán)。凈飯王于是遣國師詣善覺王家中求婚,善覺王說:若娶其女,此人必須在技能上最強,否則不行。國師轉告凈飯王,于是太子答應父王,可與其他人試技,凈飯王即下令全城釋種男子與太子角諸技藝?,F(xiàn)存有五代第61窟一例。此故事分四個畫面繪在屏風上,前三個畫面在一扇屏風上,后一畫面在另一扇屏風上
擲 象 入 坑
悉達太子與難陀、調達等諸釋子帶五百隨從角技議婚時,行至城門,一頭大象堵住城門,無法通過,先行的調達見大象塞門,即一拳將象打死;難陀后至,又將大象拖至道旁;最后太子至,心懷慈悲,下馬慢慢按摩死象,并將象舉到城外,象即蘇醒。《佛本行集經(jīng)》則為太子舉象擲于城外,越七重墻,度七重塹,象墜地即為大坑?,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第290窟畫面為太子一手舉起大象。第61窟畫面為一城,城內畫王宮,王坐殿內,兩旁各立二侍臣;城門內一人牽二白象;城門外難陀牽象離城,太子舉象擲于城外。
箭 穿 七 鼓
諸釋子在角技中均是悉達太子獲勝。在最后的比賽射箭中,每隔十里懸掛一鐵鼓,共七鼓。諸名射手上場,都箭射不及一鼓。調達射出的箭穿一中二,難陀射出的箭穿二中三,均未射穿七鼓。太子上場,挽弓皆斷,無一能射之弓。善覺王命人從天廟取來祖?zhèn)骶薰?。太子攬弓放箭,一箭即射穿七鼓,二箭穿七鼓而后入地,三箭穿七鼓而后射入靶后的鐵圍山上。眾人驚嘆不已。現(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第290窟畫面左為靶場上立七架,上懸七面圓鼓旁有一騎馬者;右為太子等三人面向懸鼓彎弓射箭旁有四名侍者。
290窟 射鐵鼓.角力 北周
擲 纓 定 親
太子在諸項技藝的比賽中均勝過諸釋子,太子的好友優(yōu)陀對善覺王說:我太子獲勝,裘夷在什么地方?善覺王說:與五百侍女在城樓上觀看比武。優(yōu)陀告訴太子,“應表現(xiàn)一種特殊的技藝”,于是太子脫下身上的珠瓔,擲向在城上觀看比賽的眾女子,珠瓔正好落在裘夷身上。善覺乃將女兒送至宮中,太子與裘夷結為夫妻?,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一例。畫面為一院落前立一王者,舉雙手與一跪者對話,后有臣屬數(shù)人侍立;左側一院落的樓閣內有二名穿裙襦的女子,院墻外太子向院內作投擲狀,后有三侍者相隨。
出 游 四 門
太子婚后不好娛樂,仍思出家,國王十分憂慮,與諸臣商議令太子出游,以化散其出家之意。于是太子在諸侍從的陪伴下出宮游觀。但出東門時見老人,出南門時見病人,出西門時見死人,出北門時見僧人,于是太子更欲舍俗出家?,F(xiàn)存有北涼至五代共五例。各窟畫面的基本主題都是繪出四城門,太子騎馬出城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和僧人。其中第275窟構圖簡單;第290、294窟構圖較為復雜,人物增多,均以連環(huán)畫形式表現(xiàn);晚期繪在屏風中,構圖復雜,場面宏大
出游四門觀見老苦 第275窟南壁
樹 下 觀 耕
太子出外野游觀看種植,看到耕者犁地翻出小蟲,牛踩死小蟲,飛鳥叼食小蟲。又見蛤蟆追食蚯蚓,蛇從洞里出來,把蛤蟆一口吞下;天上孔雀飛下,又啄食了這條蛇;這時天上又飛來一只鷹,將孔雀啄死;雕鷲飛來與鷹搏擊爭食。太子看到萬物眾生自相吞食,起慈悲心,在閻浮樹下結跏趺坐,諦心思維,得第一禪。他的悟道感動了日月天神,雖然此時日已西移,但樹為其曲枝,遮蔽太子?,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畫面為一農(nóng)民正在驅牛耕地,土中出蛤蟆及蟲類,鳥食蟲類等。太子坐于樹下,作思維狀。
290窟 樹下觀耕
夜 半 逾 城
太子在出外游觀后更欲出家。太子二十九歲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決心離世出家,急命馬夫車匿為他備馬,白馬不忍太子離去,前后跳踏,不愿讓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馬背,口說頌偈,才得以上馬。騎上白馬,離宮而去。此時國中人均昏睡不醒,為了不使馬蹄踏地時發(fā)出聲響,天神托起馬蹄,騰空而起。行至城門,在諸天的幫助下城門無聲而開,太子乘犍陟馬逾城而出,開始了漫長的苦行生活。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傳故事中最流行的題材,早期畫面構圖簡單僅繪出太子騎白馬一情節(jié),之后情節(jié)及畫面有了進一步的豐富。
車 匿 還 宮
馬夫車匿送太子至修行處后,太子從馬背上下來,脫下身上的寶冠、衣物、瓔珞,交給馬夫車匿,命其帶回,告謝國王及諸大臣,并牽馬回國。車匿不忍一人獨回,愿隨從供養(yǎng)。白馬亦長跪于地,以舌舔太子足,流淚悲鳴,徘徊不去。太子見狀,又對車匿與白馬頌說偈言:“身強得病催,氣盛老至衰,死亡生別離,云何樂世間。” 車匿、白馬聽了太子所說的偈言,悲泣禮足,離開太子回國。國王及太子妃知太子已出家修行,痛哭不已,國人亦十分悲慟?,F(xiàn)存有北周第290窟、五代第61窟二例。故事均用兩個或者三個畫面來表現(xiàn)車匿辭別太子、還宮后國王及太子妃痛哭不已等。
降 伏 魔 眾
61窟降伏魔眾
太子放棄苦行,得到正念,行至菩提樹下坐金剛座上,發(fā)誓要在此樹下成道。欲界魔王波旬恐釋迦一旦成道而使自己勢力毀滅,于是帶領魔軍襲擊他,釋迦以智慧力,示“降魔相”,擊敗波旬和魔軍。波旬無奈,又讓他的三個女兒媚惑釋迦,釋迦用神通力使她們變成丑女。于是波旬及諸兵、眾鬼神四散逃走?,F(xiàn)存有五代第61窟。畫面一為太子行至菩提樹下,藥叉至魔王邊告知釋迦侵入魔王境界;二為釋迦在菩提樹下成道,一身能化多身及穿山崖石壁等;三為釋迦坐于金剛座上,周圍魔兵擾亂威脅釋迦,終于被釋迦威力退。第254窟在窟內的南壁繪有降魔圖,畫面的中央為佛陀結伽趺坐于方形臺座之上,右手下垂作觸地印,周圍則繪有數(shù)層魔眾,面對佛陀的左下方,是身著鎧甲、拔箭欲出的魔王,魔王身后的人物作制止狀,畫面左邊有三人,右邊有二人,臺座前也有二人,左下二人合掌,臺座前二人跪地叩頭(圖三)。按照佛經(jīng)的記載,當魔王使用武力威逼釋迦未能得逞后,便又生出一計,派出三位魔女(《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載為魔王的三個女兒染欲、能悅人、可愛樂)去釋迦身前以美貌媚態(tài)加以誘惑,故在畫面右下方,面有頭戴冠飾、向釋迦施媚獻妖的三魔女;然而釋迦仍不為之所動,并且令三魔女化成了三位白發(fā)蒼蒼、老態(tài)龍鐘、瘦骨嶙峋、腹大若鼓的老嫗,所以在美貌的三魔女的相反位置,則又畫出了三位丑陋的老嫗形象。在眾魔形象中,體態(tài)各異,而且將膚色也分成了青色、黑褐色和灰紅色等,跳躍著向佛發(fā)起進攻。
鹿 野 苑 說 法
釋迦牟尼成道之初,首先到鹿野苑,找到離棄他的五個弟子,向其傳布佛法,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度憍陳如等五人為比丘,他們成為佛教僧團中的第一批成員。故稱為鹿野苑說法,佛教以輪譬喻佛所說之法,故又可稱為初轉**?,F(xiàn)存有北魏第263、260窟,北周第290窟三例。畫面以正中莊嚴的釋迦牟尼結跏趺坐說法為主體,兩側有四身或五身比丘裝束者,或立或跪佛座前有兩鹿相對而臥,有的在兩鹿之間還畫有**,佛兩側有的還畫有供養(yǎng)菩薩,三身或三十余身不等,周圍有飛天巡游。
涅 磐 寂 靜
釋迦牟尼在毗舍離度過了雨季,又帶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那里有一片娑羅樹林,佛陀與阿難陀走進樹林。他叫阿難陀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上草和樹葉,又將僧伽梨(大衣)鋪在上面,然后佛陀頭向北方、面向西方、右肋而臥、頭枕右手。這是佛陀所選擇的僻靜的、荒野的地方,來作為他涅磐的處所。
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躺著,將要進入涅磐了,這時來了一個外道(其他教派)僧人,名叫須跋陀羅,在外道教派中是位很有學識和道德的長者,他聽到佛陀在娑羅林中即將涅磐,特地趕來請教佛陀傳授正法,以求開悟。阿難陀堅決不讓在這個時候再有人去打擾佛陀。但佛陀不愿舍棄任何眾生,他讓須跋陀羅來到床前,用最后氣力,向他講解了無常、無我、涅磐寂靜的三法印和八正道等佛法根本知識,使須跋陀羅迷津頓開,成了佛陀在世收的最后一位弟子。
釋迦牟尼在娑羅雙樹間即將涅檠的彌留之際,向弟子們所作的最后的叮囑是:不要以為你們失去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
佛陀逝世后,遺體舉行火化。摩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將佛陀的舍利(火化后的佛的遺體)分成八份,在他們各自的本土上建塔安奉。這是有佛塔的開始。
釋迦牟尼涅磐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