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守常,今天帶來歷史組肥寒寫的《蔣介石退臺》系列第二篇,希望大家能喜歡。
歷史組 | 肥寒
這篇評論當年可謂轟動一時,膾炙人口,題目叫:
《蔣介石李宗仁優(yōu)劣論》
其中有一段,就是點評蔣、李在懲辦戰(zhàn)犯這個和談條件上的分歧。
毛主席用一個“別致”,就點出了李宗仁對蔣介石的矛盾和心結(jié)。
這兩個義結(jié)金蘭的“兄弟”,命運真的是糾纏不清。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國民政府垮臺之后二人到臺灣的爭斗故事。
很多文章都提及蔣介石退到臺灣之后是如何“痛定思痛”,整頓黨政軍,從而實現(xiàn)大權(quán)獨攬。
但是在此之前有一個經(jīng)常被忽略的問題:
國民政府垮臺的時候,蔣介石只有黨內(nèi)身份,沒有行政身份。
當時坐在“總統(tǒng)”位子上的,可是李宗仁,雖然前面加了個“代”,但畢竟是合乎流程坐上去的。
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它直接關(guān)系到了蔣介石在臺灣統(tǒng)治地位的“合法性”。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當時雖然名義上是下野了,但其實還是通過國民黨的黨機器幕后操縱“黨國”的重大事宜。
這種局面使得李宗仁處處受到蔣介石的掣肘和牽制,成為一個空頭“代總統(tǒng)”,每天都生活在郁悶之中。
要不然也不至于在懲辦戰(zhàn)犯這個問題上如此曖昧。
既然如此,李宗仁干脆在1949年底以“治病”為由,跑去了美國。
然后,他并沒有辭去“代總統(tǒng)”之位。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雖然實權(quán)在蔣介石手里,但所謂的“國家元首”仍是李宗仁而不是蔣介石。
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頭疼的事情,退到臺灣之后,他的身份是國民黨總裁,指揮黨沒問題,但是指揮政府和軍隊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這就導致他運用權(quán)力不得不拐彎抹角,這對獨裁了22年的蔣介石來說,怎么可以?
為此,蔣介石第一步就是要解決李宗仁,重新登上“總統(tǒng)”之位。
李宗仁滯留美國并不是單純的看病養(yǎng)身體,實際上他也在和在美華人社團互動,還指示原桂系大將李品仙也去美國多方活動。
這對蔣介石來說是很不妙的,因為美國人似乎開始摻和進來了。
這個時候的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充滿失望甚至怨恨,對新中國也心存敵意,兩相比較,他們決定扶持一個“第三勢力”。
這個“第三勢力”,最理想的選址只能是李宗仁。
蔣介石聽聞此事,怎么都不放心李宗仁“飄”在美國,三番五次拍電報要他趕緊回臺灣辭掉“代總統(tǒng)”,還在臺灣發(fā)動媒體對李宗仁進行抨擊。
但是偏偏李宗仁就是不回來。
李宗仁之所以不愿意來臺灣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對國民黨守住臺灣這事沒信心;
其次,是擔心自己到了臺灣,安全得不到保證。
用他自己的話說:
“以蔣先生過去對我銜恨之深,我一旦失去自由,恐欲求成為張漢卿第二也不可得了”。
張漢卿就是張學良,當時已經(jīng)被囚禁十多年了,前兩年才被轉(zhuǎn)移到臺灣新竹的井上溫泉實施軟禁,距離自由遙遙無期。
第三,是當時美國人的確對支持他有所表態(tài),這讓他開始重新考慮出路。
李宗仁做完十二指腸手術(shù)之后不久,1949年12月美國國務(wù)卿艾奇遜就邀請他前往白宮,名義是和杜魯門商討未來的“中美關(guān)系”。
也就是說,美國人還是認他是“中華民國元首”的。
美國人的這種行動,就使得蔣介石十分為難。
一方面他要在臺灣搞走李宗仁,一方面又不敢做得太過分,避免將來更難得到“美國的諒解和支持”。
有了這層顧慮,他就不得不從長計議。
蔣介石的權(quán)謀本領(lǐng),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隔空較量。
一開始,李宗仁有美國人支持,所以態(tài)度十分堅決。
他讓人通過孔祥熙傳話說:
這個意思很明白:
別逼得太緊,不然我就把這事和美國人說說。你蔣介石不是想要美國援助嗎?那我就在這上面給你使絆子。你蔣介石想當總統(tǒng)也不是不行,滿足我的要求,“以溫和語氣來商洽”。
傳話給臺灣之余,他也沒閑著,而是對外宣布:
我現(xiàn)在病好了,要去赴杜魯門總統(tǒng)的約請,去聽聽“美國人對我們的意見”,然后再回臺灣領(lǐng)導大家建設(shè)臺灣。
一招隔山打牛,爭取讓中間勢力保持觀望。
蔣介石接招后,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如果李宗仁和杜魯門見面了,那么會給世人一種印象,就是美國人承認的是李宗仁而不是蔣介石,屆時他在臺灣的權(quán)威就要大大被削弱。
蔣介石必須搶在李宗仁和杜魯門見面之前復職。
以釜底抽薪對抗李宗仁借力打力。
要復出,就必須符合程序,這方面的工作蔣介石早就在做準備。
他的優(yōu)勢,就是退臺之后牢牢掌握財政大權(quán),這就使得其他跟著一起退臺的人絕大部分都不得不聽從他的指揮。
1949年12月7日,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代表”712人在臺北舉行會議,致電蔣介石,聲稱時局已至“千鈞一發(fā)之秋”,要蔣“俯順輿情,領(lǐng)導軍民共挽危局”。
于右任與居正兩位“院長”都經(jīng)人表示迫切希望蔣介石“復職”。
輿論的鋪墊做得差不多了,他開始轉(zhuǎn)入進攻:
他指示當時的“駐美大使”顧維鈞離開華盛頓外出度假,使美國人就無法通過“大使館”給李宗仁發(fā)請?zhí)?,直接從程序上阻攔李到訪白宮。
接下來,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又給李宗仁發(fā)電要求三天之內(nèi)回臺灣,否則就是自動放棄代“總統(tǒng)”。
他當然知道,李宗仁此時絕對不會回臺灣。
他要的就是這個借口。
隨后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決議要求蔣介石“復行視事”,各級部門隨即陸續(xù)跟進要求蔣介石出任總統(tǒng),繼續(xù)“領(lǐng)導”大家。
最后,蔣介石在一番表演之后,決定接受“國民的懇請”,開始準備復職。
美國人一看這個情況,也不傻,他們沒有找到顧維鈞,干脆就繞過這個外交禮節(jié),直接邀請李宗仁于3月2日去白宮和杜魯門午餐。
這則消息傳到臺灣,原本篤定的事情又起了波折。
這個意思到底是不是要支持李宗仁呢?
蔣介石的幕僚們想了很久,最后說,反正美援早已斷絕,杜魯門態(tài)度如何,已不在考慮之列了,照舊按計劃復職視事。
豁出去了。
蔣介石同意這個方案,因為這根本就是順他的意思安排的。
于是,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宣布復行視事。而在宣布復行施事7個小時之后,蔣介石給李宗仁發(fā)了一封電報“請代表中正訪問美國朝野,從速返臺”。
表明雙方現(xiàn)在正偽互換,收回了李宗仁的代表權(quán)。
這個“代表中正”就非常別致了,仿佛再跟李宗仁說:
你現(xiàn)在只是我這個總統(tǒng)的私人代表,我隨時可以收回對你的授權(quán)。
杜魯門要見你,我索性不攔了,就當你是代表我去做官方接觸的吧,給你添點堵。
李宗仁當然沒有罷休,立即發(fā)出蔣介石復職不合法聲明,并且照舊和杜魯門見面了。
李宗仁是和杜魯門會面了,但是杜魯門此時見蔣介石已經(jīng)強行“復出”。感到一時難以改變蔣介石掌控臺灣的現(xiàn)實,干脆就指示國務(wù)院發(fā)言人承認蔣介石的地位,至于蔣李之爭,則應(yīng)該由他們自行解決。
后來根據(jù)李宗仁回憶,杜魯門在閉門會議之中勸他“來日方長,務(wù)必暫時忍耐”。
到這一步,李宗仁也知道大勢已去,說:
“杜魯門已決定應(yīng)付現(xiàn)實環(huán)境,別的也就不必談了”。
至此,李宗仁的“代總統(tǒng)”位置就被蔣介石三兩下擼干凈了,再無政治上翻身的可能。
說到底,還是因為臺灣太小,他無法脫離蔣介石的財政體系自行養(yǎng)活自己的勢力。
到了這一步,蔣介石也終于安下心來,暫時坐穩(wěn)“總統(tǒng)”之位。
但他和李宗仁之間對于“總統(tǒng)”的爭執(zhí)卻并沒有完全平息,未來還會在毛邦初一案中爆發(fā)出來。
這個我們今后再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