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在他那知名的廣告片《致匠心》里說: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nèi)心絕對、必須是安靜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
這大概是傳播最廣的,對匠人的定義。
于是乎,批量生產(chǎn)、脫離咖啡原味的品牌說,其中有匠心;旅游景點的鋪子、衛(wèi)生條件不明的手工蛋糕,全都說,其中有匠心。
這二字本應(yīng)代表了專注、精雕細琢,是對品質(zhì)放肆地追求。在對極致的反復(fù)探索中,物件帶上了人們的情感和溫度。
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
而世界的平庸,就是從滿大街都是“偽匠人”開始的。
百年老店,就是匠人嗎?
要說匠人,在中國的文化里,一般的匠人地位并不高。
因為在以前的人看來,有創(chuàng)造力的是藝術(shù),講究的是靈氣,而匠人多是在重復(fù),變化不大。
就像國畫里,匠人的畫雖然工整但會被認為沒有靈魂,過于“匠氣”,比不上有自我表達的文人畫。
▲ 仇英畫作
但是也有些例外,比如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明四家中,沈周、唐寅、文征明都是文人出身,唯有仇英是工匠畫家。
早年他做過漆工、畫磁匠,幫人彩繪棟宇,后來漸成大家。雖是臨摹古畫,但自有蕩氣回腸。人們總能在他畫里,感受到他的心。
齊白石也是,本來是一個木匠,但在他的畫里自有一股大氣象。這是由于他在不斷地精進自己,去尋找、表達更美的世界。
竇文濤在他的節(jié)目《圓桌派》上有一個觀點,物道君很是認同。
他說如果匠人和藝術(shù)家都把事情做到極致,都會有一種虔誠,會給他們所做的東西增加“心靈附加值”。
這樣的心,會通過器物傳遞。他說自己的收藏家朋友鑒別好壞,到最后都不是靠科學(xué),而是“望氣”,那個“氣”就是匠人在里面放入的情感、心力和虔誠。
這讓我想起,許多掛著“百年老店”名號卻自毀招牌的店家,在旅游景區(qū)里尤為常見。
明明是一堆粗制的紀念品,走到哪兒都是紅糖、姜糖、玫瑰花醬。更無奈的是它們還經(jīng)常要冠以“手作”、“匠心”之名,甚至請幾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手藝人坐那兒演示。
這樣的偽,只會把人變成“美盲”。平凡如我們,見不到真正有靈魂的好東西,還被混淆概念,很可能失去對美的判斷力。這才是可怕之事。
這樣的偽匠人,偽在他們沒有誠實地對待手藝,只是為了名利把自己包裝成匠人情懷。這種偽,傷害了我們對真正手藝的美好念想,對美好事物的感知。
所制無用,就是匠人嗎?
周末我常約三五友人,去山間喝茶。
茶友淘了一套茶具,說是匠心之作,帶來給我們看,并信誓旦旦說我們一定都會喜歡。
打開一看,碧海般的瓷色,玲瓏雅致的杯盞,確實可愛。
可是沒沖幾泡,我們這幾個常年喝茶的人,手都被燙個不行。而且公道杯的嘴開得不利索,總是滴到手,大感掃興。
幾回之后,我們都放棄了,只好說,“美則美矣,毫無靈魂?!比缃襁@套茶具還擱在友人家的博古架上蒙塵。
我始終心存疑惑,難道器物的美與實用不能兼容?
《莊子》里,提及了十多位匠人,庖丁、捕蟬人、操舟人……細讀下來便可發(fā)現(xiàn),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道。
庖丁解牛是因為他了解了牛的身體構(gòu)造,再日復(fù)一日地磨練,自然能“游刃有余”,靠的是順應(yīng)天理。
捕蟬者舉著竹竿粘蟬,精準得好像在地上撿取,是因為他眼睛只看到蟬的翅膀,而不會在意周遭的變化,這才是專心致志的最高境界,即忘己。
其中的“道”就是“無我”、“順應(yīng)自然”。
我豁然開朗,器物無論做成什么樣,最重要的不是匠人的炫技和表達自我,而是如何順應(yīng)自然,讓它與使用者有所互動,人才會被器物的美打動,與物相互欣賞。
只考慮到炫技,卻忽略了人們使用心境的匠人,某種程度上是偽匠人。
他們偽在追求華而不實,偽在不尊重器物的本能,沒有為人們的需求而去做。
這樣的偽,偽在給生活添了太多的奢華卻不能用之物。這樣的器物,難以和我們發(fā)生什么情感的聯(lián)系,只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美好感受。
手工制作,就是匠人嗎?
有一次和友人逛街,遇到一家很別致的店,燈光精致,一個個皮具認真地陳列著。
年輕的店家告訴我,這是她們手工做的,用的上等牛皮,而且限量版,每款幾乎只做一個,要多的話只能定制。當然,價格也不菲。
▲ 圖片來源于「smart外星人 攝」
可是定睛一看,縫線歪扭不平。更甚的是,沒過多久,有兩個朋友的包包出現(xiàn)開線、皮裂等問題。
當她們?nèi)フ业昙視r,得到的回復(fù)居然是:這是手工皮具會存在的問題,不能預(yù)估,要么就重買。
友人納悶:雖然說手工皮包有著獨一無二的痕跡,但明明是質(zhì)量有問題,怎么能歸咎給手工的不確定性?如果它的品質(zhì),還不如機器流水生產(chǎn),那手工不過是一種自我陶醉,一種倒退。
手工的不確定性,真正的匠人心里一清二楚,甚至還會順勢而為,將材料的缺陷也考慮進去,讓它變成器物設(shè)計的一部分。
就像金繕手藝人,面對的是有缺陷的材料:破碎的杯碗,卻能用手藝將碎裂的縫隙,變成新的風景。
圖片來源于「松風坊 攝」
或許這些年輕人,用心地包裝、打燈、拍攝,卻忘了真正的匠心,包含了對物件品質(zhì)的極致追求。這樣,也是偽匠人。
這樣的偽,偽在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不夠精進,偽在還是成了嘈雜世界的一員。
這種偽,傷害的是所有熱愛手藝的人,還有手藝本身。
▲《織錦技藝》攝影:孫敏
或許,何為匠人精神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可是,偽匠人卻讓我們對匠人二字生出警惕。那些真正用心在做物品的匠人,卻依然被忽略、被遺忘。
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沒有恰當?shù)倪吔?,“匠人”二字被加上了越發(fā)粗糲的一面。在人們自顧自加持“匠人”光環(huán)之后,留給我們的,卻是依然枯萎無趣的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