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quán)聲明,均來自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
如有版權(quán)及其它爭議,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wǎng) www.xhistory.net
投稿、合作、版權(quán)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
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大全
在中國思想史上,春秋戰(zhàn)國無疑是一個虎氣騰騰的時代。其后兩千多年,無論是在文化還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時的輝煌。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正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fā)祥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礎(chǔ)。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內(nèi)產(chǎn)生的諸子百家學說,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千秋萬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化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動蕩、大變革、風云變幻的時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各諸侯國的階級關(guān)系不斷出現(xiàn)新變化,不同的階級與階層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變革發(fā)表不同主張,于是“諸子百家”便應(yīng)運而生。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shù)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當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游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zhàn)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諸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lǐng)域內(nèi)反映各階層、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春秋后才產(chǎn)生的私學。'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夸張的說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呂不韋等。
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钴S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shù)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關(guān)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tǒng),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核心內(nèi)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shù)或?qū)W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它已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每一根×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lǐng)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chǎn)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于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chǎn)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xiàn)或者基本現(xiàn)代化后,為解決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采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gòu)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由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分裂局面,各個學派在建立時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鄒魯(山東曲阜)是儒、墨的發(fā)祥地;三晉(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溫床;南方是道家的搖藍;而燕、齊(河北北部、山東臨淄)是陰陽家的誕生地。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nóng)家獨立成一門技術(shù)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shù)。因此對后來大一統(tǒng)王朝政治產(chǎn)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lǐng)域。我們可以、也應(yīng)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fā)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zhì)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jié)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jié)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道家
道家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學派?!稘h書·藝文志》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創(chuàng)始人老子死后,道家主要沿兩條路線繼續(xù)發(fā)展,一條是'無為主義'的政治學,盛行于戰(zhàn)國和西漢初期的黃老學派,這派主張'無為而治',另一條是'任自然'的人生哲學,對后代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老莊學派。道家思想,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了極重要的地位。
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
生卒年不詳。據(jù)《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后,對弟子說過老子'其猶龍邪'這話,意為老子像龍那樣雄偉,境界深不可測。其實這位世界級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誰,早在太史公時代已成了疑案?!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也就是說,當時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三是太史儋(后于孔子)。太史公大致認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學者只有胡適、張煦、馬敘倫幾位繼承了該說法。一般都認為是老子其人其書應(yīng)當在在孔子之后,如梁啟超、馮友蘭、顧頡剛等學者。還有人折中前兩者意見,如唐蘭主張老聃與孔子同時。錢穆則明確指出老子應(yīng)在戰(zhàn)國晚期人。
老子思想的源流脈絡(luò),不很清晰,古文獻缺乏,地下考古也沒有發(fā)現(xiàn)證據(jù)。但從老子所從事的工作,從《道德經(jīng)》、從莊子等人的文獻中透露出的情況看,道的思想并非始于老子。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這個收藏室,相當于現(xiàn)代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珍寶館的綜合。收藏室不但收藏了周朝和武王前周人的書籍、史官記載、珍寶物品,還有一百多大小諸侯國的歷史文字、上古遺書,各國的供奉,記載了各氏族淵源,夏商遺民遺物,我們都知道大禹所制的九鼎,也在這里。老子在這里,接觸到了大量的當時和上古的遺書,為他的思想打下了基礎(chǔ)。
道家人物:
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guān)隱沒后,其繼承弟子有庚桑楚、關(guān)尹、列御寇、楊朱等人,而代表人物為莊子。
代表人物莊子:
約前369-前268年,身世如迷?!妒酚洝飞险f是:'莊子者,蒙人也,名周。'蒙地是楚國還是宋國,連太史公也不知?!妒酚洝酚终f莊子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其弟子所寫的《莊子》一書,屬人生哲學,其主題是'任自然'。
道家名著:
《老子》、《莊子》、《列子》、《皇極經(jīng)世》、《文子》、《田子》、《黃帝四經(jīng)》、《老萊子》等書。
華夏文明肇始于伏羲,興盛于黃帝,那時的文化,勉強說,是一種巫史的文化,產(chǎn)生了易的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還有陰陽術(shù)、神仙術(shù)等。禮的思想,最初也是產(chǎn)生于對祖先、天地、鬼神的祭祀。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對混沌的古文化鑿開了七竅,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突破??鬃永^承了周禮,并用仁的思想予以闡發(fā)傳播,老子闡述了道的思想。
《道德經(jīng)》的主要內(nèi)涵:
學術(shù)界有種說法,《道德經(jīng)》一書,用語古樸,包羅萬象,學術(shù)思想易被人誤解。提到道家,有人認為是消極避讓,不思進取的隱士哲學;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一提到巫文化,就是裝神弄鬼;還有人說老子是陰謀家的鼻祖等等。
現(xiàn)在《道德經(jīng)》中的一些文字,與出土的《道德經(jīng)》相差較大,學術(shù)界尚有爭論,這里只是參考大師們的觀點,簡介一二。
在我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兩大系統(tǒng),一是儒家思想,一是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全部可以在《道德經(jīng)》中找到。
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如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無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fā)自然。'
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zhì)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
無有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兜赖陆?jīng)》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其意為,有無是相互相成的,難易高下長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無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萬物。
從這里,我們用現(xiàn)代哲學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發(fā)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zhuǎn)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jīng)》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事事效仿別人,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多,事事遵循道,要做的事一天比一天少,最后達到無為。
老子是通過否定達到肯定。在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的,自然故應(yīng)無為,人應(yīng)效法道的。讓萬事萬物自己發(fā)展變化,無為就成為了無不為。
《道德經(jīng)》中,還有許多觀點。比如說,老子從宇宙間的客觀規(guī)律,引發(fā)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是宇宙創(chuàng)生演化的基本圖式。一是混沌一氣,二是陰陽,道家將社會、人類、萬物,看作是陰陽互補的結(jié)構(gòu),這又與易的原理頗為接近,開始涉及到了人身。后來出現(xiàn)的中醫(yī)、養(yǎng)生、道教思想等無不以老子思想為宗師。
墨家
先秦學派之一,創(chuàng)始人墨翟,世稱墨子,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來。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說:'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清廟之守',意思是管理廟中事物,演習郊祀或其他祭祀禮儀。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廟之守'。據(jù)說他的傳人史角居于魯國,墨子曾前往學習。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陸賈《新語·思務(wù)》)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并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zhàn)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jīng)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墨學由顯學逐漸變?yōu)榻^學。
墨子其人——
關(guān)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jié)用?;蛟徊⒖鬃訒r,或曰在其后?!彼院笫缹λ纳缴硎酪恢睜幷摬恍?,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并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于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jù)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fā)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fā)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后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杰出的優(yōu)秀人才。
《墨子》其書——
戰(zhàn)國末期,墨家后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jīng)》或《墨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nèi)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fā)現(xiàn)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并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shù)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guān)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tǒng)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jié)出碩果。但這一發(fā)現(xiàn),震動了當今學術(shù)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該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lǐng)。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沖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yīng)'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chǔ)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chǎn)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思想鑒借——
關(guān)于墨家學說的現(xiàn)實價值,如鑒借墨家的'兼愛'思想,它要求人們平等互愛,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鑒借墨家的'尚賢'思想,這'賢'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才,這一道德價值取向,對于激勵人們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賢者有積極作用;如鑒借墨家的'節(jié)儉'思想,墨家的這一'節(jié)儉'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針對性,更值得我們提倡。
法家
春秋時期,諸侯勢力漸盛,建立在氏族血緣基礎(chǔ)上的貴族宗法制度開始瓦解,維護宗法社會等級秩序的禮樂也逐漸失去其統(tǒng)攝力量。周王室雖是名義上天下君王,但諸侯各自為政,欲成為當代霸主,于是富國強兵,就成為春秋戰(zhàn)國學術(shù)的主旋律。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頗具影響的一個學派,如果說儒、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思想學術(shù)的'顯學',那么,法家當時則是在政治上獨步天下。
現(xiàn)代的學者描述傳統(tǒng)政治的特點,有幾種說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補,儒道互補。這可見法家對歷代王朝的巨大影響?!妒酚洝ぬ饭孕颉分兴抉R談將其列為六派之一,《漢書·藝文志》中劉歆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等人。
主要代表有兩人,一位是李斯(?--公元前208年),戰(zhàn)國時楚人,拜荀子為師;另一位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戰(zhàn)國時韓人,也師從荀子,口吃。
法家著作——
法家的文獻流傳至今的主要有《管子》(作者不只一人,系戰(zhàn)國至漢代間人托管仲之名而編撰)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商君書》(為商鞅及其后學者的著述合編)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為韓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韓非子》(為韓非所著,或有少部分他人的著作混入)五十五篇,今俱存。
法家大概發(fā)展——
早在公元前536年,執(zhí)政于鄭的子產(chǎn)將刑法鑄在金屬鼎上,公布于眾,'三月,鄭人鑄刑書'(《左傳·昭公六年》)。之后,李悝在魏國提倡'盡地力之教';吳起在楚國'明法審令';申不害在韓國'內(nèi)修政教,外應(yīng)諸侯',都相繼公布刑法,以及戰(zhàn)國早期,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這些政治家有幾位便是后來的法家先驅(qū)者。當時,孔子、孟子為推行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而奔波于列國終不得展其志時,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一干法家人物則位極人臣,實現(xiàn)著他們富國強兵的夙愿。更有齊國名相管仲,曾以最初的法家理念托起了春秋時第一個強大的霸主齊恒公。在從春秋爭霸到秦并六國的過程中,法家學說就政治層面而言,遠較其他各家的影響大。直到西漢景帝時晁錯仍然代表著法家在政治舞臺上施展著影響。西漢武帝尊儒以后,法家的影響逐漸式微,作為嚴格意義上的法家就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法家政治主張——
法家學說強調(diào)'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須遵守的)、'術(shù)'(術(shù)就是權(quán)術(shù),是君王控制駕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勢'(勢就是權(quán)勢,包括地位和權(quán)利,是君臨臣民的客觀條件)。法家人物對這些各有側(cè)重,商君任法,申子用術(shù),慎到重勢,而韓非則結(jié)合了法、術(shù)、勢,所以說他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權(quán)至上以及'三綱'的法家。
由于法家是'因時立法,因事制禮'的,所以,法家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亦有別,如,《管子》提倡社會分工,甚至鼓勵消費(侈靡);而《商君書》主張重農(nóng),抑制工商。又如《韓非子》中提倡君主專制;而《管子》中則反對獨裁。
法家余話——
《漢書·藝文志》中有一段評論說:'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弧韧跻悦髁P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按:法家這一流的思想,是出于古代掌管訴訟的官員,不欺地按規(guī)定進行獎賞,嚴格地按法律進行懲罰,以此來輔助禮制?!兑捉?jīng)》上說‘上古圣明的君王用明正的刑罰來整肅法紀',在這方面是法家的特長。到了一些嚴厲刻薄的人用這套辦法來立身處世時,就忽略了對社會的教化與引導,背離了仁愛的原則,??繃佬叹▉碓噲D達到天下大治,甚至出現(xiàn)了殘害至親、忘恩負義、以怨報德那樣的事情)
法家思想鑒借——
法家思想于今,也有可鑒借處。如'廢私立公'的道德追求,在這點上,所有法家人物都達成了共識。'廢私立公'是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大公無私'的公私觀是一致的,是最高尚的公私觀,它曾把我們民族的'利他'精神,推到了最高位置,對后世及及現(xiàn)在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如《管子》中提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齊法家所說的'四維'(禮義廉恥)作為四大傳統(tǒng)美德,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們的獨特價值。通俗、簡單來說,'禮'指文明禮貌;'義'指正義行為;'廉'指廉潔奉公精神;'恥'指指的是要有羞恥感。這些思想,到了如今,我們自應(yīng)正確重申其價值,并加以弘揚!
名家
名家其中心論題是所謂'名'(概念)和'實'(存在)的邏輯關(guān)系問題,所以稱'名家',也稱“辯者”、“察士”。
《漢書·藝文志》載: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則茍鉤鈲鋠析亂而已。
名家的代表人物——
春秋末,鄭國大夫鄧析“操兩可之說,設(shè)無窮之辭”(劉向序《鄧析書》)為名家先驅(qū)。戰(zhàn)國時名家人物有尹文、田巴、桓團等人,但不是主要代表。
足以代表名家的有兩位,一位是惠施(約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戰(zhàn)國時期的宋國人,與莊子同一時代,并且兩人既是好友又是論敵。莊周在《莊子》一書中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惠子是學問淵博的學者。
另一位是公孫龍(約公元前325—前250年),趙國人。生平事跡不詳?!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分?,太史公認為,公孫龍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衛(wèi)人。據(jù)說公孫龍游說各國,與人論辯,經(jīng)常獲勝,而莊子評論說:'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過可能也輸過一次了,'五行學家'鄒衍來到趙國和公孫龍辯了很長時間,最后公孫龍理屈詞窮。
惠子和公孫龍分別代表名家的兩個基本派別,前者傾向于合萬物之異(合異同),后者傾向于離萬物之同(離堅')。
名家的政治主張——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體內(nèi)容并沒有留傳下來,應(yīng)該是意味著人與人之見的平等。這種'去尊'的平等觀在中國思想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葑雍凸珜O龍還提出了'偃兵',反對用暴力統(tǒng)一天下。
名家的著作——
惠子其作已失,《漢書·藝文志》有《惠子》一篇也失?,F(xiàn)僅有只字片語散見于《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公孫龍有14篇著作留世,但在唐時已散失了一大半,如今可能只《公孫龍子》一書。
名家提出的命題——
在《莊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個命題,被稱為'歷物十事'??上У氖?,這十個命題只流傳下十句話,并沒有具體內(nèi)容和詳細論證。歷代學者,都曾根據(jù)惠子的邏輯思維,提出自己的看法來論證。在《莊子·天下篇》中,名家還提出了'雞三足'、'火不熱'、'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等二十一個命題。名家最著名的命題,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
'白馬非馬'論——
其它的命題,我們不必深究,就'白馬非馬'論談?wù)?。?jù)說,公孫龍過關(guān),關(guān)吏說:'要過關(guān),人是可以,但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啊,一番論證,說得關(guān)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帶馬通通放過。那么,公孫龍是怎樣來論證的?
首先,是從概念分析的角度來論證。
'馬'這個概念是指事物的形體;'白'這個概念是指事物的顏色。
而'形體'和'顏色'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指稱形體的概念'與'指稱顏色的概念'當然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白馬'既指形體又指顏色,而'馬'僅僅指'形體'。所以得出結(jié)論,'白馬'不是'馬'。
其次,從概念運用的角度來論證。
我們要找匹'馬'騎騎,那么'黃馬'、'黑馬'都是我們要找的馬;如果我們要找匹'白馬'騎,那么'黃馬'、'黑馬'都不是我們要找的馬。
如果'白馬'是'馬'的話,我們無論是要找匹'馬'騎騎還是要找匹'白馬'騎,那就應(yīng)該'黃馬'、'黑馬'都可以,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這就充分證明了'白馬'不是'馬'。
名家學派余話——
名家在戰(zhàn)國時也是顯學,很有知名度,但我們今天一般沒怎么注意傳統(tǒng)文化的人卻恐不知名家是什么。名家代表惠子和公孫龍,這兩位無疑是了不起的哲學家。他們在論證中,揭露了事物的矛盾統(tǒng)一現(xiàn)像,具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對古代的邏輯思想的發(fā)展有很大貢獻。
'白馬非馬'論,在邏輯學和認識論上具有重大意義,發(fā)現(xiàn)了'一般'和'個別'的差異,但又過分的夸大了這種差異。
古代學者讀書也罷,做學問也罷,絕對傾向于'經(jīng)世致用',講究的是'經(jīng)世致用'。因而名家的名實之辯,古人是不屑討論的。名家在戰(zhàn)國時被人視為'詭辯',漢后跟成了絕學。'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是很對的,但斥名家為無用之學,顯然是偏頗的。
兵家
《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睉?zhàn)爭是古代社會的重要內(nèi)容。在戰(zhàn)爭中,我國學者總結(jié)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教訓,研究戰(zhàn)爭的理論策略,這種學問叫做兵學。我國先秦時期研究兵學的理論有《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其中以《孫子兵法》最為有名,并具有代表性。
兵家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術(shù)派別。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孫武、司馬穰苴,戰(zhàn)國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龐煖、王廖、兒良、魏無忌、趙奢、白起,漢初有張良、韓信等。
《漢書·藝文志》承劉歆《兵書略》著錄,分為兵權(quán)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共著錄53家,790篇。今存兵家著作有《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今存六篇為后人偽作,原書已佚)、《六韜》、《尉繚子》等。在古代典籍中,比較明確具體地談?wù)摫业囊娭T《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jīng)籍志》?!稘h書·藝文志》指出:“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逗榉丁钒苏嗽粠???鬃釉粸閲摺闶匙惚圆唤堂駪?zhàn),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兑住吩弧耪呦夷緸榛?,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耀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
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shè)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者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仆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文,命任宏論次兵書四種?!薄端鍟そ?jīng)籍志》指出:“兵者,所以禁暴靜亂者也?!兑住吩弧耪呦夷緸榛?,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孔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周官》大司馬‘掌九法九伐,以正邦國’,是也。然皆動之以仁,行之以義,故能誅暴靜亂,以濟百姓。下至三季,恣情逞欲,爭伐尋常,不撫其人,設(shè)變詐而滅仁義,至乃百姓離叛,以致于亂?!北覍浔鲿r代軍事理論的各個方面頗有研究。他們善于總結(jié)戰(zhàn)爭的得失利害,提出各種計謀以致勝,分析戰(zhàn)爭與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考察影響戰(zhàn)爭勝負的各種因素,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孫子兵法·計篇》)。主張根據(jù)戰(zhàn)爭的具體條件決定自己的策略,“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同上《虛實篇》)。看到了在戰(zhàn)爭過程中對立雙方的力量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制定策略不能固執(zhí)一識而不變。中國兵家研究軍事理論和戰(zhàn)爭規(guī)律,其出發(fā)點并不是為了發(fā)動戰(zhàn)爭,其基本觀點認為戰(zhàn)爭既能帶來一定的功利,也要給社會造成危害,所以而不主張戰(zhàn)爭。
兵家的鼻祖是呂尚,即姜子牙,東海海濱人。呂尚因為在周初做過太師,尊稱“師尚父”,因而得名“呂尚”。曾在渭水垂釣,而得文王訪賢,立為周之國師。
陰陽家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jīng)》,'五行'的概念最早見于《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到戰(zhàn)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zhuǎn)移'為理論基礎(chǔ)的宇宙觀。陰陽家以陰陽五行為其基本線路,所以稱為'陰陽家',也稱'陰陽五行學派'或'陰陽五行家',先秦學派之一。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
陰陽——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zhì)的一種抽象,也是宇宙對立統(tǒng)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yīng)、相反相成的對立統(tǒng)一,既《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兑捉?jīng)》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shù)理和哲理。
其基本思路:陰陽交感而生宇宙萬物,宇宙萬物是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陰陽學說是在氣說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并在氣說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認為天地,日月,晝夜,晴明,水火,溫涼等運動變化中一分二的結(jié)果,這樣就抽象出來'陰'和'陽'兩個相對的概念。陰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體事物,所以'陰陽者,有名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
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的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的事物和現(xiàn)象。陰陽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可用'對立,互根,消長,轉(zhuǎn)化'八字括之。
五行——
《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就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zhì)構(gòu)成的。它也是關(guān)于宇宙社會屬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范疇系統(tǒng)。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便是變動運轉(zhuǎn)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克'。
五行學說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zhì)本身,而是指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應(yīng)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jié)構(gòu)的五方,時間結(jié)構(gòu)的五季,人體結(jié)構(gòu)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即具有生發(fā),柔和特性者統(tǒng)屬于木;具有陽熱,上炎特性者統(tǒng)屬于火;具有長養(yǎng),發(fā)育特性者統(tǒng)屬于土;具有清靜,收殺特性者統(tǒng)屬于金;具有寒冷,滋潤,就下,閉藏特性者統(tǒng)屬于水。將人體的一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聯(lián)系人體內(nèi)外環(huán)境的五行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用以說明人體及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附表一張,可見文末。
陰陽家的思想——
其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jīng)'。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jīng)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nèi)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胡適曾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大為贊嘆陰陽家的這一地理觀念);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洪范》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下面還會談到)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在政治倫理上,亦'止乎仁義節(jié)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diào)'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五德終始——
又稱'五德轉(zhuǎn)移'。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創(chuàng)為'五德終始'之說,影響甚大。后來的掛名呂不韋的《呂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劉向的《洪范五行傳論》(梁任公在其《飲冰室文集·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中談到陰陽學說之害時曾提到:宜負罪責者三人焉……曰鄒衍,曰董仲舒,曰劉向??梢婈庩柤移湟┑?,都是以陰陽五行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yīng),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zhuǎn)移'的結(jié)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但卻陷入了歷史循環(huán)論。
陰陽家的沒落——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后,部分內(nèi)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nèi)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陰陽家代表人物——
戰(zhàn)國時,有公檮生、公孫發(fā)、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附有鄒衍小傳)。
陰陽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豆珯勆K始》十四篇?!豆珜O發(fā)》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多u子終始》五十六篇?!冻饲鹱印肺迤A鶉鴷r。《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等等,但現(xiàn)存少量殘文外,均已亡佚。
縱橫家
縱橫家是以鬼谷子為鼻祖的一家,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見《戰(zhàn)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所崇尚的是權(quán)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谷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zhàn)術(shù)之得益與否,關(guān)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guān)系到經(jīng)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guān)系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佩六國相印,統(tǒng)領(lǐng)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崩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此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秾O子兵法》側(cè)重于總體戰(zhàn)略,而《鬼谷子》則專于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見《戰(zhàn)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豆砉茸印返陌姹?,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雜家
雜家,列于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它是戰(zhàn)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之一。
戰(zhàn)國末期,經(jīng)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xiàn),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tǒng)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shù)思想上出現(xiàn)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為一的雜家,雜家的產(chǎn)生,大體上反映了戰(zhàn)國末學術(shù)文化融合的趨勢。
雜家的特點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雜家雖只是集合眾說,兼收并蓄,然而通過采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shù)主張,所以也可稱為一家。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雜家著作有《盤盂》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五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繚》二十九篇,《尸子》二十篇,《呂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呂氏春秋》、《淮南王》(但也有人認為《淮南王》一書以道家為主,兼才眾家。應(yīng)屬道家著作才是,《淮南王》在古代也曾被劃入道藏)為代表著作。雜家著作現(xiàn)在只留下《呂氏春秋》、《淮南王》、《尸子》(原書已佚,今僅有后人輯本)三書。
雜家的代表性人物是呂不韋,呂不韋(約前290—前235年),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他任秦相期間,招攬門客三千余人,并親自參與其間,歷時近十年,編成《呂氏春秋》,足可為雜家代表性著作。
溯古追風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1150728290 / (QQ)976204208
(微信號)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