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要一個人的,生,死;但是因為我愛你,我愿意盡我所能地陪你、伴你;但人終究都要是一個人的。簡書作者咖論淪說:「唯有孤獨,不可辜負」。
文/咖論淪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這一句頗有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戲詞,竟讓頗有些慧根的怡紅公子醍醐灌頂般聽得住了神,隨之撥云見日般地琢磨出了點禪意,卻又是電石火光般彌散在一片雕欄畫柱紙醉金迷的后庭芬芳之中。大概唯有孤獨,才是生猶可帶來,死亦可帶去的罷。
猶記得很久以前看過李嘉欣主演的《畫魂》。當李美人扮演的已經赴法學成載譽歸來的潘玉良,面對最初的救主如今的伴侶潘贊化“為何變的冷漠而難以接近”的質疑時,只低低說了句“人都是要一個人的,生,死;但是因為我愛你,我愿意盡我所能地陪你、伴你;但人終究都要是一個人的”。兩人并沒有目光的交流,只有玉良低沉卻清晰緩慢的語音氤氳著升騰流轉;正如兩人從未有過的能夠深入骨髓思想和靈魂的交流一樣,彼此的情誼大概只剩得午夜夢魘醒來時匆匆抓住的枕邊人胳膊上的余溫,抑或是夜闌難寐輾轉反側時耳畔的一絲均勻呼吸聲的安慰而已吧。
幼時怕黑、怕生、怕寂寞更怕孤獨。記得很早就清晰地分清楚了“寂寞”和“孤獨”的區(qū)別:寂寞頂多就是乍暖還寒時分的一陣急雨,因盼望著遙首可見的春光夏影,因不舍著漸行漸遠的秋陽冬雪,而這銜接起冬寒與春暖卻又金貴如油的雨水,便顯得尤為可親可愛,寂寞只是萬紫千紅喧囂繁華叢中和觥籌交錯呼朋喚友之中的一點點淺灰色的自在,而孤獨卻是黑色的抑或是深灰色的晨曦薄霧亦或是暗夜闌珊,揮之不去欲罷不能。想來一個人在世間,雖然生來便有人愿意愛你、照顧你、呵護你,你也會逐漸學會愛人、照顧人、呵護人,可人生路終究是要一個人慢慢走完的,或言之,要一個人慢慢體味完的,別人替代不了,你也永遠替代不了別人。風景也好,風月也好,風暴也罷,躑躅獨行,孑孓一身。
了然了,洞悉了,便悟了;悟了便不再戚戚然,惶惶不可終日;悟了便學者坦然、篤定、怡然,安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仿佛身與心已演化成了一株草或一棵樹,隨風搖擺卻能保持著體態(tài)優(yōu)雅,不必艷羨頭頂蒼天的廣袤胸懷,亦不必鄙夷腳下大地的厚重沉默。經歷我所要經歷的,奉獻我所要奉獻的,走向我所要走向的地方,如是而已。
那么再說到孤獨,“曲高和寡”是自視甚高者虛弱的粉飾,“圣賢寂寞”是才華橫溢者曖昧的自嘲,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正如世間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沒有人能夠完全被另外一個人讀懂、理解、同情,于是便不可避免的有了孤獨這種情緒的存在。在孤獨中我們渴望找到另一個同樣孤獨的靈魂并與之交流,于是有了孜孜以求的秉燭夜讀;在孤獨中我們更加渴求同道同謀之人的理解,于是有了璨若星辰的詩詞歌賦;在孤獨中我們不再有錦衣夜行的不甘亦不再有捉襟見肘的老愧,于是有了捫心自問的自省與自愛;在孤獨中我們拋卻了利欲熏心的索求亦被這物欲橫流的時代暫時遺忘,于是有了不卑不亢的漫漫求索...... 于是乎,在孤獨的浩海中,靜心生智慧,清涼散浮躁,鵬程萬里摶扶搖而上的靈魂終究又找回那個發(fā)膚受之父母的肉體,進而和諧一體,進而不再恐懼,不再忐忑,不再憂慮,不再孤獨。
越長大,越經歷,越覺得感恩:感謝造物主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膽大妄為、汪洋肆虐無限思考的靈魂,又給了我們一個必須緊緊依附于大地依賴于五谷食糧生存的身體以及有限的人生,使我們可以無限的體味各種情感,思考萬物規(guī)律,卻也必須回歸現(xiàn)實,立足今天。所以“孤獨”便是造物者給我們的一個擺脫混沌、求得清明的本能和良機,在孤獨中我們無限地接近蒼穹、更無限的回歸塵土、最后回到溫暖的'自我“之中,和”自我“相擁而眠,相看兩不厭。
唯有思維,不必拘泥;唯有回憶,不必擔憂;唯有真我,不可忤逆;唯有孤獨,不可辜負。人生一世,且歌且行,”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
鳥飛碧空無痕?!?/p>
作者介紹:
如果用十分鐘來寫一首詩
更多文章,來簡書,關注「咖論淪」~
別讓好故事宅在心里!你的故事,就是你的專利,作家再好也無法企及。寫下來,從新的角度,加新的感悟,打破無聊發(fā)現(xiàn)有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