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身世之謎:叔父、兄弟還是侄子?
在秦朝的歷史上,子嬰其人很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亂秦政的趙高就是他所誅殺的??墒?,有關(guān)子嬰的身世,人們卻一直沒有弄清楚。
秦始皇死,幼子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又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不滿趙高專權(quán),設(shè)計誅殺了趙高;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項羽進入咸陽,又殺子嬰。子嬰雖然當秦王只有46天,但在秦朝的歷史上,子嬰其人是很有歷史地位的。但是,關(guān)于子嬰的身世卻始終是個謎。因為最早記載子嬰事跡的《史記》,對子嬰其人的身世,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是“二世之兄子”?!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說:趙高“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即是說,子嬰是秦二世的侄子。
其二是“二世兄”?!妒酚洝ち鶉瓯怼酚涊d說:“趙高反,二世自殺,(趙)高立二世兄子嬰。子嬰立,刺殺高,夷三族?!奔词钦f,子嬰是秦二世的兄長。
其三是“始皇弟”?!妒酚洝だ钏贡炯o》記載說:趙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即是說,子嬰是秦二世的叔父。
1. 子嬰為“二世兄子”不可能
在這三說當中,“二世之兄子”一說較為流行。從東漢班固一直到近現(xiàn)代,多采用這一說法。因為《史記集解》發(fā)現(xiàn)了這一記載有差異,而《史記索隱》則認定“始皇弟”中的“弟”子有誤,當為“始皇孫”。所以就連影響很大的《辭?!?、《辭源》這兩部著名的大辭書,也都一致認為子嬰是“二世兄子”。有的書甚至還指明是扶蘇之子。不過,雖然“二世兄子”之說法已是大勢所趨,似乎是定論,但細究歷史,卻并不可能。
首先,從年齡上推算,子嬰為“二世兄子”是不可能的。如果子嬰為二世兄子,即二世的侄子,就假如他是秦始皇長子扶蘇的長子吧,那么,秦始皇只活了51歲,假設(shè)他18歲生扶蘇,扶蘇18歲生子嬰,到秦始皇死時,子嬰也只有14歲;胡亥在位3年,到子嬰繼胡亥為秦王時,最大也不過17歲而已??墒恰妒酚洝穮s有幾處記載著子嬰被趙高立為秦王時,曾與其子商量誅殺趙高之事。如《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立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從這條材料可見,子嬰不僅有兩個兒子,而且年齡已不小,能參與一道商量誅殺趙高之事。如此看來,子嬰為秦始皇孫,是“二世兄子”這一說不能成立。
其次,從社會地位觀照,子嬰也不可能是“二世兄子”。如果子嬰是秦始皇孫、二世兄子,前面已經(jīng)推算過,最大不會超過17歲,在社會上絕不會那樣聲譽顯赫。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在殺害秦二世另立新君時說:“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嬰,子嬰仁儉,百姓皆載其言?!痹谶@里,趙高的話可能有夸大之處,不可全信。但是如果沒有一點根據(jù),恐怕也不能憑空說“百姓皆載其言”,可見子嬰在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中是有一定影響的知名人物。
再次,從對文字記載的正確理解看,子嬰也不可能是“二世兄子”。
明確記載子嬰為“二世兄子”的,只有《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那一條材料,別處未見相同記載;但此文的全文是“二世之兄子公子嬰”,“子嬰”是人名,那么“兄子公”這三字似難理解,故此處的記載似有可疑之處。至于《史記·六國年表》中的那句趙高“立二世兄子嬰”理解為“二世兄的兒子名嬰”顯然不正確,此處的“子嬰”是作為一個人名提出來的,而不能把“子嬰”二字拆開,分別作“兒子”和“子嬰”講。因為從上下文看,“立二世兄子嬰”和“子嬰立”是緊接著的,顯然“子嬰”在文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言的。
又如《史記·李斯列傳》“始皇弟”條下,《史記集解》引徐廣話說:“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痹谶@里,徐廣之所以要引“一本曰”,就是徐廣認為另一種本子提供了“弟”的名字。
可見,在文字記載中也只有一條孤證說子嬰是“二世兄子”,其他的記載都不能作為這種說法的依據(jù)。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肯定地認為,子嬰絕不可能是秦始皇之孫、二世的兄子;如果扶蘇之子都沒有這種可能性,其他的皇孫就更無可能了。所以,子嬰是“二世兄子”這一說是必須否定的。
2. 子嬰為“二世兄”也不可能
關(guān)于子嬰為“二世兄”的說法,《史記·六國年表》的記載“立二世兄子嬰”是比較明確的,但也僅此一條材料而已,還未見有其他相同的記載。所以僅憑這一點,還不能充分肯定它就是正確的。如果結(jié)合其他情況加以分析,子嬰為“二世兄”之說也是有問題的。
雖然,從年齡上說,子嬰如果為“二世兄”,必在23歲以上,最大可達30歲左右,可能有10多歲的兒子,與其子謀殺趙高的事,勉強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以胡亥當政后排斥異己大肆殺戮自己的兄弟來看,說子嬰是“二世兄”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知道,秦始皇在世時并沒有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按照傳統(tǒng)的習慣,長子扶蘇應當是法定的繼承人,然而由于秦始皇對扶蘇的某些不滿,把扶蘇打發(fā)出去做監(jiān)軍,因而并未宣布扶蘇是法定繼承人。只是在沙丘病危,非要確定繼承人不可的時候,秦始皇才勉強決定扶蘇為繼承人。然而由于秦始皇猝死沙丘,趙高、胡亥、李斯遂合謀改變秦始皇的遺詔,另外偽造遺言,立胡亥為太子。
據(jù)《史記·李斯列傳》所載,秦始皇有二十余子,扶蘇是長子,胡亥是少子。然而在“少子胡亥”條下,《史記集解》說:“辯士隱姓名,遺秦將章邯書曰:‘李斯為秦王死,廢十七兄而立今王’也。然而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此書在《善文》中?!睆呐狍S所引這段話看,胡亥乃秦始皇第十八子,不一定是最小的,他之上還有17個兄長。如果按照輩分次第當權(quán)的話,那是怎么也輪不到胡亥的頭上的。于是他只有通過陰謀手段,以達到奪取皇位的目的。
但是,胡亥以陰謀手段篡奪帝位,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必然會引起其他兄弟的不滿,加劇爭奪權(quán)力的斗爭。面對這種政治形勢,胡亥聽信趙高之言,對諸公子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殺戮。《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皆流淚拔劍自殺”?!妒酚洝だ钏沽袀鳌份d:“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公子高……請從死,愿葬驪山”。被胡亥殺害的“諸公子”已經(jīng)22人,加上扶蘇,已達23人之多。在這23人中,胡亥的“十七兄”自然是首當其沖的,扶蘇、將閭、高,也可確其名,其他的兄長或是小于胡亥的公子,就難以一一確定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經(jīng)過這場屠殺,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的兄弟,尤其是兄長,雖然不能肯定已經(jīng)全部死亡,應該說基本上被秦二世鏟除完了。
子嬰如果是秦二世兄長,他又何其能幸免于屠殺。尤其是,《史記·蒙恬列傳》明確記載,當秦二世屠殺蒙氏兄弟及大臣時,“子嬰進諫曰:‘……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是內(nèi)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闭f了這么多“出格”的話,而后竟能平安無事,這不是很奇怪嗎?
因此,子嬰為“二世兄”這一說,是與當時的政治形勢相矛盾的,因而也是應當被否定的。
3. 子嬰為“始皇弟”是可信的
子嬰身世三說中,“二世兄子”說及“二世兄”說已如上述,均是應該否定的。剩下的就只有“始皇弟”一說了。從現(xiàn)有材料看,此說比較合乎情理,因而應該是可信的。
雖然子嬰為“始皇弟”這一說法也僅見于《史記·李斯列傳》,但是結(jié)合其他材料一起分析,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矛盾,所以比較可信。
首先,從年齡看,既為“始皇弟”,應當有比較大的兒子,可以一起商量謀劃誅殺趙高之事?!妒酚洝だ钏沽袀鳌氛f:“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高上謁,請病,因召入,令韓談刺殺之,夷其三族?!边@是情理中事,是可信的。
其次,關(guān)于子嬰向秦二世進諫之事,他作為秦二世的叔父,自然可以提出不當殺蒙氏的問題。雖然是臣子之屬,但畢竟是長輩,所以從諫詞的口氣看,也是一致的。從覬覦皇位來說,在當時傳位習慣是父死子繼的情況下,作為秦始皇的弟弟,是沒有資格參加爭奪的,因而對胡亥不構(gòu)成直接的威脅,所以他作為皇室一員就敢于為秦王朝的長治久安而進諫,卻不會冒很大的風險。雖然秦二世在“滅大臣而遠骨肉”的情況下,也會殺戮一些較疏遠的反對他的親屬,但那畢竟不是重點所在。因為他所特別要除掉的,就是那些可能與他爭奪帝位的人,即他的兄長輩諸公子。
再次,趙高逼死秦二世后,把子嬰抬出來繼承王位,說明子嬰在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中間,還多少有一些號召力,可以起到趙高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趙高逼死秦二世以后,本想自己就登帝位而直接掌權(quán),但是得不到百官的擁護,只好立子嬰,而自己仍退居輔佐之位以掌控實權(quán)。子嬰不愿做趙高的傀儡,又看出趙高在整個統(tǒng)治集團中并不得人心,而是被孤立的。因此,他就毅然設(shè)計殺死趙高,奪回了全部統(tǒng)治權(quán)力。他敢于這么做,說明他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是比較得人心的。
由此可見,子嬰有謀略,有膽識,不是一般的平庸之人可比,這也可以說明他的身世和地位,與秦始皇的弟弟是比較相稱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