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小學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活動,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tài)度和技能,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
1“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
現(xiàn)代腦神經(jīng)研究證實,兒童具有極大的學習潛能。“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和持續(xù)的學習行為”。小學3~6年級的兒童的腦重約為成人腦重的
,腦重的增加表明腦細胞在生長發(fā)育,腦機能逐漸趨于完善,兒童的心理素質不斷提高。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這個階段的兒童可以從具體的事物中理解數(shù)、形、體積、重量和容量等概念,能夠勝任小學里的學習任務。英國科學教育家威尼·哈倫也指出,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jīng)能借助想象對一個簡單過程進行逆向思維,高年級學生能夠初步建立用數(shù)據(jù)來檢驗假設或某種觀點的思維方法。即使低年級學生也決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人生早年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是學習新事物的基礎。我們對小學生進行的一系列科學實驗也表明,學生能夠有意識(外顯)或無意識(內隱)地學習,形成較為復雜的科學概念(如“力”),獲取像科學探究這樣的相當復雜的過程技能,而且對環(huán)境影響非常敏感。所以,我們決不能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錯誤地認為“兒童學科學不過是玩游戲而已”。在教學內容上偏易,在教學要求上偏低,這不但浪費了兒童科學學習的智力資源,而且遏制了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樂趣,浪費了兒童學習科學的情感資源和行為動力,對他們終身的科學學習造成消極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影響。2“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兒童來說,態(tài)度的形成需要實踐的過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復的模仿練習,而知識的獲取主要通過感性經(jīng)驗的積累。他們常常依靠動手操作來認識和理解世界,而他們所能認識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們自己可以動手操作的具體事物。因此,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并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教師的言語動作力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盡量少用或不用專業(yè)術語和抽象定義,尤其要避免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把結論告訴兒童。兒童的有意注意和堅持性尚在發(fā)展之中,所以課堂教學形式應靈活多變,課外中長期作業(yè)應簡便易行。”
4注意觀察和研究小學生的行為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意味著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要了解他們在興趣愛好、情感態(tài)度和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需要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仔細研究學生的真實想法。因此,居高臨下、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和單向灌輸?shù)?,都是力求避免的?#8220;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這樣的教師虛懷若谷,耐心細致,能夠真正尊重兒童在學習科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差異,了解每一個不同的兒童;能夠真正了解兒童學習科學的實際狀況,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tài)度和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切實有效地給予兒童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幫助他們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