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一個人對于世界及自我的第一印象。
無論對于什么事情,當認知錯誤了,言行就會發(fā)生錯誤,造成結(jié)果就會有失偏頗,就如同一個人面對人生禍福得失的一個態(tài)度。
很多人當福氣來的時候,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當?shù)溁紒淼臅r候,也就是說面對人生低谷的時候,就過于喪氣,甚至產(chǎn)生了極度負面的想法。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不能正確的“認知”萬事萬物,而產(chǎn)生產(chǎn)生的一個思維過錯。
古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你會救;天欲禍人,必先以微幅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你會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上天想要賜福給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會用小小的災(zāi)難來告誡一個人,所以當一個人生活中面臨著小的災(zāi)難的時候,其實不必過分煩擾,這個時候需要具備的一個態(tài)度,就是要看你會不會自救。如果上天想要降禍患于人的時候,就會用小小的福氣來讓一個人驕傲放縱,所以福氣來了不必竊喜,要看你怎么去消化它。
這個其實就是《道德經(jīng)》中提出的“福禍相依”的一個道理。
任何事物,都是交替循環(huán)存在的,不是單獨存在。福氣之中帶著禍患,禍患之中帶著福氣,用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去認知人生的禍福得失,就能夠以客觀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個道理就叫做“中庸”的處事核心。
孔子看重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達到的是一種和諧公正,不同流合污,不人云亦云。能夠中立,不偏不倚,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事情,能夠有一份自我的強大。
用“中庸之道”去看人生禍福得失,讓自己的言行合于中正,更加的合理和適度。
人生的困境向我們展示的,其實并不是純粹的災(zāi)難。
有這樣一句話:苦難也是人生的福音。這句話聽起來有一些不符合常理,其實仔細品讀,卻有其中的道理,印證的也是“福禍相依”的道理。
雖然說,苦難本身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它會讓我們感受到和幸福毫無關(guān)聯(lián)。當一個人經(jīng)歷苦難的時候,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或者是自己的感情等等,讓我們感受的都是極度負面的情緒。
但是苦難過后,人對于苦難的一種反思,和苦難帶給自我的一種覺醒,就是人生福氣的一個根源。
俗話說:物極必反。
當人生到達低谷最低谷處,在之后的下一個階段,面臨的就必然是上升,當你跌入人生低谷的時候,可能預(yù)示著是命運轉(zhuǎn)機的一個來臨。
但是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之下,有一點則更加重要,這一點也是取決能否把被動化為主動,能否把禍患化為福音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那就是會不會自救。
我們剛才所說,用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的低谷和逆境,其實這是自救的一個基本心理素質(zhì)。
只有你心態(tài)平和了,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才不會過于沮喪和懊惱,才會用平和的一個態(tài)度去對待逆境。
只有這樣,才能夠轉(zhuǎn)敗為勝,更好的反思自我,更好的體會逆境帶來的那一份覺悟,這樣的心態(tài),才能讓你為自己所用,讓自己更好的成長。
總結(jié)今天的智慧,就是用更好的認知態(tài)度,認知思維,對待人生的福禍得失,當面對人生逆境的時候,讓自己的言行達到中正平和,合理適度。
把被動的局面轉(zhuǎn)換為順境的機緣,在逆境中找尋希望,在逆境中尋找那一份新的解脫,這就是最好的認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