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脈之應于寸口,如何而脹?
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脹也。
岐伯曰:陰為藏,陽為腑。
黃帝說:寸口脈出現(xiàn)什么樣的脈象就表明為脹病呢?
岐伯說:脈洪盛堅實而滯澀的,就說明患有脹病。
黃帝說:五臟六腑脹病的區(qū)別在哪里?
岐伯說:陰脈脹在臟,陽脈脹在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于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
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愿聞脹之舍。
岐伯曰: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黃帝說:氣機異??墒谷嘶济洸?,那么脹病是在血脈之中呢?還是在臟腑之內呢?
岐伯說:血脈、臟、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氣,但并不是脹病產生的部位。
黃帝說:我想了解脹病產生的部位。
岐伯說:脹病都在臟腑的外面產生,向內壓迫臟腑,向外擴張胸脅,使皮膚發(fā)脹,所以叫做脹病。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里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愿聞其故。
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wèi)氣逆為脈脹;衛(wèi)氣并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黃帝說:五臟六腑深居在胸腔、腹腔之內,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樣,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雖然名字不同,但共同居守于一定的領域。我想知道它們的功能不相同的原因。
岐伯說:胸廓、腹廓是臟腑的外衛(wèi);膻中是心臟的宮城;胃是容納水谷的倉庫;咽喉和小腸,是傳送飲食的道路;消化道的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五個竅門,就像閭巷鄰里的門戶一樣;廉泉、玉英,是津液運行的通路。所以說五臟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界線,并且它們所表現(xiàn)出的癥狀也各不相同。如營氣在脈中正常循行,而衛(wèi)氣運行紊亂,就會引起脈脹;如衛(wèi)氣并入脈中,循行于分肉之間,就會引起膚脹。用針刺治療時就應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且用瀉泄法。若脹的部位離足三里穴較近,針泄一次就可以了;若脹的部位離足三里穴較遠,就應針泄三次。不論虛實,脹病初起時都應趕快施行泄法,以治其標。
黃帝曰:愿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黃帝說:我想聽你講一下脹病所表現(xiàn)的癥狀。
岐伯說:五臟中心患脹病的表現(xiàn)為:心煩短氣,睡臥不安;肺患脹病表現(xiàn)為:胸中虛滿,喘息咳嗽;肝患脹病表現(xiàn)為脅下脹滿疼痛牽引小腹;脾患脹病表現(xiàn)為:呃逆嘔吐,四肢悶脹不舒,肢體沉重,不能勝衣,而且睡臥不安;腎患脹病表現(xiàn)為:腹脹滿,牽引背部閉悶不暢,腰髀部疼痛。
六腑脹: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瘨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jié)M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shù)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六腑中胃患脹病表現(xiàn)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中常常聞到焦臭的氣味,不思飲食,大便困難;大腸患脹病表現(xiàn)為腸中濯濯鳴響而作痛,若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會導致完谷不化的飧泄;小腸患脹病表現(xiàn)為:小腹脹滿,牽引腰部疼痛;膀胱患脹病表現(xiàn)為:小腹脹滿,小便不通;三焦患脹病,表現(xiàn)為:氣充塞皮膚,輕浮空虛,松弛;膽患脹病,表現(xiàn)為:脅下疼痛脹滿,口中發(fā)苦,經常嘆息。
以上這些臟腑的脹病,在產生和治療原則上都有相同的規(guī)律,只有明確營衛(wèi)氣血運行逆順的情況,從而運用恰當?shù)尼槾谭椒ǎ拍苤斡膊?。如果患虛癥用瀉法,患實癥用補法,就會使神氣不能內守,正氣不能安定,真氣動搖,易至人夭折。如果患虛癥用補法,患實癥用泄法,就能使神氣內守,經脈、肌腠充實,這樣做的人才可以被稱為高明的醫(yī)生。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
岐伯曰:衛(wèi)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氣在下,營衛(wèi)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黃帝說:脹病的產生和根源是什么?
岐伯說:人體內的衛(wèi)氣,在正常情況下,常常伴隨著血脈循行于分肉之間,其循行有逆順的不同,且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與脈中的營氣相隨而行,與自然界的規(guī)律相適應。營氣行于臟腑的經脈,周而復始,也順應自然界四季的次第變化,使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陰陽不相隨,氣厥于下,使營衛(wèi)不能正常循行而凝滯,寒氣上逆,邪氣與正氣相搏集結,就會形成脹病。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
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帝曰:善。
黃帝說:很好!如何才能將這個問題講述得更清楚淺顯呢?
岐伯說:邪氣趁營衛(wèi)循行紊亂時侵入,與真氣相合便互相搏結,以致有的存在于血脈,有的存在于五臟,有的存在于六腑,從而形成脹病。
黃帝說:講得真好!
黃帝問于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wèi)氣相亂,陰陽相逐。其于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于脹也,必審其為,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黃帝問岐伯道:前面講過,脹病初起之時,不論虛實,一律應用瀉法針刺,離病位較近的針刺一次,離病位較遠的針刺三次。而有的針刺三次后脹病仍不見減輕,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指針刺時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氣血輸注的穴位,故針刺一次或三次脹病即愈。如果針刺時沒有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并刺中穴位,就會使經脈之氣不能暢行,邪氣閉留在內。如果妄中皮肉,則使衛(wèi)氣更加逆亂,陰陽營衛(wèi)之氣相互排斥。對于脹病而言,當用針刺瀉法而不用,所以上逆之氣不能下行。針刺三次后氣仍不下行的,就必須調換其他的穴位,使上逆之氣得以下行,這樣脹病就可消除。如果脹病還沒消除,可再換穴位針刺,直至治愈疾病,不再有什么危險。對那些慢性脹病,一定要認真審察癥狀,當瀉的就用瀉法,當補的就用補法,如同以槌擊鼓必有響聲,脹病怎能不消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