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活動中的態(tài)勢心理 |
點擊數:12976 |
交際活動中的信息交際和情感溝通,運用語言的方式是重要的,但有許多方式不屬于語言。除了語言手段外,參與共同活動調節(jié)的還有非語言交際方式,如體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副語言系統、觸摸、空間、裝扮以及其他裝飾品等等。據研究表明,交際活動中對信息的獵取, 35%是通過語言方式,而65%則是從非語言方面得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主要靠符號系統來推系,符號系統,除語言系統外,還包括非語言符號系統。因此對非語言符號系統的探討和研究,是不容忽視的。當然,非語言符號系統交際涵蓋著類語言、身體動作和近體行為等各種現象,我們的目光將集中于態(tài)勢心理研究。 一、非言語交際的類型 同言語交際一樣,非言語交際類型是千姿百態(tài)、豐富多彩的。它是對言語交際的自然連拉和重要補充,它可以用于強調、替代、重復或者補充言語包含的信息,使言語表達更加連續(xù)和通暢,暗含的信息意義更加明確完。當然,非言語表達也可能與言語表達不相一致,甚至相互沖突,呈現出復雜的情況。對此,我們不能草率從事,隨意劃分類型。這里,我們僅從非言語交際方式的角度,進行嘗試性的劃分。 1.動覺交際 所謂動覺交際,是指引起交際對象注目的表情和動作。這種表達方式主要訴之于對象的視覺,從看的方面來把握情感、捕捉信息。所謂察顏觀色,從別人的表情、動作、眼神中領會情感意圖、獲得信息,就是這種動覺交際方式。 關于動覺交際的研究,很早就引起心理學家們的重視和注意。心理學家們認為,人的面部表情、目光暗示、全身勢態(tài),都與他的內部感情、性格特征直接聯系著。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面部的“陰晴雨雪”的變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這點。這是因為人體各部分的動覺,反映了一個人的總體情緒,一旦符號的動覺系統納入交際情境中,就會給交際帶來細微差別。動覺交際就是通過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身體動作實現的,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動覺交際中的面部。面部表情,是指對于信息的發(fā)出和接收,交際雙方發(fā)生交互作用和感情交流的方式,不是通過語言或人體其他部位的動作變化來反映,而是通過面部神色的變化顯示出來。人的面部表情是豐富而復雜的,它直接聯系著人的心理活動。人的思想感情的變化,人的固有性格特征,都可以通過面部的細微變化反映出來。人的面部是人的內心的晴雨表,得意時則滿面春風、喜形于色;失意時則愁眉不展、情緒無常;談得投機則面帶溫情、和顏悅色;話不投機則惱羞成怒,面紅耳赤。喜怒哀樂,無一不顯之于面部表。即使是性格內向的人,也不可能情不外露,只不過是比較含蓄而已。當然,內心與面部表情也有不相一致的時候。比如說,反常心理,極端悲痛時卻哈哈大笑,濫用表情,言不由衷,等等。而這些也是人的某種心理的曲折反映,有的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我們如果聯系此人的真實情境,是可以發(fā)現其表里不一的性格差異的。它與反常的心理狀態(tài)畢竟不同。但不能由此而斷定人的表情的無確定性,更不能據此而否定面部表情與其內部性格特征的必然聯系。 (2)動覺交際中的目光接觸。目光接觸是示意動作交際的方式之一。目光既能穿透他人的心靈,又能展示自己的心靈,它是無聲的語言。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睜得大小,眼神光彩程度,可以準確地傳遞信息。瞪眼瞠目,表示憤怒和反抗的情緒;目光柔和,流波顧盼,飽含著內心的柔情蜜意。眼睛神采的變化,甚至可以反映一個心靈的發(fā)展變化?!妒酚洝飞嫌幸粍t“鴻門宴”的故事。項羽要殺掉劉邦,范增與項羽商議行動暗號,飲酒間,“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帶以示之者三。”范增以目示間,又舉起所佩玉帶示意再三,可見他殺劉邦的決心。只是由于項羽未作反應,所以沒有殺之。魯迅寫祥林嫂的命運變化,也抓住了祥林嫂眼神的變化。第一次祥林嫂到魯四爺家,順著眼,也很精神,可第二次來時也是“順著眼”,“只是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然而死之前的祥林嫂,“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表現出了祥林嫂的心靈變化,透視了她那一生不幸的悲慘命運。我們接觸別人,首先要觀看對方的眼神變化,因為眼睛是面部表情中最靈活、最富于傳神的器官,目光是最有吸引力的。西方心理學家的實驗證明:任意兩個平行列的圓圈或環(huán)狀物,尤其是大圈內套有小圈或大環(huán)內套有小環(huán),近似人的瞳孔,特別能吸引人的視線。可見,目光接觸所產生的交際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盡管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道德觀和性別的不同,會導致千差萬別,但對于這一點的認識已成為代代相傳的定式,它的作用顯然是不可能否定的。 (3)動覺交際中的身體動作。身體動作在交際環(huán)境中出現,無疑都具有示意作用。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頻頻點頭或搖頭,則表示極力的贊同或反對,這幾乎無一例外。當然,點頭、搖頭的動作所表示的意義,只是就同一國家或民族而言的,絕不能一概而論。希臘人以搖頭表示贊同,點頭表示不同意;日本人不同意時既不點頭,也不搖頭,只是客氣地笑笑。但身體動作能傳遞一定的交際信息,則大概是肯定的。我們平常說的點頭哈腰,蹬足曲膝,以致接吻擁抱,都含有它的特殊意義。 身體動作都是交際方式,手勢的作用則更能實現示意動作的實際含義。相對于面部表情而言,手勢是一種更重要的交際方式。用手勢作暗語,表達某種意思,交流某種感情,加強某種語氣,會使表情更加有聲有色,神情畢現。當然,手勢的示意反映著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國人稱贊別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不起就翹起大拇指,對庸碌無為者便以小指表示。日本人則不同,他們伸出大拇指是表示“老爺子”,用小指表示“情人”。歐洲人站在路旁伸直手臂翹起大拇指則表示要“搭車”,這些與中國完全不同。手勢所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其傳遞的信息內容很不一樣。 除此以外,交際時雙方的姿勢也是一種示意性動作方式。如果兩人相向而坐,距離很近,這表示相互接納,談話一定很投機;如果兩人相背,則一定是不和,或談不攏,表示相互抗拒;如果肩并肩,更能表示關系密切、友好。當然,以姿勢示意,并不是只有上述三種方式,文化背景和傳統習俗不同,姿勢的示意內容也有差別。動作姿勢是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不能亂加運用。 2.外言語交際 除了動覺交際外,外言語交際也是常見的方式。外言語交際是口頭語言交際的補充形式之一,對于突出語義和明晰信息有其特殊作用。 外言語交際包括副語言交際和額外語言交際兩種方式。副語言系統是元音化系統,指的是聲音的聲幅、音質和音調性。如說話的快慢,聲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變化,發(fā)音的準確程度等等。有的聲音悅耳,有的聲音刺耳,其音質存在著差別。此外,還有些特殊聲音,如“喔”、“噢”、“哎唷”、“嗬”等,對于具有言語意義的信息傳遞和信息的明晰都有補充作用。額外語言系統是指言語的停頓和其他附加動作,如邊說邊笑,哼哈、咳嗽之類,不僅補充,而且還可以修飾語言,與副語言系統起著同樣的作用。 3.觸覺交際 觸覺交際是指交際雙方之間的觸摸行為,是人們利用空間建立親密關系的延續(xù)。如握手、摸服袋、擁抱、接吻等等。觸摸交際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中產生的,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觸摸行為所包含的意義和效果則是由雙方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觸摸的部位以及觸摸的方式所決定的。如長輩撫摸晚輩,領導同下級握手,都是親切、愛護、看得起的表示。對悲痛欲絕的人,我們用手按按他的肩膀,或緊緊握住他的手,是一種理解、寬慰的表示,比言語更能顯示其特殊的意義。一般來講,觸摸可以促進彼此了解、相互諒解和感情交流地交際友誼的建立和關系的深化,有著積極的作用。 4.空間接近交際 E.露爾把空間接近稱作“空間心理學”,他是空間接近論的創(chuàng)造者。他在空間組織的基礎上,提出的評價交際隱秘性的方法,具有實踐意義。例如我們辯論某一問題,辯論的勝負并不完全取決于空間布局,其他的交際因素也會發(fā)生作用。然而在其他交際因素和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yōu)化交際空間組織布局,則有可能出奇制勝。從個體間交際講,空間是指個人的空間范圍,它與個人是形影相隨的。每個人總是同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的,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個人空間的存在是無疑義的,當在距離大小因人而異。因為個人空間受著三個因素的影響,即人們之間關系的深淺和增減變化,外部空間環(huán)境,文化背景。例如女性較男性更適應于狹小空間。距離的遠近同交際的效果往往成正比。 5.物體語言交際 所謂物體語言,是指象征著交際意圖的服裝或其他裝飾品,其中包括服裝、發(fā)型、化妝品、珠寶手飾以及其他裝飾身體的東西。這些裝飾品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對于交際者來講,既會引起某種好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也會招人討厭,產生無形的排斥力。它是無聲的語言,穿什么衣服象征什么人,有什么服飾,表明什么地位。相容或相拒,吸引還是排斥,都存在于那些裝飾品本體。它不是以語言表達,而又代替了語言,能起到交際語言所不能起的作用。 二、交際活動中態(tài)勢心理的表現形式 非言語的類型劃分,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交際符號系統紛繁復雜而又豐富。非言語的任一種類型,都同言語融為一體、起補充和修飾作用,特別是身體動作。人體的各種表情和態(tài)勢,可以說是直接同心理聯系的,起著揭示心理活動的作用。由于態(tài)勢與心理聯系的直接性和連貫性,便構成了交際活動中的態(tài)勢心理。下面我們簡略分析幾種表現形式。 1.暗示 暗示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示意性態(tài)勢,它是心理影響的一種特殊方式。暗示的目的是向對方傳遞信息,引起對方的注意和重視。如發(fā)現小孩子想拿別人的東西,家長便用眼睛或身體動作示意,以阻止小孩的行動;有的學生遲到,老師向全班學生強調遵守紀律的重要性等等。不論采用什么方式,其意義都在于傳遞信息。因此,暗示的過程是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傳遞信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暗示是有其權威性的,接受者是以暗示信息的無批判知覺為基礎的。學生考試必須首先填上姓名、考號,如果監(jiān)考人員一味強調“要注意填上姓名、考號”,那么學生就會不自覺地看看自己的試卷。暗示受心理的影響,反過來它又會影響他人的心理,改變原有的心理定勢。盡管個人的處境不同,個性心理特征不同,但示意的影響作用則是共同的。 暗示作為一種態(tài)勢心理表現形式,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暗示和間接暗示,有意暗示和無意暗示,還有反暗示。直接暗示傳遞的信息很清楚,行還是不行,直截了當,不加掩飾;間接暗示則比較含蓄,其傳遞的信息必須經過接受者仔細體會才能獲得;有意暗示是暗示者的動機和傳遞信息有意識地顯露出來,讓對方了解;無意暗示則指一種無目的無意識的暗示;反暗示是暗示者利用受暗示者的逆反心理所進行的一種相反信息的傳遞。如交際者之間開玩笑,“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未曾偷”,以相反的語言或行動,表達正面的意思,收到積極效果。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內心的反映,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 2.感染 感染也是心理影響的一種方式,它是心理狀態(tài)的無意識的、不自主的屈從。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影響,必須通過心靈感染,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進行情緒傳遞,以達到情感上的彼此相通。感染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影響。如某位青年生活上不幸而情緒低落、悲觀失望,這時如果親友們給予啟發(fā)、告誡,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的心靈受到感染,逐漸會得到調整,他就會改變原來的心理狀態(tài),轉入常態(tài)。中國女排獲得“三連冠”時,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敲鑼打鼓、鳴鞭放炮,群情高昂,這就是感染對心理影響的結果。 感染是人們彼此間情緒的一種溝通,溝通的方式也因情境和彼此接觸的不同而異,單向的、雙向的、群體的,都會發(fā)生感染。感染的主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許多文藝作品讀后催人淚下,感人至深便是例證。 感染與暗示在傳遞方式和感染對象這兩點上相同,但在傳遞方向和情感反應的層次上又有區(qū)別。感染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它引起的情緒和情感反應較強烈,屬于高層次的;而暗示的影響是單向的,所引起的情緒和情感反應較弱,層次要低一些。感染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影響方式,在我們的交際活動中應當引起足夠的注意,注意充分發(fā)揮它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3.模仿 什么是模仿?所謂模仿,是指個人受到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方式的刺激影響而產生的認同心理和仿效行為。應該說,模仿也是心理影響的一種方式,它是由心理變化而導致行為相似的過程。 模仿的心理基礎是認同,有對某種行為特征的贊同,就有模仿這種行為特征的行為。例如仿效他人的走路姿態(tài)、穿著打扮、說話語調,以及風格、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習慣、禮節(jié)等等,都存在著模仿的因素。父子舉止相似,師生風度相像,相聲演員的模擬性內容,都是模仿的實際應用。模仿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按照塔爾德的“模仿理論”,“模仿是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生存的基本原則”。人類社會再現“世界重演規(guī)律”主要靠模仿,人類社會就是相互模仿、互相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社會。模仿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仿生學”的建立與模仿不能說毫無關系。人類的各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歸根結底都是通過模仿、復制才進入社會結構和人類社會領域的。先有了模仿加工,而后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們不能夸大模仿的作用,但也不能輕視它。 模仿具有自己的特定方式和內容,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多種方式,如邏輯模仿和形象、直覺模仿,內部模仿和外部模仿,習慣模仿和時髦模仿,個體模仿和團體模仿,等等。不論哪一種方式,其基本特點都是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由低級向高級逐層遞進的。我們從年齡特征、興趣愛好、人的社會化程度出發(fā),可以將模仿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有意識模仿,即有目的地、自覺地仿效,以適應時尚和團體的需要,至于含義如何,并不予以深究。二是無意識模仿,這是一種不自覺地、自發(fā)地仿效,它往往出于一種好奇,像小孩模仿大人的動作、姿態(tài)和腔調。三是合理模仿,這不僅是有意識地、自覺地效仿,而且還具有選擇性。比如打乒乓球有各種各樣的技巧,有的特別喜歡模仿老手拉弧圈球的動作。 模仿與暗示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模仿是對暗示的反應;它們是相互作用的對應性行為方式。沒有暗示,就不可能有模仿;沒有模仿,暗示也不能成立。市面上流行某種服裝,有的人也買一套穿上,這就是受到暗示后的模仿。當然,模仿和暗示都不是消極的,而是別出心裁的選擇,含有創(chuàng)新因素。而且模仿、暗示的結果,會使多數人行為趨向一致,成為某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有利于社會的統一,推動社會的變化發(fā)展。 4.競爭 競爭心理普遍存在于人群中。人們?yōu)榱酥\生,或為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就某一種事業(yè),在同一范圍,在相同的條件下,需要獲得更多的信息,爭取優(yōu)勢,就必須與自己的對手進行激烈的競爭。競爭是發(fā)展自我、發(fā)揮潛在能力的一種心理方式,是心理激動所導致的沖突行動。 競爭行為產生于競爭心理,這種心理有利也有弊。首先,競爭有利于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富有競爭意識的人,才有開拓精神,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表明:在有競爭的狀況下,人們能夠更大程度地發(fā)掘自己的潛能,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與財富。好勝心與成就動機,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本能,競爭對于人們積極性的激發(fā)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大有好處的。其次,競爭也有弊病,如果心理不健康會因此而產生嫉妒心理,特別是在職業(yè)、年齡、地位、性別、學歷相同的人中間,更會引起相互嫉妒,產生憎恨、排他等激烈情緒,競爭便變成爾虞我詐、明爭暗斗的手段。但是只要我們端正態(tài)度,保持健康心理,對對方作出必要的讓步,我們就可以因勢利導,開展正常的競爭,促進共同的發(fā)展和提高。 給予暗示、感染、模仿和競爭等態(tài)勢心理過程,我們可以斷定,任何一種態(tài)勢,都伴隨著一定的心理活動,并且?guī)в袕娏业膫€性心理特征。它們在廣泛交際活動中,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表現出特殊心理方式,彼此緊密聯系著。正因為如此,人們的交際過程才顯得非常復雜。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人們在交際活動中采用正確的、多樣的交際方式,主動地、信心百倍地去爭取交際成功。 |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