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復旦大學校友。記者,詩人,書法家,政治家。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報刊活動家。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他的外孫劉遵義教授是現(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他是清朝光緒年間舉人,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被清廷通緝,亡命上海,遂進入震旦公學。震旦學院肄業(yè)。早年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1907年起先后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民主革命。歷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司令,審計院、監(jiān)察院院長,是國民黨重要決策人物。1912年后擔任南京政府交通部長,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jiān)察院長,前后共任監(jiān)察院院長34年。后隨國民黨退居臺灣。于右任寓臺灣15年,臺灣書法風氣首次出現(xiàn)碑學壓倒館閣帖的趨勢。1964年病逝于臺北。于右任墓位于臺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精書法,早在20年代便有“北于南鄭”之稱,“南鄭”指鄭孝胥。尤擅草書,首創(chuàng)“標準草書”,被譽為“當代草圣”。于右任1932在上海創(chuàng)辦標準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整理成系統(tǒng)的草書代表符號,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書局初版),影響深遠,至今仍在重印。有“近代書圣”之譽。著作《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
于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國有殤。
于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fā)表于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臺北謝世后。晚年在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xiāng)是中國大陸”。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郁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xiāng)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xiāng)思國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挾到臺灣,而結發(fā)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陸》并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tǒng)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臺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xiāng)、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jié)采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fā)對大陸、對故鄉(xiāng)深切向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共鳴。詩的最后一節(jié)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里的兩句話,采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后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秶鴼憽烦鲎郧o《九歌》?!毒鸥琛肥乔鞣磐局心7鲁戏降募栏瓒鴦?chuàng)作的一組詩篇,《國殤》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將士的挽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里的遺憾。古人云:“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后尚不能魂歸故里,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借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tǒng)一!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tǒng)一,死后還要葬于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門已回歸,我們正企盼阻隔半個世紀的臺灣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相信,一個統(tǒng)一富強,繁榮昌盛的中國不久將屹立于世界東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將會含笑九泉!于右任臨終之謎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臺北榮民總醫(yī)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興,但由于病重及喉嚨發(fā)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于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過了一會,于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于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你身體好一些后,再來問你剛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點了點頭。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臺北最高的觀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臺灣登山協(xié)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于右任終于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愿。
一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個謎。后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于右任的“一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tǒng)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于陜西三原縣故里。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于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tǒng)治立下卓越功勛;他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一生寫下詩詞近900首。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chuàng)立了“于體”書法藝術。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的書品為最好模范,于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于其書法的成名。”
于右任與烹飪
飲食烹飪屬于文化范疇,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之一。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文人雅士對富有地方風味特色的美饌佳肴給予評價,題詞(匾),或吟詠賦詩以述懷,使這些菜點增光添色,身價倍增。
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詩人于右任,祖籍陜西省三原縣,每次回鄉(xiāng)探親,都要在縣城德亭餐館品嘗地方風味菜點。這餐館有煨魷魚絲、干煸鱔魚、白封肉、疙瘩面;有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燒、層層塔樓相疊,口感油而不賦,清爽利口的金線油塔;有由唐代《燒尾食單》中的“見風消”(油浴餅)演變而來的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面膨松,如輕紗、蟬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入口即消,其形玲瓏剔透,酷似巧制綾花。于氏對這些菜點的制作技藝和風味特色倍加贊賞。他乘興為該店揮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chuàng)建于一九三一年的餐館,蜚聲遐邇,譽滿三秦。
一九二一年清明節(jié),他親臨西安東關長樂坊徐仁福開設的徐記稠酒店。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槽”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
當年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為15%,汁稠似乳,色白如玉,入口綿甜清香,酒味濃郁醇厚,飲后口齒流芳。風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傾倒,飲后嘖嘖稱贊,即興揮毫書寫了,“徐家黃桂稠酒店”。徐家將之制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
一九四二年入蜀途中,于右任以陜南寧強縣,品嘗了縣城里著名的王家核桃燒餅。此餅清朝時曾作為貢品,它是以面粉、核桃為主料,配以油、鹽等輔料制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長,營養(yǎng)豐富。于氏食后贊不絕口。隨后,這家店生意日益興隆。
一九四七年夏,陜西師專第一屆學生畢業(yè),有關部門組織他們到教育事業(yè)比較發(fā)達的東南各省觀摩學習。到達南京后,當時任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長的于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內,花壇四周,擺滿了眾多的攤擔:有涼粉、釀皮、涼面、扯面、醪槽、元宵、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陜西風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于氏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宛似今日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
饒有興味的是,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讀鎮(zhèn),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里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魚巴)(魚市)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采用太湖特產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一九二七年,于氏偕夫人游西湖賞桂,歸途中在石家飯店嘗了“斑肝湯”,食后,他即興題詩:“老桂花開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魚巴)(魚市)湯。對(魚巴)(魚市)湯有人分析,于氏是陜西人,對“吳儂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以后,又由于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詩也寫得有韻味,“(魚巴)(魚市)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而流傳至今,在烹飪界傳為佳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