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竹、菊被稱為“歲寒四友”,其中梅花是第一友。古代詩詞大家都寫過梅花,但自從宋代林逋寫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名句之后,他就在中國文學史和隱逸史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攝影:黃河
作為中國歷史上諸多隱士之一,林逋的才學與性情都足以令他彪炳史冊。
林逋這位宋代歷史人物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西湖人文景觀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以清寂絕塵的形象永遠被收藏進西湖的美麗山水”(張宏杰《千年悖論》),將隱逸之風骨刻入孤山,融入了宋韻的千古絕響。
一
林逋出生于杭州,自幼家境貧寒,但從小就立志遠大。
滿腹經(jīng)綸的林逋,眼界開闊,見識不凡,對于自己國家的前途命運其實也十分關注。然而他對功名利祿并不感興趣,打消了通過科舉功名入仕的念頭。
北宋年間,宋與北方的遼連年征戰(zhàn),林逋打算投筆從戎,報效國家。宋遼之戰(zhàn)曾形勢一片大好,但面對有利形勢,性格怯懦的宋真宗未能乘勝追擊,反而立下了“澶淵之盟”,以金錢贖買和平。林逋對此大失所望,因而更加堅定了林逋隱居山林、避世不出的想法。
為了挽回朝廷形象,宋真宗寡廉鮮恥地上演了一出“天書”降臨、泰山封禪的滑稽鬧劇。他還命人偽造“天書”,肉麻地歌頌自己的“文治武功”。面對此等情境,曾有一腔報國熱血的林逋變得心灰意冷,選擇家鄉(xiāng)西湖邊的孤山上遁世,結廬于孤山北麓。
林逋在孤山上過起了清貧但逍遙的生活。他在孤山上種植了以清高自潔而備受文人墨客稱道的梅花,或閉門讀書,或泛舟西湖。為了應對朋友不時的來訪,他還養(yǎng)了一只白鶴,如果有客來訪,通人性的白鶴會飛來。
他一生未娶,人謂“梅妻鶴子”。他從此委身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交給了孤山,交給了梅花和高貴的仙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鶴的形象優(yōu)雅飄逸,梅花飽經(jīng)風霜后而傲然綻放,象征著君子隱逸超然以及超凡脫俗的性格。
林逋雖遠離紅塵,但早已才名遠播,宋人對其書法、詩文等推崇備至。但其流傳至今的作品甚少,主要原因是自己刻意為之。其詩文多為起興而作,對其并不珍視,并不會精心保留。
幾乎每次寫完詩,他都會燒掉,朋友很是不解:“為什么不整理一下,流傳后世”?林逋微微一笑:“我退隱山林,從未想過在當世成名,還談什么后世”?要不是朋友偷偷抄錄,恐怕很少有作品能流傳至今。
林逋死后,“千古暗香傳麗句,九重恩詔賜嘉名”。宋仁宗慕其品性高潔,賜林逋謚號“和靖先生”。蘇軾盛贊其人品:“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缴吖?jié)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p>
二
“學成文武藝,貨物帝王家”“學而優(yōu)則仕”是歷代讀書人的出路。隱和仕幾乎包含了讀書人的所有選擇,中間沒有緩沖地帶。隱是讀書人處世的一種姿態(tài),是一種不合作的姿態(tài)對抗世俗。
中國文化對人格有著完美的設定。“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修煉太痛苦,于是就有了逃避和疏離。中國文化下的另一高地——老莊成為讀書人的心靈庇護所。士人為了擺脫政治束縛和和世俗塵世的羈絆,選擇了隱退山林,與鳥獸魚蟲同舞為樂,遠離世事的紛擾,而追求精神上的自足。
當然,并不是所有身居山林之人都是隱士。一些隱士“隱”的目的并不純粹,而是謀求政治資本。這些隱士是贗品,把隱居當作行為藝術,當作秀場、以求聞達。比如,唐朝的盧藏用,借隱居之名博取“流量”,以求步入仕途,為漢語貢獻了“終南捷徑”的典故,但終為士林不齒。
隱士多了,歸隱就成了一項競爭性的事業(yè),歸隱也就有了高下之別。古人云: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歷史上的隱士大致可以分為,全隱、真隱,先官后隱者,如陶淵明,半官半隱,如王維;忽官忽隱,如董其昌;先隱后官,如諸葛亮等。而林逋是真的隱士,也是境界最高的隱士。
如果說“六朝門閥時代的'隱逸’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那么宋元時代的'隱逸’則是一種社會性的退避”(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古代隱士總是在江湖和廟堂,山林和社稷之間糾結徘徊。在文治時代選擇歸隱,需要勇氣也需要技巧和講究。他的歸隱是一種純粹的歸隱。
《宋史》載:“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p>
“東南形勝,江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柳永、楊萬里、蘇軾都贊嘆于杭州的繁華,但面對咫尺之內(nèi)的繁華,林逋卻二十年未踏入,這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真心、禁得起誘惑的定力非常人能及。
攝影:黃河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多少讀書人的夢寐以求的奮斗目標。宋真宗趙恒,久聞林逋之名,專程派人前往孤山,邀請他入職東宮,擔任太子伴讀。林逋卻拒絕了這份美差。
他告訴身邊人:“榮顯,虛名也;供職,危事也;怎及兩峰尊嚴而聳列,一湖澄碧而畫中。”功名利祿,都是過眼煙云,官場勾心斗角,不如寄情山水,追求內(nèi)心的安寧。林逋太明白過去士人出世后需要面對太多的政治的、倫理的、思想文化的束縛而喪失個體自由。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弊怨旁伱返脑娫~不少,但他的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堪稱“詠梅千古第一名篇”。詩詞中,梅花的形象就是其孤傲人格的寫照。
林逋的堅貞風骨,用梅表達對生命境界的理解,是一次文學上的創(chuàng)造,是后世難以企及的。
在他僅存的幾首寫梅的詩中,用梅花的意象構筑起士大夫品格。他托物言志,用梅花隱喻自己退隱閑適的生活,更符合宋人的審美情趣,契合宋明理學中那種思辨型的文化風格。
[宋]馬遠《林和靖梅花圖》
內(nèi)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皟?nèi)圣”是格物致知、修身正心,外王就是治國平天下。世人一般認為,沒有功業(yè)何談成功?這是世俗的成功學。林逋當然不是俗人,他遺世獨立,畢生不圖功名,在青山綠水中、梅香鶴唳中,找到人生歸宿,回歸生命本真。
林逋死前自造墓室,作《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p>
這是林逋的絕筆詩,頗見其志。前二句表達詩人生生世世住在不入紅塵的清幽之處,以修竹的意象自詡高潔的品性,后二句言詩人不慕功名,以及對宋真宗封禪泰山,偽造天書的批判,同時是對自己清高人格的贊美。
林逋也有一個普通文人的率真。他雖以梅花的品格自勉,但不像梅花那樣孤芳自賞。他并不孤傲,并不偏激。他與同時代德高望重的文人士大夫、得道高僧交游,與他們結下了深厚友誼。他經(jīng)常劃著小船,入古剎,與高僧們探討宇宙人生的真諦。杭州的文人雅士也樂于造訪林逋的草廬,與其終日清談而樂不思歸。
攝影:楊澤斐
林逋給西湖的人文景觀留下了獨特印記。一方面,他避居山林,獲得了心靈自由。另一方面,他堅守個人操守,過著簡單純樸的生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演繹了儒家追求道德完美和道家清凈無為,紓解了自魏晉以來困擾士人的“自然”和“名教”的張力。
林逋的身上,有名仕的風骨、有君子的德行、有道家的仙風道骨、有佛家的清心寡欲、有讀書人的才情。林逋將其獨特的才情,融入西湖山水,創(chuàng)造了宋代皈依山水的隱逸文化。
隱退避世,淡薄名利但不厭世,經(jīng)得起誘惑,守得住真心,原離塵囂但不逃避生活,顯示了隱士風骨、君子修養(yǎng)。這是北宋士大夫人格氣節(jié)的另一面。宋恭宗詩云:“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边@是對林逋人文風骨的肯定。
三
宋韻風骨體現(xiàn)在文人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積極革新政治的家國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以林逋為代表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遵從內(nèi)心,與世無爭、傲然獨立,豁達樂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堅守內(nèi)心本真,追求生命圓滿的的隱士精神則是其另一面。
前者體現(xiàn)中國文化中陽剛、進取的一面,后者則體現(xiàn)審美性特點。
攝影:楊澤斐
宋代經(jīng)濟繁庶,文化昌盛,是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史的一個高峰,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宋代士大夫開始對人生意義和價值進行全面反思,以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審視人生,用超然的審美態(tài)度化解人生困頓。
以林逋為代表的宋代隱逸文化一改前朝悲觀厭世的基調(diào),以積極樂觀的情懷超然處世。其隱逸文化不再表現(xiàn)出苦情與悲憤,而是超然獨立、閑適曠達、寵辱不驚的自得和逍遙自在的審美精神。
這種審美精神是超然物外、不計較得失的非功利的生存方式,以詩意的方式追求心靈自由,啟明本心,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的終極關懷,深刻體現(xiàn)了宋韻文化中審美性特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