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幾個月前,我注意到Eric在某些情況下不太愿意嘗試。
比如,他自己泡奶的時候,因為精細動作與手眼協(xié)調性還不完善,老會有部分奶粉灑到奶瓶外面,無意中被說兩次后,就不再愿意嘗試了。
前兩天,他在套枕頭套的過程中,因為扣子不太容易扣上,就拒絕繼續(xù)嘗試。
這些類似的事情,讓我意識到了我的孩子有畏難情緒。
剛開始的時候,我并不是非常清楚自己該如何去做,只是我明白一點:孩子的任何問題都一定是撫養(yǎng)者的問題,一定是撫養(yǎng)者錯誤引導的結果。
于是我開始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去探索問題發(fā)生的可能原因:
1、拒絕接受孩子的畏難情緒
當孩子出現(xiàn)畏難情緒發(fā)脾氣或拒絕嘗試時,我們大人也會有情緒產生,自然也會傳遞給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嘗試了。
2、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
老人看到孩子把奶粉灑到奶瓶外面,通常接下來會告訴孩子,“你看你把奶粉都灑到外面了,還是不要做了,我來弄吧?!?/p>
當老人這么說時,孩子的解讀是,“媽媽,奶奶說我做不好。”
當然,老人一定是出于好意這么做的。但是對于孩子而言,他會將奶粉灑到外面與失敗劃等號。那么為了避免失敗,他就會想不如不做,也就不用承擔失敗的感受了。相信這種感受我們成年人也時常會有。
3、正確示范才是錯誤行為
通常孩子做不好,你會怎么做?
將正確的方式示范給孩子看,對不對?
我們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我們的示范告訴孩子,這一點都不難,你可以學我這么做!
但結果呢?
孩子索性讓你來做!
為什么?
“媽媽,你做得更好,你來做吧!”Eric不經意說出的這句話,點醒了我!
因為我們大人看來的“幫助”,孩子看來是“碾壓”?。?!
這是多數家長都會犯的錯誤!我們沒有以孩子的思維來看事物!
4、錯誤的表揚方式
表揚孩子“你真棒呀!”“真聰明!”幾乎是我們脫口而出的話!雖然我“聽過”這樣的表揚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但我們還是經常這么做了。
畢竟“你真棒呀!”的贊揚確實是由衷的,但同時也最不需要我們動腦的方式!
但現(xiàn)實是,這樣的表揚方式,確確實實阻礙了孩子的努力嘗試,因為他們害怕不再被表揚!
分析了可能原因,我們在行為上進行了調整,也看到了明顯的變化。但總覺得還有什么事我沒有真正意識到?
直到近期,我突然想起之前看過的成長性思維相關文章。于是,趕緊又好好了解了下。
這才意識到陪伴孩子過程中,成長性思維對于孩子的將來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今天特撰文一篇,與大家分享。
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經過40年研究后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
1、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人覺得人的智力和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對于失敗的結果,他們趨向于逃避;
2、擁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人覺得人的天賦只是人生的基本,會用積極的想法來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
看下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區(qū)別就大概清楚了!
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想法常常是這樣的:
1. 這事要么我就能做好,要么我就做不好
2. 如果我失敗了,那就說明我不夠好
3. 我不喜歡被挑戰(zhàn)
4. 我覺得別人的反饋很針對我個人
5. 如果你成功了,我感到威脅
6. 如果一件事情很難,我會放棄
7. 我的能力決定了一切
而擁有成長性思維模式的人,想法通常是這樣:
1. 我可以學習任何我想學的內容
2. 我從我的失敗中吸取經驗
3. 我想要挑戰(zhàn)我自己
4. 我覺得別人的反饋很有建設性意見
5. 我會從別人的成功中受到激勵
6. 盡管有時候會受挫,我會堅持
7. 我的努力和態(tài)度決定了一切
Carol Dweck教授認為,“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不懂得享受學習的過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與敗?!苯淌谕ㄟ^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如果在某次考試未通過,他們很可能下次考試中會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的學習。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做事不易放棄,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更容易尋求幫助,復原力更強,更加堅毅。他們會更在意自己從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能夠通過考試。
Carol Dweck教授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迎接新挑戰(zhàn)時,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形成新的、強有力的聯(lián)結,能使大腦越來越聰明。
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模式不但決定了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積極態(tài)度,還將通過激發(fā)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可以說,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成為學霸。
同時,Carol Dweck教授認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這種模式提供了一種自我激勵的動機,將使個體面對困難時有更強的韌性。
成長型思維的人婚姻家庭也會更加幸福。因為他們相信,健康長久的兩性關系需要雙方的努力,需要雙方對彼此不可避免的差異進行磨合。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很在意“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成長型思維更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持續(xù)奔跑的能力!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只是暫時的,擁有一直奔跑的能力才是終身的。
慶幸的是,Carol Dweck教授告訴我們,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
上面是Carol Dweck教授TED演講,沒看過的親們墻裂建議花十分鐘看一下!
結合Carol Dweck教授的觀點,以及自己的實踐效果,分享幾點:
1、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Carol Dweck教授認為對過程的表揚,會塑造孩子的韌性,會讓孩子更加努力,去想更多的策略,更加全身心地更投入。
注重過程的思維模式,會賦予孩子更多的自信。
就像上面我提到的Eric自己沖奶粉被說了以后,我以“學生”的角度“請教”他,我們一起“研究”奶粉完整地倒入奶瓶的這個過程,現(xiàn)在他不僅自己能做得很好,同時還告訴我奶粉勺用完應該如何放置才是更好的。
Carol Dweck教授告訴我們,讓孩子注重過程而非結果的方法之一是,我們可以去獎勵過程,而不去獎勵結果。
比如,你不因為孩子今天考了100分而獎勵他,而可以選擇因為他比上一次更進步了一些,認可他的努力而獎勵他,即使只有80分也沒關系!
2、不給行為下定義
Carol Dweck教授在TED上的演講中提到,她從芝加哥的一所中學得到的啟示:
在那所學校中考試不及格的孩子,成績就是“not yet”(暫未通過),而并非是“不及格”!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not yet”意味著在探索、在成長的路上,并不等于失?。?/strong>
就像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時是客觀條件限制,比如Eric之前扣小扣子還扣的不那么好,我們告訴他,“你不行,我來做?!彼蜁J為扣不上扣子就是失?。?/p>
這樣久而久之,就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經驗認知,即使當他們精細動作發(fā)育得更好了,也會因為曾經的錯誤認知而退縮。
此外,我聽到身邊很多朋友跟我說,“我兒子就是不愛看書?!薄拔覂鹤舆@方面不行!”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大人給下定義、貼標簽,這些都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的發(fā)展。
3、有技巧地表揚
Carol Dweck教授說不要去表揚孩子的天分或才智,而是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表揚他們的努力與策略,專注、堅持和進步。
這點可能很多人會說我知道。但我相信很多父母也跟我一樣吧?其實不過是我“聽過”!真正的“知道”,是不會明知故犯的。
這里分享一些我的轉變:
Eric現(xiàn)在就餐前各項準備越做越好,過去我會說:
“你太棒啦!”
現(xiàn)在改為:
“寶寶現(xiàn)在每天都在爸爸媽媽到家前就做好所有就餐前的準備,我們一回到家就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啦!”
——表揚責任心與規(guī)劃性
過去玩“找不同”游戲,我也是習慣說:
“你太棒了,媽媽都沒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改為:
“你觀察的真仔細!”
——表揚觀察力
4、讓孩子感知到每一個錯誤都很酷
孩子的畏難很大程度上也是害怕犯錯。
從今天起,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不再表達出得失望、急躁、無奈等情緒。我們應該感到興奮,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嘛!
發(fā)現(xiàn)一個錯誤,也意味著我們又將要get到一個新能力!
5、父母的成長與轉變
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首先父母也要成為成長型思維的人。
可以看下我最上面列出的幾個可能導致Eric畏難情緒的原因,現(xiàn)在這么看來,無一不是體現(xiàn)了我們這些撫養(yǎng)者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比如我們抗拒孩子的畏難情緒,
那不是我們潛意識里認為孩子沒法改變嗎?
比如我們的“正確示范”,
那不是因為我們更在意結果而非過程嗎?我們通過示范省略了孩子探索的過程??!
最后,我想說的是,從認知到轉變,中間的連接是“反復練習”來改變我們過去的慣性模式!
最后的最后,分享一些關于成長型思維的繪本吧!
1、《Beautiful Oops》by Barney Saltzberg
不小心把紙撕破了怎么辦?透過巧思變成一只鱷魚!
倒掉的墨汁就趕快要擦掉嗎?等等!里面還藏著很多動物呢!
這是一本充滿創(chuàng)意想象的繪本,也給予我們生活中的智慧!這本互動性很強的繪本向孩子們展現(xiàn)了每一個錯誤是怎樣成為一個機會,讓一切變得更好!
2、《The Dot》by Peter H. Reynold
該繪本獲得多項權威獎項!這里不一一舉例了!
給一“點”鼓勵,就能激發(fā)孩子無限可能!這是激發(fā)孩子無限潛能的關鍵點,更是開啟孩子無限未來的關鍵點!
同一作者還有另一本書《Ish》,也推薦!
3、《How to catch a star》by Oliver Jeffers
這是英國“色彩詩人”奧利弗·杰夫斯重要代表作。
從遙遠的天上摘下星星,和星星做朋友,的確是無數孩子的夢想,很能產生共鳴。這本繪本真切地告訴我們,也許要很長時間的找呵找呵,只要堅持下去,找顆星星做朋友并不是奢望呢!
4、《What Do You Do With an Idea? 》by Kobi Yamada
還有中文版:
有一天,小男孩有了稀奇古怪的想法,小男孩不知該怎么辦,當他鼓起勇氣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時,卻被嘲笑簡直是浪費時間,小男孩差點兒就拋棄了自己的想法……
有了想法應該怎么辦呢?這本書通過一個巧妙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想法變成現(xiàn)實。
同系列的還有《有了問題你怎么做?》《有了機會你怎么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