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自己3
01 要統(tǒng)一,而不是分裂
我們滿嘴仁義道德,背地里卻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擇手段、蠅營狗茍。我們很多時候其實都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
而分裂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分崩離析、支離破碎。
我們在辦公室表現(xiàn)出來的是溫良謙恭讓,回到家里則變成了躁狂冷漠狠;
我們有時候會善良得感天動地,有些時候卻又邪惡得讓人發(fā)指;
我們會對別人嚴厲苛責、不近人情,卻對自己放任和縱容、沒有底線;
我們很認同一句話:知道所有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些道理我們真的知道嗎?
其實我們只是自以為知道而已。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并不真的就是你以為的樣子!
知道而做不到,就等于不知道,甚至還不如不知道。
因為你以為的那種自己做不到的所謂“知道”,會誤導、帶偏、甚至害了你。
知行合一從來就是一回事,而不是獨立的“知”和“行”兩個概念。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02 時間因素并不是觀察自己的好方法
我們不能人為地把所有的感覺、思想、行動的整體意識分成兩個不同的層面,即人們常說的顯意識和潛意識。
顯意識是我們感知、觸摸得到的,某些時候可以調整和控制的。
而潛意識則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不知道如何進入和調整的。
顯意識是我們,潛意識也是我們。
如果我們非要把二者分開、甚至對立,我們的內心就開始了摩擦和內耗。
同時,我們在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中,習慣于像學習一門知識或者一項技能那樣,靠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一步步、一串串地去挖掘、檢視每一個感覺、思想和動機。
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都陷入自我分析的過程中難以自拔。
可我們是一個永遠在發(fā)展和變化的非常復雜的存在,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那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我們如果接受時間作為認識自己的一種因素,我們就無法避免各種曲解和偏見。
只有在每一個當下、不受時間限制地從整體上來審視自己,我們的心才不會支離破碎,我們才能夠看見一個完整的“自我”。
而這個整體,就是此刻當下的真相。
03 具備關懷之心,才能做到覺察
在覺察、審視和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全神貫注,眼睛、耳朵、鼻子、心臟、每一根神經末梢都要投入進去,達到一種忘我的地步。
當我們達到了這種忘我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心流”,或者說是佛家所說的“空”、道家所說的“無”,或者我們前面介紹過的“零極限”的狀態(tài)。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就是一種全觀的狀態(tài),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上帝視角”,它不僅僅只是一種專注。
因為專注是排他的,也是受限的。
而全觀則是一種整體性的覺察,無邊無際,無窮無盡、包容一切,卻又不為一切所干擾和左右。
在這樣一種覺察的狀態(tài)中,矛盾、恐懼、焦慮、哀傷、掙扎沒有了存在的一席之地和機會,我們的內心也就不再會產生沖突和內耗。
而這一切,需要我們具備關懷之心。
因為只有在我們必須由衷地想要去了解一件事物的時候,才會愿意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全神貫注地去正視、面對和覺察它。
04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我們總是習慣了在外面、特別是向權威去乞求、模仿和尋找答案。
這是一種比較和分別之心,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割裂,從而否定了我之為我,制造出來的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從而導致了我們的幻滅、掙扎和痛苦。
別人的錦衣玉裘溫暖不了我們凍得瑟瑟發(fā)抖的身體,別人的饕餮盛宴也填不飽我們饑腸轆轆的肚子。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滿足于現(xiàn)狀,不再摸索、尋找和突破。
而是收回對權威的盲信、盲從、對別人的羨慕和期盼,在自己的身上和內心來下功夫。
正如清理和整理房間,保持房間的干凈、整潔和井井有條的秩序,從某個方面來看很重要。
但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也許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打開那扇窗。
而為我們打開窗的并不是自己的意志力和欲望,而是我們還不知道的“那個東西”,它并不是我們能夠邀請來的,它也不會聽從我們的期盼、渴求和指令。
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不抱任何功利之心地保持整潔,即為了自己的整潔而保持整潔、理性和井井有條。
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有一天,那扇窗子會自行打開,陽光明媚,清風徐徐。
當然,也可能不會。
一切全憑我們自己的道行和修為而定。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能夠開悟也好,不能看破也罷,只要我們始終抱持“求諸于己”的心念,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們或許就真的能夠撥云見日,接近、甚至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成為真正的自己。
而不是成為東施效顰、拾人牙慧的“二手貨”。
您說,是嗎?
這是“晏私語”的第531篇原創(chuàng)文章,感謝您的陪伴和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