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楚皇城城址(資料圖片)
□王先福
楚國是周代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在周成王封熊繹子男之田后立國,隨后迅速壯大,發(fā)展為“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東周泱泱大國,成為“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襄陽是楚國的發(fā)祥地,楚國以這片土地為中心在兩周的舞臺上演繹了波瀾壯闊的歷史。就讓我們以最新的出土文獻結(jié)合考古資料來梳理一下楚族、楚國的發(fā)展歷程與襄陽的關(guān)系
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出土于國內(nèi)流散到境外的戰(zhàn)國竹簡,其中的《楚居》篇第一次以出土文獻的方式詳細記錄了歷代楚君的世系及建都之地,這也是目前最新、最完整的研究楚王世系及都城的實物資料。該篇從傳說中楚的先祖季連開始,一直到戰(zhàn)國中期的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包括23位先公先王及其建都地點、遷徙原因,基本與《史記·楚世家》等傳世歷史文獻和相關(guān)傳世、出土青銅器銘文記錄相符。
據(jù)《楚居》記載,楚人的先祖季連“初降于騩山”,娶盤庚之孫妣隹,生郢伯、遠仲,居京宗?!膀o山”即今河南新鄭西南的“大騩山”,因季連為部落首領(lǐng),居地又名京宗,其妻子為商王盤庚之孫,處商代中后期。記述中將季連作為楚之先祖也進一步說明了楚族來源于中原。
到穴熊后期時,他率領(lǐng)部落遷徙,居地仍稱京宗。穴熊即《史記·楚世家》等歷史文獻記錄之鬻熊,是楚國歷史上一位至關(guān)重要的人物,被楚人尊稱為始祖,曾為“(周)文王師”,但未見其參與周武王伐紂的記載,證實其時已不在人世,則鬻熊的時代在商末?!把ㄐ苋⑵掊O”,“癘”即厲,是位于今隨州厲山一帶的諸侯國,其妻為厲國女子。此時,鬻熊居地雖仍稱“京宗”,但已非季連時期的“京宗”了。再結(jié)合后世熊繹居地和楚、周的關(guān)系來看,該“京宗”大致位于今陜東南、豫西南的丹水流域。
“(妣癘)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潰自脅出,妣癘賓于天,巫咸該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丙惣炯础妒酚洝こ兰摇分械男茺?,因剖腹生產(chǎn),致使其母妣癘死亡,人們用“楚”(即荊條)捆扎其身體,該部落因此得名為“楚”。熊麗生熊狂,仍居京宗。此“京宗”之意或許為“荊山之首”。
《楚居》篇并未提到丹陽,這與傳統(tǒng)文獻之楚早期都城名“丹陽”有較大差別,可能正因其處丹水之陽才為后世指稱“丹陽”,公元前312年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此地。
至熊繹時,周成王(前1043年—前1021年)封以子男之田時,讓鄀人占卜遷到“夷屯”,并修建祭祀祖先的“楩室”(相當于后世的宗廟),建成后又偷竊鄀人的小牛祭祀??梢姰敃r的楚國國力較弱,國境離鄀較近,該“鄀”應(yīng)為下鄀,處陜西商密附近,正在丹水流域。熊繹時條件艱苦,“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币舱怯捎谄鋾r楚離周都較近,周楚關(guān)系尚好,才有成王時“周公奔楚”避難的故事發(fā)生。
其后只至熊渠時期,《楚居》記盡居“夷屯”,此“夷屯”或有所遷徙。據(jù)《左傳》《竹書紀年》等文獻和《令簋》《過伯簋》《墻盤》等傳世青銅器銘文記載,周成王之孫昭王(前995年—前977年)分別于十六(前980年)、十九年(前977年)涉漢伐楚,第一次取得了勝利,第二次則“喪六師于漢”,昭王死于漢上,證實昭王征伐之楚國已處漢水之南。1977年陜西鳳雛建筑基址內(nèi)發(fā)掘的卜甲中有3片與楚有關(guān),分別為“曰,今秋,楚子來,告父后,哉(即截獲的意思)”、“楚伯乞今秋來,即于王,其賊”、“其懲楚”。前2片的內(nèi)容均記載楚國內(nèi)部發(fā)生奪位之爭后,楚嗣子或國君請求周王調(diào)停,但占卜結(jié)果是周王要囚禁嗣子或殺掉國君,可能由此導致周、楚反目,周王伐楚;第3片的卜辭意思比較明確,就是要懲罰楚國,楚人或許因此遷徙到了漢水以南。據(jù)考古地層關(guān)系判斷,出土上述3片甲骨文的灰坑時代下限為周昭王末期,再結(jié)合《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周昭王十六年(前980年)涉漢伐楚的情況看,楚國遷徙于漢水以南的時間很可能在周昭王元年(前995年)至十六年(前980年)之間,其時或許熊繹已死,楚君為熊繹之子或?qū)O。而河南新蔡葛陵楚墓竹簡中直接提到“昔我先出自顓頊,宅茲沮漳,以徙遷處……”,也說明西周早期的楚國居于沮水、漳水流域。我國歷史地理學家石泉先生認為古沮、漳水即今蠻河,在南北朝以前稱夷水,“夷屯”很可能就處夷水旁。由此分析,至遲在周昭王后期,楚人已到了今蠻河上游的南漳東北部荊山一帶。早期由于條件的限制,楚人在荊山艱苦創(chuàng)業(yè),物資匱乏,僅有苞茅進貢周王朝用以縮酒。
西周晚期,熊渠向東拓展到了蠻河上游偏中游一帶。熊渠積累了一定的力量后開始對外擴張?!妒酚洝こ兰摇份d:“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時,暴戾,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庇篂楫敃r的諸侯國,在今湖北竹山縣一帶,楊粵多認為即今江陵、天門間的古陽水流域的越人,句亶在今江陵一帶。從近年在湖北隨州安居、河南南陽夏晌鋪分別發(fā)現(xiàn)西周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鄂國高級貴族墓地分析,西周早中期的鄂國在隨州安居為中心的地域,向西或可到達漢水東岸,周夷王時,因率領(lǐng)東淮夷、南淮夷叛周被滅,其后遺族就遷移到了河南南陽,即后來的西鄂。熊渠趁鄂地空虛攻伐占據(jù)其地,并封中子紅為鄂王,該鄂王城或許就是今襄州、棗陽交界處的黃龍鎮(zhèn)楚王城。到周厲王時,熊渠去掉幾個“王”的封號,并退回到了蠻河上游的楚國本土。
熊渠之后,楚國公族內(nèi)部的矛盾較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互傾軋的事件,導致楚國作為不大,國境范圍也沒有實質(zhì)性突破,到若敖、蚡冒時仍是“土不過同”的小國。其地理位置基本處今宜城南、鐘祥西北、荊門東北區(qū)域。蚡冒“始啟濮”,即開始進攻漢水南岸山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以擴展疆域。楚國在這一較長歷史時期的創(chuàng)業(yè),培養(yǎng)了武王的雄心壯志。
至武王熊通,其地在今宜城平原上,因居地人口增長,“圍疆浧之波”拓展水域面積用于居住,經(jīng)改造的住地稱“郢”,其后楚都便以郢都稱呼。武王以后楚王世系與文獻記載一致,所居的都城也不斷遷徙,有的甚至來回重復多次居住,但其地主要在以宜城平原為中心的地域范圍內(nèi)。直至《楚居》記載結(jié)束的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后期,楚都才遷到了江漢平原。
正是依托宜城平原上的根據(jù)地,熊通開始東擴征服隨國,并要隨國代向周天子尊楚爵號未果后,于其在位第三十七年(前704年)自尊王號,開諸侯稱王之先河。他先后滅掉了漢水以南的眾多小諸侯國如權(quán)、羅、盧等,逐步統(tǒng)一了漢水中游,并最早設(shè)縣治理國家。楚文王繼承其父遺志,開始渡過漢江北上,先后滅掉了漢水以北的申、息、鄧等諸侯國,將南陽盆地納入了自己的版圖。之后楚成王先擊中原、后攻淮域,與當時先后稱霸的“春秋五霸”之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公開叫板,其功績不在當時的“霸主”之下。楚莊王更是觀兵周郊,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最后一霸,使楚國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春秋晚期,吳楚大戰(zhàn),楚郢都陷落,楚國幾近滅亡,在秦、隨的幫助下,楚昭王得以復國。到戰(zhàn)國早期,楚國的發(fā)展方向仍是淮河流域與中原,這期間,楚國滅掉了上述地區(qū)的多個小諸侯國,版圖進一步擴大。戰(zhàn)國中期,楚國郢都南遷后,其部分精力已開始放在向南的擴張上了,加上三晉和秦的漸次強盛,楚國逐步走向衰落,直至被秦所滅。
楚國在西周早期立國后不久到戰(zhàn)國早期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先后以今南漳荊山東北部、蠻河上中游到蠻河下游的宜城平原為根據(jù)地,其地域均在今襄陽地區(qū),如果從周昭王在位(前995年—前977年)中期算起,到楚悼王在位(前401年—前381年)中期結(jié)束,前后長達600年,這也是襄陽作為楚國發(fā)祥地和壯大地而逐步興盛的600年。
公元前279年,秦國軍隊從關(guān)中過武關(guān),經(jīng)漢水上游到達南陽盆地占領(lǐng)楚鄧縣(今高新區(qū)鄧城城址),越過漢水占領(lǐng)曾經(jīng)的楚都鄢郢(今宜城楚皇城城址),進而南下在公元前278年占領(lǐng)楚郢都(今江陵紀南城城址),迫使楚遷都陳(今河南淮陽陳城遺址)。在此過程中,襄陽實際上又成為秦攻楚的跳板??梢哉f,襄陽地區(qū)在楚國的發(fā)源、壯大和衰落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系襄陽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