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明月幾時有,吃過東坡肉,看過蘇東坡的家教嗎?
四川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歷史悠久,山川秀麗。
眉山城里,名聞天下的是三蘇祠,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門口有一副楹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div style="height:15px;">
縱覽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家,能像蘇氏家族一樣,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jù)三個席位,傳為千古佳話。
蘇宅古井,是三蘇父子一家生活飲用的水井,距今一千余年。撫今追昔,令人感嘆:什么樣的水,滋養(yǎng)了一家三位圣賢?
1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三蘇是唐朝移民在眉山的后代,家傳源遠,蘇洵是戰(zhàn)國縱橫家蘇秦、西漢關(guān)內(nèi)侯蘇武、唐代宰相蘇味道的后代。
蘇洵的祖父蘇杲,好善樂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朋友誠信。
蘇洵的父親蘇序,也是仁愛悲憫之人,在饑荒年代常常拿出糧食無償救濟災民。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三字經(jīng)》中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痹缒甑奶K洵,四處游學,27歲時,幡然醒悟,開始發(fā)憤讀書,精研“六經(jīng)”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
蘇洵的這種轉(zhuǎn)變和他的夫人程夫人有莫大的關(guān)系。程夫人出生于眉山名門望族,自幼熟讀詩書,性情慈藹,端莊賢淑。雖然當時“程氏富而蘇氏極貧”,但程夫人絲毫沒有富家小姐的嬌貴之氣,反倒是“孝恭勤儉”。
蘇洵二十七歲時,程夫人對他說:“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辈⑶艺f到做到,不僅包攬了全部家務,還操持了全部家計,讓蘇洵專心讀書治學。
程夫人也是一位很好的母親。她的教育對蘇軾、蘇轍兩兄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fā)宿藏》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一天,兩個丫鬟熨燙綢緞,其中一個突然大聲驚叫了起來。只見她的雙腳陷進地下的泥土里,有兩三尺深。泥土下面,有一個甕,上面覆蓋著一塊烏木板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說,甕里可能裝有金銀珠寶,有人建議取出來看看。程夫人命人用土將陷下的坑填好,告訴大家那東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屬于蘇家,誰也不準去挖取。
這件事給了蘇軾人生觀重要的啟示。他在《前赤壁賦》中寫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有道是:“詩書傳家門毓秀,博愛處世人長久?!碧K氏家風不變的魂脈,可以歸結(jié)到這三點:讀書正業(yè),孝慈仁愛,非義不取。
而這一切,都源于孝慈仁愛。蘇洵在他編撰的《蘇氏族譜》中說:
“ 事父母極于孝,與兄弟篤于愛,與朋友篤于信……薄于為己而厚于為人。
——摘自蘇洵《蘇氏族譜》
”
蘇東坡更是不無驕傲地寫到:“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畝園,幺鳳集桐花?!?div style="height:15px;">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蘇洵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科考,拜見了翰林學士歐陽修,并上《權(quán)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同榜登進士第,名震全國。那一年,蘇軾21歲,而蘇轍才19歲。
2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三蘇父子中,以蘇軾蘇東坡最為有名。
他開朗灑脫、氣度豪邁更兼詼諧有趣,機智百出,不拘俗套。
蘇東坡書法作品《寒食帖》
他才華橫溢,幾乎是天才型的全能作家,在詩書畫等領(lǐng)域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其散文標志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他創(chuàng)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shù)家……
歷代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而是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yōu)美情操。
蘇東坡的仕途堪稱坎坷,顛沛流離,但他無怨無悔、隨遇而安,所到之處,言行如一,勇于擔當。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秉S州是他貶謫之途的第一站。蘇東坡前后在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生活了四年多。
當時的黃州,老百姓生活窮困。他也生計艱難,甚至不得不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在這里叫起的。
自己種田,也自己做菜。他是個著名的美食家,能夠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經(jīng)典的佳肴。他在《初到黃州》一詩里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div style="height:15px;">
也正是在黃州,他看到豬肉極賤,“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告訴人一個方子: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后,用文火燉上數(shù)小時。這就是著名的“東坡肉”。
他更關(guān)心當?shù)匕傩占部?。在黃州,他倡議成立民間慈善機構(gòu)——育兒會,邀請當?shù)馗粦艏尤?,捐獻錢物,管理支出。鄉(xiāng)間貧民無力撫養(yǎng)新生兒,育兒會便給予一些必要的幫助。育兒會的發(fā)起,得以存活的孩子數(shù)以百計。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無限妍媚,因為六橋煙柳,而融入了詩般的意境,也融入了蘇東坡的印記。
蘇東坡曾兩度在杭州為官,帶領(lǐng)杭州人民治理西湖。在大規(guī)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他在今湖心亭一帶全湖景深之處,建立了石塔三座,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被建筑在了湖中,成為了一條連接西湖南北岸的長堤,并在堤上修建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如今,世人將西湖長堤稱為蘇堤,在這長堤的別名中,留下了后人對蘇東坡的懷念和崇敬。
但命運多變,他輾轉(zhuǎn)多地為官。蘇東坡先后在揚州定州為官,后來貶到惠州,離京都越來越遠,到他62歲的時候,居然被貶到了海南島儋州。
但是他被打垮了嗎?沒有。他在給侄孫的家書中這么說:
“ 海南連歲不熟,飲食百物艱難,又泉、廣海舶絕不至,藥物、醬酢等皆無,厄窮至此,委命而已。老人與過子相對,如兩苦行僧爾。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憂。
——摘自蘇軾《與侄孫元老四首之二》
【譯文】
海南島連年荒災,吃飯生活等事很是艱難,泉州和廣州的商船也很久沒來了,因此連藥品、咸菜、魚醬等物都缺乏了,窮困到這種地步,只有聽天由命了。我和兒子蘇過相伴過日,好像兩個苦行僧。不過心中依然超脫自得,沒有改變心意,你知道了這些,也不必替我們擔憂。
”
他在海南辦起了學堂。自隋朝科舉取士以來,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東坡北歸不久,這里的姜唐佐就舉鄉(xiāng)貢。時至今日,蘇東坡還被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
他就是這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密州,捕蝗抗災,收養(yǎng)棄兒;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飲用;儋州的東坡醫(yī)所,各地的東坡井、東坡書院……不勝枚舉,到處是蘇東坡善政的足跡。
三蘇祠·云嶼樓
他就是這樣,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他從不向邪惡低頭,在一次次困境中找到人生樂趣,在茍且之處活出詩和遠方。“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蔭。”
他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幾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羈,將心中之所感,盡情歌唱出來。后來“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曾說他:“不將俗物礙天真,北斗以南能幾人?”
他有著超然的思想境界,于人生體悟處將儒、道、佛融為一體: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jié)來生未了因”
蘇東坡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對愛人、朋友、兄弟情感熾烈,不可替代。讀他的詩詞,總是能不由自主地被其中的真情擊中。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著名的《江城子·記夢》,是為結(jié)發(fā)妻子王弗所寫。王弗26歲時就病逝了,他把妻子的靈柩千里迢迢送回四川老家,然后在祖墳所在的山上,種上許多松樹,此后他離開老家,從此再未回去。
十年后,蘇東坡在夢中遇到亡妻,他想起了老家,想起了過往,埋在心底深處的情感宣泄而出,揮筆寫就。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讀來,何人不淚下沾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又是一動人篇章,被公認為寫得最好的中秋詞。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這首千古絕唱是蘇東坡表達對弟弟蘇轍思念之情的作品。
蘇轍,字子由,與哥哥性格迥異。不似哥哥的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他為人沉靜簡潔,拘謹、寡言。
他倆的父親蘇洵識人極準,似乎早有預料。在解釋二子取名緣由的《名二子說》中,他說:
“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洵《名二子說》
【譯文】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對于車子都各有所用,唯獨車前可憑扶的橫木,卻好像沒有用處。盡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子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車輪印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卻從來都不參與其中。雖然這樣,車毀馬亡時,卻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很好地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
蘇洵的這篇文章提示了兄弟兩人的性格差異,也意在教導他們互幫互助。
“三蘇”雕像
蘇洵應該是欣慰的。蘇軾蘇轍倆兄弟的感情至深至情至性,蘇轍說哥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則稱弟弟“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幾十年間,兄弟二人詩文詞往來,相互勉勵,從未間斷。
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出使遼國,蘇軾寫詩送行。當時蘇轍已到知天命之年,蘇軾仍然一再叮囑他不懼辛勞、不辱使命、不忘家國、不要自傲: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這種家國情懷也傳承給蘇門子孫。蘇軾有三個兒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風骨卓然。蘇東坡送別長子蘇邁走上仕途時,曾贈子一方硯臺,硯底刻有銘文:
“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軾《硯銘訓》
【譯文】
用這方硯臺學習圣賢之道,應當經(jīng)常是如饑似渴的;用它追求上進,應當經(jīng)常有所驚醒;用它書寫治理財政的規(guī)章,應當經(jīng)??紤]多給予民眾利益;用它書寫獄文,應當經(jīng)常想到多給予犯人悔過自新的機會。
”
蘇邁未辜負父親的厚望,史載其“文學優(yōu)贍,政事精敏,鞭樸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滾滾歲月,多少流年淪為昨日風景,多少豪邁化作歷史煙云。但有些東西并不會“雨打風吹去”。
“三蘇”的足跡、功德,寄寓于民間,散播于海內(nèi)外。他們的文章歌賦、詩詞字畫、鮮活故事,仍然被廣為傳頌。
“三蘇”的家風家傳,更是超越了一宗一脈的意義,深深地融入進中華文化,傳揚著歷代傳承的道德精神,至今給予著我們無窮的啟迪。
三蘇魂魄在,萬古大江流……
(紀小蘭 整理 丨視頻、資料提供:四川省眉山市紀委)
更多精彩,為您推薦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文科接受組織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