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合稱“蘇辛”,又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的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奈何卻壯志難酬。所以辛棄疾的詞中多抒發(fā)熾熱的愛國熱情,以及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愁苦。如果說哪一首詞最能反映辛棄疾的一生,那么一定是《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后,閑居帶湖期間所作的一首經典詞作。這首詞中辛棄疾主要通過對自己“少年”和“而今”的對比,高度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通篇言愁,所表達出來的感情極為真摯,言淺而意深,可以說看過一眼就難以忘懷。下面小編便向大家介紹一下辛棄疾的這首《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詞的上片主要是辛棄疾對自己少年時代的一個回憶。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整個上片的核心。它記述了辛棄疾在少年時代,涉世未深之時,對于所謂的“愁”還缺乏一個準確的認識。所以辛棄疾不知“愁”,卻為了抒發(fā)一點“愁”,而登上高樓,憑欄遠眺,無愁找愁。前一個“愛上層樓”和首句構成了因果復句,后一個“愛上層樓”則和上片最后一句構成因果關系,讓整個上片變得緊密起來。
我們知道辛棄疾的少年時代,雖然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親歷過種種苦難,但因為他深受著抗金英雄的精神鼓舞,和他自己本身就擁有著抗金膽識和謀略,所以他那個時候認為抗金是可以成功的,中原也是可以收復的。所以辛棄疾那時候不知“愁”,卻也依然為了文人常見的習氣而無愁找愁。
詞的下片則是辛棄疾對自己歷盡艱辛后,終于“識盡愁滋味”的描寫?!岸瘛眱蓚€字,不僅體現了時間上的一個跨度,還非常有力的表現出了詞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的漸深,終于對“愁”有了真切而深刻的認識。辛棄疾后來的經歷從他的各種詩詞中我們都能夠看到,詞人一腔熱血投入到了報國大業(yè)中,但最終卻沒有個好結果。
所以辛棄疾這里的“識盡愁滋味”,是飽含著他這大半生經歷過的種種愁苦。而這愁苦一但多了,便到了“欲說還休”的地步。這里與上片中的“愛上層樓”同為疊句,相互呼應。只不過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少年時是不知愁,如今卻是多到不知從何說起。只好以“天涼好個秋”對自己的愁做了一個瀟灑的回應。但實際上卻含蓄的表達了辛棄疾極其深沉的“愁”。
綜觀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對“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達了辛棄疾報國無門的痛苦,并以一個“愁”字貫穿整首詞。其實這個“愁”字也貫穿了辛棄疾的大半生。言淺而意深,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讀之難以忘懷。話說回來,我們自己何嘗很多時候不也在無愁找愁嗎?不知道等我們自己年老后,能不能如詞人一樣,說出那句“天涼好個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