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三非”家訓【首發(fā)】
文/書劍無為
好家風是一個家族傳承千年萬載的文化基因。
泱泱華夏,巍巍山河。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楊氏家族不僅僅是華夏之大族,更是推動歷史發(fā)展、民族進步的脊梁,無數(shù)楊氏英雄兒女,在歷史風云激蕩中,譜寫下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
一個家族繁榮壯大的背后,自然有底蘊深厚的家風文化予以支撐和維系。
楊氏家風文化內(nèi)涵豐富、源遠流長。東漢楊震因留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成為后人清廉為官、清白做人的典范,“四知”也成了千古美談,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也因此建“四知堂”,并將“四知”精神作為楊氏的家風家訓?!八闹谩币渤蔀榱苏鸸笕说奈幕瘶藯U。
千百年來,“四知”精神對西南地區(qū)楊氏家族有著深刻的影響。明初畢節(jié)衛(wèi)指揮使楊大勛是畢節(jié)多數(shù)楊氏族人的入黔始祖,作為調(diào)北征南的將軍和主持修建畢節(jié)衛(wèi)的地方主官,他尤為重視家風文化的傳承。落業(yè)畢節(jié)后,他對楊氏后人訓誡:“學非為官、官非為權(quán)、權(quán)非為財,天下大同,至善也?!?/p>
對“三非”精神,大勛公后裔、大勛公文化研究者楊朝富、楊昭陽等作了這樣深刻而精彩的解讀:“讀書與習武都是很高尚的事,我們每個人要不遺余力的去做,一則為修心開智,一則為強身健體,其目的是為完善自我,更是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讓有益生命力更強,而不僅僅是為了做官;當成為飽學之士,擁有治世之能(可謀天下事),或具備萬夫之勇,能平一方土定一隅疆,屆時,若國有所需,民有所請,便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以國家利益為上,為民謀福,積極去做更多有益于社會和大眾的事,切不可因官場上的爭權(quán)奪利而迷失自我;身處高位要時刻保持清廉,要牢記'四知堂’的教誨,以震公為楷模,無論是身處逆勢還是順境,均不可忘記為官為臣的本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實現(xiàn)理想社會中所描述的天下太平、人人為公是我畢生的夙愿!”
不難看出,“三非”祖訓,不僅體現(xiàn)了對“四知”精神的傳承,更為后世為官、做人、處事立下了一座家風文化的永恒豐碑。
至今,大勛公后裔在開展家族聚會、祭祖等活動時,首先要集中誦讀祖先訓誡,訓誡內(nèi)容特別強調(diào),作為大勛公后裔,要以“四知”為導向,以“孝信”為核心,以“三非”為靈魂,努力做一個忠誠于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非”精神,讓楊氏家風文化內(nèi)涵更加歷久彌新,深邃雋永,綿延久遠。
有了這樣的家風文化的傳承和影響,一個家族再沒有不興旺發(fā)達的理由。
明初畢指揮使楊大勛訓戒:
“學非為官、官非為權(quán)、權(quán)非為財,天下大同,至善也?!?/p>
注釋:讀書與習武都是很高尚的事,我們每個人要不遺余力的去做,一則為修心開智,一則為強身健體。其目的是為完善自我,更是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讓有益生命力更強,而不僅僅是為了做官。當成為飽學之士,擁有治世之能(可謀天下事);或具備萬夫之勇,能平一方土定一隅疆。屆時,若國有所需,民有所請,便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長,以國家利益為上,為民謀福,積極的去做更多有益于社會大眾的事,切不可因官場上的爭權(quán)奪利而迷失自我。身處高位要時刻保持清廉,要牢記四知堂的教誨,以震公為楷模。無論是身處逆勢還是順境,均不可忘記為官為臣的本份,居廟堂要憂民、處江湖要憂君。實現(xiàn)理想社會中所描述的天下太平,人人為公是我畢生的夙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