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北峰,群山連綿,面積402.25平方公里。商周時代人類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滅閩越國,徙其民于江淮間,在東冶(今福州)的不少閩越族人乘戰(zhàn)亂之機逃往北峰山區(qū)。逃往山區(qū)的閩越人開發(fā)和建設(shè)了北峰山區(qū)。到了南朝至唐代,人們先后在北峰建造了六座寺院。
林陽禪寺
瑞峰林陽寺
林陽寺,又名瑞峰林陽院、林洋寺,在福州北峰嶺頭鄉(xiāng)石牌村東側(cè)瑞峰南麓,周圍群山連綿,林木疊翠。宋代狀元、歷知福州、官至右丞相的梁克家所著《三山志》記載:林陽寺建于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明、清和民國一些地方志記載:明萬歷間僧大淵重建佛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民國元年(1912年),鼓山涌泉寺第一百二十七代住持古月和尚仿照鼓山涌泉寺形制重建。1981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臨古寺,題寫《林陽禪寺》匾額。2001年,寺僧在法堂后側(cè)增建了觀音閣。
林陽寺坐北向南,殿堂巍峨,氣勢雄偉,占地近1公頃;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大悲樓、鐘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報恩堂、西歸堂、地藏殿、念佛堂、齋堂、香積廚、庫房、寮房、方丈室、古月塔院、觀音閣等20多座殿堂組成。大雄寶殿面闊七間,進深九柱(八間),穿斗式與抬梁式木構(gòu)架,重檐歇山頂,門額掛有清太師太傅陳寶琛楷書“大雄寶殿”橫匾。殿內(nèi)懸掛一口清康熙五年(1666年)鑄造的大鐵鐘。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三間),穿斗式與抬梁式木構(gòu)架,單檐懸山屋頂;四根內(nèi)柱的石柱礎(chǔ)陰刻“女弟子林十四娘舍”、“女弟子王十五娘舍”等字,系宋代遺物。大悲樓二層,每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屋頂,樓下掛有一副明代首輔葉向高題書的木刻楹聯(lián)“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寺東有一株高達20多米、胸圍4.85米的楓樹,一株高約20米、胸圍5米的羅漢松。寺西北100多米處有一座建于南朝“永定辛巳四月”的隱山藏骨塔(墓塔),倘若該墓塔為林陽寺附屬物,林陽寺始建年間并非后唐長興二年,而是建于南朝“永定辛巳”即天嘉二年(561年)之前。
林陽寺為福州的重要勝跡。著有《東越文苑》、《閩中考》的明代詩人陳鳴鶴,著有《閩中詩選》、《榕蔭新檢》、藏書七萬余卷的明代詩人和藏書家徐,明代工部郎中、廣西布政使謝肇淛,清代鹽商巨富魏杰等人游林陽寺時均留有詩篇。
九峰寺
九峰寺
九峰寺,又名九峰鎮(zhèn)國禪院,在壽山鄉(xiāng)九峰山中,背依高崖,面臨溪澗,周圍青松翠竹,環(huán)境清幽。九峰寺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咸通二年(861年)號九峰鎮(zhèn)國禪院,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書其匾。寺坐北向南,由大雄寶殿、觀音閣、伽藍殿、齋堂、禪堂等10多個殿堂組成,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積2886平方米。大殿面闊6間、進深7間,穿斗式木構(gòu)架。禪堂墻壁碑刻和大雄寶殿后側(cè)石刻均鐫有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架屋三十橺,用銀一萬四千余兩”的重建題記。九峰寺為福州名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女婿、歷官安慶知府和知漢陽軍的黃榦在《九峰寺》詩曰:
瞑逐歸云入遠山,九仙環(huán)立似人間。
摩挲石刻元和體,矍鑠僧談宣政間。
往來古今渾作夢,只雞斗酒強開顏。
明朝酌取龍湫水,直上層霄不肯還。
翠微寺
翠微寺
翠微寺,原名翠微院,在壽山鄉(xiāng)芹石口煙囪仔山南麓。始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重建。明萬歷間已漸頹廢,后重建,現(xiàn)存主體結(jié)構(gòu)系清光緒丁亥年(1887年)由涌泉寺第一百二十六代住持妙蓮、翠微寺前住持福經(jīng)重新修建。
寺宇坐北向南,土木結(jié)構(gòu),由大殿、左右?guī)?、配殿、庭院組成,占地面積84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寺內(nèi)佛像被毀,寺廟破損嚴重。20世紀70年代被作為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點,2003年鄉(xiāng)人集資重修寺廟,重塑佛像。
翠微寺為福州名剎,黃榦《游翠微院》詩:
古寺殘僧少,孤村碧樹圍。明朝山下路,愁絕望煙歸。
大林洋院
宋梁克家《三山志·寺觀》記載北峰山區(qū)有兩座林洋院,其文曰:“林陽院,《曾記》作林洋瑞峰。遵化里,長興二年置?!薄按罅盅笤?,施化里。同年(后晉天福元年)置”。《三山志·地理》又記載“遵化里(桃枝嶺)”屬“靈山鄉(xiāng)(縣東北二十五里)”?!笆┗?、興城里(二里界古田、閩清、羅源)”,屬“同樂鄉(xiāng)(縣北四十里)”。從地理位置判斷,林陽院即今瑞峰林陽寺,大林洋院在今日溪鄉(xiāng)。
日溪鄉(xiāng)汶石村有一座古廟,今稱大王廟。廟坐北向南,土木構(gòu),由大殿、天井、戲臺、左右?guī)麡堑冉M成,占地面積398平方米。大殿面闊四間,進深三間(四柱),穿斗式木構(gòu)架,兩邊設(shè)風火墻。戲臺建在門樓至天井之間,臺沿裝飾精巧,刻有人物花卉浮雕。戲臺屋頂設(shè)藻井,藻井美觀華麗。戲臺兩側(cè)廂樓墻上墨筆楷書自清光緒六年至民國36年來自福州、閩侯、羅源、古田、寧德、惠安等縣劇團到此演出的劇目。大王廟前遺存一口宋代石井欄,井欄口沿環(huán)刻:“林洋院僧惠全為四恩三有舍力造井一口,……建炎三年己酉二月日記?!睆R前水井可能是廟中和尚鑿建。汶石大王廟疑為《三山志》記載的“大林洋院”,此事有待進一步考證。
壽山村
壽山廣應(yīng)院
壽山廣應(yīng)院,在壽山村口。始建唐光啟三年(887年),明萬歷間重建,今已毀。
壽山、芙蓉山、九峰山共號“三山”,俗稱福州“外三山”。第一次記載壽山廣應(yīng)院和壽山石的是宋梁克家《三山志》?!度街尽に掠^》記載:“壽山廣應(yīng)院,稷下里,三年(光啟三年)置。開山僧號妙覺。龍紀元年,改今額。壽山石:潔凈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蓋珉類也。五花坑,相距十數(shù)里,紅者、紺者、紫者、髹者,惟艾綠者難得?!f產(chǎn)錢一十二貫九百四文?!?/p>
壽山廣應(yīng)廟雖廢,但遺址內(nèi)出土的壽山石被稱為寺坪石。此石種系寺內(nèi)和尚收藏的壽山石塊和制成品,因寺被火燒倒塌后,石埋于地下。這些經(jīng)火燒和水浸的壽山石偶被石農(nóng)挖得,因甚為貴重,故以“寺坪石”名之。
芙蓉院
芙蓉院,在芙蓉山麓?!度街尽酚涊d:“芙蓉院,稷下里,山如芙蓉。大和七年(833年)僧靈訓(xùn)創(chuàng)。咸通八年(867年),以咸通延慶禪院為額?;食奶脚d國禪院?!薄堕}侯縣志》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僧惟括修?!?/p>
《三山志》
芙蓉院已毀,2001年筆者到實地調(diào)查,但見遺址有的已被辟為水田。在芙蓉洞附近遺存一段芙蓉院和尚鐫刻的宋代摩崖石刻,其文曰:“當山賜紫僧師賢,謹抽囊資叁拾肆貫文,是舍鋪巖前路貳佰丈,奉為四恩三有及自集祈平保安,愿延廷華,己未年四月?!?/p>
北峰六大寺院今存四座,已毀兩座?,F(xiàn)存的寺院均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林陽寺于1983年被國務(wù)院頒布為漢族地區(qū)佛道教全國重點寺廟,1992年11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峰寺、汶石大王廟均于1995年4月被福州市晉安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翠微寺也于1998年2月被列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毀的壽山廣應(yīng)院、芙蓉山芙蓉院應(yīng)予重建,為建設(shè)福州后花園增加新的游覽景點。
(來源:福州新聞網(wǎng)·黃榮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