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二年的江西吉水,解縉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由于解縉從小就聰慧過人,在五歲的時候就能把所學的文章背誦出來,七歲就可以作詩和寫文章了,所以在當時解縉有著神童之稱。到洪武二十年的時候,解縉在參加鄉(xiāng)試時,得了江西省第一名的好成績,也就是解元,此時的解縉剛十八歲。按照當時的考試制度,解縉在第二年就可以到京城去參加會試,這一年,十九歲的解縉考中了進士。可能有人對明朝的考試概念不了解,下邊我們就根據(jù)解縉的考試記錄來了解一下明朝學子的進階之路。
在明朝的制度里面,分為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個等級。第一級別的院試,就是大家熟悉的秀才,屬于所在鄉(xiāng)的考試,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中考。如果考試通過,那么你就成為一名秀才,脫離了平民百姓的階層,在仕途的起點上邁出了第一步,社會地位也比一般的百姓略高,見了當?shù)氐目h官不用行下跪的禮儀。
第二步就是鄉(xiāng)試,也就是舉人,屬于所在省的考試,和現(xiàn)在的高考類似??荚嚨胤蕉嘣诰┏呛褪〕?,因為考期是在每三年的八月份左右,所以鄉(xiāng)試又被叫做"秋闈",放榜的時間是在九月份左右,正是桂花開放的時候,所以放榜又被叫做"桂榜"??荚囃ㄟ^的被叫做舉人,第一名的獲得者成為"解元",解縉在此試里面就獲得了"解元"的稱號。
此時的解縉已經(jīng)是個舉人了,再往上就是要考取進士,需要參加會試和殿試兩個級別。這兩個一般都是放在一起考的,為什么呢?因為殿試沒有黜落,只分名次。會試考中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被稱為會元,如果沒有通過的話就要等三年之后再考。會試之后舉行的殿試是由明朝當時的皇帝考核的,問的是一些理論和實踐,比如會問一些怎么治理朝政的問題。殿試之后會分放"甲榜",一般分為三甲,在此級別的都稱為進士。
就這樣,經(jīng)過解縉異于常人的天賦和多年的苦讀,終于考進了進士,成為一名庶吉士。太祖朱元璋在考核的時候非常賞識他,之后就讓他在御前侍候著。但是因為解縉的性格剛直,在官場上難免會得罪人,有一次解縉前去兵部索要侍衛(wèi),因為出言不恭被尚書奏給了朱元璋,太祖知道之后大怒,認為解縉恃寵而驕,于是便改任他為江西的監(jiān)察御史。之后李善長被朱元璋處死,解縉又帶頭和大臣們上書給李善長辯冤,此舉直接導致解縉被貶回鄉(xiāng)。
等到解縉再次被重用,已經(jīng)到了永樂年間。朱棣深知解縉的才能,把他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負責《太祖實錄》的總編撰。永樂二年是解縉最得意的時候,因為在這年他坐上了內閣首輔的職位,屬于一人之下的權臣。解縉從一個學子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通過了多等級考試,再到最后編撰《永樂大典》,由此可見解縉的出色,在人才輩出的明朝,能夠成為第一大才子,那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