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太陽病
太陽病
鎖定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guī)范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病名。太陽病為《傷寒論》六經病之一,是太陽所主膚表與經絡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體表,營衛(wèi)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的疾病,分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三大類。太陽病變證最多,是太陽病篇的特點之一,也最能體現辨證論治精髓的內容,包括太陽病本證、兼證、變證、類似證等四大病證。
中文名
太陽病
類別
中醫(yī)基礎術語
出處
《傷寒論》
科普中國
致力于權威的科學傳播
本詞條認證專家為
郎娜丨副主任醫(yī)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皮膚科 審核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
權威醫(yī)學科普傳播網絡平臺
目錄
概念
解讀
中醫(yī)應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太陽病
類    別
中醫(yī)基礎術語
出    處
《傷寒論》
概念
太陽所主膚表與經絡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體表,營衛(wèi)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的疾病
解讀
太陽病是太陽所主膚表與經絡感受外邪,正邪交爭于體表,營衛(wèi)功能失調而發(fā)生的疾病。
《尚論篇》卷一:“太陽病之總脈總證,統(tǒng)中風傷寒為言也。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tǒng)營衛(wèi),所以為受病之始?!薄秱刚啤肪硪唬骸胺诧L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癥便有頭痛,項強,身痛,腰痛,骨節(jié)煩疼,發(fā)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癥。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wèi)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湯以發(fā)表,使營衛(wèi)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癥自除矣;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wèi)弱而表虛也,用桂枝湯以解肌,使營衛(wèi)和,而邪自解矣?!薄秱t(yī)訣串解·太陽篇》:“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何謂太陽經證?曰頭痛、項強、發(fā)熱、惡寒是也?!沃^太陽腑證?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div style="height:15px;">
中醫(yī)應用
1、病因病機
外邪侵襲太陽膚表,直中太陽經絡,正邪交爭,營衛(wèi)失調,經輸不利,從而出現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脈浮等反映太陽膚表、經絡、氣化方面病變的脈癥。因病變主在太陽,故稱“太陽病”;又因脈癥見于膚表,故亦稱“太陽表證”。
2、證候分類
由于感邪性質的不同、體質強弱的差異,所以太陽發(fā)病分為三種類型。(1)太陽中風證,以發(fā)熱汗出、脈象緩弱為特點。(2)太陽傷寒證,以身病無汗、脈象緊實為特點。(3)太陽溫病,以發(fā)熱而渴、不惡寒為特點。因《傷寒論》詳于寒而略于溫,故以太陽中風與傷寒證為重點。另外,還有太陽病輕證。
3、治法方藥
根據《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的治療原則,太陽病當治以“汗”法?!秱摗返奶柌?,主要是風寒表證,故汗法主在辛溫。根據病型的不同,太陽中風證治以桂枝湯,發(fā)汗解?。惶杺C治以麻黃湯,發(fā)汗解表。太陽溫病,仲景未出方治。
4、兼變類證
太陽病篇并非全是太陽病,而是以太陽病為基本病證、為辨證核心,圍繞于此,展開一個完整、復雜、靈活的辨證論治系統(tǒng),包括太陽病本證、兼證、變證、類似證等四大病證。兼證又分中風證兼證與傷寒證兼證兩類。類似證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十棗湯證及瓜蒂散證三種。中醫(yī)認為:“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故太陽病變證最多,是太陽病篇的特點之一,也最能體現辨證論治精髓的內容。分為九大類,有陽虛證、陰陽兩虛證、熱證、寒熱帶雜證、蓄水證、蓄血證、虛煩證、結胸證及痞證。對于變證的治療,應遵循“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基本原則。
[1-2]
參考資料
1.  主編: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張志斌、區(qū)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yī)大辭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  作者:姜建國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七年制規(guī)劃教材傷寒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年09月
傷寒六經病之一。 太陽經主肌表,外邪侵襲,大多自太陽而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太陽病的提綱證。外邪初客體表,正氣開始抵抗的階段,稱為太陽經證,包括太陽傷寒證和太陽中風證兩種證候;若外邪隨經入腑,則為太陽腑證,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兩種證候。①太陽傷寒證。為寒邪襲表,正陽被郁,營陰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證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治宜辛溫發(fā)汗,方用麻黃湯。②太陽中風證。為外感風邪后,營衛(wèi)不和所表現的證候。證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治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方用桂枝湯。③太陽蓄水證。為太陽經邪氣影響膀胱腑氣,氣化功能失調所表現的證候。證見發(fā)汗,汗出,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脈浮。治宜通陽行水,方用五苓散。④太陽蓄血證。為太陽隨經熱邪與瘀血結于下焦所表現的證候。證見少腹急結或硬滿,精神如狂,甚則發(fā)狂,小便自利。治宜瀉熱破結,方用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
病名。六經病之一。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多由外感風寒所致。經病包括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腑病包括太陽蓄水證和太陽蓄血證。
一、臨床表現
《傷寒論》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薄疤柌?,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div style="height:15px;">
概括:凡出現發(fā)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于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二、病理機制
1、太陽經證:分為三型
(1)其人營衛(wèi)不和,衛(wèi)失固外開闔之權,肌表疏泄者為中風(即傷風,不是腦溢血)。
(2)其人衛(wèi)陽被遏,營衛(wèi)郁滯不通,肌表致密者為傷寒。
(3)其人外受溫邪,津傷內熱者為溫病。
中風: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表虛證)。
傷寒:發(fā)熱,無汗,惡寒,脈緊,體痛(表實證)。
溫?。喊l(fā)熱,口渴,不惡寒(里熱證)。
中風、傷寒、溫病,均屑表證,所以均有“發(fā)熱,頭痛,脈浮”,但其鑒別點是:
中風:脈浮緩,有汗,舌苔薄白。
傷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舌苔薄白。
溫病:脈浮數,發(fā)熱,口微渴,微惡寒,舌尖舌質紅絳。
2.太陽腑證:分為二型
(1)邪氣內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失調,以致氣結水停,小便不利,為蓄水證。
(2)熱結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滿如狂,小便自利為蓄血證。
蓄水證:發(fā)熱惡風,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則吐,脈浮數。
蓄血證:小腹急結或鞭滿,如狂發(fā)狂,小便自利,身體發(fā)黃,脈沉結。
鑒別點:蓄水是邪人膀胱氣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無神志癥狀。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癥狀而無小便不利。
闡釋
太陽又稱巨陽,統(tǒng)攝營衛(wèi),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陽居三陽之首,為六經藩蘺。風寒襲表,太陽首當其沖,此時,衛(wèi)氣雖已受傷,但猶能達表抗邪。正邪相爭于表,經氣不利,則癥見脈浮、頭項強痛面惡寒。
衛(wèi)氣行于脈外,功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風寒外襲,衛(wèi)氣受傷,溫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惡寒(包括中風)。
三、治則方藥
1.太陽經證治法
(1)中風:為太陽表虛證,是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不和,治療中風只需調和營衛(wèi),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湯。
(2)傷寒:為太陽表實證,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開表發(fā)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黃湯。
(3)溫?。簽閮葻峤騻?,《傷寒論》未出方治,個人意見:當以辛涼輕透為主,可用銀翹散。
2.太陽腑證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氣化不行而致水氣停蓄,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具有化氣利水的功能,故為蓄水證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熱結下焦,應攻瘀逐血,可根據輕重緩急,選用桃核承氣湯。
3.太陽病兼證治法
(1)太陽中風兼氣逆作喘,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治之。
(2)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即拘急不舒),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加葛根湯,實用葛根湯。
(3)太陽病兼熱郁于內(內熱,煩躁,口渴),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虛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實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內挾水飲(干嘔,痰軟),如表實無汗,心下有水氣,證見發(fā)熱惡寒無汗喘咳干嘔的,治以小青龍湯。如太陽中風而水氣僻積胸脅,證見發(fā)熱惡寒汗出頭痛,心下及脅部痞鞭滿痛,干嘔短氣,表證已解的,用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攻之。
(5)太陽病兼里虛不足,如陰陽兩虛心中悸而煩者,治宜以小建中湯。如氣血虧乏,心力不繼,脈結代,心動悸者,治以炙甘草湯。
什么是太陽病?
2017-10-30  明月翠竹   閱 492  轉 20
分享:
大家好,我是鮑艷舉。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什么是太陽病》,在后面的六次課中,我會依次向大家介紹六經體系中六經的概念和診斷標準,先讓大家對六經體系有個整體的認識,方便以后的案例解析和病例探討。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太陽病。
太陽病的困惑
從學醫(yī)以來,我總有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其中,太陽病是個困惑我很長時間的病癥。以前提到太陽病,我就知道《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备杏X太陽病就是外感病的范疇。
后來接觸到了一些患者,有太陽病的表現,比如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體痛等癥狀,但是按照太陽病的治法又效果不好,有些病例反而加重了。有時候在讀醫(yī)案的時候,我感覺醫(yī)案中的患者明明是內傷病,沒有很明顯的太陽病的表現,但是醫(yī)案的作者用了一些疏風解表藥,效果也是不錯的。
所以這些貌似矛盾的現象一直困擾著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經過不斷的理論探索,不斷的臨床實踐,我才逐漸對太陽病的內涵和外延有了全新的認識。六經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我的六經概念和其他人的可能都不一樣,即使是同門師兄弟,估計六經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這都沒用關系,只要這種理解能夠很好地解釋臨床問題,并且能指導臨床用藥,就是好的體系。
太陽病的定義
我所理解的太陽病屬于“表陽證”,是除表虛寒之少陰病之外的表證,即寒邪、痰飲水濕、瘀血等病邪在表,表現出的表的陽性證。
那么什么才算是表陽證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具體的診斷標準。只要看到這五個方面,首先要考慮到是否是太陽病。為什么呢,因為這五個方面來判斷太陽病的幾率非常大,當然,這里所說的診斷標準只是相對的標準,并不是絕對的標準,需要臨床辨析。我們前面也提到了,中醫(yī)的特點就是沒有絕對的A=B的直線思維,它都要有辨析的過程。
太陽病的診斷標準
1、惡寒、惡風;
2、脈?。?div style="height:15px;">
3、周身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不利;
4、眼瞼及面部浮腫;
5、身癢。
下面我分別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五個方面的標準:
標準一:惡寒、惡風
剛才講了,這個標準只是相對的標準,并不是一看到惡寒、惡風就一定是太陽病。但患者出現了惡寒、惡風,一定要排除是否是太陽病,為什么呢?因為惡寒惡風屬于太陽病的幾率非常大。古人云: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就是這個道理。
標準二:脈浮
外邪侵犯人體,正邪交爭,導致人體大量體液充斥于體表,表現為表陽證,即太陽病,此時血管向外擴張,故表現為浮脈,此外還多伴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等癥狀。因此,典型的太陽病多表現為脈浮。
但是,患者素體有濕熱、瘀熱、痰熱等實熱證,又有氣虛、津液虛、血虛,亦可引起血管向外擴張搏動,亦可表現為浮脈。比如:有些高血壓的患者,這樣給我說“大夫,您不用摸脈,一看就是看到的脈”,我一看果然能夠看到患者寸關尺脈的搏動,這當然也是浮脈,但不是太陽病。
我在臨床上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典型的太陽病表現出浮脈是相當有一部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太陽病患者并不是表現為浮脈,大多表現為沉脈,為什么呢?因為體內致病因素非常多,導致氣血不能向外擴展血管,出現浮脈。但也表現出表證,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
標準三:周身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不利
外邪直接侵犯人體,引起體表經氣不利,可見頭痛、身痛、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而且多伴有惡寒、脈浮、發(fā)熱等,這些疼痛癥狀多屬于太陽病。
患者體內有水濕、痰熱、濕熱、痰濕、瘀血等致病因素、或伴有脾胃虛弱、腎陽虛衰、肝火上炎等病理情況,在外邪誘導下亦可導致機體營衛(wèi)不和或經氣不利,出現周身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不利,這時患者多無明確的外感史,那也是太陽病,屬于表的陽性證。治療時除了治療里證外,需要兼顧解表。所以周身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不利的太陽病,與患者是否有外感或病程長短沒有關系。
很多人認為太陽病就是外感病,而且是病程短的急性病,說白了就是感冒,這樣認識非常片面,導致大家認為傷寒論或經方,無法治療內傷雜病,認為太陽病就是感冒發(fā)燒,這樣就嚴重限制了經方的應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確。
臨床上我們治療了一些病程非常長的慢性的疼痛患者,從太陽病考慮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比如頭痛10余年的患者,用麻黃湯加減治愈;長期慢性腰痛患者、關節(jié)痛的患者,用葛根湯加減治愈。所以周身關節(jié)疼痛或活動不利屬于太陽病,與患者是否有外感或病程長短沒有關系。
標準四:眼瞼及面部浮腫
這里的眼瞼和面部浮腫,相當于《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所說的風水的特征:“視人之目窠上微擁,如蠶新臥起伏”。風水多屬于表里同病的范疇,里證指患者體內有濕熱、水濕、痰濕等停水現象,表證多表現為眼瞼及面部浮腫,患者無明顯的發(fā)熱、惡寒、身痛等太陽病表現。
對于眼瞼及面目浮腫的治療,除了用清熱利濕、溫化寒飲等治療內在停水外,需要用麻黃、荊芥、防風等解表藥治療,常用的方劑有越婢加術湯或越婢湯。給大家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蒸饅頭”的原理,水蒸汽上升到鍋蓋上遇冷就會化成水珠兒。人體眼瞼和面部浮腫也是一樣,很多患者本身體內有濕熱或濕氣,遇冷后就會出現周身浮腫、眼瞼面部浮腫。
當看到患者有眼瞼和面部浮腫,大家可以追問一下患者,最近是否有受涼史,我想大部分都有明確的受涼史,這樣的患者我們就用越婢加術湯,重點用麻黃、荊芥、防風等解表藥治療。
標準五:身癢
包括周身瘙癢、皮膚粗糙,以及面部、全身痤瘡等癥狀。我在臨床上遇到身癢、皮膚粗糙等慢性濕疹、牛皮癬、急慢性蕁麻疹的皮膚病患者,除了治療內在的致病因素外,還考慮一下太陽病表證的可能,加用一些解表藥比如荊芥、防風、生麻黃、白芷等,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用的最多的方子就是消風散合麻杏石甘湯。為什么這部分患者會表現為太陽病,用一些解表藥,效果會好一些?因為這部分患者體表有濕熱、水濕浸蘊,或瘀血在表,會導致體表功能以及營衛(wèi)失調,表現為表的陽性證,即太陽病。所以遇到這部分患者,加用一些解表藥療效會更好一點。
以上就是我對太陽病的理解。什么是太陽?。靠吹缴厦嫖鍌€診斷標準,判斷出是表的陽性證,就是太陽病,這些概念一點都不高大上,就這么簡單的辨析。課程后面會有很多醫(yī)案來佐證、闡釋太陽病的臨床應用,希望大家在臨床上都能靈活掌握、運用好太陽病。謝謝大家。
課后思考題
大家在臨床上用太陽病的理論治療過內傷雜病嗎?
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區(qū) 留言分享!
所屬專欄
?
快速掌握經方--鮑艷舉六經辨證線上班
鮑艷舉
用一年時間,打造完善的六經辨證體系
5天前
留言 (52)
?
說點什么吧
?09-14高鵬
鮑老師的課程很精彩,能否多講點啊。每周都在期待中。
講者回復: 今天只是統(tǒng)講,讓大家有個概念,后面會展開的
?09-14硯田閒耕
老師好,您近期有無出書的計劃,大家都在渴盼!
講者回復: 還在整理中。
?09-14福建蔣家雄
用小續(xù)命湯治過中風
?09-14李永發(fā)18931912678
有音頻又有文字太好了
?09-14丁玉號
鮑老師你好!這個病案是我家人的,一直未能治好,實在慚愧,在聽完你的六經辨證的課后,很想再次拿來試驗一下,但對自己的信心又不足,特求救于老師!懇請老師在百忙之中幫我一下,不甚感激! 女,32歲。主訴:月經未行4月余。素有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病史,胃口極佳,能食不長肉,肌肉不堅。以前來月經量多,有血塊,去年也有過5個月未來,后服用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加麻黃、鹿角膠、菟絲子10劑后正常來潮半年,(這是未聽老師講六經辨證時開的處方,大便粘膩一直未解決)。 刻下癥見:月經停閉4月余,小腹偶有微脹感,雙下肢輕度浮腫,胸部不適感,咽部不適,偶有咳嗽帶血絲,右耳時耳鳴,無口苦,口唇干,無明顯口干,大便粘膩如水泥味臭,4-5日一行。納佳,舌質淡邊有齒痕,少苔,有瘀斑,舌下絡脈可見瘀絲,脈弦數重按無力。 聽完老師的六經辨證后分析: 胸部不適,咽部不適,偶有咳嗽帶血絲,右耳時耳鳴,脈弦。考慮少陽病用小柴胡湯 月經停閉,雙下肢輕度浮腫,舌淡邊有齒痕,脈重按無力,考慮太陰病血虛水盛用當歸芍藥散 口唇干,能食,脈數,考慮陽明病用石膏 舌有瘀點,舌下瘀絲,考慮瘀血用桃仁 大便粘膩如水泥味臭,4-5日一行考慮濕熱用生大黃 少苔,咳嗽有血絲加麥冬 綜上分析認為患者為少陽陽明太陰合病夾瘀,處方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加石膏、麥冬、桃仁、生大黃 柴胡15g、黃芩10g、生姜10g、姜半夏6g、黨參10g、大棗15g、炙甘草6g、當歸10g、白芍15g、白術15g、澤瀉15g、茯苓10g、川芎5g、麥冬15g、生大黃5g、生石膏30g、桃仁10g 不知上述分析及處方用量是否正確,聆聽老師的教導。再次說聲謝謝!
太陽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中風。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須臾 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令一時許,遍身 微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便得汗,勿再服。或無汗,或小便數,手足冷者,不可服?!痘钊恕吩啤霉鹬Α⒙辄S,若夏月用,加黃芩、知母、石膏,總不如陶尚文用羌活沖和湯為最穩(wěn)。
上桂枝湯。許學士云∶有人病發(fā)熱惡寒,自汗,脈微弱而浮,三服湯而愈。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內獨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云云至翕翕發(fā)熱,宜桂枝湯。此脈與癥,仲景說得甚明,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也。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又曰∶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fā)熱。醫(yī)既汗之,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此謂醫(yī)所使也。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故內陷而發(fā)熱,陽不足陰往乘之,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舉此二端,明白易曉,何憚而不用桂枝湯哉。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去節(jié),先煮去汗,焙,三兩) 桂枝(二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覆取微汗,不須 粥。有汗者,勿服。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癥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炮,去汗,三兩) 桂枝(去皮) 石膏(碎) 甘草(炙。各一兩) 生姜(切,一兩半)大棗(六枚) 杏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后服。未汗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不止,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
白術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研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撲周身止汗。若汗過多,恐亡陽,遂厥逆惡風,煩躁不得眠,故宜以此粉止之。
上中風脈當浮緩,今反浮緊緩者,大青龍癥也。
〔《活》〕發(fā)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蓋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許學士云∶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三者如鼎立,人皆能言之,而不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故醫(yī)遂多不用,無足怪也。且脈緩而浮者,中風也,故嗇嗇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fā)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者,傷寒也.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寒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于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何也?予嘗深究三旨,若癥候與脈相對,無不應手而愈。何以言之?風傷衛(wèi),衛(wèi),氣也。寒傷榮,榮,血也。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風傷衛(wèi),則風邪干陽,陽氣不固,發(fā)越而為汗,是以自汗是表虛,故仲景用桂枝以發(fā)其邪,芍藥以和其血。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其病稍輕,雖同曰發(fā)汗,特解肌之藥耳。故仲景于桂枝癥云∶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風不可大發(fā)汗,汗過則反動榮血,邪氣乘虛襲之,故病不除也。寒傷榮,則寒邪入陰血,而榮行脈中者也。寒邪居脈中,非特榮受病,邪自內作,則并與備氣犯之,久之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熱,齒干而煩冤,仲景以麻黃發(fā)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發(fā)散,欲滌除內外之邪,榮衛(wèi)之病爾。大抵二藥皆發(fā)汗,以桂枝則發(fā)其衛(wèi)之邪,麻黃并榮與衛(wèi)治之,亦自有淺深也。何以驗之?仲景桂枝第十九癥云∶病當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又四十七癥云∶發(fā)熱汗出,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者。
欲救邪風,宜桂枝湯。是知中風汗出者,榮和而衛(wèi)不和。又第一卷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當發(fā)其汗。是知傷寒浮緊者,榮衛(wèi)俱病也,麻黃湯中并用桂枝,此仲景之言也。至于青龍,雖治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之病,然仲景又云∶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便有筋惕肉 之癥。故青龍一癥,尤難用藥,須是形癥諦當,然后可行。故王實夫癥,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蓋慎之也。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 葛根(各二兩) 芍藥 甘草(各一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覆取汗。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 生姜(各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錢,去渣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 芍藥 麻黃(去節(jié),泡) 甘草(各三錢) 生姜(半兩) 石膏(一兩半,碎)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又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度,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 芍藥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各半兩。去節(jié),煮) 大棗(六枚) 杏仁(十二粒,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太陽病者,皆表癥,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也。若脈浮大,則與癥相應,宜發(fā)汗。今見表癥而脈反微,不與癥應,故不可發(fā)汗,但用一二各半湯等和之可也。
若太陽中 ,發(fā)熱惡寒,脈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
太陽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血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嘗湯方
水蛭(炒,去子,杵) 虻蟲(各十枚,炒,去足翅) 大黃(二兩) 桃仁(七枚,去皮尖)
上作一服,水一盞煎,溫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也,亦抵當湯主之。
凡仲景稱太陽癥脈沉得,皆謂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而脈反沉也。其癥兼發(fā)在,小腹硬者,為蓄血,此條抵湯當是也。
兼關節(jié)痛,小便不利,身黃者,為濕痹。(論見濕痹。)
兼卒口噤,背反張者為 。若無汗惡寒,名剛 ,宜葛根湯。若有汗不惡寒,名柔 ,宜栝蔞桂枝湯。(方論見 。)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方見下利。)
少陰病,但欲寐,始得之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論見欲寐。)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去節(jié),泡)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太陽病不惡寒者,皆謂發(fā)熱頭項強痛,脈浮而反不惡寒也。其證兼渴者為溫病,兼汗出者為柔。(方論見溫病柔 。)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柴胡加桂枝湯方
柴胡(一兩) 桂枝 黃芩 人參 芍藥 生姜(各半兩) 半夏(四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表不解者,皆謂太陽病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也。蓋病雖屬太陽表癥,而有里癥兼之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結者,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論見脅痛。)
兼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咳者,小青龍也。(方論見效。)兼脅痛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也。兼心下痞者,先用桂枝解表,后以瀉心攻痞也。(方論見痞。)兼下利腹?jié)M脹者,先以四逆溫里,后以桂枝攻表也。(方論見下利。)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解。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調胃承氣湯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外癥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海〕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癥盡罷,而反發(fā)熱惡熱,譫語,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脈浮緊,下之必結胸??嗝}浮緩,下之必痞氣。
許學士云∶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醫(y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居密室中,自稱甚惡風。予曰∶表癥如此,唯大便不通數日,腹且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須表癥罷,方可下。不爾,則邪乘虛而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以小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則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擬欲攻之,當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堅實,有燥糞者,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為挾熱自利煩躁之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疊,予刪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風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糞,或大便堅秘。須是脈不浮,不惡風,表癥罷,乃可下之。大便雖四五日不通,亦無害,若罔顧表而下,遂為挾熱利也。
表里發(fā)熱
發(fā)熱惡寒,脈浮者,屬表,即太陽癥也。(方論見前太陽病條。)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屬里,即陽明癥也。(方論見陽明自汗。)發(fā)熱脈弦細,頭痛者,屬半表半里,即少陽癥也。(論見口苦咽干。)發(fā)熱而嘔者,小柴胡湯。(論見嘔。)發(fā)熱咳嗽,表不解者,小青龍湯。兼脅痛喜嘔者,小柴胡加干姜五味子湯。(方論見效。)發(fā)熱而喘,表不解者,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兼胸滿者,麻黃湯。(方論見喘。)發(fā)熱口渴,有屬表者,有屬里者,治法方論甚眾。(并見渴門。)
發(fā)熱汗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數大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論見煩,(方見上。)
發(fā)汗后惡風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宜調胃承氣湯。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海藏云∶大黃泄實,芒硝軟堅,甘草和中,必燥實堅三癥全者可用之。)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一兩。海藏云∶宜酒浸,蓋邪氣居高,非酒不到,譬如物在高巔,人跡所不及,則射而取之,故用酒浸引而上之。
若生用苦泄峻下,則遺高分之邪熱,所以愈后或目赤或喉閉或頭腫,膈上反生熱癥矣) 甘草(半兩,炙。海藏云∶甘以緩之)芒硝(九錢。海藏云∶辛以潤之,咸以軟之)
上 咀,水一盞,煮大黃、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溫服。
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論見痞。)發(fā)汗后,身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論見風熱。)發(fā)汗后,仍發(fā)熱,心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湯。(論見下利。)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惡寒者,宜四逆湯。(論見下利。)大汗出,脈陰陽俱盛不解者,死。(論見大法?!秲冉洝吩啤脺夭『箯貜蜔岫}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謂之陰陽交者,必死也。)
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汗下后,仍頭痛發(fā)熱,心下滿,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論見結胸。)大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主之。(論見心痛。)大下后,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方論見煩。)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論見煩。)
太陽病當惡寒,今自汗出,不惡寒發(fā)熱,關脈細數者,以醫(y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yī)吐之所致,為小逆。
瘥后更熱者,小柴胡湯。脈浮者以汗解,脈沉者以下解。(論見勞復。)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三兩) 甘草(一兩,炙) 粳米(三合) 石膏(八兩,捶碎)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論見下利。)下利厥逆,汗出熱不去者,四逆湯。少陰病下利清谷,厥逆,里寒外熱者,通脈四逆湯。(方論見下利。)身熱,手足逆冷而脈虛,當夏月發(fā)者,為中暑。(論見中暑。)
傷寒表不解,干嘔發(fā)熱而咳,下利者,小青龍去麻黃加芫花湯。(論見咳。)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其癥頭痛腰疼,身熱鼻干,脈浮大而長者,宜葛根湯。(論見合病。)發(fā)熱下利,脈微遲厥逆者,通脈四逆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其癥頭痛胸滿,往來寒熱,脈浮大而弦者,宜黃芩湯。(論見合病。)
下利清谷,脈沉遲,其人面赤微熱而厥者,必郁冒,汗出自解。
發(fā)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發(fā)熱而利,汗不止者死。(二論俱見下利。)
發(fā)熱吐利,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湯,渴者五苓散,不渴者理中湯。(論并見痞及吐利門。)
發(fā)熱,經水適來適斷,小柴胡湯,刺期門。(論見譫語瘧狀。)發(fā)熱脈數,消谷,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論見蓄血。)
〔《素》〕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穴見溫病門。)
太陽病發(fā)熱續(xù)法
此篇集丹溪、海藏諸賢治傷寒,皆以補養(yǎng)兼發(fā)散之法,實本經成敗倚伏生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及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之旨也。蓋凡外傷風寒者,皆先因動作煩勞不已,而內傷體虛,然后外邪得入,故一家之中,有病者,有不病者,由體虛則邪入而病,體不虛則邪無隙入而不病也。是故傷寒為病,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后學無知,舉世皆謂傷寒無補法,但見發(fā)熱,不分虛實,一利下汗而致夭橫者,滔滔皆是,此實醫(yī)門之罪人也。今集此法于仲景之后,其應如響,使人遵之,不犯虛虛實實之戒也。
〔丹〕傷寒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食生冷之物者,故傷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是以從補中益氣湯加發(fā)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癥出入加減。氣虛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術之氣。(補中益氣湯方見治發(fā)熱。)內傷之病,專主東垣,《內外傷辨》甚詳。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挾外邪者,郁熱于內而發(fā)者,皆以補元氣為主,宜看其所挾而兼用藥。
一男子素嗜酒,因暴風寒衣薄,遂覺倦怠,不思飲食半日,至睡后,大發(fā)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惡寒。天明診之,六脈浮大,按之豁然,左為甚。予作極虛受風寒治之,人參為君,黃 、白術、歸身為臣,蒼術、甘草、木通、干葛為佐,使大劑與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覺來諸癥悉除。
白術 陳皮 干葛 蒼術(各三錢) 人參 川芎(各錢半) 黃 歸身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分三帖,水煎服。
盧兄年四十九歲,自來大便下血,脈來沉遲澀,面黃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間,因勞倦發(fā)熱,自服參蘇飲二帖,熱退,早起小勞,遇寒,兩手背與面紫黑,昏仆,少時卻醒,身大熱,妄語,口干,身痛,至不可眠,脈之三部不調,微帶數,重取虛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參二錢半,帶節(jié)麻黃、黃 各一錢,白術二錢,當歸五分,與三五帖得睡,醒來大汗如雨即安。兩日后再發(fā),脅痛咳嗽,若睡時嗽不作而妄語,且微惡寒,診其脈似前而左略帶緊。予曰∶此體虛再感寒也。再以前藥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飲食,用補中益氣去涼藥,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
一丈夫因勞倦發(fā)熱甚倦,不可以傷寒治之。用人參(四錢) 白芍藥 陳皮 當歸(各三錢) 黃 (三錢半) 蒼術(二錢) 木通(一錢) 甘草(少)
上分三帖,水煎溫服。
一丈夫發(fā)熱五日,倦甚,略渴,得洪脈,不甚數,略重則散大,此內傷癥也。用白術(二錢) 人參 陳皮 柴胡(各錢半) 黃 蒼術(各一錢) 木通(六分) 甘草(少)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大夫倦甚,口干發(fā)熱,汗不出。用陳皮(三錢) 人參 白術 蒼術(各二錢) 干葛(錢半) 黃 木通(各一錢)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丈夫發(fā)熱振 ,倦怠口渴。
人參 白術 白芍 柴胡(各二錢) 陳皮(三錢) 黃 (一錢) 木通(錢半) 甘草(少)
上分四帖,水煎熱飲。
王孺人因辛苦發(fā)熱。
芍藥(五錢) 白術(三錢半) 人參 當歸(各二錢) 陳皮(一錢) 川芎 甘草 木通(各錢半)
上分四帖,水煎溫服。
第四女發(fā)熱,冒風冷。
麻黃 人參(各五分) 蒼術(一錢) 甘草(少)
上水煎,溫服。
上十方,皆補養(yǎng)中氣兼發(fā)散之劑。
杭州葉君章,臘月因齋素中饑而冒寒作勞,遂患發(fā)熱頭痛。醫(yī)與小柴胡湯,遂自汗,神昏,耳聾,目不見物。予診其脈大如指,似有力,熱不退。與人參、黃 、白術、熟附、炙甘草作大劑之,一日而汗少,二日而熱減半,耳微有聞,目能視物。初用藥至四帖,前藥中加蒼術與兩服,再得汗而熱除。本日遂去蒼術、附子,又與前藥作小劑服,三日而安。
呂仲修年六十六歲,正月間因忍饑冒寒作勞,頭疼惡寒發(fā)熱,骨節(jié)皆疼,無汗,至次日妄語,熱愈甚,而妄語時止時作,熱亦不為十分。自服參蘇飲兩帖,汗不出,又再進一服,以衣覆取汗大出,而熱不退。至第四日,予診其脈,兩手皆洪數,而上為甚。此因饑而冒寒,加之作勞,陽明經雖受寒氣,不可攻擊,當急以大劑補之,以回其虛,俟胃氣充實,自能出汗而解。遂以參、 、白術、歸身、陳皮、炙甘草,每帖加熟附子一片,一晝夜服五帖。至第三日,口稍干,言語有次,諸癥雖解而熱未退,遂去附子,加白芍。又兩日思食,卻作肉羹間與之。又三日,精神全。二日許,自汗出而熱退,診其脈不數,洪脈卻尚有些,洪脈作大脈論,年高而誤汗,此后必有虛癥見,又與前藥。至次日言,我大便自病來不曾更衣,今谷道逼痛,坐努責狀如不堪,醫(yī)者必欲投大黃、巴豆等劑。予謂大便非實秘,為是氣因誤汗而虛,不得充腹,無力可努,仍與前補藥以肉粥及蓯蓉與之一日半,煎濃蔥椒湯浸下體,方下大便軟塊者五六枚。診其脈仍舊大未斂,此因氣血未得回復,又與前藥兩帖,經兩日,小便不通,少腹下妨悶,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予曰∶補藥服之未盡,于前藥內倍加參、 大劑服兩日,小便方利而安。
陶明節(jié)年十九歲,不憚勞 ,不息農作,忽一日因勞倦大發(fā)熱而渴,恣飲冷泉水數碗,次日熱退,目不識人,言語謬誤,自言肚痛不能轉側,飲食不進,身戰(zhàn)掉不自持。又二日,求予診之。兩手澀而大,而上為甚。
遂于氣海灸三十壯,用白術二錢,黃 二錢,熟附一片,陳皮五分,與十帖不效,又增發(fā)熱微渴,余癥仍在,卻可進二匙稀粥。予曰∶此氣欲利而血未應也,于前藥內去附子加當歸以和血,因有熱,加人參一錢半,服三十帖而安。
〔?!滁S 湯治傷寒兩感,拘急,三焦氣虛,自汗,及手足汗出,或手背偏多,或肢體振搖,腰腿沉重,面赤目紅,但欲睡眠,頭面壯熱,兩脅熱甚,手足自溫,兩手心熱,自利不渴,大便或難或如常度,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飲湯不欲飲水,或少欲飲水,嘔噦間作,心下滿悶,腹中疼痛,或時喜笑,或時悲哭,或時太息,或時語言錯亂,疑作譫言狂語者非也,神不守舍耳。始得病于寤寐之間,或恐悸,頭項不甚痛,行步只如舊,此陰盛陽虛之故也。兩手脈浮沉不一,或左或右,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微弦五種陰脈形狀,按之全無力,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先緩而后急,緩宜用黃 湯。
黃 湯方
人參 生姜 黃芩 白茯苓 白術 白芍藥(各一兩) 甘草(七錢)
嘔者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甚者加干姜(炮一錢。)
上 咀,水煎,量癥加減多少用之。如大便秘結者,調中丸主之。
調中丸方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干姜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或五丸,每服一二丸,水少許煎服。若病急者,黃 湯每服加干姜一錢,大便結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參 白術 干姜(炮,恐熱,以生姜代之) 甘草(炙)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每兩作五丸,白湯化下,先緩后急也。若尤急者,無汗宜附子干姜甘草湯。若自汗者,宜白術附子甘草湯。量脈癥可于四逆湯,或真武湯,或通脈四逆湯選用之。
〔垣〕馮內翰侄櫟年十六,病傷寒,目赤而煩渴,脈七八至,醫(yī)欲承氣湯下之,已煮熟矣。偶東垣從外來,馮告之故。東垣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彼以脈數為熱,今脈七至,是極熱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論云∶病有脈從而病反者何?岐伯對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脈皆然。此陰盛格陽于外,非熱也。取姜附來,吾以熱因寒用之法治之。治藥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頓服八兩,汗?jié)u出而愈。
上七法,補兼發(fā)散,隨所見癥加姜附,甚者熟附,微者干姜,又甚者姜附兼施,皆反治法也。
〔丹〕盛孺人年四十歲,外冷內熱,身疼頭痛,倦怠,脈虛微澀。
川芎 柴胡 芍藥(各半兩) 羌活 黃柏(各二錢,炒) 南星(一錢) 甘草(炙,三分)
上分兩帖,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沈材妻年五十余,滿身骨節(jié)痛,半日以后發(fā)熱,黃昏至半夜卻退。
蒼術 陳皮 羌活(各一錢) 白術(錢半) 木通 炒柏 通草(各五分)
上 咀,水煎溫服。
丁親家于久瘧后,暑月涉水,又勞苦,腿HT 痛,漸漸渾身痛,脅亦痛,發(fā)熱,脈卻澀,不甚數。
予曰∶此勞倦乏力。治用白術 黃 蒼術 陳皮(各一錢) 人參 黃柏(酒炒。各五分) 木通(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 咀,水煎,下龍薈丸。
小阿婆午后發(fā)熱,遍身痛,血少,月經黑色,大便閉。用芍藥(五錢) 黃芩 蒼術(各三錢) 黃柏(酒炒) 木通(各二錢)
上 咀,水煎服。
上四方兼補發(fā)散,隨所見脈癥,加炒柏、龍薈,皆正治法也。
陳小娘年二十,發(fā)熱目閉,開口則熱甚,渴思水解,脈澀而濁溷,此食痰也。治用黃芩 甘草 木通(各五分) 陳皮 白術 干葛(各一錢) 黃連 桔梗(各六分)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二三十丸。
一丈夫因恐發(fā)熱,心不安,用南星、白茯苓各五錢,朱砂二錢,以上為六帖。再用人參 當歸 柴胡(各三錢) 黃芩 川芎 木通(各二錢) 甘草 紅花(各五分)
上分四帖,水二盞半,入金銀器同煎,至一盞,去渣,熱調服。
上二方兼補發(fā)散,隨所見癥,加食積痰藥。
〔海〕神術湯 治內傷冷凍飲料,外感寒邪無汗者。
蒼術(制) 防風(各二兩) 甘草(一兩,炒)
上 咀,加蔥白、生姜同煎服。如太陽癥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如太陽癥脈浮緊中帶弦數者,是兼少陽也,加柴胡二錢。如太陽癥脈浮緊中帶洪者,是兼陽明也,加黃芩二錢。婦人服者加當歸,或加木香湯,或加 本湯各二錢。如治吹奶,煎成調六一散三五錢,神效。
又神術湯六氣加減例∶
太陽寒水司天,加羌活、桂枝,余歲非時變寒亦加,冬亦加。
陽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余歲非時變涼濕亦加,秋亦加。
少陽相火司天,加黃芩、地黃,余歲非時變雨濕亦加,夏亦加。
太陰濕土司天,加白術、 本,余歲非時變熱濕亦加,夏末秋初亦加。
少陰君火司天,加細辛、獨活,余歲非時變熱亦加,春末夏初亦加。
厥陰風木司天,加川芎、防風,余歲非時變溫和亦加,春亦加。
以上神術湯六氣加減法,非止為司天之氣設也。至于歲之主氣與月建日時同,前應見者皆當隨所見根據上例加減之。按海藏此論,與戴人云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便向此中求妙法,方知皆在至真中之歌相表里,實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也。蓋海藏此論,所謂某氣司天加某藥者,治常氣之法也,所謂隨所應見加減者,治變氣之法也。戴人所謂看與何年同氣求治法者,亦治變氣之法也。能將二公之法擴充行之,則《內經》運氣之本義燦然矣。夫《內經》論運氣,有常氣,有變氣。常氣者有定紀,如某年屬某氣司天當寒,某年屬某氣司天當熱是也。變氣者,無定紀,如某年屬某氣司天,當寒反變熱,當熱反寒是也。王氏注文釋以經無定紀之變氣,作有定紀之常氣,使后學皆以年歲占運氣,而其應者十無一二,是以人莫之信,而其道湮晦久矣。二公生于數千百年之后,復啟其端而續(xù)之,與程朱續(xù)孔孟不傳之緒同功也。今仆謹于海藏逐年司天加藥之后,伸余歲變常之義,其意有不盡者,別述《運氣類注》定之,同志之士,幸究心焉。
白術湯 治內傷冷物,外感風寒有汗者。
白術(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一日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
又白術湯 治傷寒,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術(如汗之,改用蒼術) 防風(各一兩)
上 咀,水煎至七分,溫服,用后方加減。若發(fā)熱引飲者,加黃芩、甘草。頭疼惡風者,加羌活散三錢∶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二錢半。(去蘆。)若身熱目痛者,加石膏湯四錢∶石膏二錢,知母半兩,白芷七錢。
腹中痛者,加芍藥湯三錢∶芍藥一兩,桂枝半兩。往來寒熱而嘔者,加柴胡散三錢∶柴胡一兩,半夏半兩。
心下痞者,加枳實一錢。若有里癥,加大黃一錢,量虛實加減之,邪去止服。
〔潔〕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服桂枝,宜用黃 湯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之。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癥,秋冬之脈也,宜用黃 湯,無汗亦用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fā)熱惡熱者,乃陽明癥,春夏之脈也,宜用黃 湯,無汗亦用川芎湯。大抵有汗皆宜黃 湯,無汗皆宜川芎湯主之。
黃 湯 有汗則能止之。
白術 黃 防風(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錢至一兩,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 無汗則能發(fā)之。
川芎 蒼術 羌活(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錢至一兩,水煎熱服。無汗惡風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法云∶五臟之脈,寸關尺也。今止言寸尺,陰陽也。若陽緩而陰急,表和而里病,陰緩而陽急,里和而表病。
〔《本》〕黃 建中加當歸湯 治發(fā)熱頭疼,脈浮數而尺中遲弱者,宜先服此藥補血,卻與麻黃桂枝輩。
黃 當歸(各兩半) 白芍 桂枝 甘草(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日三夜二服,如脈尚沉遲,再進一服。
〔潔〕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未瘥,則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解表神方。
九味羌活湯(陶尚節(jié)注云∶不問四時,但有頭疼骨節(jié)痛,發(fā)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者,宜用此湯,以代麻黃為穩(wěn)當。如頭疼發(fā)熱,惡風,自汗,脈緩者,宜用加減沖和湯,即羌活湯中減蒼術,加白術、細辛,加黃 是也。)
羌活(一兩半。治太陽肢骨痛之主藥也,然非無為之主,乃是撥亂反正之君也,故大無不通,小無不入,關節(jié)痛者,非此不降) 防風(一兩半。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下職,一聽君命將令而行,隨所使引至之) 細辛(半兩。治少陰腎經頭痛) 川芎(一兩。治厥陰頭痛在腦) 蒼術(雄壯上行之藥。能除濕下氣及安太陽,使邪氣不至傳足太陰脾也) 白芷(一兩。治陽明經頭痛在額) 生地(一兩。治少陰心熱在內) 甘草(一兩。能緩里急調和眾藥,故有國老之稱也) 黃芩(一兩。治太陰肺熱在胸)
以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zhí),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從其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其效如神。用 咀,水煎服。若急欲汗者,須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欲汗者,溫服,而不用湯粥投之。脈浮而不解者,先急后緩。脈沉而不解者,先緩后急。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治雜病神效。
如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并三氣合痹等癥者,各隨十二經絡、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煉蜜丸。亦可加生地各半,治傷寒兩感如神。用豆淋酒,治破傷風。
〔《保》〕和解四時傷寒,混解六經,不犯禁忌,大白術湯。
白術 石膏 防風 羌活(各二錢) 黃芩(五錢) 白芷(錢半) 知母(七錢) 甘草(一錢)枳實(半兩) 細辛(三錢)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未解,更一服。春倍加防風、羌活。夏倍加黃芩,石膏。季夏淫雨倍加白術、白芷。秋加桂五錢。冬加桂八錢或一兩。
〔?!澄宸e散 治陰經傷寒,脾胃不和,及感寒邪。
白茯苓 濃樸 芍藥 當歸 麻黃(去節(jié)) 半夏(姜制。各三兩) 干姜(炮,兩半) 人參 川芎(各二兩) 甘草(兩半) 白芷(四兩) 枳殼(五兩) 陳皮 蒼術(新者,二十四兩) 桔梗(十二兩) 肉桂(一兩)
上除枳殼、肉桂外,余并為粗末,于大鍋內,文武火炒令黃熟不至焦,用紙攤在板上候冷,入枳殼、肉桂末和勻,入瓷盒內,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同煎服。若傷寒,蔥白一莖,豆豉七粒,同煎,連服取汗。
若脾胃不和,內傷冷物,渾身疼痛,頭昏無力,胸膈不利,飲食不下,氣脈不和,四肢覺冷,或睡里虛驚,至晚心躁困倦,即入鹽少許同煎。若陰經傷寒,手足逆冷,及虛汗不止,脈細疾,面青而嘔,更宜加附子同煎。加減多少,并在臨時消息之。(《袖珍方》無人參。)
參蘇飲 治內外感一切發(fā)熱主藥。又云∶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殼、陳皮,自能寬膈,大治中焦?jié)M痞。
凡有熱不得拘其所見,小兒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一錢) 人參 紫蘇 干葛 半夏 茯苓(各八分)
上 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五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若素有痰者,候熱退,以二陳、六君子湯間服。
上方治痰飲停積,中脘閉塞,眩暈嘈煩,忪悸嘔逆,及痰飲中人,停留關節(jié),手腳 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食已則嘔,頭疼發(fā)熱,狀如傷寒者,悉治之。一法用此藥三兩,加四物湯二兩,合和,名茯苓補心湯。
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fā)熱,或五心煩熱,并衄血、吐血、便血,及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并宜服之。
或因用心太過發(fā)虛熱者,及往來寒熱者,用之神效。
柴胡散 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疫,中 伏暑。
柴胡(四兩) 甘草(一兩)
上 咀,水煎,食后熱服。此藥冬月可以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可以御傷寒時氣,解毒,居常不可缺者。且倉卒可以易得,長幼皆宜服之。
〔《山》〕冒感,用帶根蔥煎湯嚼生姜,得汗愈。
上六方,通詳諸表方。元氣不虛者服,效。
第二方,熱多者宜服之。
第三方,寒多者宜服之。
第四方,痰飲者宜服之。
第五、六方,倉卒宜備之。
〔?!持蝹獍Y,全是下癥,大熱而脈反細,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方見傷寒。脈有力者,黃連瀉心湯,無力者,半夏瀉心湯。)
〔云〕人參散 治傷寒汗下后余熱不退,或煩或渴面赤者。
人參 山梔 藍葉 甘草 白蘚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丹〕《絮矩新書》謂有雜合邪者,當以雜合法治之。譬如惡寒發(fā)熱,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數之脈,而氣口又緊盛。明為食所傷,病者又倦怠,脈重接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滿,間引兩脅,其脈輕取又似乎弦,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為也。細取左尺大細沉弱,此又平時房勞之過也。治法宜以感冒一節(jié)且放后,先視其形色之強弱濃薄,且以補中化食行滯清涼胃火,而以姜辣行之,則中氣稍回,傷滯稍行,津液得和,通體得汗,外感之邪自解。醫(yī)者不肯詳審求之,只顧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見之邪脈,亦不窮問所得之病因,與性情之執(zhí)著,巧施雜合治法,將見正氣自虛,邪氣愈固,皆拙工之過也。
〔《本》〕發(fā)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緊,其人發(fā)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數,其人發(fā)熱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癤也。脈浮按之反澀,其人發(fā)熱惡寒,或膈實而嘔吐者,此是傷食也。脈浮而滑,其人發(fā)熱惡寒,或頭眩而嘔吐,此是風痰之癥也。脈浮而弦,其人發(fā)熱惡寒,或思飲食,此是欲化瘧疾也。能辨其脈,又能驗其癥,斯無誤矣。
〔?!硞c雜癥相似藥不可差 夫傷寒表癥,發(fā)熱惡熱而渴,與下雜癥同,但頭痛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白虎主之,乃陽明經病也,正陽陽明氣病,脈洪大,先無形也。雜病里癥發(fā)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臟也,手太陰氣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熟地之類主之,脈洪大,甚則嘔血,先有形也。
氣病在里,誤用血藥,無傷也,為安血而益陰也。血病在里,誤用氣藥,如白虎湯者,非也,為瀉肺而損陰也。
〔垣〕辨誤服白虎變癥。昔西臺掾葛君瑞,二月中病傷寒發(fā)熱,以白虎湯主之,病者面黑如墨,本癥遂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東垣初不知也。及診之曰;此立夏以前誤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臟腑,不善用之,則傷衛(wèi)氣。本病曲隱于經絡之間,或投以大熱之藥,求以去陰邪,他癥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溫藥升陽行經。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癥,奈何?東垣曰∶病隱經絡間,陽道不行,而本癥見矣,又何難哉。果如其言而愈。
〔潔〕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用八關大刺。(法見赤眼。)熱無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密》〕遍身發(fā)熱如火,狂言妄語氣虛者,補手三里。氣實者,瀉足三里。
〔《摘》〕傷寒胸熱不已∶大杼(五分,瀉) 風門(五分,留七呼) 中府(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刺入三分) 缺盆(三分)
傷寒胃熱不已∶中脘(瀉) 上廉(三分) 下廉(八分) 三里 氣沖
傷寒四肢熱不已∶云門(三分,灸五壯) 肩 委中 腰 (在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后取其穴,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壯)
〔《集》〕傷寒大熱不退∶曲池(瀉) 絕骨(補)
傷寒熱退后再發(fā)熱∶風門 合谷 行間 絕骨
惡寒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者,七日愈;發(fā)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發(fā)熱惡寒,脈浮屬太陽。(方論甚眾,并見發(fā)熱門太陽病條。)
惡寒脈微而復利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王叔和原入霍亂門。)
四逆加人參湯
人參 干姜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枝,去皮,煨)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日三。
少陰病,惡寒身倦而利,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可治。(方論見下利。)少陰病,惡寒身倦,時煩欲去衣被者,可治,四逆無脈,不煩而躁者,死。(方論見但欲寐。)惡寒手足逆冷,若兼大汗拘急下利,四逆湯。(方論見下利。)若兼頭汗,心下滿,脈沉細,大便硬者,小柴胡湯。(方論見厥。)若夏月中暑,脈虛而渴,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若口中和,但欲寐者,灸之,宜附子湯。發(fā)汗后惡寒者,虛也。(論見發(fā)熱。)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白術(各二兩) 甘草(三兩) 桂枝(四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太陽病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皮) 生姜(各兩半,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若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活人》云∶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恐成結胸,故去芍藥,單用辛甘之味發(fā)散毒瓦斯也。)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 生姜(各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附子(半個,去皮,炮)
上 咀,水煎溫服,每服五錢。
傷寒汗下后,心下痞而惡寒者,表未解也,先用桂枝湯解表,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若痞而汗出惡寒者,表已解也,附子瀉心湯主之。(方論見痞。)
陽明病胃家實,若汗多發(fā)熱惡寒者,表未解也,未可與承氣湯。(方論見潮熱。)
傷寒脈浮汗出,微惡寒,小便數,腳攣急者,忌服桂枝湯。(方論見厥。)
惡寒續(xù)法
〔《活》〕大抵太陽病必發(fā)熱而惡寒,不可過覆衣被,及近火氣,恐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徹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若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恐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惡風
發(fā)熱惡風為表虛,屬太陽病。(方論見發(fā)熱太陽病條。)發(fā)汗后,遂汗漏不止,其癥似風濕相搏癥,背惡風,汗出,小便不利,四肢難屈伸,但心下不滿者,身不痛,用桂枝加附子湯。(方見自汗。)風濕相搏者,骨節(jié)煩疼,掣痛,用甘草附子湯。(方見體痛。)身熱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用小柴胡湯。(方論見脅痛。)
惡風續(xù)法
〔成〕惡風者,見風至則惡矣。必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惡寒者,則不待風而自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活人》云∶惡寒者,不當風而自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
頭痛
發(fā)熱頭痛惡風者,屬太陽。(方論見發(fā)熱太陽病。)大便不利六七日,頭痛身熱,小便赤者,宜承氣湯。若小便利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宜桂枝湯。(論見胃實。)頭痛發(fā)熱,脈弦細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論見口苦。)若脈反沉者,當救里,宜四逆湯。(論見發(fā)熱。)頭痛兼心下痞硬滿痛,苦眩冒,時如結胸者,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論見項強。)若下后仍發(fā)熱無汗,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論見項強。)若表解汗出,脅痛干嘔者,宜十棗湯。(方論見脅痛。)頭痛,干嘔吐涎沫者,用吳茱萸湯。(方論見吐。)若表解汗出,心下硬,引脅痛者,用十棗湯。若陽明胃實,反無汗而小便利,嘔咳,手足厥者,為寒邪。(方論見胃實。)頭痛發(fā)熱,吐利者,為霍亂。(方論見吐利。)濕家,病身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能食者,納藥鼻中則愈。(方論見身痛濕痹條。)
太陽病下之復脈細數者,頭痛未止。
頭痛續(xù)法
〔丹〕一丈夫因浴冷水,發(fā)熱頭痛,脈緊,此有寒濕也,宜溫藥汗之。
蒼術 麻黃 干葛(各錢半) 甘草(炙些) 陳皮 川芎(各二錢)
分二帖服,得汗后知病退,又與下補藥。
芍藥(半兩) 陳皮 半夏(各三錢) 白術 蒼術 人參 木通(各二錢) 甘草(五分)
分四帖,姜水煎服。
一婦人頭痛發(fā)熱而渴。
白術(半兩) 陳皮 川芎(各三錢) 干葛(二錢) 木通(錢半) 甘草(炙些)
上分四帖,水煎溫服。
〔《活》〕若已發(fā)汗,或未發(fā)汗,頭痛如破者,用連須蔥白湯。
連須蔥白湯方
蔥白(連須,切,半升) 生姜(二兩)
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溫服。再不止者,宜服后方。
葛根蔥白湯方
葛根 芍藥 知母(各半兩) 蔥白 川芎 生姜(各一兩)
上以水三升,煎至一升,熱服。
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fā)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涎,宜用瓜蒂末一錢,暖水調下,吐涎立愈。
〔云〕傷寒汗下后,頭痛起目眩者,宜獨活湯。
防風 獨活 旋復花 當歸(各七錢)
上 咀,姜水同煎服。
傷寒熱病后,頭痛不止者,用石膏川芎湯。
石膏 川芎(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程栴^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少陰頭痛,小柴胡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垣〕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太陰少陰二經,雖不至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
〔云〕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如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沖陽。如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集》〕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
項強
發(fā)熱惡風項強者,屬太陽。(方論見發(fā)熱太陽病條。)項強脅下滿,苦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若下后不能食,身黃,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必反重。(方論俱見脅痛。)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勿發(fā)汗,如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硬,頭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宜服桂枝湯?;蛳轮灶^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注云∶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苓、術以行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 生姜 茯苓 白術(各兩半)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小便利即愈。
結胸,亦項強如柔 狀者,大陷胸丸主之。
項強卒口噤,背反張為 。(方論見 。)
身體痛
發(fā)熱惡寒,身體痛者,屬太陽病,麻黃湯、大青龍湯是也。若兼心下支結者,柴胡桂枝湯。若兼下利清谷腹脹者,先以四逆溫里,后以桂枝發(fā)表。(方論見發(fā)熱太陽病條。)若尺脈遲者,血少,榮氣不足,《活人》先以黃 建中湯養(yǎng)其血,俟尺脈回,卻用柴胡等湯和解之。身體疼痛,脈沉,發(fā)熱頭痛不瘥者,四逆湯。(方論見發(fā)熱。)若少陰但欲寐,手足寒者,附子湯。(方論見但欲寐。)發(fā)汗后,身體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
桂枝 人參(各兩半) 芍藥 生姜(各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身體痛下利。(方論見下利條。)身體痛,吐利,為霍亂。(方論見吐利條。)身體痛,手足寒,若脈沉,但欲寐者,附子湯。(方論見但欲寐。)若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自利惡寒者,四逆湯。(方論見下利。)若夏月中暑,脈虛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身痛如被杖,面目青,咽痛者,為陰毒,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方論見陰毒。)
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活人》“脈沉細”作“沉緩”。)濕家之為病,身盡痛,發(fā)熱而煩,身黃如熏,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慎不可以大劑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 咀,先以水煮麻黃,去沫,入諸藥煎,溫服,覆取微汗。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納鼻藥方見發(fā)熱。)濕家其人但欲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煩躁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濕痹,《活人書》為中濕,脈沉細為沉緩,小便自利者,術附湯。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而不及麻黃加術湯,并納鼻藥。蓋麻黃、納鼻,皆是表藥,而非脈沉緩之劑故也。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 白術(各一兩) 桂枝(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 咀,水煎溫服,作四劑。(《活人》云∶身腫者加防風一兩,悸氣小便不利者加白茯苓一兩半。)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疼體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一兩二錢) 附子(一枚,炮) 甘草(六錢,炙) 大棗(四枚) 生姜(切,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兩半) 大棗(六枚)
上 咀,水三升,煮一升,分三服,溫服。一服覺身癢,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而劇者,多風濕。此病傷于汗后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湯。
麻黃杏仁薏苡湯方
薏苡仁 麻黃(各半兩。去節(jié),湯泡) 甘草(一兩,炙) 杏仁(十枚,去皮尖)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溫服。有微汗者避風。
風濕身重,脈浮汗出惡風者,防己黃 湯。(方見身重。)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仍不愈者,何也。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自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體痛續(xù)法
〔垣〕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者,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術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海〕神術湯,治風濕惡寒,脈緊無汗。白術湯,治風濕惡風,脈緩有汗。(俱見續(xù)傷寒發(fā)熱條。)
上二術湯,治風濕,又當隨癥加減。其詳并見 條,及白術、神術二湯后。
〔《活》〕杏仁湯 療風濕身體疼痛,惡風微腫。
桂枝(二兩) 麻黃(去節(jié),湯泡,干) 芍藥 天門冬(去心。各一兩) 生姜(兩半)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炒)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垣〕麻黃復煎湯 治陰室中汗出懶語,四肢困倦乏力,走疰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伸,浮而躁熱,汗出,一身疼痛,蓋風濕相搏也。以麻黃發(fā)汗,漸漸發(fā)之。在經者,亦宜發(fā)汗。況值季春之月,脈緩而遲,尤宜發(fā)之,令風濕去而陽氣升,困倦乃退,血氣俱得生旺也。
麻黃(去節(jié),用水五盞,先煎令沸去沫渣,再煎至三盞,方入下藥) 黃 (各二錢) 白術 人參 柴胡根 防風 生地(各五分) 甘草(三分) 羌活 黃柏(各一錢) 杏仁(三個,去皮尖)
上 咀,作一服,入麻黃湯,煎至一盞,臨臥服,勿飽服。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身體疼痛。(方見諸痹門一身盡痛條。)
《傷寒論》之論  太陽病
2016-10-07  369藍田書...  來源  閱 435  轉 5
分享:
傷寒論之論太陽病
【概說】
《傷寒論》為仲景臨床智慧結晶,六經為辨證論治的綱領,所涉方藥已被臨床驗證,后世醫(yī)家多對此有所發(fā)揮,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補益,對臨床皆為實用,近日苦讀醫(yī)圣著作,現筆錄于此,分享與同仁。
中醫(yī)之術,乃活人之術!讀經典,也是苦心修道,若有堅忍不拔的意志,便可救濟一方百姓之苦痛。
《傷寒論》以六經為核心,六經不只是一個名稱,傷寒六經,實則陰陽兩經,它反映了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中醫(yī)的辨證論治是以陰陽為根本。六經辨證可以讓我們在辨證施治的時候知陰陽、達表里、知寒熱、分虛實。六經反映了手足經脈與相應臟腑的病變,是臟腑經絡的概括。
太陽病實際上是手足太陽經和膀胱、小腸的病變。太陽病就是陽病,屬于六腑,三陰經反映五臟。三陽經證候均反映實證、熱癥、表證。三陰經證候均反映虛證、寒證、里證。
太陽病為外感病的初期階段,正氣與邪氣的斗爭部位在體表,一般我們把皮毛、腠理、肌肉稱為體表。主管體表是就為太陽經,太陽有腑有經,經為太陽經,腑為膀胱小腸。太陽經為陽經之長,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我們也說太陽與少陰相表里?!鞍螂渍撸荻贾?,津液藏焉?!卑螂子袣饣蛞旱淖饔谩?div style="height:15px;">
足太陽膀胱經行于人體的頭項后背,是人體循行路線最長,穴位最多,覆蓋面積最大的經脈。其脈上連風府與督脈相通,溝通太陽和
督脈的聯系;下絡腰腎而屬膀胱,溝通了太陽與少陰的表里關系。督脈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腎藏元陰元陽,為一身陰陽之本。人體體表的陽氣,是由太陽所主管的,此之謂太陽主人體陽氣。外邪襲表,太陽首當其沖,故雖太陽病證龐雜,初期多以表證為主?!端貑枴嵴摗氛f:“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div style="height:15px;">太陽病分為太陽經病,太陽腑病。經證為邪在體表發(fā)生的病變,腑證為太陽之邪不解,失治誤治隨經入腑,使膀胱氣化不利發(fā)生的病變。可以說,太陽經證為太陽病的表證,太陽腑證為太陽病的里證。太陽經證分為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其中的區(qū)別是前者有汗且脈浮緩,后者無汗且脈浮緊。
太陽腑證也有兩個,在氣分的為蓄水證,在血分的為蓄血證。后世醫(yī)家一般把“太陽病篇”的內容分為太陽病證、太陽病變證和太陽病類似證三大類。
太陽病證是指邪在太陽經、腑的病證,包括經證和腑證兩大類。太陽經證病變的重點在經脈和體表,又分為三類,其一為太陽中風證,為表虛證;其二為太陽傷寒證,為表實證。其三為表郁輕證,以表證日久,衛(wèi)閉營郁不解,而且營衛(wèi)之氣已經不足為基本病機,治療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小發(fā)其汗,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輕度郁熱兼見煩躁者,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小法其汗,兼清郁熱。表郁輕證,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為代表。
太陽腑證為太陽病的里證。病變的重點在太陽之腑,分為兩類,其一在氣分,太陽膀胱氣化不利而水邪內蓄,一般稱為太陽蓄水證,以小便不利,渴欲飲水,少腹苦里急并且伴有表證為主要臨床表現,治以五苓散外疏內利,表里雙解。其二在血分,表邪循經入里化熱,熱和血結于下焦而血熱內蓄,一般稱為太陽蓄血證,以如狂或發(fā)狂,少腹急結或硬滿為主要臨床表現,治以桃核承氣湯或抵擋湯(丸)破血逐瘀。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氣湯,是泄下燥熱;桃核承氣湯是瀉熱逐瘀;抵擋湯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疇;太陽腑證的第二個證候是血分證,是太陽表邪循經入腑化熱,熱和血結于下焦,大家說了,膀胱是水府,哪有什么血?膀胱壁不是有血液的循環(huán)嗎,整個泌尿系統(tǒng)不是有血液的供應嗎,所以蓄血證它是整個泌尿系統(tǒng)的血液循環(huán)、微循環(huán)的障礙。所以血和熱結于下焦,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現了或者少腹急結或者少腹硬滿這樣一組證候。
由于太陽膀胱經的經別散布于心,所以當下焦血熱瘀結,瘀熱邪氣循經上擾心神的時候,可以出現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出現如狂,或者發(fā)狂這樣的精神癥狀。治療就根據瘀血的輕和重來分別選用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或者抵當丸。比方說,熱重的,熱勢也比較急的,瘀血也剛剛形成的,在治療上應當以瀉熱為主,化瘀為輔,那就用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如果瘀血凝結的程度比較重,瘀血的病勢也比較急,而熱邪已經收斂,這個時候就用抵當湯,以破血逐瘀為主。
太陽病出了包含表證還有壞病虛證、蓄水證、蓄血證、水氣證、結胸證和痞證。清代柯韻伯曾說:發(fā)汗利水是治療太陽病的兩大法門。發(fā)汗五法;麻黃湯汗在皮膚,是發(fā)散外感寒氣;桂枝湯汗在經絡,是疏通血脈之精氣;葛根湯汗在肌肉,是升提津液之清氣;大青龍湯汗在胸中,是解散內擾之陽氣;小青龍湯汗在心下,是驅逐內蓄之水氣。
太陽病的自然病程和預后一般是六七天,有原文支持:“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太陽病表邪不解,或失治、誤治,邪氣可以傳入他經,傳經無固定模式,三陽循經傳或直接傳入三陰經。若太陽經的陽氣虛了,邪氣可能會內傳少陰。如果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為病,叫兩感,陰陽兩感?!秲冉洝返膬筛幸话阒笩崾?,而《傷寒論》的兩感通常指陽氣虛。若太陽氣衰,邪氣可以飛渡少陰。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是太陽病的提綱。太陽病證的成因一般是風寒外襲,脈浮是因為外邪襲表,正氣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氣血必充盛于表,脈象反映了氣血活動狀態(tài),所以脈浮。頭項強痛是因為太陽經脈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外邪束表,太陽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因此就在太陽經脈的循行路線部位上出現了筋脈拘急,肌肉痙攣的癥狀,于是就出現了頭痛并伴見頸項部拘緊不柔和。
惡寒,是風寒之邪外襲肌表,衛(wèi)陽被傷,溫煦失司,也就是“溫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有種說法是“有一分惡寒,就是一分表證”。
太陽病發(fā)熱的原因是邪在太陽,正邪相爭,衛(wèi)陽因為抗邪而亢奮于外。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風性疏泄,使營陰外越,也就是汗出,故脈緩。汗出肌腠疏松,不勝風襲,所以惡風。
太陽中風為表虛證,但并不是虛證,在此大家要明了。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太陽病傷寒證的成因一般是寒邪襲表,一般惡寒比較嚴重,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寒邪襲表,衛(wèi)陽被傷,溫煦失司,所以惡寒。此為太陽表實證,以麻黃湯為代表。太陽表實證包括麻黃湯證、葛根湯證、葛根加半夏湯證、大青龍湯證、小青龍湯證。古今以麻黃湯為主加減方達40余首,使用時要注意把握風寒束表、衛(wèi)閉營郁、肺氣不宣等病機。
太陽病早晚要發(fā)熱的,如果不發(fā)熱,就屬于少陰傷寒了。
太陽中風為風邪襲表,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為主癥,屬太陽表虛證;太陽傷寒為寒邪閉表,衛(wèi)閉營郁,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脈浮緊為主癥,屬于太陽表實證,其中的鑒別點為有汗和無汗。太陽中風的表虛證,以桂枝湯為代表。
辨太陽病傳經與否,可以看脈象,“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為不傳;頗欲吐,若煩躁,脈數急者,為傳也?!薄皞?,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貫穿《傷寒論》核心的一句話: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表證條文較多,有198條,疑難問題也多,正確及時地治療表證與及時祛邪于表、防止內傳產生變證,關系重大。
下面就幾個主要方證做一些闡述。
【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2】此為太陽中風的典型條文。
著名經方家胡希恕胡老提出,桂枝不要去皮。桂芍相伍,為全方的功能核心,一辛一酸,一散一收,發(fā)汗中寓斂汗之意,和營中有調衛(wèi)之功,祛邪不傷正,被歷代醫(yī)家認為天下第一方祖方之后,被稱為“群方之冠”。仲景書用桂枝76方,桂枝湯出現30次(《傷寒論》27次,《金匱要略》3次)。
桂枝湯方歌:桂枝湯治雙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fā)表調營衛(wèi),表虛有汗此為功。
桂枝湯的煎法也有點特殊,一般來說,解表劑用武火急煎,時間要短;補益劑用文火煎煮,相對于解表劑時間要長一些,但是桂枝湯由于兩味藥是解表劑,三味藥是補益劑,所以應該用文火微煮取。
陳慎吾陳老曾說:“桂枝湯,在外解肌和營衛(wèi),在內氣化調陰陽?!贝蠹易屑毸伎计渲械捻嵨叮鹬粌H可以治療太陽中風,很多疑難雜癥桂枝湯的加減方都有很好的療效。
桂枝湯雖是好方,卻也有禁忌,酒客、咽喉干燥、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均為陰虛內熱之證,仲景告誡,不可發(fā)汗,即不可用桂枝湯。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譬如外感發(fā)熱,如果按照西醫(yī)的治療方法,冷敷,會使汗不得出,加重病情。
【麻黃湯證】
麻黃湯涉及到的條文: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5】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6】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脈但浮者,與麻黃湯?!?7】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37】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51】
脈浮而數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 【52】
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
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麻黃湯。【232】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35】
麻黃湯歌: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麻黃湯證的病機為外感風寒、衛(wèi)閉營郁、肺氣不宣。麻黃八證為: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疼、骨節(jié)疼、痛、無風、惡寒、喘。發(fā)熱惡寒為風寒束表,衛(wèi)陽郁遏,正邪相爭;無汗為皮毛閉塞,腠理不開;喘為肺合皮毛,表邪射肺,肺氣失宣;頭痛身痛為經氣不利,營陰郁滯;脈浮緊為衛(wèi)氣抗邪,營陰郁滯。
君藥為麻黃其功效為發(fā)散風寒,宣肺平喘;臣藥為桂枝其功效為解肌發(fā)表,溫經止痛;佐藥為杏仁其功效為降利肺氣;使藥為炙甘草其功效為調和諸藥,緩和峻烈。麻桂相須以峻汗解表,麻杏宣降以止咳平喘。
麻黃湯適用于體質強壯者,且只能暫用不宜久服,表虛自汗、體虛外感、新產婦人、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葛根湯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1】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32】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ji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33】
葛根湯方歌: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第31條論述太陽傷寒,經輸不利的證治。
經脈是氣血的通路,太陽表邪不解,經脈受邪,氣血運行不暢,經輸為之不利,因而出現項背強幾幾的證候。如果筋脈拘急,反見汗出惡風等證,則為太陽病中風無疑,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了。若項背強幾幾,無汗而惡風寒的,則為傷寒表實證,是由寒邪外閉,玄府不通,經脈氣血不利所致。惡風是惡寒的互詞。治當發(fā)汗散寒,輸通經脈,用葛根湯主之。
從用藥來看,葛根湯就是在桂枝湯基礎上加麻黃、葛根。其中,葛根為主藥,既能配麻桂解肌發(fā)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脈以治項背強幾幾。表虛的項背強幾幾用桂枝加葛根湯,本證屬表實經輸不利,為什么不用麻黃湯加葛根呢?因為麻黃湯發(fā)汗力強,再加入葛根來升陽發(fā)表,恐怕汗出太多。雖然這個證為經輸不利,應發(fā)輸經之汗,但也應該看到筋脈失滋,拘緊不柔,用麻黃湯加葛根容易造成汗多津傷,達不到滋津潤燥,緩和筋脈拘攣的目的。因此,選用桂枝湯加麻黃、葛根,既可發(fā)汗散寒,又不致大汗傷津。同時,有芍藥、甘草、大棗滋津化陰以緩和筋脈之急,符合病情。
臨床上有很多項背疼痛的病人,用葛根湯治療??扇〉眯Ч?。服葛根湯后,有的病人項背疼痛處有發(fā)熱的感覺,這是陽氣將要通達的反映,緊接著項背部就會出汗,隨著出汗延及全身,病就痊愈了。正如曹家達在《經方實驗錄》中所說:服后頃刻,覺背內微熱,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病遂告差。
關于本方的煎服法,要注意先煎麻黃、葛根,去上沫,然后再納諸藥。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緩麻黃、葛根的辛散之性,防止發(fā)汗力太強,汗出過多;另一方面可以減弱麻黃走散之性,以免藥后發(fā)生心悸、心煩、頭暈等副作用。服藥后不需要啜粥,溫覆就可出汗。
胡希恕胡老認為葛根這個藥,是一個專務解?。ǖ乃帲?,它治那個肌肉痙攣。
【小青龍湯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細辛,干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芫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語?!?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薄?1】
小青龍湯方歌: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痰稀此方宜;
干姜麻桂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小青龍湯為表里兼證,太陽傷寒兼里飲證,治以解表化飲,溫化寒飲。
水氣在肺,亦即寒飲郁肺證;二是水氣在胃脘,亦即肺氣不降,影響胃氣,胃不能氣化水津;根據小青龍湯方藥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具有溫胃化飲作用。所以無論水氣在肺,還是在胃,只要病變證機符合小青龍湯證,即可以法用之。辨識“干嘔”的病變證機,或是胃氣不降而上逆,或是肺氣不降而影響胃氣上逆。辨識“發(fā)熱而咳”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辨表里兼證,表證以發(fā)熱為主;二是辨表里兼證,肺寒證以肺氣上逆為主。
理解“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根據張仲景辨治精神,既突出辨肺寒證常見證,又突出辨可能出現的病證。辨識“或渴”的臨床意義有二,一是渴欲飲水而量多,病變證機是寒郁化熱而傷津;二是渴不欲飲,病變證機是寒遏陽氣,陽不化津。辨識“或利”的病變證機是肺不能通調水道,而下注大腸。辨識“或噎”的病變證機是寒遏陽氣,經脈郁阻。辨識“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的病變證機是肺氣不能調水道,水不得下行而內結少腹,導致少腹氣機郁結不利。辨識“或喘”的病變證機是肺氣不降,濁氣上逆。
水飲內停,肺失宣降而喘咳,發(fā)熱與否,渴與不渴,只要抓住“寒飲射肺”為證機。藥后出現口干,微渴是因為小青龍湯解表祛飲,表解了,飲去了,它就要渴了。
胡希恕胡老提出,小青龍湯若煩躁,可以加石膏。
【大青龍湯證】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div style="height:15px;">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棗十枚,石膏如雞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多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8】
大青龍湯方歌: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為良。
大青龍湯證為太陽傷寒兼里熱證,治法以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為主。
大青龍湯是辛溫解表峻汗劑,其主要功效為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大青龍湯證的煩躁是因為風寒郁遏,陽氣不得宣通,郁而化熱,煩躁的癥狀就是代表「邪」已經化熱了。不汗出是煩躁之因,煩躁是不汗出的結果,“不汗出而煩躁”一句是風寒束表,熱聚胸中的病機反映,所以是本條文辨證的要點,發(fā)熱惡寒、無汗煩躁為大青龍湯的著眼點。大青龍湯中麻黃倍量是開發(fā)腠理,加石膏為清胸中郁熱,姜棗為補中調營衛(wèi),防傳太陰。
大青龍湯,是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桂枝、麻黃、杏仁、甘草,這是麻黃湯,越婢湯沒杏仁,越婢湯是甘草、生姜、大棗、石膏、麻黃,這幾個藥,這是越婢湯。那么這個合方是怎么弄一個中風呢?由于這個越婢湯,它是金匱里頭的方劑,它治風水,就是人有水氣,水氣者就是浮腫,同時有外感,古人叫風水,這個風水也是風邪了。
越婢湯的主治身熱不斷汗出。這一段,主要說的是越婢湯,這個中風從越婢湯說的,越婢湯應該不斷汗出,這個病又有麻黃湯證,麻黃湯證是表實無汗,由于表實無汗,而汗不得出,那么這個越婢湯是治熱的,它是大量用石膏,就有里熱,所以身熱不斷汗出。那么由于這個表實,汗不得出,這個熱不得外越,所以這個人特別發(fā)煩而且躁。
所以大青龍湯證,只所以擱個太陽中風,這兩個字,那么這個證候,確實是一個麻黃湯證,但麻黃湯證他又不說無汗,他寫個”不汗出“,又多個”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
由于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這個中風與傷寒就主要是一個汗出汗不出,出了汗,這個脈也不浮緊了,那么身上疼痛也輕了。要是不汗出?不但脈緊,而且身上必疼痛,這是就這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這個關鍵就在一個汗出一個不汗出。它要是一個麻黃湯證,它只是無汗它不煩躁,那么這個煩躁就是里頭有熱。
這一段為有別于麻黃湯證,那么看看這一段的文字就看出來了,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還是無汗,那么這個不是麻黃湯證,用麻黃湯就錯了,所以在這個無汗與不汗出,在這里頭在文字上有所區(qū)別,同時仲景也不寫,身重是傷寒,他擱個太陽中風,他這里頭的語義相當地深沉。一方面告訴你分析方劑,這個方劑里頭越婢湯就是治風的,可是越婢湯汗出,這個麻黃湯無汗,表實無汗,所以這個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還發(fā)煩躁,熱不得外越,它往上攻沖頭腦就發(fā)煩躁,他是這個意思。
這個不是真正中風病,后面提到,怕你誤為到中風,“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脈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風證,中風,陽浮而陰弱,脈浮于外而弱于內,汗出。那真正的中風病用是不行的,他在這就把這個補充一些,怕你誤為認為是中風證,用大青龍湯那就不對了,千萬不能給吃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一吃,大汗亡陽,津液不達于四末,手腳就要涼了,而且“筋惕肉瞤“,這個肉也跳,津液喪失,肌肉發(fā)痙攣,這個肉瞤筋惕也是這種情形,它不是拘攣,它是肉跳,也是肌肉當時營養(yǎng)失調?!按藶槟嬉病保@是治療的錯誤。
“大青龍湯主之”,這是在前面有了。那么這個方劑,它是越婢湯與麻黃湯的合方,就是應該汗出而不汗出的這么一種里熱,表不解的病。主要是證像麻黃湯證,但是煩躁,這個煩躁是石膏證了,所以與麻黃湯證是不一樣的,與桂枝湯證更不一樣,不要因為中風兩個字,而當成中風證,來用大青龍湯,那不行。這個大青龍湯發(fā)汗最厲害,看看這個用量就知道了,麻黃是六兩,一劑是三付,古人開的一劑是三付藥,這個六兩就是六錢了,現在用六錢,這麻黃夠重了,同時這個麻黃配合桂枝,那是發(fā)大汗的,又加上杏仁、生姜,這都容易發(fā)大汗。但是有石膏,也清里熱,石膏阻礙麻黃發(fā)汗,所以麻黃配伍石膏是不發(fā)汗,但是麻黃大用,他要出大汗了,所以這個麻黃不能輕用,輕用反倒不出汗,非大量用不可。
這個方劑也是個挺好的方劑,臨床上也常多用,尤其治這種腎炎的水腫,有時候用這個方子。腎炎水腫一般都用越婢加術湯,有的時候有大青龍湯證。但是這個方子,我們不要輕易地用六錢。
某人,吃大青龍湯,吃了就是大汗亡陽,吃死了,這個出汗出得厲害。
這個大青龍湯也是太陽病一個發(fā)汗劑,這個方劑惡寒也特別厲害,所以在臨床上要是惡寒特別厲害的這種太陽病,無汗,那么在葛根湯與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好好辨。如果這個人沒有煩躁,它(大青龍湯)有石膏,不但煩躁,還口舌干,那你就用葛根湯。
如果有煩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龍湯。這兩個方劑,都惡寒特別厲害。
對于肺炎,急性肺炎的時候,真正惡寒特別厲害,有用大青龍湯的機會。那么治浮腫,尤其腎炎的浮腫,也有用的機會,但是都要特別地惡寒,沒有汗,煩躁。
胡希恕胡老提到,在臨床上,有一個小兒的肺炎,就是用大青龍湯一劑就救回來的,是小兒肺炎,不是腎炎。這個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劑。
倪海夏認為,肺的津液喪失,肺太熱了,轉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涼潤肺,能去肺熱、降逆,把肺熱往下導,因為病人本身體能已經很虛,加生姜、大棗把腸胃的津液補一下。
【桃核承氣湯證】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仁去皮尖,五十個 大黃四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06】
桃核承氣湯方歌:
桃核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瘀熱互結小腹脹,如狂蓄血功最奇。
胡希恕胡老認為:熱結膀胱這個部位的瘀血證,熱結膀胱不是熱結到膀胱里頭了,而是部位,古人說關元、膀胱,冷結關元等,它只是部位說的,這個瘀血證常在少腹這個地方,因為人它是一個站立的液體的東西都向下尤其咱們現在說這個瘀血,那西醫(yī)所說血栓這一類的,這一類的東西最常結在腹骶,所以這個腹骶盆腔這個地方,這個結構生理缺陷就有,靜脈網血絲就那一點,女人指子宮了,男人也就指那個地方,也就是說膀胱與大腸夾的那個那個地方,所以打架,小肚子不是全是血,為什么呢?就是膽內出血那個地方的靜脈網,血液相當的多,因為血性就下,那個地方老存血,由于血液常在那個地方,所以熱結膀胱!不是膀胱里面有,病太陽之腑,這是錯的,膀胱一點都沒病,不是那個事,太陽之腑有病了是不對的,其人如狂,是有瘀血證!與這個腦系上大有關系,在臨床上,精神病,它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
瘀血這個東西,隨著血液循環(huán),古人管瘀血叫惡血,晦惡之氣,最容易沖擊大腦,所以其人如狂,甚者發(fā)狂。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這個方子也較好使也很多,血自下,下者愈,也有這樣的,有了瘀血他自己就下,如果瘀血下去,這個病也必好。如果血不是下,雖下而也沒完全下,下得不夠,這個病也不能好。那個也得用藥下,用藥下總的來說桃核承氣湯,可是一樣,它講的是表證,是太陽病,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和陽明病一樣,陽明病也是其外不解尚未可攻,這個不在胃在少腹,那么如果有外證,要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湯了,如果有麻黃湯證你可以用麻黃湯,沒問題。
若外解已,沒有表證了,但少腹急結者,其人如狂,而少腹的地方又急,急就方才講那個急,就這個地方覺得撐的慌,為急,我們常講的心下急,,同時也結,拿手按著有抵感,乃可攻之,這個時候只是少腹這個地方有毛病,可以用桃核承氣湯。
這個方子是調胃承氣湯,還是攻里,里有熱加上桂枝桃核桃仁,這個桃仁這個藥是祛瘀血相當有力量的藥,臨床上最常用了,因為桂枝,又其人如狂了,這個晦惡之氣往上沖,這個桂枝,降沖氣。不然的話腦袋好不了以調胃承氣湯加上治上沖的桂枝祛瘀血的桃仁,所以這個方子,在調胃承氣湯的基礎上,我們在臨床上應用有承氣湯證,就是調胃承氣湯證,氣上沖內有瘀血其人如狂者,回到少腹急結,這都是調胃承氣湯的證侯,就是調胃承氣湯證、氣上沖,少腹急結,其人如狂者,就是這樣就可以用了,這個其人如狂,在這個瘀血證里頭,尤其是急性發(fā)作的最多,
這個病是不是這個瘀血就是在這個太陽病的這個階段上造成的呢,不一定,這個瘀血都是在人體里面有潛伏,有多種原因的。但是熱病的時候也能夠使之有,里頭有瘀血,就是內出血了,傷寒論由內出血的情景,但是,不能用他桃核承氣湯當時這個出血不是瘀血,他不如狂,他只是便血,腸傷寒有便血的,用桃花湯那種方子,后面在少陰病里有的用桃核承氣湯的機會沒有,這個瘀血都是人們內平時有所潛伏,那么在這個傷寒也好,一般外感也好,也能夠誘發(fā)瘀血瘀熱的發(fā)作,所以古人,說這個熱結膀胱,尤其這個書也有這個話說太陽隨經瘀熱在里,這些話是古人一種測度的說法也都靠不住了,是不是這個瘀血治療不對?那是對的,這種規(guī)律就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結,你用桃核承氣湯都會用都對,這種規(guī)律方法是毫沒問題的,古人從經驗里得出來的。是不是由于太陽隨經瘀熱在膀胱呢?這值得研究,有的是不得太陽病,瘀血證也發(fā)作,也有這種情況,那你怎么說呢?不是,現在咱們居然間把這段他說是太陽腑證,太陽腑證就是膀胱病,你看看這個是膀胱病嗎?與膀胱一點沒關系呀,不是膀胱病。
分析此方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泄熱,二藥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是為君藥;桂枝活血通絡,芒消泄熱軟堅,是為臣藥;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消、黃峻攻之性,為佐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由于這個病是由表證發(fā)展而來的,這叫表證兼里實。若要用瀉熱逐瘀的方法的話,根據治則,表證兼里實要先解表后攻里,這個治療原則,在《傷寒論》中是特別強調的?!捌渫獠唤?,尚未可攻,當先解外”。若要攻里,要瀉熱逐瘀的話,要看看表邪解除了沒有,如果表邪沒有解除,應當先解表,“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
這里又補充了太陽蓄血證的另外一個主證,就是少腹急結,少腹急迫不適,少腹疼痛,急迫不適。用這個急字,少腹拘急疼痛,急迫不適,提示了熱勢重。凡是熱重的證候都有急的表現,而沒有說少腹硬,沒有說少腹?jié)M。硬是醫(yī)生摸著硬,滿是病人自覺脹滿。那說明有形的瘀血剛剛開始凝結,而說少腹急結,提示了熱邪重而且熱勢比較急?!澳丝晒ブ颂液顺袣鉁?。這個證候是太陽蓄血證的初起階段。熱勢重而且急,瘀血剛剛形成。在表邪解除以后,那么要專門治療瘀熱互結的話,是瀉熱為主?還是化瘀為主?瀉熱為主。因此在治法上應當是瀉熱化瘀。如果把活血化瘀放在前面,那就不合適了,應當是瀉熱化瘀,以瀉熱為主,兼以化瘀,方子用桃核承氣湯。
在《傷寒論》中桃核承氣湯,是瀉熱為主兼有化瘀,有很多方子,選擇調胃承氣湯作底方,因為調胃承氣湯是瀉熱的。
從仲景桃核承氣湯以瀉熱為主,用調胃承氣作底方,仲景心里非常清楚,瀉熱要用調胃承氣,通便要用小承氣。
桃核承氣湯的藥物組成,它是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活血化瘀,加桂枝在這里的作用是溫通的,開血熱之凝結。
一般來說,要想開結,應當用溫通的藥。桂枝在這里開血熱之凝結。它有開結氣的功能,后世醫(yī)家把它叫作“開結氣”。證候雖然是一派的血熱互結的臨床表現,但是它是血熱凝結,在用了一派寒涼藥的同時,若加一個溫通的、通陽化氣的桂枝,利于血熱凝結的,這種氣機的疏導和開達,利于血熱凝結的開達,所以后世醫(yī)家把它叫作“開結氣”。
桃核承氣湯是一個瀉熱化瘀的方子,是以瀉熱為主的,用于太陽蓄血證,血熱初結階段,熱重而瘀血剛剛形成,是一個很好的方子。  抓住這個病機以后,在臨床上,用桃核承氣湯,并不限于太陽蓄血證,只要是血熱互結,熱重而瘀血比較輕的,都可以應用。
【總結】
俗話說,不讀張仲景,辨證無要領;不讀傷寒論,下手沒分寸;不讀本草經,用藥總不應。作者在長期的臨證實踐中總結了活用經方的要訣:明辨六經,顧及兼證,重視兩本,方證對應,據機合方,藥參神農,愿大家在未來的行醫(yī)之路上,勤勉不怠地熟悉原文、熟悉中醫(yī)經典來尋求辨識陰陽思維方式,從而掌握這一辨證體系。
張仲景的《傷寒論》距今約1800年,年代久遠,加之時代變化,現人理解起來難免有誤差,仲景在太陽病偏有198條,內容很龐大,傷寒論里面也講了很多變證、兼證、誤治、失治和傳經等,無法一一述之。且加之歷代醫(y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我們博采眾方,廣納萬法,不斷提高自己的醫(yī)道與醫(yī)術,方為上上法。
參考文獻:
【1】郝萬山 李賽美,2009.傷寒論理論與實踐.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郝萬山,2008.郝萬山傷寒論講稿.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3】劉渡舟,2008.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4】陳雁黎,2015.胡希恕傷寒論方證辨證.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5】胡希恕,2008.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學苑出版社
經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0509
中醫(yī)臨證討論QQ2群:221842028
中成藥便民網:www.zcybmw.com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解讀(連載十)
《傷寒論》第二季(更新第31講到第60講)
自學傷寒四
[每日學傷寒】桂枝二越婢一湯
大青龍湯方歌方解,大青龍湯醫(yī)案 | 道醫(yī)網
三步開方法學習筆記 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