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悠悠鹿
授權轉自 | 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好多育兒文章都會說:
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否則會破壞安全感;
不要威脅孩子,否則會破壞安全感;
不要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會破壞安全感;
……
我感覺,我在養(yǎng)娃這條道路上,已經被“安全感”給禁錮住了,凡是關于“安全感”的一切,都讓我很焦慮,好像有一點做得不好,就會讓孩子缺乏所謂的“安全感”,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很多家長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安全感”,什么樣的孩子才能稱得上有“安全感”。
孩子哭鬧,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溫和、安靜,有的孩子天生高敏感,難以控制情緒,有一點點感到不舒適就會哭鬧不停。
其實,哭鬧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因為人人都需要釋放情緒啊,他們感到自己不舒服,又沒有辦法用什么方式進行發(fā)泄和表達的時候,就只會哭鬧。
所以不是孩子愛哭鬧,只是有些孩子表達得多,有的孩子表達得少,這些和“安全感”并沒有太多關系。
和媽媽短暫分開
不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現(xiàn)在回想起當初送娃上幼兒園的日子,還是感到不堪回首,那種在幼兒園門口抱著腿不讓走,天天上演“生離死別”的感受,是真的不想再體驗了。
我相信很多職場媽媽都會很怕,每天去上班也免不了孩子會哭鬧一番,長此以往,會不會缺乏“安全感”?
其實這種可以稱之為孩子“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從孩子6個月左右開始,持續(xù)到孩子一歲半,甚至到2歲。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分離焦慮”是孩子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必經之路。
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的分離焦慮高峰期集中在10個月到一歲半,也有孩子從6、7個月時就出現(xiàn)分離焦慮,隨著孩子認知發(fā)展的日益成熟,2、3歲時會得到緩解。
寶寶在離開媽媽的時候會焦慮,這是很自然的事,分離焦慮常常說明媽媽和寶寶有著緊密的關系。
孩子害羞內向,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之前跟小區(qū)里一起“遛娃”的媽媽聊天,她說她女兒進入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的時候,就會變得比較內向,而且比較慢熱,不是很善于交朋友,比如說在游樂場,想跟別的小朋友玩,但是不會主動去邀請人家或者融入進去,都是等到別的小朋友來邀請她,她才會跟別人玩這樣。她一直很擔心,這是不是缺乏安全感。
其實,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不一樣。有的孩子特別善于交往,到了新的環(huán)境很快就能適應,如魚得水,并且很快能夠交到好朋友。有的孩子卻喜歡安靜、喜歡獨處,到了新的環(huán)境先觀察,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孩子天生的個性不同,也就是氣質類型不同,氣質類型是與生俱來的,并無好壞之分,只有不同。
每種氣質類型都有它的優(yōu)勢和不足,比如說內向害羞也只是孩子氣質類型的一種,這些孩子到了陌生的環(huán)境,會首先選擇待在他認為安全熟悉的區(qū)域,比如說媽媽身后、媽媽懷里,慢慢熟悉了周圍的環(huán)境,自然而然膽子就大起來。
而且害羞內向孩子的另一面是安靜穩(wěn)重、不易激動、行事謹慎,這何嘗不是優(yōu)點呢!
孩子的個性只是一種性格特點而已,真的不代表沒有安全感!
孩子依賴安撫物,并不是沒有安全感
有些小朋友,會對身邊的一樣事物展現(xiàn)出特別的依賴,有可能是個小玩偶、小毯子、小毛巾,孩子到哪都會帶上,這就是“安撫物”。
很多媽媽對安撫物的感情都很復雜,一方面覺得它確實很好地安撫了寶寶的情緒,哄睡啥的都特別有用,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會太過于依賴,戒不掉咋辦?是不是沒安全感?
其實,孩子依戀安撫物只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的心理需求,并不代表孩子就缺乏安全感了,實際上,這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種方式。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安撫物是寶寶接觸世界的一個良好過渡,可以幫助他從全身心依賴媽媽,到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人。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到底什么樣?如果孩子有這幾種行為,父母就要警惕了,這些行為才代表安全感真的缺失:
1、孩子在你面前,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不敢自我表達。
2、處理不好和同伴的關系,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想法,不會拒絕,不敢反抗。
3、過分粘人,過度依賴父母,不能獨立完成相應年齡應該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有這幾種情況,爸爸媽媽就真的要注意啦,要多關注下孩子,多抱抱孩子,要盡量情緒穩(wěn)定。只要你付出了耐心和真心,孩子自然就會安全感滿滿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