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fēng)君
古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span>
部分地市,明確可以限時燃放煙花爆竹。
具體時間,則是按照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除夕到正月十五。
爆竹聲聲里,我們熟悉的年味兒,終于又回來了!
1
鞭炮一響,黃金萬兩
不是五更聞爆竹,那知今日是新年。
——于謙《元日寓太原分司獨坐感懷》
爆竹聲聲,曾是過年的“標配”,更是記憶中的“年味兒”擔當。
在很多人眼里,沒有煙花爆竹的春節(jié),是沒有“靈魂”的。
打開電視放春晚,家人圍坐包餃子,屋內(nèi)歡聲笑語,窗外爆竹連天。
你一串我一串,徹夜響個不停,那才叫熱鬧!
如今的大年三十,春晚節(jié)目沒人看,城里一片寂靜,街上車都比平時少。
再過數(shù)十年,等這一代孩子長大,可能都不再認識煙花和爆竹了。
你問年輕一輩,對春節(jié)的記憶如何?
沒有,什么都沒有,連過年的興致都沒有了。
我們還在一邊埋怨,說孩子只會玩手機、打游戲。
老祖宗的四大發(fā)明,傳到咱這兒就這么斷了。
今年過年,領(lǐng)著孩子回趟老家,見識一下過年的煙花。
點上一根香,捂著耳朵離遠點,年味兒自己就炸開了:
鞭炮一響,黃金萬兩;煙花一放,富貴吉祥。
2
姑娘愛花,小子要炮
花炮種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噼劈啪啪的鞭炮。
而是雪炮、流星、金轉(zhuǎn)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豐子愷《故鄉(xiāng)與童年》
俗話說:姑娘愛花,小子要炮。
鞭炮種類繁多,最常放的是“大地紅”。
大紅紙屑撒滿地,好不熱鬧,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還有“二踢腳”,響一聲一飛沖天、再一聲一炮而紅。
樓下的小孩,人手一包“摔炮”。
用紙包成指甲蓋大小,卷起來像小蝌蚪。
用力摔在地上,就會發(fā)出“啪”一聲響。
小女孩喜歡“滴滴金”,十五塊錢能買兩把。
粉色的紙捻著,點著了拿在手里,嗤嗤地冒火星。
這兩種煙花,危險系數(shù)很低,幾歲的小朋友也敢玩。
小時候物質(zhì)生活貧乏,總是盼著過年。
過年有好東西吃,有新衣服穿,有鞭炮可以玩。
那時候零花錢有限,總是一根一根地放,生怕很快就放完。
如今日子好過了,餃子想吃隨時包,煙花也不讓隨便放。
過年跟平時一個樣,好像也沒啥意思。
也不知是年味兒淡了,還是人心變了?
3
放?還是不放?
別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著耳朵。
——梁實秋《過年》
相傳“年”是個妖怪,每逢節(jié)日出來禍害鄉(xiāng)里。
為了過上安穩(wěn)日子, 人們用煙花爆竹將“年”趕跑!
形成了春節(jié)放鞭炮的傳統(tǒng),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早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總歸要弄出點動靜來,才有年味兒。
最近幾年都不容易,千家萬戶盼著過個好年。
人們壓抑了許久的郁悶心情,需要一次徹底的釋放。
渴望用震耳的鞭炮聲,趕走瘟神;用璀璨的煙花,驅(qū)散疫情的陰霾。
找回久違的煙火氣,迎接熱鬧新的生活,新年討個好彩頭。
老人們說,過年燃放煙花爆竹,可以消災(zāi)驅(qū)邪,去一年的晦氣。
小時候每年都放煙花爆竹,照樣藍天白云,哪有什么霧霾。
過年放幾天煙花爆竹,對環(huán)境造成的傷害性不大,給人民帶來的幸福感極強。
辭舊迎新,比以往更需要一場熱鬧的煙花。
文末點個在看,儒風(fēng)君好喜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