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偷!”一道聲音驚醒了寺廟中正在熟睡的僧人,也就此揭開了大法王寺塵封千年的秘密。
相傳河南大法王寺始建于漢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飛向西方,而后得知西域有神明,就是金身佛陀,為此派遣使臣前往天竺求取書籍和高僧。
而后為表重視,漢明帝劉莊親自在河南洛陽和嵩山選址,為高僧分別修建了白馬寺和大法王寺,用來傳播佛學。
作為一座香火不斷的千年古剎,大法王寺中的僧人從未聽說有地宮的存在,那為何2000年突然出現(xiàn)一座地宮,其中還有一位圓寂已久的高僧?
2000年春天,坐落在河南嵩山的大法王寺,一如既往地接受著游客、香客們的光顧,香火旺盛。
躲在人群中觀望數(shù)天的盜墓賊心下有了考量,這大法王寺建于漢朝,距現(xiàn)在有一兩千年,千年香火不斷,除了這大雄寶殿移不走的金身佛像,肯定還有不少其他的奇珍異寶。
做足了準備的盜墓賊團伙趁著夜黑風高,寺中僧人熟睡之際,悄悄溜進了寺內。
一伙人分工合作,東挖西掘不久,突然其中一人挖到很堅硬的東西,洛陽鏟也挖不動,清理過后,一扇地宮的石門展現(xiàn)出來。
難不成這地宮里真有埋藏的寶貝?但沒等盜墓賊過了高興的勁兒,他們的行蹤就暴露了。
寺中巡夜的僧人經(jīng)過附近,聽到有異常的動靜,聞聲尋找。
這伙盜墓賊鑿石門的動靜在寂靜的半夜時分變得尤為明顯,聽到僧人大喊“有小偷!抓小偷!”這伙賊顧不上石門后有什么寶貝,只能趁著天黑的掩護急忙溜走。
等僧人趕到的時候只留下一個盜洞,盜墓賊挖開的洞里,能隱約看見一扇布滿花紋的石門。
因為涉及到盜竊文物,天亮之后,方丈立即報警并通知當?shù)氐目脊挪块T。接到通知后,警察和考古專家火速趕往大法王寺。
神秘的地宮石門在專家的幫助下成功開啟,石門后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漆黑狹窄的甬道,來到地宮中,中央大廳竟然一具枯干已久的尸體枯坐其中,身著袈裟。
除了干尸,墓室中還有一個盒子,但讓人震驚的是,其中居然放置著一顆珍貴的佛舍利!
佛教中被視為加持物的舍利子,代表著高僧精神和功德的延續(xù)。
同為千年古剎,陜西扶風法門寺于1987年發(fā)現(xiàn)佛骨舍利,而法王寺一直缺失這一佛教圣物的加持,如今這一發(fā)現(xiàn)對法王寺可謂是意義重大。
專家們通過研究干尸的尸骨狀況判斷這是圓寂多年的僧人,但大法王寺中并未記錄過這一僧人,也從未聽說過寺中有地宮的存在。
那這一僧人究竟是誰呢?為什么他與這顆佛舍利被隱藏在地宮中多年?其中究竟有何隱情?
鑒于盜墓賊光顧過的緣由,大法王寺暫時被保護起來,以方便專家們后續(xù)的考古過程。
整個地宮逐漸露出全貌,隨之而來專家發(fā)現(xiàn)了一塊被埋在土里的石碑,經(jīng)過清理和研究,最終通過這塊石碑揭開塵封千年的秘密。
石碑最上方刻有“釋迦舍利藏志”,驗證了地宮中那顆佛舍利的真身;碑文中提到佛舍利是在“仁壽間帝”,在法王寺修建浮屠時安放于內。
“仁壽”是隋朝在601—604年使用的年號,此時當朝皇帝為隋文帝楊堅。據(jù)《隋書》記載,楊堅幼年時期曾由比丘尼智仙親自撫養(yǎng),自小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因此他登基后極力推崇佛教。
仁壽元年,楊堅60歲大壽,下令在全國各個州郡修建舍利塔,以此來供奉釋迦牟尼佛骨,而大法王寺的佛舍利也就是此時入藏在浮屠塔。
那又為何佛舍利不是由寺中僧人供奉,而是與高僧尸骨深埋于地宮呢?
石碑后半部分文字寫道:“殊因移匿地宮,函密之。蓋護寶,非不恭也。法門圣物,世遠疑失。誠恐,鐫石以記,祈圣門永輝。圓仁,天如。大唐會昌五年?!?/strong>
因為一些特殊的緣由,將舍利移入地宮藏匿起來,用盒子裝起來,是為保護,而并非是不敬行為。經(jīng)過專家對史料的考察發(fā)現(xiàn),枯坐在地宮千年的高僧就是落款的“圓仁”。
圓仁法師是日本的一位高僧,公元838年,圓仁跟隨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交流學習佛法,而他枯坐在此,也是因為碑文中的特殊緣由。
這一緣由就要從“大唐會昌五年”說起,會昌五年(即公元845年)即為唐武宗年間,唐武宗繼位時,唐朝已經(jīng)步入沒落的后期,不復“開元盛世”的榮光,中央朝廷的財政入不敷出。
加之從唐朝初年開始,統(tǒng)治者逐漸推崇佛教,直至武則天時期抑道重佛,佛教在唐朝發(fā)展至頂峰。
統(tǒng)治者為了扶持佛教,不僅規(guī)定免除僧人的徭役以及寺廟的賦稅,朝廷還從中央財政中撥款給以經(jīng)濟支持。
唐朝財政的主要來源是田賦,可謂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僧”,一些擁有田產(chǎn)的富紳為了逃避賦稅,紛紛修建寺廟,全國上下寺廟數(shù)量突增,僧侶數(shù)量不斷攀升。
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的唐朝尚處于經(jīng)濟繁榮階段,相對于經(jīng)濟,李唐黨派的反對、民心不向等政治上的不穩(wěn)定因素更為突出。
扶持佛教雖然需要中央財政的支出,但通過佛教穩(wěn)定民心,維護統(tǒng)治,“破財免災”是利大于弊。
但由于中唐皇帝“奢靡之風”的盛行,到了晚唐時期,唐朝經(jīng)濟嚴重衰退,中央財政更是入不敷出。
彼時大量寺廟還需要中央朝廷的供養(yǎng),可以說是“虎口奪食”,嚴重觸犯了皇帝的利益。
因此,會昌二年,唐武宗開展大規(guī)模“滅佛”運動,全國上下大量拆毀寺廟,強迫僧人還俗。滅佛運動在會昌五年達到高潮,甚至大量殺害佛教僧人,佛教遭受重創(chuàng)。
而此時正在大法王寺交流佛法的圓仁,也不免受到迫害,圓仁法師被“勒令還俗,遽歸本國”。
但看著慘遭毀壞的大法王寺,被供奉的佛骨舍利也面臨被損壞的危機,圓仁法師毅然地帶著佛骨舍利藏進了法王寺的地宮中。
地宮中食物不足,藏于其中的圓仁法師早已斷水絕糧,但地宮外就是正在搜查的官兵。此時出去自己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佛骨舍利必然會遭到毀壞。
佛法與性命,只能得其一。
過了一段時間,法王寺的方丈再次回到地宮,只見到在石臺上已然圓寂的圓仁法師,以及身邊依然保存完好的佛骨舍利。
鑒于此時滅佛風波尚未平息,舍利藏于地宮中才是最佳選擇,方丈天如法師只能刻立石碑以此來紀念圓仁法師的大義之舉。
可能是出于保護,地宮就此被隱藏起來,圓仁法師和佛教圣物舍利子也因此被塵封千年,直到2000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時至今日,圓仁法師的大義之舉,為信仰獻身的勇毅行為仍為人們所敬仰。或許真的應了僧人們說的他已“肉身成佛”,所以其尸骨才能千年不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