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今、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 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朱熹與呂祖端合著的《近思錄》,是600年來長盛不衰的理學(xué)基礎(chǔ)著作,第一章為“道體”,正是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道之本體是太極,不是什么符命在身的君王,這可是了不起的革命!太極陽動陰靜,循環(huán)反復(fù),永不停止,而在天曰陰陽,在地曰剛?cè)?,在人曰仁義。所以太極之道就是人人必修之仁義之“道”,“君子修之則吉,小人悖之則兇”,這個道理等于直接判了不修仁義為妄想一山下的君王死刑。朱熹又以畢生精力編注《四書集注》,甚至直言《詩經(jīng)》、為雞肋皆不如大學(xué)給力,如筷子夾肉,一筷子下去便有收獲。朱熹將《大學(xué)》從《禮記》中抽出來,放在《四書》之首,是有深意的,可以說是看中了《大學(xué)》的一句斷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更有人認(rèn)為,圖書自古就有,是漢以后才突然不見了。原因很簡單,君王不愿意這些圖流傳于民間,讓天下百姓一眼就看明白,不存在什么永遠(yuǎn)在上的陽,永遠(yuǎn)在上的君王。而朱熹頂著天大的壓力將陳摶傳出的太極諸圖,放在了他的《周易本義》卷首。這樣,《周易》才恢復(fù)了本來面目,圖與經(jīng)一并流傳。朱熹的《周易本義》和程頤的《周易程氏傳》被定為科舉考試周易試卷之標(biāo)準(zhǔn)答案,其影響之深遠(yuǎn),自在不言之中。
可以這樣說,關(guān)于太極之理的探討,讓儒家完成了道理學(xué)的飛躍??鬃又寮覍W(xué)說,多在倫理道德層面,而世界本原之問題,人性本質(zhì)的問題,還有認(rèn)識論方面的問題,孔子很少涉及,或語焉不詳。北宋五子仕,除了周敦頤外,張載提出了“氣本體”論,程顥程頤提出了“天即理”,而南宋朱熹則認(rèn)為“理為本”,“氣為具”。觀念性的“理”或“理氣一體”、為世界本原。對人性認(rèn)識方面,張載提出了“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心統(tǒng)性情”,認(rèn)為“天地之性”來源于“太虛之氣”。程頤提出性即理,性是形而上之理。朱子認(rèn)為心之本體是“性”,是“未發(fā)之中”,心之作用是“情”,是“已發(fā)之和”。認(rèn)識論方面張載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提出“窮理盡性”為學(xué),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等等。朱子全面繼承了北宋五子,特別是二程之理之思想,構(gòu)成了更加完整的概念及系統(tǒng)化的哲學(xué)信仰體系并使其邏輯化,人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形成了理高于勢,道德高于 的政治理想,為抑制君權(quán),專向平民政治提出了強(qiáng)有力的理論支持。天理或天道,取代了符命,
僅以對人性之認(rèn)識為例說明之。孟子與茍子同為孔子之學(xué)得大儒,二人一稱人性本善,一稱人性本惡,截然相反,而孔子只說“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并無定論。有了太極圖,這個問題一目了然,不再難辯黑白了。清胡煦將太極圖分拆為先天八卦,全白在上為乾,三爻純陽,全黑在下為坤,三爻全陰,而其余則有黑有白,有陽有陰,組成了兌離震巽坎艮六卦。很顯然,純陽之乾與純陰之坤為先天之象,為易之門,而存天之人與萬物,皆秉陰陽之氣,不能有純陽無陰,或純陰無陽的。也就是說,如果說純陽之乾與純陰之坤代表至善,那的確是先天所賦,但人已生落入后天,夾雜肉體之情,若不修是不可能回到先天至善的。則孟子之性善指先天之明德,茍子之性善指后天之情欲,孔子之“習(xí)相遠(yuǎn)”指人修與不修之事關(guān)重大,按圖索驥,全是對的。
西方人奇怪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卻沒有宗教信仰?太極論由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提出,卻完善于距今八百年的北宋五子張載、周敦頤、程頤、程顥、邵康節(jié)及南宋朱熹等,有一個原因,正是佛教道教大興,而漢以來就被官方定為主流思想之儒家學(xué)說受到了沖擊,不得不完善本體論,這才將“太極”上升到了“道”之層面。中國人的確需要一個高高在上,永遠(yuǎn)不可知的東西罩著,不然沒個怕主,驕奢淫佚,諸惡皆肆無忌憚,豈不墜入了動物世界!所以,認(rèn)識到“太極”是一個“理”,一個絕對不可能全知的“理”,則“太極”可以稱之為“太極道了”。幾千年來,無數(shù)有志之人求仁行義。“仁”只是一個“理”,如“夸父逐日”不管跑得多快,太陽并沒有近一點,而日日行著的“義”看得見摸得著。這看上去有點不切實際,也太不功利了。但我們的祖先,正是這樣不計功利一路走過來的,不計功利的中華民族是世界第一大民族,占了世界總?cè)丝诘乃姆种???瓷先o理的東西,往往才是真理?。。ㄎ赐甏m(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