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莊于氏源流初探(繁木)轉(zhuǎn)貼
司馬莊于氏源流初探
于氏源流
于,是當代中國一個大姓,但相對于其他大姓而言,于氏的來源卻并沒有那么復雜。于氏主要支脈是源于姬姓,始祖為邘叔。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當年姜太公輔佐周武王奪得天下,武王大舉分封,其第二子被封于邘國(今河南沁陽市北部西萬鎮(zhèn)邘邰村)史稱邘叔。后來邘國滅亡,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姓于,是為河南于氏,史稱于姓正宗。另外據(jù)《路史》所載,東海(東??橛谑现ね┯杏诠釋O,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于姓。由此可知,此支于氏仍然為邘叔之后。于氏第三支便是不同于以上兩支,而是源于淳于氏,歷史記載淳于氏原為姜太公之后,唐朝憲宗李純時期為了避諱憲宗名諱而改為于氏,宋代以后部分族人恢復為淳于氏,還有一些則依然采用于姓。此支于氏目前知道的分布于煙臺龍口、萊州以及東北地區(qū),人數(shù)也非常少。因此,說于氏之主流正宗為姬姓邘叔之后,乃是當之無愧的。
雖然當今于氏是個大姓,但兩千多年以來,于氏族人多居于北方,尤其在山東、東北、河北、天津、河南等省份人數(shù)眾多。而在南方諸省,則大多只知有余、俞等姓,少有見到于姓。經(jīng)過這幾年的調(diào)查得知,東三省于氏多為自山東遷入,其中尤以登萊二府居多,這與當年聲勢浩大的闖關(guān)東歷史記載相符。登州府屬于自唐宋以后于氏族人的發(fā)源地,其中文登大水泊于氏和乳山司馬莊于氏則是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兩支。因此,在詢問東北于姓朋友原籍的時候,十有八九說是大水泊或司馬莊。
司馬莊于氏族系推測
據(jù)司馬莊后人于春喜先生提供資料:“于氏第一代(邘叔)至第十代在河南沁陽,代表人物第九代于劂、第十代于乾、于坤;第十一代至第二十六代也在河南沁陽;公元前249年一支于姓遷至山東郯城,二十六代至三十五代在山東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東省榮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禮)在洪水瀾(七十二代為于堅)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興旺陸續(xù)遷到全國各地?!边@說明,榮成斥山于氏是從郯城即史籍中所說的東??ざ鴣?,而且時間很有可能是在唐朝。又據(jù)司馬莊《于氏族譜》記載:“廣公世居文登之斥山,大宋南渡時,金兵亂華,公自斥山遷居寧海州之南乳山鄉(xiāng)石山社赫家疃,離城一百四十里,歷宋而元明清,國朝乾隆元年奉憲裁登州四衛(wèi),而以大嵩衛(wèi)為海陽縣,割萊陽之行村林次嵩山三鄉(xiāng)寧海之乳山亦隸焉,蓋自文登入海陽迄今千余年?!睆囊陨蟻砼袛啵抉R莊于氏與大水泊于氏外遷時間相近,并且歷史上斥山并沒有其他于氏支系的記載,由此可見,司馬莊于氏應該也是榮成斥山于氏后裔,即是東海于氏后裔。西漢時期有著名于氏族人于定國,于定國乃東??と耍虼怂抉R莊于氏有可能為于定國后裔。
司馬莊村名由來
乳山司馬莊現(xiàn)分為三個行政村,北司馬莊、南司馬莊和東司馬莊。據(jù)家譜和縣志記載,于廣初來之時,名曰赫家疃。后赫姓人遷走,村名更改為于家庵。至元朝元統(tǒng)元年(公元1333年)于廣六世孫于仲保,登進士第,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于仲保由兗州路軍民總管詔拜兵部司馬。于仲保,字元卿,為人頗講孝道,他雖官位顯達,但是每隔幾年必回家看望父老,并且每次回鄉(xiāng)不坐轎子,只帶一名仆人。仲保首次省親的時候,經(jīng)過幾天的顛簸勞頓達到于家庵村北的棘子溝,便跳下馬來,改為步行,當時仆人誤認為已經(jīng)到家了,便問道:“大人,府上住在哪里?”仲保朝南一指:“在那里?!逼腿顺蠈ふ野胩欤灰姶迓?,心中納悶。仲保又解釋道:“吾故里于家庵在其南,翻過前面山嶺再行七里即到?!闭f畢,同仆人一起沿著山間小路繼續(xù)前行。仆人疑惑地問道:“大人,此處距府上尚有七里之路,為何有馬不騎,卻徒步而行?”仲保笑答:“我今為官,豈能忘記前輩養(yǎng)育之恩。”仆人會意地點點頭。于仲保省親之事,被鄉(xiāng)人傳為佳話,流傳至今。于是在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于仲保之孫、司馬莊八世于玘為了紀念祖父,將村名改為司馬莊。明天啟十二年(公元1621年),十三世于象澤、于象渭兄弟南遷立村,名為南司馬莊,原司馬莊則稱為北司馬莊。后棘子溝也因于仲保每次都在這里上下馬,而更名為駕馬溝。
司馬莊于氏與大水泊于氏的關(guān)系
開篇提過,司馬莊于氏和大水泊于氏,是當今于氏族系中非常重要的兩支。而對于大水泊與司馬莊的關(guān)系則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團。司馬莊現(xiàn)在分為北、南、東三個莊子,南北莊自認一系,東莊又是一系。據(jù)南北莊家譜記載:“廣公世居文登之斥山,大宋南渡時,金兵亂華,公自斥山遷居寧海州之南乳山鄉(xiāng)石山社赫家疃……”。據(jù)東莊于忠秀老人所藏家譜記載:司馬莊始祖于廣為于敬之四世孫,于廣名琛字廣,東莊始祖于子真為于廣第五世孫,著名的青島平度古莊于氏,為于子真次子于富敬之后。于忠秀老人同時藏有大連朋友所贈的遼寧《復州城南于氏家譜》,此譜記載:于氏始祖于江,為司馬莊于廣之子,其后人遷海陽縣郭城繁衍,后再遷遼寧復州。根據(jù)清道光年間出土的洪水瀾碑文得知:于敬祖為榮成斥山人,后因官遷至文登,敬祖生五子,三子、四子、幼子均無傳,長子士達,次子于禮……立碑者為于良佐,是于敬祖第五代孫也是于士達的曾孫,立碑時間為公元1324年。將這四份資料相互比較發(fā)現(xiàn):第一,東司馬莊于子真的名字未能在南北莊家譜中找到,同時東莊家譜中也未涉及南北莊記載;第二,復州城南譜始祖于大洋的名字也未能在南北莊和東莊家譜中找到;第三,郭城譜中所提大始祖于敬祖(即文登大水泊于氏始祖于堅之祖父),與東莊譜中所提始祖于敬應為同一個人,因為這兩個譜中所提到的于琛,正是于敬祖長子于士達之孫,而于琛第三子又名于江,所以東莊于敬應為于敬祖。第四,東莊家譜修于清末,而復州城南譜為近幾年所修,所以我推測,復州城南譜中很有可能采用了東莊譜中于廣為于敬之后的說法,而于敬祖之名在于氏族人中早有流傳,其子孫世系也多有曝光,因此,復州城南譜在采用東莊譜中說法的同時也將于敬之名更改為于敬祖。第五,洪水瀾碑文記載,立碑時間為公元1324年,立碑人于良佐為于敬祖五世孫,而司馬莊于廣六世孫于仲保中進士時間為元元統(tǒng)元年,即公元1333年,從時間上判斷,于良佐與于仲保所處時代相似。如果于廣就是于琛的話,那于仲保即為于敬祖九世孫。再從世系來看,于敬祖長子于士達,于士達生兩子于斌、于振,于斌一子于質(zhì),于振一子于琛。于質(zhì)和于琛為同祖堂兄弟且年齡應該相差無幾,而于良佐又為于質(zhì)第三子,這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于琛的侄子與于琛的六世孫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這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于廣就是于琛的說法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既然確定不了于琛和于廣的關(guān)系,那是不是說,司馬莊于氏和大水泊于氏就沒有關(guān)系了呢?不是的。由于東司馬莊族人的歸屬問題至今仍有爭議,再加上洪水瀾碑文以及于仲保中進士時間等記載可能存在錯誤,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能輕易下結(jié)論,對于兩支于氏的關(guān)系還需要進一步發(fā)掘資料加以考證。
司馬莊于氏的發(fā)展
自金季戰(zhàn)亂,于廣自斥山遷來司馬莊至今已經(jīng)有800余年,繁衍近三十代。司馬莊世代書香,但由于司馬莊老譜毀于文革,司馬莊后人出仕為官的情況已經(jīng)無從查找了,現(xiàn)在僅從縣志上找到有元元統(tǒng)進士于仲保,明萬歷舉人于貢甫,清康熙舉人于紳,康熙貢生于繡,清康熙貢生于淳耀,清道光舉人于培基,清同治進士于應麟,清同治貢生于相宸,清光緒舉人于在洲等幾人。由于乳山建縣較晚,縣志記載并不全面,所以能記載到這些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據(jù)現(xiàn)在司馬莊族人回憶,司馬莊以前是當?shù)氐拇髴?,以司馬莊為中心,東至乳山河,西北至岠嵎山,南至海邊,大片的山嵐、田產(chǎn)、海灘等全部都屬于司馬莊。當年司馬莊大戶于相宸的后人在戰(zhàn)爭年代都逃到了東北避難,于相宸的故居也被村大隊占用,大部分的房間也已經(jīng)被拆除了。
司馬莊于氏在這八百年中,族人不斷繁衍、播遷,如今已經(jīng)遍及乳山當?shù)?,另有大量族人分遷臨近縣市以及東三省。其中不乏有作為者,據(jù)縣志記載,僅乳山當?shù)兀甏錾乃抉R莊后人,擔任地師級以上職位者就有二三十人??梢姡抉R莊后人并不是碌碌無為之輩,而個個是我民族振興之棟梁。
司馬莊家譜的編修
據(jù)司馬莊于開國老先生介紹,司馬莊家譜及祠堂創(chuàng)修于明朝萬歷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由于廣十二世孫于貢甫,以世祖仲保兵部大司馬的官銜職位做依據(jù)主持修建;于貢甫,字子壽,官至明朝燕京苑平縣令。家譜后分別于清雍正八年由十六世孫于淳耀主持續(xù)修,清乾隆二十三年由十七世孫于化鵬于載棟主持續(xù)修,清嘉慶五年由十八世孫于良嗣于國玉主持續(xù)修,清道光十九年由十九世孫于仲彥主持續(xù)修,清光緒四年由二十世孫于景義(一說于培基)主持續(xù)修,清光緒三十三年由二十世孫于維元主持續(xù)修,民國十年由二十三世孫于雅亭(一說二十二世孫于恒心)主持續(xù)修,民國二十五年由二十一世孫于魁廷主持續(xù)修。這樣,司馬莊家譜共歷九修,只可惜在文革期間與家廟,匾額,字畫等一并付之一炬。目前,司馬莊總譜已經(jīng)沒有了,但各地族人中卻有很多分譜保存,也許是礙于家譜不輕易示人的緣故,很多族人并不愿意將家譜拿出來,供大家研究整理。家廟雖然被毀,但家廟對聯(lián)卻被大家所傳頌,“祖德堪追想當年垂訓貽謀原志在范圍百世,云礽咸集雖此日分支別派休忘了骨肉一家”從這幅對聯(lián)中,我們看到的是司馬莊于氏先祖對后世子孫的諄諄教誨以及對親情血緣的重視。萬歷年間創(chuàng)修族譜之時定下二十個傳世字輩即“思爾尚可載,嗣際維崇心。天年開復性,間之一同新?!泵駠迥曜詈笠淮涡拮V又定下二十字:“作述宜長久,斯文善培人。國恩承永世,祖德紹萬春。”目前,司馬莊于氏男丁輩分最大為二十二世心字輩,最小已至三十世一字輩。
目前,于姓為乳山第一大姓,而其中半數(shù)以上為司馬莊后人。據(jù)調(diào)查,司馬莊后人分布于乳山近百個村落,這些村落分布于除徐家、南黃兩鎮(zhèn)以外的所有鄉(xiāng)鎮(zhèn)。同時在黑龍江哈爾濱、雞西、大慶、齊齊哈爾等,吉林農(nóng)安、吉林、延邊等以及整個遼寧省都有數(shù)百人以上的大支系分布,其中尤以遼寧大連、丹東等地人數(shù)最眾。另據(jù)司馬莊家譜記載明初司馬莊第六世于淵、于洋兄弟二人因官行軍千戶而遷文登大水泊,建國前文登還有族人正月來司馬莊祭祖,建國后卻失去了聯(lián)系。目前僅從縣志中查到在文登市汪疃鎮(zhèn)北大英村、澤頭鎮(zhèn)于家河村等幾個村子有司馬莊后人分布。
牟平上莊于氏
牟平上莊于氏始祖于信公,于信為司馬莊始祖于廣八世孫,其祖父即于仲保。明初于信北遷至牟平,從此便于司馬莊斷了聯(lián)系。值得懷疑的是,牟平上莊與司馬莊相距并不遠,而司馬莊家譜又歷經(jīng)九修,期間竟然沒有上莊后人參與。牟平上莊于氏繼承了司馬莊書香傳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僅清代科舉登進者計17人之多,居牟平之首。其中于氏之一支同門四人先后中進士,更是廣為傳頌。他們分別是:于灃,康熙戊辰(公元1688年)進士,任廣西柳城縣知縣,升戶部貴州司郎中;于汧,雍正癸卯(公元1723年)進士,任湖南長寧知縣;于肇甲,進士,任定陶縣訓導,敕授修職佐郎,例贈文林郎;于氵憲,康熙甲辰(公元1664年)進士(于肇甲次子),授四川納溪縣知縣。據(jù)上莊于少東介紹,由于歷史原因,自于信公以下世系缺失,上莊于氏不得不奉于得名公為始祖,得名公出生于公元1488年,至今已傳近二十世。自十四世起字輩為“立紀善守,敬述昭慶,欽宗遵訓。永世其昌。遠垂萬古,光明倫?!?。自清初闖關(guān)東以來,牟平上莊于氏已有大批后人分遷東北各地,其族人遍及遼寧、吉林等地。近幾年,上莊外遷臺灣族人,已經(jīng)出錢重修了家譜。另外,牟平地區(qū)除上莊支外,還有較晚從司馬莊遷入的,如水道、曲化莊等村莊。
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紛紛掀起了尋根熱潮,像河南、山西以及山東等地都成為了尋根熱點地區(qū)。當然司馬莊后人也加入了東北人尋根山東的行列之中,到現(xiàn)在每年都有不下三五批人去司馬莊當?shù)貙じ鶈栕妗?上У氖?,由于老譜已毀,很多人只能是無功而返。幸運者只能從祖輩傳下的字輩中判斷自己是司馬莊后人,運氣差者不但先祖名諱無法從司馬莊查得,就連傳世字輩都沒有,實在是讓人痛心。
就像很多家譜序言中寫的那樣“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人自古就有落葉歸根的想法和尋根問祖的傳統(tǒng)。而司馬莊家廟對聯(lián)“祖德堪追想當年垂訓貽謀原志在范圍百世,云礽咸集雖此日分支別派休忘了骨肉一家”更是用通俗的話語將這一思想告訴了每一位于氏后人。家譜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史、方志共同構(gòu)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完整歷史。也許許多年輕朋友甚至是中年前輩,都會有家譜無用的想法。在他們看來,家譜實際上就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我們新社會不需要家譜,再說了現(xiàn)在都計劃生育了,家家都生一個孩子,生個女孩就絕后了,還修的什么家譜啊。我想不但是他們對家譜沒有感情的人這么想,就算是我們這些喜好家譜文化的朋友也會有這樣的擔憂。新社會、新潮流、新觀念,我們該如何繼續(xù)和傳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問題。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