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能活多少歲嗎?
如果你出生在南非,大概可以活到 64 歲。
如果你生活在中國,男性的話,預(yù)期壽命會是 74.7 歲,女性的話,預(yù)期壽命會是 80.5 歲。
如果你恰好是千禧一代,那很可能有機會慶祝自己的 100 歲生日,并在生日快樂的祝福中,用殘存的肺活量,一口氣吹滅 100 根蠟燭。
圖片來源:看看新聞
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了。
1997 年,法國女性珍妮·卡爾芒(Jeanne Calment)去世,她的去世是現(xiàn)代人類壽命極限的休止符——122 歲零五個月。
不僅卡爾芒活了很久很久,2020 年,全球有 573,000 名百歲老人——是 50 年前的 20 多倍。
但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人類能活這么久,在所有的物種里都是一個意外。
人類變老
數(shù)千萬物種中的一個特例
今天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展開關(guān)于老去的想象。但縱觀歷史,人類擁有這樣的長壽其實還不到兩百年。
1800 年之前,只有歐洲少數(shù)精英階層的人均壽命超過 40 歲。
1820 年左右,西歐平均壽命是 36 歲,日本是 34 歲。
中國貴族的人均壽命由 1800 年代初的 37 歲降至 1830 年后的 32 歲。
因為之前有太多意外值得死一死了:
出生時感染夭折、孩童時作死意外、受傷后的一個小傷口的感染、成年前后的大瘧疾、分娩的時候去世,還有各種人造和自然的災(zāi)害——戰(zhàn)爭、地震、海嘯。
在人類的大部分的時間里,壽命都沒咋超過 30 歲,而且是相對固定的 30 歲預(yù)期。
就像所有其他動物一樣:
圖片來源:Alan's Factory Outlet
物種之間的最長壽命差異很大,即使是關(guān)系相當(dāng)密切的物種也是如此。
在脊椎動物中,侏儒蝦虎魚等物種僅能存活 8 周,而格陵蘭鯊魚的壽命可能超過 400 年。
在哺乳動物中,森林鼩鼱的壽命最短,為 2.1 歲,而一些弓頭鯨的壽命可以超過 200 歲。
侏儒蝦虎魚世世代代都是這樣的,就像弓頭鯨世世代代都可以活到 200 歲,因為這是寫在基因里的。
一項研究認(rèn)為,人類的基因里也有一個數(shù)字——38 歲。
也許我們本應(yīng)該世世代代 38 歲,直到兩百年前,一切開始變了。
為了拉伸壽命
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 世紀(jì)初以前,全球各地平均壽命不超過 40 歲。
1960 年聯(lián)合國第一次統(tǒng)計人口預(yù)期壽命,彼時全球人均壽命為 52.5 歲。
2019 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已經(jīng)飆升到了 73.3 歲。
而中國在 2021 年的統(tǒng)計,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jīng)達(dá)到了 77.93歲。
200 年不到的時間里,人生七十不再是「古來稀」,而是多數(shù)人都可以實現(xiàn)的平均水平。
這其中發(fā)生了什么?
漢化 credit to 小蘇
首先,衛(wèi)生和營養(yǎng)條件改善了。
公共衛(wèi)生歷史學(xué)家和流行病學(xué)家計算出,過去 200 年中預(yù)期壽命增加的大部分原因,是傳染病的控制,更豐富和更安全的食物、更好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
比如浩浩蕩蕩的第一次公共衛(wèi)生革命,解決了人類的關(guān)鍵問題——
喝到干凈的水,吃到干凈的東西,住到一間相對干凈的房子。
這并不簡單,它包括了很多個我們不曾見過的公共衛(wèi)生技術(shù)的飛躍:
公共水處理、污水管理、食品檢驗和城市垃圾收集等形式的衛(wèi)生改善,幾乎消除了霍亂、痢疾和傷寒等疾病。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食品運輸和保存的革命性方法極大地改善了平均飲食,消除了許多營養(yǎng)缺乏引起的疾病,提高了針對傳染病的免疫功能......
其次,孩子可以活到成年了。
圖片來源:Our world in data
這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夭折才是曾經(jīng)的殘酷常態(tài)。
在整個歷史樣本中,平均有 26.9% 的新生兒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死亡,46.2% 的兒童在成年之前死亡。
這個數(shù)字有多可怕呢?大約四分之一的嬰兒,還沒有開始認(rèn)識世界,就在生命的第一年死去了,還有大約一半的少年,沒來得及成年就死了。
而從 1900 年代初開始,人類文明中第一次,富裕國家的兒童死亡率開始緩慢而穩(wěn)定地下降。
進(jìn)步一直持續(xù)到 1950 年,全球經(jīng)濟(jì)增長在個人和政府層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長,衛(wèi)生醫(yī)療狀況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兒童的死亡率。
除此之外,我們有疫苗了。
以我國 1978~1995 年間的「計劃免疫」為例,它讓幾種主要傳染病的死亡率及發(fā)病率下降了 98%。
得益于大規(guī)模的疫苗接種,90 年代以來,我國的兒童存活率增長了近十倍。
今天,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里,看到了死亡率奇跡般地下降:全球嬰兒死亡率為 2.9%,95.7% 的兒童在生命的前 15 年中活了下來。
圖片來源:Our world in data
在人類壽命星辰大海的征途里,我們還沒有走到終點……
曾經(jīng),人類征服了抗生素,一個小小的感染不會再把我們殺死。
1910 年,第一種抗生素投入使用。在短短 100 多年的時間里,抗生素徹底改變了現(xiàn)代醫(yī)學(xué),并將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 23 年。
后來,人類也可以對付慢性病了,有了更多高血壓、糖尿病的解決手段。
現(xiàn)在,我們就要超過 80 歲,這一次,連腫瘤,人類都可以與之周旋。
圖片來源:Our world in data
人類,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改變了自己自然壽命的物種。
我們不再需要頻繁給兒童準(zhǔn)備小棺材,不必因為喝了一口水而命懸一線,不必因為一個小小的傷口感染而斃命。
我們甚至可以管理自己的健康,可以緩解讓人痛苦不已的疾病,可以在生病和年老的時候,活得更有尊嚴(yán)一點。
但每一次預(yù)期壽命的極大增長都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決定要主宰自己的命運。起碼不再失去還在襁褓的孩子,起碼不再莫名其妙地死去……
抱著這樣的信念,我們有了公衛(wèi)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了疫苗、青霉素,有了現(xiàn)代醫(yī)療體系,我們可以隨意地喝下一杯放在手邊的經(jīng)過深度處理的純凈水,胳膊上有一個種苗留下的疤,使用沖水馬桶沖掉排泄物。
這些普普通通的東西,就是人類信念的證明。而讀到這篇文章的你我,都是人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鑄造的奇跡。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xiàn)
[1] James C. Riley (2005) – Estimates of Regional and Global Life Expectancy, 1800–2001. Issu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ume 31, Issue 3, pages 537–543, September 2005.
[2] Mayne, B., Berry, O., Davies, C. et al. A genomic predictor of lifespan in vertebrates. Sci Rep 9, 17866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9-54447-w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1999) Ten great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United States, 1900-1999.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48: 241-243.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11) Ten great public health achievements--United States, 2001-2010.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60: 619-623.
[5] Bunker JP1, Frazier HS, Mosteller F (1994) Improving health: measuring effects of medical care.Milbank Q 72: 225-258.
[6] McKeown T (1976) The Modern Rise of Population. N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7] Riley JC (2001) Rising Life Expectancy: A Global Histor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8] Erik Trinkaus (1995) – Neanderthal mortality pattern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2 (1995), pp. 121-142. Online her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
[9]Hutchings M I, Truman A W, Wilkinson B. Antibiot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19, 51: 72-80
[10]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826-why-plastic-doesnt-dry-in-the-dishwasher
[11]Lindsay, G. B., Merrill, R. M., & Hedin, R. J. (2014). The contribution of public health and improved social conditions to increased life expectancy: An analysis of public awareness.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 & Health Education, 4(5), 1-10.
[1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070-1
[13] 林萬孝. (1996). 我國歷代人的平均壽命和預(yù)期壽命. 生命與災(zāi)害, (5), 27-27.
策劃制作
策劃:塔蓋 | 監(jiān)制:Feidi
聯(lián)系客服